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559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____________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召开,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影响,革故鼎新。

2.内容

(1)农业

①对农产品取消______________,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____________。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____________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____________。

(2)工业

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_________下放给______________。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_____________,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__。

(2)扩大____________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在__________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2.结果

(1)苏联的______________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____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

2.内容:

改革的重点是用______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__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__________结构。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________________,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____________。

3.局限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仍优先发展____________。

(3)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改革重点转向______________。

4.结果: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知识点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理论上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1)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1)同:

①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

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异: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

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3)上述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4)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图示法理解“赫鲁晓夫改革”

主题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2.苏联解体的教训

(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2)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以遵循,所以需要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不断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3)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4)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和民主的。

改革要特别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建设。

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后来……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有财产被视为“无主人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发展生产的兴趣……

——《十月革命:

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 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

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说:

“造成苏联今天局面是谁的错?

谁应该受到责难?

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

”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有人说: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这种观点对不对?

为什么?

 

 

 

 

 

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3.“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5.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上台:

1953年

上台:

1964年

下台:

1964年

下台:

1982年

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

 

 

 

 

 

(3)材料三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

结果如何?

 

 

 

 

 

 

提醒:

完成作业 第21课

答案精析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预习导学

一、1.

(1)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 (3)二十大

2.

(1)①义务交售制 农民收入 ②集体农庄 ③种植玉米 

(2)①管理权 加盟共和国 ③物质利益

3.

(1)斯大林模式 

二、1.

(1)集中领导 

(2)国营企业 (3)工业

2.

(1)军事实力 

(2)停滞

三、1.

(1)社会动荡 

2.经济管理 

(1)指导性 

(2)所有制 (3)租赁和承包 (4)家庭农场

3.

(2)重工业 (3)政治领域

课堂讲义

主题一

(1)不良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

原因: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同意。

掘墓人:

(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守墓人:

(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其改革失败。

(3)勃列日涅夫。

信息: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较大增长。

(4)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主题二

(1)历史原因:

缺乏有效的民主政治建设:

个人专权,党内特权阶层,干群关系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分配的不合理。

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混乱。

(2)不对。

原因:

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当堂检测

1.B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故B项正确。

]

2.A [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故A项正确;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

]

3.A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

]

4.C [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视军事改革有关。

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故选C项。

]

5.A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故A项正确。

]

6.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而“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如何解决: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结果:

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解析 第

(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

(2)问,要注意评价“徘徊在新旧十字路口”;第(3)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教材第100页)

思考: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提示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101页)

一、本课测评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

其结果如何?

提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

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二、学习延伸

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我国的改革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