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docx
《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
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随堂巩固(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可知选择B项。
答案:
B
2、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例的不断下降趋势以及时间范围,可以判断此时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恶化,选择D项。
答案:
D
3、解析: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
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
答案:
B
4、解析: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C
5、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55年一年”和阐述的与中国进行交往的国家和范围,遍布五大洲和不同意识
形态的国家。
这显然和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阐发的“求同存异”方针关系密切。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解析:
第
(1)问,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不难发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
(2)问,根据材料二“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第(3)问,材料三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
”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第(4)问,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
三“求同存异”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
是前者的灵活运用。
答案:
(1)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具体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问题:
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
针对的现象:
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
55年,万隆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的方针。
(4)不矛盾。
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
“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
过关测评(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再认能力。
①错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时间上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2、解析:
A、C、D三项只是中国的对外政策,不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故排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
答案:
B
3、解析:
要求考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和影响,可用排除法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A、B、D三项,因为这三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提出的时间明显不符。
答案:
C
4
5、解析:
A项是毛泽东概括提出的;B、D两项是周恩来的外交实践;C项是其外交思想。
答案:
A
6、解
析:
万隆会议为中非交往奠定了基础。
答案:
B
7、解析:
A、B、C三项均是亚非会议的内容,论述的仅仅是表面现象,只有D项是其历
史影响,阐述了亚非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
答案:
D
8、解析:
亚非国家历史上大都受殖民主义国家的压迫,根除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与平等是共同关
心的大事。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解析:
回答第
(1)问时,应注意美国对华政策的两个角度——经济和政治;回答第
(2)问时,应着重从中国和美国两个角度分析对华政策出现的背景与影响。
答案:
(1)美国对中国实行包围和禁运,并继续实行“两个中国”的政策。
(2)背景: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美国继续坚持敌视新中国的立场,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
后果:
美国的对华政策,既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也对美国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10、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随堂巩固(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毛主席为此曾风趣地说“是非洲黑人兄弟将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答案:
C
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开展各项工作,联系新中国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斗争历程就能解答此题。
答案:
D
3、解析:
实力是外交的后盾。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不利处境不是外交政策造成的,所以应排除D项;B项所说的矛盾到今天依然存在;C项是中美关系改善的一个直接原因;关键在于A项,外交
地位是国家实力在国际上的表现。
答案:
A
4、解析:
外交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应当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答案:
C
5、解析:
②参加朝核六方会谈、③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会议是中国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举措。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6、解析:
本题以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问可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方面来分析。
第
(2)问从中国的传统观念
和西方文明的冲突为突破口
来认识这一问题。
第(3)问从中美关系对立和改善的原因来分析。
答案: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2)清政府:
天朝上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列强:
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制度,希望进一步控制中国。
有积极意义。
原因:
有助于破除传统思想和打破旧的礼仪制度的束缚,有助于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
(3)因为杜勒斯时期,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尼克松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调整对外战略,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过关测评(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解析:
由“70年代”“联合国”“转折点”,可以看出这是第26届联大上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美国大使的感叹。
答案:
B
2、解析:
中国外交的建交高峰出现在1972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是中国迎来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3、解析:
本题属最佳选择题,应认识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答案:
D
4、解析:
“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说明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A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D两项同样都能从材料中体现,但与题意不符;“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说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并不是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B项理解错误,与题意相符。
答案:
B
5、解析:
“无知”“好战”“狡诈”“危险”是敌对意识用语,“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是友好关系的用语。
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转变是中美关系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化的结果。
答案:
B
6、解析:
注意是直接原因。
二战后,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美国,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得中日关系逐渐实现了正常化。
答案:
D
7、解析:
材料本身反映了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政策。
A、B、C三项均与材料本身不符。
答案:
D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的能力。
2001年在中国的倡导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中国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9题14分,第10题12分,共26分)
9、【解析】先确定好高峰的时期建国后、60、70年代、改革开放后,然后任选一次,再从国内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和表现。
【答案】
选答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二:
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
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10、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随堂巩固(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的阶段及其态势。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处于攻势地位。
答案:
A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马歇尔计划”以援助欧洲为名,行控制西欧之实,帮助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进而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故①④正确。
答案:
A
3、解析:
③是“热战”的表现。
答案:
C
4、解析:
柏林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的大背景都是美苏对抗。
答案:
C
5、解析:
从“冷战”的含义、特点可得出结论。
[来源:
学科网ZXXK]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6、解析:
本题三则材料及设问都比较简单。
材料一属于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材料二属于马
歇尔计划的内容;材料三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的内容。
第
(1)问,根据材料二、三,杜鲁门政府采取了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组织等措施。
第
(2)问,这些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实施“冷战”政策,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说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第(3)问,答出苏联的反击措施即可。
答案:
(1)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
(2)反映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
说明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
(3)1949年,苏联和东欧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5
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
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过关测评(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解析:
世界格局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地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2、解析: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分割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两极格
局的框架。
答案:
C
3、解析:
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
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答案:
A
4、解析:
“冷战”时期的特征是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排除④项。
答案:
B
5、解析: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
是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进而称霸世界。
作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苏联是不会“入网”的。
答案:
D
6、解析:
考
查北约组
织与华约组织的性质,二者都是军事政治集团。
答案:
A
7、解析:
二战后苏联和英美法对德国分区占领,冷战开始后分别对德国进行改造,形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答案:
D
8、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9题14分,第10题12分,共26分)
9、解析:
第
(1)问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再现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峙的表现;第
(2)问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不管你同意哪种观点,关键是要
找出能够论证观点的史实,注意此类试题最好选取教材上论据比较充分的观点,这样较容易回答。
答案:
(1)
类别
内容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
对峙的政治措施
对峙的军事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对峙的经济措施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
(2)同意第一种观点,美国负主要责任。
因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特意制造的。
1947年
,以杜鲁门主义为标志,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1949年建立北约,使“冷战”恶性发展。
苏联也有一定的责任:
对西方政策作出强烈反应;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1962年,引发古巴导弹危机。
10、解析:
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但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短期内还不能改变,因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短期不会改变。
对于目前世界形势,要准确定位。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两种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资本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并没有改变。
材料针对美国从二战后一直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解答时要注意材料的有效信息。
第
(1)问要依托材料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第
(2)问阅读材料对新旧马
歇尔计划概括说明。
第(3)问要从材料给出的时间结合史实回答。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随堂巩固(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考查欧共体成立的背景。
易错选A项。
依附于美国恢复经济不是策略而是无奈。
答案:
C
2、解析:
本题考查
欧洲一体化进程。
题
干信息,体现了欧洲一体化进程,A项错误;相互合作是欧共体成员达成的共识,但是各国在国际事务中仍然有一定的差异,C、D两项错误。
答案:
B
3、解析:
考查再认再现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
A
4、解析:
国际政治影响、政治地位的提高,根源在于经济发展。
答案:
C
5、解析:
考查识记能力。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6、解析:
第
(1)问,谈对阿登纳这句话的理解时,一方面注意结合二战后西欧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即西欧联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还要答出西欧联合能够起到的作用。
第
(2)问,根据图片数据,先概括出欧共体的总体发展状况,然后分别答出各国的具体发展状况。
第(3)问,回答“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理由时,一方面答出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总结出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即面临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第(4)问,根据材料四的言论,欧洲的统一要逐步完成,即由经济联合到逐步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欧洲传统优势地位的消失);美苏两极格局对
峙。
在这种形势下,欧洲只有走向联合,才能避免沦为别国的附庸,才能保证自身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
(3
)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到严重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受到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
(4)由经济联合进而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或由经济联合到实
现欧洲统一)。
过关测评(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解析:
二战后,西欧处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下,要想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走联合自强之路。
B项是欧洲联合的经济目标,与材料无关;C项包含在A中;D项明显错误。
答案:
A
2、解析:
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推动了法德的和解。
答案:
B
3、解析:
二战后,欧洲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开始走向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
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
D
4、解析:
图中反映了其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结合史实①②③④都是关于其原因的正确表述。
答案:
A
5、解析:
经济决定政治。
材料表明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正谋求政治上的相应地位。
答案:
B
6、解析:
新独立的国家在“冷战”格局中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促使这些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而发起不结盟运动。
答案:
B
7、解析:
苏联、美国的衰落,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洲、中国,包括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都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
A
8、解析:
不结盟运动不是一个军事集团,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格局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美苏“冷战”的瓦解是由于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9题9分,第10题17分,共26分)
9、解析:
本题考查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发展趋势等内容。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结合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答案:
(1)欧洲实力削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的控制加强。
目的:
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追求政治独立。
(2)由经济联合到政治统一。
当今世界的多极化、世界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0、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第
(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美苏仍然处于冷战时期;第
(2)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美国地位下降的因素;第(3)问,考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国家关系的变化,其背景是欧共体成立和美国的衰弱;第(4)问,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谋求其相应的政治地位;第(5)问,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角度回答。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随堂巩固(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
而苏联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
答案:
C
2、解析: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导致苏联解体。
答案:
B
3、解析:
根据漫画及其题目《布什的进攻》可以判断出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
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始于欧共体的成立。
A、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4、解析:
从图片可以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
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苏联解体,这些信息说明,当代世界格局正走向多极化。
答案:
C
5、解析:
美、欧、中、
俄势均力敌表述不准确,美国仍是超级大国,但它的实力受到了制约。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6、解析:
第
(1)问应从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
异分析;第
(2)问要注意结合柏林墙和国际格局变化结构图说明各自反映的历史现象;第(3)问应指出两极格局由建立到解体的历程。
答案:
(1)影响:
推行“冷战”政策。
原因:
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
两国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2)图一:
德国统一,两极格局逐渐解体。
图二:
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力量。
不同:
图一属于实物型材料,历史信息更丰富,且更具形象性和客观性。
图二是经过整理的材料,属于文字类型的图示材料。
(3)历程:
两极格局的建立到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到加强。
过关测评(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解析:
东欧剧变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D
2、解析:
《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多数加盟共和国,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答案:
D
3、解析:
材料中“把苏共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向世界宣布:
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显然针对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
D
4、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韩朝对话,东西德合并说明局势和平,中东恶化、苏丹达尔富尔问题说明局势动荡。
答案:
C
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华约在1991年已经解散,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均不是军事政治集团。
答案:
A
6、解析:
题中所说的国家正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几股势力,而且题干中还抓住了几个国家的弱点来进行了分析。
答案:
C
7、解析:
本题考
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
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影响并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因素是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强大。
答案:
A
8、解析:
欧洲共同体建立于1965年,后来演变成欧盟。
两极瓦解是指苏联一极解体后瓦解的,后来出现了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9题10分,第10题16分,共26分)
9、解析:
第
(1)问依据从材料中提炼即可。
第
(2)问要围绕和平发展的主题作答。
第(3)问要求分析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结合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说明原因。
答案:
(1)依据:
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变化:
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因素:
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领土矛盾等。
(3)和平与发展。
原因
:
多
极化趋势的加强;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多种合
作伙伴关系的形成
。
1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导致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根源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影响等问题。
第
(1)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西欧、中国等方面进行分析;第
(2)问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根源:
世界政治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影响:
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中国和平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2)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的方针在今天仍富有极强的生命力,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解析:
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使参加会议的亚非国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答案:
C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①③史实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民族国家加强合作的表现;②④则是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故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①发生于1953年;②发生于1954年;③发生于1950年;④发生于1955年。
故选B。
答案:
B
5、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同苏联结盟而保持独立性,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这些都反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中美关系开始出现转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
D
7、解析:
二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与新中国相敌对,B项说法错误;由“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可知A项说法正确;由“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可知C项说法正确
;由“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可知D项说法正确。
答案:
B
8、解析:
A、C、D三项分别反映了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和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均符合史实。
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故B项错误。
答案:
B
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
题目要求是“根本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打破中国外交僵局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才是促使世界各国与中国建交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10、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成立的维护地区和平
和安全的区域性组织。
原则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答案为A。
答案:
A
11、解析:
维和活动是联合国为了维持特定地区安全与和平而开展的活动,A项正确;中国国际救援队赴日本
救灾是中国政府应日本政府请求而实施的人道主义救援,B项错误;G20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合作促互信、以互信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