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513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docx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

第一轮文言复习答案

文言

(一)

1.(3分)C 赚:

2.(3分)D

3.(3分)C(作者借陆德先之口赞扬王思任以谑用事,保土安民;目的不在赞扬其“清正”)

4.(3分)D(不是自谦)

5.(3分)胸有成竹、举重若轻、临危不乱(处乱不惊、从容不迫)……意思恰当即可。

写对1个成语得1分,写出3个意思恰当的成语即可得3分。

表达意思重复的只得1分。

从以下三个方面形容:

一是事情来临之际的态度,状态,如临危不乱(处乱不惊、从容不迫,谈笑自如,谈笑自若)等,二是敢于站出来为民请命的责任与担当,如当仁不让、为民请命等,三是成功劝止邢隆时采取的策略,表现出的能力与风采,如力挽狂澜、举重若轻、胸有成竹、智勇兼备等。

意思恰当即可。

1个成语1分,写出3个意思恰当的成语即可得3分。

词意表达重复的只得1分。

译文:

山阴王谑庵先生,名思任,字季重。

先生作县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轻视上级官吏,仕途困顿,三次做官,三次都被罢斥。

做官五十年的时光,大半在山林居住,纵情山水之间,且在闲暇的时日闭门读书。

自庚戌年间,游览天台、雁宕山,另有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于是写下《游唤》。

读过此文的人评价其他笔锋犀利,气势很盛,眼光独到,文辞尖锐。

描摹、刻画任随其意,不受约束,名声兴起、传扬。

王谑庵先生,聪明冠绝当世,说话灵活巧妙,和别人诙谐逗趣,开口便说,丝毫没有顾忌畏惧。

有人责备先生戏谑,他的朋友陆德先慨叹着说:

“诸位不要责备先生戏谑。

先生为官,揭发坏人坏事,以及评论文章、写诗,无不是用戏谑的方式行事。

先前在当涂,凭借着一番话就解决了(当涂、徽州)两郡的危难,这不得不说是先生戏谑的功劳。

中书程守训上奏请求开矿,与大太监邢隆一同离开京师,想要先从当涂开采,难为先生。

程守训在瓜洲逗留,却骗大太监邢隆先行前往,并且强制地方官员行礼。

整个郡县惶恐不安。

先生说‘不要担忧’。

疾行到池州,身着红色的官服,递上名片,称是邢隆的亲戚(见邢隆)。

大太监邢隆愤怒,呵斥先生县官为何不穿青袍。

先生说:

‘不是这样。

按常理来说慰问、吊唁应穿青袍,您来到这里应该庆祝,所以没有穿青袍而穿红色的官服。

’大太监邢隆(愤怒的)神情稍有缓和,又追问:

‘你的名帖上说是我的亲戚,这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

‘我原本是安阳状元的女婿,与您有亲戚关系。

’大太监邢隆大笑,也起身更换了红色的官服。

拱手行礼,请先生坐上座,安排酒宴,极其欢快地畅饮。

趁着谈论到横山的机会,先生曰说:

‘横山是高皇帝的陵墓所在地,打柴割草尚且不敢,(冒昧地)问一下敢采矿吗?

一定要奏请中央各部颁布决定方可行事。

’大太监说:

‘这般厉害,我竟然进入安徽。

’先生轻声说:

‘您不要轻易谈论进入安徽,徽人很不安分,一心想要冒犯您,您身边这样的人很多。

我替您多预备些强劲的士兵,来保护您的出行。

’邢隆慌张地说:

‘我原本不愿意来,都是程守训欺骗了我’。

先生说:

‘徽人彻骨地痛恨程守训,想着撕裂他的肉,把他的骨头来喂狗。

这就是他之所以在瓜洲观望,骗先生先入这虎穴的原因。

’邢隆说:

‘您所言极是,我立即回京,按照您所说的回报情况。

’当涂、徽州能够相安无事,都是先生戏谑的功劳。

先生在癸丑、己未年,两次考核均未升官。

被李三才、彭瑞吾先后中伤。

人们正虎视眈眈,将落井下石,然而先生对待此事,戏谑取笑,如往常一样,不愿意稍微贬低损毁自己。

晚年就改号为谑庵,刻下《悔庵》来记录自己的过错,但逢人仍然无所忌惮地谈笑,戏谑的更加厉害了。

文言

(二)

1.(3分)C(发:

派遣)

2.(3分)D(D项,者,代词,附在动词之后,可译为“……的人”。

A项,以,连词,“因为”/介词,“凭借……的身份”。

B项,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代词,可译为“他”,指赵广汉。

C项,为,介词,“替”,“为”/动词,“做”。

3.(3分)B(应为“赵广汉故意泄漏了那些人揭发的话”。

4.(3分)C(“赵广汉做颖川太守时,使当地的风俗大改”的主要原因是:

改变了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的现象。

5.(6分)

(1)京兆掾杜建被收捕之后,杜建的族人及所养宾客都想阴谋劫狱(1分),赵广汉全部了解他们的计谋和主谋人的姓名及住处(1分)。

(2)任颍川太守时,赵广汉能把互相告发的吏民当作耳目(1分),使盗贼不敢轻举妄动,若有妄动之举即被收捕(1分)。

(3)任二千石的时候,赵广汉能察知属下适合做什么事,是否尽力(1分),间或有做错事的,都能事先得知,含蓄地劝告,如果不改就拘捕他(1分)。

译文:

赵广汉,字子都,是涿郡蠡吾人。

年轻时担任郡里的小吏、州里的从事,凭着廉洁、通达聪敏和礼贤下士出名。

被推举为秀才,考察他清廉提拔他做了阳翟令。

又因为他的管理才能和品德特别优异,提升为京辅都尉,担任京兆尹。

适逢昭帝去世,而新丰人杜建当时做京都地区的官吏,助理监作昭帝陵墓上的方顶。

杜建平时为人豪侠,部下经常做坏事来谋利,赵广汉听说这些事后,先对杜建进行规劝告诫。

杜建不改,于是把杜建抓起来治罪。

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和有势力有名望的人无不来为杜建求情,但是最终赵广汉都没有听从。

当时杜建的族人及所养宾客都想阴谋劫取狱中的杜建,赵广汉全部了解他们的计谋和主谋人的姓名及住处,派手下告诉他们说:

“如果这样打算,就杀掉他们全家。

”然后命令属吏处死杜建,弃尸闹市,没有人敢靠近。

京城人都称赞他。

后来做颖川太守。

郡中的原、褚两大宗族横行霸道,手下宾客偷盗犯法,前任郡守无法将他们抓起来治罪。

赵广汉到任后几个月,就杀掉了两姓的首恶,郡中为之震惊。

先前,颖川的豪强大户互相联姻,下属官吏也都结党营私。

赵广汉为这种情况担忧,就鼓励其中可以利用的人让他们揭发,被揭发者罪名成立后,就用法律惩治他们。

赵广汉故意泄漏那些人揭发的话,让他们相互怨恨责备,又让官吏准备可以投放揭发信件的密告箱,等到收到了揭发信,把写信人的名字削掉,却假托是豪强大户的子弟说的。

那以后,有势力的宗族、大户家家都结下了怨仇,作恶的朋党也都逐渐分裂解散,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了很大改变。

官吏和百姓之间互相怀疑、揭发,赵广汉借此让他们作耳目,盗贼因此不敢作乱,如果作乱,就会很快被抓到。

一切都治理得很好,赵广汉的威名传遍天下。

本始二年(前72),汉朝派遣五位将军攻打匈奴,征召赵广汉以太守的身份带兵,隶属蒲类将军赵充国。

从军归来后,又做京兆尹。

赵广汉做郡守,和颜悦色地对待士人,他安慰推荐下属吏卒非常周到,论及办事功劳时,总是归给下属,说:

“某掾卿做的,不是我赵某所能办得到的。

”说这些话全都出自至诚发自肺腑,使下属官员都愿意也对他说出心里话,没有所隐瞒的,都愿意为他所用。

赵广汉精细明察,全都了解部下的能力适宜干什么,办事是否尽力。

那间或做错事的部下,赵广汉都能事先得知,含蓄地暗示并劝告,如果不改就拘捕他,没有逃跑的,根据他的罪立即备办,犯罪者当时就能伏罪。

文言(三)

1.B(报:

批复)

2.B(之:

结构助词,的;代词。

于:

介词,在。

以:

介词,把,省略“之”;连词,相当于“而”,来。

为:

介词,替,给;动词,担任(职务))3.B(奇,意动,觉得他与众不同)

4.C(庄钧没有直接上报朝廷,而是通过总督向朝廷提出请求的。

5.饥民很快将饿死,还说什么过错呢?

请让我来承担责任。

(重点词:

旦暮、且、咎、任)

6.①善于治水,采用疏导法消除磁州水患;②为民请命,免除漳河边百姓因弃田所产生的不合理税赋③消除汝州地区屯民的徭役④在大名府出现旱灾时积极主动赈灾(4分)

译文:

庄钧,字振和,自己取号为学坡,祖先从镇江金坛迁徙到武进。

以后子孙多显达之人,武进人谈论到世族的时候推崇庄氏,到庄钧已经有十代了。

庄钧小时候在外祖父刘文恪公那里长大。

乾隆初年,刘公出使巡视整修京城附近的河道。

庄钧当时十九岁,跟随在刘公的幕府里,屡次给刘公进言有关水利方面的事情,刘公很惊奇。

在这时,直隶总督高某正举荐能够胜任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说:

“谁有像庄钧那样的才能,那他为什么不早点到官员那里去试试呢?

”立即向朝廷上报庄钧的名字,补任其为霸州州判。

父亲去世后,庄钧回家守丧。

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山东济南府的官职,后来死于任上。

庄钧既明了熟悉水利方面的事务,又擅长治理百姓,所在之处的巡抚都争相委任其职事。

他所治理过的州郡都有突出的成绩,但庄钧性情谦虚谨慎,不曾自己夸耀过功劳。

等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年幼,无法详细了解庄钧的情况,只得到四件突出的被人称道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

磁州有两条漳河在其西边聚合,到夏秋之际,大水涌来,四下漫延,有时方圆几百里没有陆地。

当地的官吏,每年都收取财帛赋税,修筑堤坝抵抗洪水。

堤坝决堤,就再增高它的高度,大家习以为常。

庄钧到了磁州,建议说:

“水势正汹涌时却用堤坝来阻拦,这是在和洪水拼斗啊,请允许我开挖河道来引导洪水。

”总督方公认为他说得有理,就向朝廷上疏,朝廷批复同意他的做法。

按照庄钧所设想的开挖河道,漳水的祸患被平息了。

第二件事:

漳水边有弃掷的几千顷田地,原来是百姓的田地,被漳水破坏后,(田地无法耕种),但那税收依旧保留着,官吏用刑法责成百姓交赋税。

庄钧请求总督向朝廷汇报情况,(后来)全部免去了这些赋税。

百姓在漳水边造祠堂纪念他。

第三件事:

汝州先前有军队,下面分有四个戍所。

军队撤走后,这四个戍所合并到汝州,但是这些戍所距离汝州有二三百里,服徭役时路途遥远,百姓认为很不便。

庄钧治理汝州时,免去了那些地区人民的徭役,那里的百姓树碑称颂他。

第四件事情:

庄钧起初治理大名府,那年大旱,他去拜见道员,请求分发粮食救济灾民。

道员说:

“太守想擅自行动吗?

出了问题谁担当?

”庄钧说:

“州府距离台省一千里,文书往返,必定需要一月的时间。

饥民很快将饿死,(发粮救济灾民),还说什么过错呢?

请让我来承担责任。

”庄钧立即发文给大名元城,拿出四万石粮食,交给灾民。

粮食发放结束后,总督周公上奏朝廷,朝廷下旨再给予四万石赈灾用的粮食,百姓没有挨饿的。

这一年秋天粮食大丰收。

我说:

庄钧的儿子庄轸和我是朋友,庄轸说在东安的时候,河水突然涨水,庄钧正乘着小船渡河,到河中央的时候,船翻掉了,仆役都跌入河中。

有人见了跳着喊道:

“这溺水的是我们贤能的父母官啊!

”立即跳入水中将庄钧背离河水。

等到庄钧离开大名的时候,哭喊着跑去送行的百姓,绵延一百里没断绝。

我认为当今世上的人大多说现在的民情不如古代,从庄钧的事情来看,难道是这样的吗?

可惜啊,庄钧没有能完全施展他的才能,而他的事迹又不能全部流传下来。

我曾经到大名去游玩过,大名的百姓至今还能说出庄钧救济灾民发放粮食的事情。

文言(四)

1.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

2.C(绳:

约束、制裁)

3.C(A项,把/因为;B项,作为/被;C项,承接,可译为“然后”;D项,……的人/表停顿,无意义。

4.C(C项依原文“俟秋成,当仍旧法”(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可知,张咏“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与之是不相符的。

A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结尾处。

B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

D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

均是对原文内容的正确的分析和概括,表述无误。

5.A(强干:

干练,非“强行蛮干”。

6.①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②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③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

译文:

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郡中要举荐进士,评议要把张咏作为第一名推荐。

(郡中)有一个老儒生叫张覃的一直没有考中,张咏就和寇准一起写信给郡将,举荐张覃为第一名,众人都赞许他其能谦让别人。

恰逢李沆、宋湜、寇准接连举荐张咏很有才能,(朝廷)就让他出任荆湖北路转运使。

(其间)上奏罢免了归、峡二州的水递夫。

(后来)转任太常博士。

太宗听说张咏精明干练,就召他回来。

张永德担任并、代二州的都部署,有一个小校触犯了法令,被张永德鞭笞而死。

太宗下诏审查张永德的罪责。

张咏原封退还诏书,并且上奏说:

“陛下正委派张永德以防守边关的重任,如果因为一个小校的缘故,追究侮辱主帅,臣担心下属会有轻慢上司的心理。

”太宗没有听从。

不久,果然出现营兵胁迫控告军校的情况,张咏再次引用前面的事上奏,太宗改变了态度安抚他。

 

    张咏出京担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王继恩、上官正总领军队讨伐叛军,却停顿军队不前进。

张咏用话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出战,于是隆重地为上官正设宴饯行。

上官正因此决定出兵深入敌后,取得重大胜利。

当时正是叛军大肆入侵掳掠之际,百姓大多被威逼胁从,张咏发布文告,向他们讲明朝廷的恩德信用,让他们各自回归家乡。

 

    起初,四川的文士都愿意学习,却不乐于做官。

张咏察访到郡里的文士张及、李畋、张逵三人都有学识和美好品行,被乡里的人称赞;于是就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而这三个人都考中了。

士人们从此都接受劝勉鼓励。

 

    成平二年的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由于)接连几年歉收,百姓大多私自贩卖食盐来自给。

官府抓获了几百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打发了他们。

下属官员劝说道:

“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

”张咏说:

“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

”成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四川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适逢要派遣谢涛巡视抚慰西蜀,皇上趁机令他向张咏传达谕旨说:

“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

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

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多年,始终没找到。

到这时前来拜谒,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

“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文言(五)

1.B(悯:

顾虑、在乎)

2.D(A的人,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给、替,介词;认为;C并且,连词;将要,副词;D才,副词;)

3.C(子行不是真的轻视所有人啊)

4.C(第三段“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

5.①对一般客人,子行随心所欲,专注己事,旁若无人。

(1分)

②对达官贵人,如不合心意,子行就斥退他们,不肯相见。

(1分)

或者从楼上跟他们说话,不行礼;或行礼相送,但并不下楼。

(1分)语言表达,1分。

译文:

吾丘子行,是太末(今属浙江)人。

他的祖父是宋朝的太学生,于是在钱塘安了家。

到了子行(这一辈),(已)连续三代了。

子行喜爱古代的学问,精通经学、史学、诸子百家之学,善于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之下,尤其精通音律。

但是性格豪放不羁,不奉行检点约束(的处事规则)。

左眼失明,右脚有疾,然而举止仪态有风致,一言一笑都令人喜爱。

有客来访(的时候)也还是吹洞箫,或玩弄铁如意,或执笔题字,就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在一个简陋的巷子中租屋居住,教授的学生常常达数十人,年龄小的学生坐在楼下,客人们谈笑,喧闹之声影响到了邻居,但是楼上下的学生一直严肃认真。

达官贵人们听说子行的名声,敲门等候拜见,(如果这些客人)不合子行的意愿,(子行)就斥退不和他们相见。

(子行)有时从楼上远远地与(来访的客人)对话,不以礼相待。

有时以礼相待了,送来访的客人,(又)不下楼。

东平的徐子方,是国家资深望重的大官,(他)所收藏的古器物,上面铸刻的文字,大多不能辨认,大家都认为除了子行没人能辨识出它们。

徐公就乘车拜访子行,子行给他一一做了鉴定,徐子方也叹服子行的精细敏捷。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认为子行不是真的轻视所有人啊!

子行作诗不完全遵守格式规律,并且喜欢著述。

他的文采与见解,都高超脱俗,是别人比不上的。

因此自视甚高,藐视世人。

他赞许的人,只有钱塘仇仁近,永康胡汲仲、胡穆仲三人。

对于其他的诗人文人,都很少赞许肯定,动辄加以批评讽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不了解(子行)的人,不能忍受他的戏谑侮辱;了解(子行)的人,因为他的(性格)与滑稽者类似,不以为意。

当初,子行四十岁时都没有娶妻,买来酒肆中无依靠的女子为妾,时间不长女子就死了。

死了很时间后,有人诬告子行的妾,曾经是自己的妻子。

官衙就捉拿那女子的母亲,而女子的母亲已改嫁,居住在其他州府,等来到(钱塘),死在了子行的住所。

(官衙)又去捉拿妾改嫁的丈夫,后夫来到(钱塘),又在子行住所借住,却由于犯了制造假币的罪被发现,最终连累了子行。

知道这些情况后,子行害怕了,三个月之后,(人们)才知道子行已经投水死了。

他的弟子为他招魂埋葬。

作传者说:

关于篆书、籀文的学说,自宋代末,它的弊端已经达到了极点。

自本朝以来,吾子行开始倡导篆、籀书法的学说,来达到复古的目的,再加上吴兴赵文敏以实际行动响应,子行倡导的学说才广为人知。

子行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啊!

子行死了以后,继承他的学说而著称于世的,有宛丘赵子期和濮阳吴孟思。

文言(六)

1、B用(介)。

平宽:

公正平和(的态度)

2、A(顾问:

顾视问询;古今异义。

是:

这,代词,“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

3、B。

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

P3“疏入,不报”。

4、(6分)①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

③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译文:

高克恭,字彦敬。

父亲高亨,字嘉甫,当时很有名气。

世祖时,御史台、中书省交互向皇帝上书推荐他。

世祖在便殿召见,高亨的回答很合世祖心意,世祖准备让他做官。

高亨坚决推辞,到房山养老,死在那里。

高克恭继承家学,对于各种经典没有不做深入研究的。

江南被平定后,克恭被选为江南御史台的吏员。

跟随御史大夫相威觐见皇帝,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

“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赐钱二千五百贯。

至元二十五年,调到御史台为监察御史。

当时,桑哥掌管朝政,提升克恭为右司都事。

克恭为人刚正不阿。

第二年,随使者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同去的官吏为了讨好上级,多千方百计挑文书档案的毛病,只有克恭采取平稳宽容的态度。

外放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

浙西有官田七十五万顷,克恭看到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起民田要高二十倍,便上奏说:

“现在官吏和佃户都为此所困扰,应该研究好的办法,使国家基础稳固,不应该再增加烦扰,延续过去的弊端。

”奏疏送上以后,没有答复。

有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杭州,要增收湖东的夏税,从行省执政官员以下,都签字表示同意,只有克恭不肯。

等到此人离开时,克恭慢慢地对他说:

“我的才能比您差多了,您以前在这里做官时不能增税,您认为我能做这样的事吗?

您不要想方设法使百姓穷困了。

”事情最终了结。

(成宗)元贞二年,调任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

当时畅师文是山南河北道的佥事。

克恭上奏说:

“师文在中央、地方任职近二十年,我的资历比他浅,师文的学问德行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不是我所能及,而且我一向把师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一旦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

”第二年,才提升克恭为江南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也改任山东道,接着调为国子司业。

人们都称赞克恭的谦让。

克恭上任后,提出兴办学校,选拔真正的人才,淘汰冗官,增加官吏俸禄,对审讯判决要慎重从事等五项建议。

又说:

“朝廷屡次有诏要研究实行贡举法,但是权臣多结朋党,想方设法加以阻止。

现在所到之处缺乏人才,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五年,皇帝命克恭与直学士王约一同负责对京师遭受水灾地区的赈济工作,受益的百姓众多,百姓都感激他们。

克恭在刑部时,和同事讨论问题,不肯随声附和。

等到离开刑部时,凡是他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克恭创作的诗,自得自然之趣。

他的画学米芾父子,后来又用李成、董元的画法,造诣很高,尤其擅长画墨竹,和宋代文同齐名。

议论说理类

(一)答案:

1.B王,读wànɡ,“为王天下”或“统治天下”。

2.B副词,相当于“才”。

(A、转折连词/顺承连词C、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D、同介词“于”,比/句尾语气词,表感叹,此为倒装句)

3.D(“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是手段,“干东土”是目的,两者之间可加表目的的连词“以”)

4.C①对“仁”的解说;③强调上古帝王事迹不同;⑤楚王反问墨子的话。

这三句均非“直接证明仁者为民谋利”。

②④句属于贤人和墨子“为民谋利”的事实论据;⑥句“直接证明仁者为民谋利”。

5.B“其当世之急”,应翻译为“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此项中错解为“在国家遇到急难的时候”,关键词是“当”的解释,“当”在这里是动词,非介词。

译文:

对其他物类仁爱,对人却不仁爱,不能算是仁;对其他物类不仁爱,只是对人仁爱,仍然算是仁。

所谓仁,就是对自己的同类仁爱。

所以仁德的人对于百姓,如果能使百姓便利,就没有不去做的。

《神农之教》上说:

“有壮年却不去种田的男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挨饿;有壮年却不去织麻的女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受冻。

”所以神农本人亲自种田,他的妻子亲自织麻,以此表示要为百姓谋利。

贤能的人不顾海内路途遥远,时常往来于君主的朝廷,(他们这样做)不是来谋求私利,而是为百姓谋利。

如果有为民谋利的君主,天下就会归附他了。

为王天下的,并不一定要靠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精选的士兵和训练有素的猛士,不一定要毁坏人家的城郭、杀戮人家的臣民。

上古统一天下的大王很多,但他们的事迹都不相同,而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关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是相同的。

公输般制造高大的云梯,想要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撕裂了衣服裹住脚,日夜不停(地赶路),(赶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的都城郢,拜见楚王说:

“我是北方浅陋之人,听说大王要攻打宋国,确实有这回事吗?

”大王说:

“对。

”墨子说:

“是一定能夺得宋国才去攻打它吧?

或者是没有获胜的把握加之这又不是正义的战争,但还是去攻打它呢?

”大王说:

“如果一定拿不下宋国,而且又没有正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去攻打它呢?

”墨子说:

“十分对。

我认为攻打宋国一定不能成功。

”大王说:

“公输般,是天下的巧匠,已经在为我制造攻打宋国的工具了。

”墨子说:

“我想请公输般试着攻打,我请求试着防守。

”于是公输般就设置攻打宋国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卫宋国的防备。

公输般进攻了多次,墨子多次将其打退,使他不能进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子能够凭借战术来抵御楚国的进攻,避免了宋国的灾难,说的就是这件事。

不从为民谋利出发的贤明的君王和通达的士人是没有的。

上古时代,龙门山还没有开凿,吕梁山还没有开发,黄河之水从孟门山漫过,泛滥横流,无论是丘陵沃野还是平原高山全都淹没了,(人们)把它叫做“鸿水”。

于是禹疏通黄河,引导长江,筑起彭蠡泽的堤防,来使东方洪水消退,拯救了许许多多国家,这是禹的功绩。

为百姓操劳,没有比禹更辛苦的了

(二)答案

1.B(“示”应解释为“给……看”。

2.B(A项第一个“其”为代词,代指古砚,第二个“其”为代词,它们中的;B项两个“而”都表转折关系;C项第一个“则”意思是“那么”,第二个“则”是“然而”,表转折;D项第一个“者”是“……的人”,第二个“者”是用在表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语气停顿。

3.D(D项体现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不准确。

4.

(1)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

”(句中“宝藏”译成“珍藏”也算对)

(2)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1)句中“已而”译为“不久”,“古”译为“年代很久”,“宜谨”译为“应该小心”,“宝藏”译为“把它作珍宝来收藏”。

(2)句中,“好古”译为“爱好古物”,“特”译为“只是”,“同好”译为“趣味相同”。

译文:

我家里有一个古老的砚,是以前的朋友送的,我接受并放置好它,把它当做一个砚台使用,不知道它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