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5893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轮复习.docx

《第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轮复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轮复习.docx

第一轮复习

 

质点的直线运动

一知识目标

(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1参考系2质点3时间和时刻

4位移与路程5速度6加速度

(二):

x-t图像、v-t图像

(三):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1基本式2拓展式3推论

二重难点

(一)物理量

1:

物体能看着质点的条件

2时间与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3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与联系

4平均速度、速度、速率、平均速率的概念的理解及区别

5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的区别;物体加减速的判断

(2)图像

1点、线、面积、斜率、交点的物理意义

2x-t图像与v-t图像的区别

 

(3)匀变速的公式

1公式的来历及推导过程

2公式中各量的意义

3公式的应用

 

第一课时

1(参考系)

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内一个人看乙车没有动,而乙车内的一个人看见路旁的木向西运动,如果以大地为参照物,上述观察说明(  )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点速度向东运动

2(质点)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以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家的速度

B.对某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蚂蚁搬家时的爬行动作

3(时间与时刻)如图所示的时间轴,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表示时刻,称为第2s末或3s初

B.t2~t3表示时间,称为第3s内

C.t0~t2表示时间,称为前2s或第2s内

D.tn-1~tn表示时间,称为第(n-1)s内

4(位移与路程)物体沿半径分别为r和R的半圆弧由A点经B点到达C点,如图所示,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A.2(R+r),π(R+r) 

B.2(R+r)向东,2π向东 

C.2π(R+r)向东,2π(R+r)        

D.2(R+r)向东,π(R+r)  

 

5(速度)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C.瞬时速率有时简称速率,它表示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D.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

 

6(平均速度)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又以20m/s的速度从乙地运动到丙地,已知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等于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的2倍,试求汽车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

A10m/sB11m/sC12m/sC13m/s

 

7(速度与加速度)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加速度越大,

B.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8(加减速的判断)一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

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大值

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

 

第二课时

1(x-t图像)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x-t图像,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A段运动最快 

B.AB段静止

C.CD段表示的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

D.4h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30km

2(V-t图像)一质点沿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1s末质点的位移和速度都改变方向

B.第2s末质点的位移改变方向

C.前4s内质点的位移为零

D.第3s末和第5s末质点的位置相同

3(a-t图像)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取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

(  )

 

第三课时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沿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一)基本公式:

t

3)速度与位移公式:

(二)拓展式:

(3)推论

(1)

(2)

公式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公式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加速时a取正值,减速时a取负值。

(2)公式中的物理量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vo、v、a、x、t分别代表什么

(3)如果物体先匀减速直线,速度减为零后再反向的匀加速,全程加速度不变,则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变速,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而对于刹车类问题,当速度变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因此求解此类问题时候应先求出车停下来的时间,再选择公式求解

1(公式应用).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4s末的速度是4m/s,由此可知()

A.质点在第4s内的位移是4mB.质点在第5s内的位移是4m

C.质点在第4s,第5s两秒内的位移是8mD.质点在4s内的位移是16m

2(公式应用)一物体在粗糙地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匀减速度滑动,若已知物体在1s内位移为8.0m,在第3s内位移为0.5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4.0m/s2

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3.75m/s2

C.物体在第2.5s末速度为零

D.物体在第2.5s末速度为0.5m/s

3(刹车问题)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那么开始刹车后2s与开始刹车后6s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4((位移公式)动车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也叫拖车)编成一组,若动车组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通过第一个60m所用时间是10s.通过第二个60m所用时间是6s.则(  )

A.动车组的加速度为0.5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78m

B.动车组的加速度为l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78m

C.动车组的加速度为0.5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96m

D.动车组的加速度为l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96m

5(公式应用)短跑运动员完成100m赛跑的过程可简化为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两个阶段。

一次比赛中,某运动员用11.00s跑完全程。

已知运动员在加速阶段的第2s内通过的距离为7.5m,求该运动员的加速度及在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

四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式:

五自由落体运动

1概念: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运动特点:

(1)初速度为零

(2)加速度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

3

六竖直上抛运动

(1)竖直上抛定义:

将一个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抛出的物体只受重力,这个物体的运动就是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性质:

初速度为,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通常规定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1、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的竖直上抛运动,其处理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分段法。

上升阶段看做末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下降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初速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二是整体法。

把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看成整个运动的两个过程。

整个过程初速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位移比例式).物体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将全程时间分成1:

3两段,则在这两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和平均速度之比分别应为()

A.1:

7,1:

3B.1:

9,1:

5

C.1:

15,1:

7D.1:

15,1:

5

2(位移比例式)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个人站在第一节车厢的端旁的站台上观察和计时,当第一节车厢经过他时,历时2s;全部车厢经过他时,历时6s(不计车厢间距),则这列火车共有车厢()

A.3节B.6节C.9节D.12节

3(公式应用)一节车厢经过他时,历时2s;全部车厢经过他时,历时6s(不计车厢间距),则这列火车共有车厢()

4.(比例式)一个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

在此过程中,最后三段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B)

A.1:

1:

1B.5:

3:

1C.9:

4:

1D.3:

2:

1

5(自由落体).为求一塔身的高度,从塔顶自由落下一石子。

如果忽略空气对石子的影响,除了需要知道重力加速度外,还需知道下列各项中的哪一项物理量即可求塔高()

A.落地时的速度B.第2s末和第1s末的速度

C.最初ls的位移D.最后ls的位移

 

6(自由落体).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l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m的窗子的上、下沿,如图所示,问: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g取10m/s2)

 

7.(自由落体)一矿井深为125m,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自由下落一个小球,但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下落时,第1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则相邻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为多少?

这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多少米?

(g取10m/s2)

 

8.(竖直向上)在同一地点以相同的初速度v0=50m/s竖直向上抛出A、B两小球,B比A迟抛出2s。

求:

⑴经多长时间,A、B相遇?

⑵A、B相遇处距地面多高?

⑶相遇时A、B的速度多大?

⑷从抛出到相遇的过程中,A、B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大?

 

9(竖直上抛)..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通过楼上1.55m高窗口的时间是0.1s,物体回落后从窗口底部落到地面的时间为0.4s,求物体能达到的最大高度(g=lOm/S2)

 

10(竖直上抛)在离地面h=200m处以v0的速率将小球竖直上抛,9s末的速率是2v0,小球再经多长时间落地?

 

第四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应用及常用解法:

常用解法:

1基本公式方法:

2推论法:

3图像法:

1((位移公式)动车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也叫拖车)编成一组,若动车组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通过第一个60m所用时间是10s.通过第二个60m所用时间是6s.则(  )

A动车组的加速度为0.5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78m

B动车组的加速度为l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78m

C.动车组的加速度为0.5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96m

D.动车组的加速度为l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96m

2(自由落体)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s,求物体下落H高所用的总时间T和高度H是多少?

(取g=9.8m/s2,空气阻力不计)

追及相遇问题:

两个关系:

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一个临界条件:

速度相等

1(追击相遇)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试求:

(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

此时距离是多少?

(2)什么时候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2(追及相遇)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

,B车在后,速度

,因大雾能见度很低,B车在距A车

75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经过180m才能够停止。

问:

(1)B车刹车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2)若B车刹车时A车仍按原速前进,两车是否相撞?

若会相撞,将在B车刹车后何时?

若不会相撞,则两车最近距离是多少?

(3)若B车在刹车的同时发出信号,A车司机经过

收到信号后加速前进,则A车的加速度至少多大才能避免相撞?

 

相互作用

第一课时

一各力(1重力:

2弹力:

3摩擦力)

1概念、

2产生原因、

3产生条件、

4其物质性

5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重难点

1弹力有无和方向的判断:

假设法、状态法

2摩擦力的有无及其方向的判断:

假设法、状态法

3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4运动和相对运动之间的区别

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

考点一弹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1、直接判断

对于形变较明显的情况,由形变情况直接判断。

2、利用“假设法”判断

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解除接触,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

例如:

如图所示,有一球放在光滑水平面AC上,并和光滑斜面AB接触,球静止,分析球所受的弹力。

可用“假设法”,即假设去掉AB面,球仍然能够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则可以判断球与AB面的接触处没有弹力;假设去掉AC面,则球将向下运动,故在与AC面的接触处球受到弹力,其方向垂直于AC面向上。

3、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判断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处于受力平衡状态,这可以作为判断某个接触面上弹力是否存在的依据。

例如:

如图所示,小球A在车厢内随车厢一块向右运动,可根据小球的运动状态分析车厢后壁对球A的弹力的情况:

(1)若车厢和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球A受力平衡,所以后车厢壁对小球无弹力;

(2)若车厢和小球向右做加速运动,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后车厢壁对小球的弹力水平向右。

考点二产生弹力的条件和弹力的方向、大小

1、条件

物体之间存在挤压(或拉伸),要恢复原状,产生弹力。

由此知产生弹力的条件:

一是物体间相接触,二是产生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2、机理

当甲、乙两物体之间存在挤压(或拉伸)时,甲物体产生了形变,它由于具有恢复原状的趋势而对与它接触的乙物体产生一个弹力,这个弹力的方向指向甲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且垂直于接触面。

同理,乙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甲物体也有弹力作用。

3、弹力的方向

类型

方向的判定

举例

接触方式

面与面

与接触面垂直

点与面

与接触面垂直且过“点”

点与点

与公共切面垂直

轻绳

沿绳收缩的方向

轻杆

拉伸时沿收缩的方向,压缩时沿伸长的方向

对于弹力不沿杆时,应具体分析

4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1)对于难以观察的微小形变,可以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运用物体平衡条件来确定弹力大小。

(2)对有明显形变的弹簧、橡皮条等物体,弹力的大小可以由胡克定律计算。

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数学表达式是:

F=kx。

还可以表示成ΔF=kΔx。

其中k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其数值等于弹簧发生单位长度形变时产生的弹力大小,是用来描述弹簧的基本性质的物理量。

劲度系数跟弹簧的长度、弹簧的材料、弹簧的粗细都有关系,对于一个确定的弹簧来说,它的劲度系数是一定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劲度系数k的单位是N/m。

1如图所示,GA =100N,GB =40N,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500N/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的大小和弹簧的伸长量。

2两根原长相同的轻质弹簧,将它们两端平齐地套在一起后,下端挂一重物.→平衡时两弹簧的弹力比为2:

1,若将它们串接后再挂上原重物,平衡时,两弹簧的伸长量之比为多少

考点三怎样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

1、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

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原来虽相对静止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假设接触面光滑,

则此时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即为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从而可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若没有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没有静摩擦力。

2、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效果来判断其方向:

如平衡其他力、做动力、做阻力、提供向心力等;再根据平衡条件和牛顿定律来计算其大小。

用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关键是先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的方向,然后进行受力分析,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右图中,物块A和B在外力F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向右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摩擦力提供A物体的加速度为a,摩擦力的大小为ma,方向水平向右。

3、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判断

此法关键是抓住“摩擦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再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考点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1、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根据物体所受外力及所处的状态(平衡或变速),可分为两种情况: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时,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

(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摩擦力,则f=ma,例如匀速转动的圆盘上物块靠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若除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摩擦力。

这种与运动状态有关的特点,区别于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μN来计算。

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N为两接触面

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也无关。

3、摩擦力的效果

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运动。

4、最大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并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物体实际受到的静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成正比;一般情况下,为了处理问题的方便,最大静摩擦力可按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处理。

1(静摩擦力)用手施加水平力将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在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的情况下

A.压力加大,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加大 

B.压力减小,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减小 

C.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D.不论对物体的压力改变与否,它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总等于重力大小

2(滑动摩擦力)一道高一物理题,求讲解.如图所示,物体重20N,在动摩擦因数为μ=0.2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同时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合力的大小分别是:

(      )(A)  10N,6N   (B)  4N,6N   (C)   4N,14N      (D)10N,14N

3(摩擦力有无判断)有三个相同的物体叠放在一起,置于粗糙水平面上,物体之间不光滑,如图所示.现用一水平力F作用在B物体上,三物体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左

B.A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C.B对C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右

D.C受到5个力作用

3(摩擦力大小)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5最大静摩擦和滑动摩擦视为相等,物体一水平推力.(取g=10N/kg)

(1)当推力大小为8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推力大小为12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第二课时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合成和求合力的方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

3合力大小的计算(几种特殊情况:

60度、90度、120度)

4,合力的取值范围:

合力随夹角的变化如何变化、二力合成式、三力的合成时)

要点一、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

①定义:

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a.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即分力与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能够相互替代的条件是分力和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不能同时考虑分力的作用与合力的作用。

b.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替代,进一步想,满足一定条件的多个力的作用效果也可由一个力来替代。

2.力的合成

①定义: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②说明:

力的合成的实质是找一个力去替代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已知的力,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定则

①内容: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说明: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

要点二、共点力

要点诠释:

1.共点力: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若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一组力就是共点力。

2.多个力合成的方法:

如果有两个以上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我们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

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说明: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的合成,对非共点力的合成不适用。

②今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凡是涉及力的运算的题目,都是关于共点力方向的问题。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由平行四边形可知:

F1、F2夹角变化时,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1)合力F的范围:

|F1-F2|≤F≤F1+F2。

①两分力同向时,合力F最大,F=F1+F2。

②两分力反向时,合力F最小,F=|F1-F2|。

③两分力有一夹角θ时,如图甲所示,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将F2平移到F1末端,则F1、F2、F围成一个闭合三角形。

如图乙所示,

由三角形知识可知;|F1-F2|<F<F1+F2。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知:

①|F1-F2|≤F≤F1+F2。

②两分力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

③合力可能大于某一分力,也可能小于任一分力.

1(力的合成大小范围)有三个力,F1=2N,F2=5N,F3=8N,则(  )

A.F1可能是F2和F3的合力

B.F2可能是F1和F3的合力

C.F3可能是F1和F2的合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2如图所示,大小分别为F1、F2、F3的三个力恰好围成封闭的直角三角形(顶角为直角).如图所示,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大的是()

 

3(合力与夹角的关系)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由绕过定滑轮的绳拉着,分别用图中所示的三种情况拉住.在这三种情况下,若绳的张力分别为FT1、FT2、FT3,轴心对定滑轮的支持力分别为FN1、FN2、FN3,滑轮的摩擦、质量均不计,则(  )

AFT1=FT2=FT3,FN1>FN2>FN

B.FT1>FT2>FT3,FN1=FN2=FN3

C.FT1=FT2=FT3,FN1=FN2=FN3

D.FT1<FT2<FT3,FN1<FN2<FN3

 

4(合力与夹角的关系)如图所示,A、B为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绕绳装置,转动A、B改变绳的长度,使光滑挂钩下的重物C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