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343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docx

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单元检测2

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

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此段文字反映了(  )

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2.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D.宦官

3.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4.隋唐时期,在都城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把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定为东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

5.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

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

C.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6.《步辇图》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7.有史学家认为: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B.废丞相,设三司

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

8.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这反映科举制特点的是(  )

A.重视门第B.唯才是举

C.差额录取D.自由报名

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这一转变发生在(  )

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

11.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由此可知(  )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

C.儒、佛、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1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说明唐朝时期(  )

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

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

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

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

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摘编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

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摘编自《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材料三 唐初,差遣职任多属临时。

武则天时期,破格用人,差遣之法逐渐流行。

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

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

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摘编自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天宝年间,使职差遣大量出现。

监察地方:

十道采访处置使……搜括逃户:

括户使、劝农使……整顿漕运:

江淮河南转运使……军事边防:

节度使、经略使……

——摘编自《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构建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及唐玄宗时期的中书门下五房结构图,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代设置使职差遣产生的影响。

 

单元检测二

1.答案:

D

解析:

5世纪的北方正值北魏统治时期,从材料可知当时洛阳繁华,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其繁荣,选项D正确;隋朝建立于58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洛阳在北方,地理范围上不属于南朝,排除B项;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答案:

A

解析:

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习俗上,无不傅粉施朱,故A项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出自然条件、统治者的信息,排除A、B两项;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地区并未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4.答案:

C

解析: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变得更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高宗把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定为东都,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现象和权力平衡无关而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边患局势的变化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项。

5.答案:

C

解析:

贞观年间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和中外的交流往来,所以当时长安城出现了“胡化”严重的情况,C项符合题意;“胡化”严重情况的出现和唐太宗开明的政策有关,安西都护府以及鸿胪寺的设置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两项;“示存异方之教”主要针对的是宗教信仰,没有全面体现唐太宗兼收并蓄的方针政策,排除D项。

故选C项。

6.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册封制度的确立”;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通婚的情况,故C项错误;通过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故D项错误。

7.答案:

C

解析: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秦朝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明朝朱元璋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8.答案:

D

解析:

材料“投牒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经达官贵人的引荐,可以自由报考,故排除A项,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9.答案:

B

解析:

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故选B项。

10.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A、B、C三项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

11.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吸收儒家思想的“光宗耀祖”“忠孝和顺”等观念,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地位相对稳固,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道教思想的发展与儒学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儒学独尊的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儒、佛、道“三教合一”与材料信息无关,佛、道挑战儒学正统与材料反映的佛教、道教吸收儒家主张不符,C、D两项错误。

12.答案:

A

解析:

唐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政策,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故选A项。

B、D两项材料未反映;处于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学,排除C项。

13.答案:

(1)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特权(看重家世),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2)变化:

由以门第(家世)为主要标准到按考试成绩(才能)选官。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3)特点:

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

解析:

(1)问,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

根据“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可知,其弊端主要是以家世门第选拔人才,任人唯亲,压制社会底层的人才。

(2)问,根据“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科举制。

与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在选官依据上由看重家世门第到以考试成绩为准。

科举制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作答即可,如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更加公平公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等。

第(3)问,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文官选拔主要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其特点从选官的范围、依据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14.答案:

(1)结构图:

三省六部制: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

中书门下五房:

中书门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

影响:

中书门下成为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使决策、行政一体化。

(2)积极影响:

灵活办事程序,加强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完备唐代职官体系;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管理。

消极影响:

使职地位提高,对中央行政机构职权造成破坏,新的权力系统出现。

后期使职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吏,使原有地方行政制度运行紊乱,容易出现混乱。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三省六部制和中书门下五房制度的内容解答。

第二小问,结合中书门下五房制度的内容分析。

(2)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