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987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2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docx

必修3第二单元设计

必修3第二单元导学案

一、单元课文知识内容和特点

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诗是古代诗歌艺术高度成熟的硕果,今天可考的诗人有3700多人,可见到的诗歌有54000多首。

这些唐诗题材广泛,有写田园的(如王维、孟浩然),有写边塞的(如王昌龄、高适、岑参),也有写闺情的;风格多样,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和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体裁完备,有古体近体,有杂言律诗等。

总之,唐代造就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也使诗歌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诗坛风格流派百花齐放,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水平都超过了以往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本单元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杜甫诗三首》选取了三首律诗,都是杜甫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作者借昭君的古迹,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

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

诗歌勾勒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天肃杀的生动图画,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势如江潮涌雪,奇境迭出,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描写琵琶女演奏乐曲的语段,如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李商隐诗两首》选取了李商隐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李商隐的诗读来比较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意境,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锦瑟》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

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这两首诗是作为略读处理的,所以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借助前几篇课文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自己积极主动地来进行阅读和鉴赏,以此检验一下自己赏析唐诗的能力。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们设计了这样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所学诗作的创作背景,进而理解每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意义;2.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每个作家的不同艺术风格;

教学后记

3.理解所学诗作中的重点语句,进而感受诗人的情感,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4.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诗作;

5.学习并掌握鉴赏唐诗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7—8课时)

《蜀道难》2课时

杜甫诗三首3课时

《琵琶行(并序)》1课时

李商隐诗两首1—2课时

蜀道难导学案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李白,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代表,把浪漫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古体诗尤为后人所称道。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恣肆,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蜀道难》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略这一难点。

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思路方法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蜀道难》的内容显见而又模糊,艺术成就突出,但是要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理解其内容,让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以基础诵读为突破。

可以从学情出发,以情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开放自主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3.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5.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教学后记

情景导入1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这么几句。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明确: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

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泻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李白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

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导入2

(投影蜀道相关照片)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情景导入2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教学后记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认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

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国家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2.基础积累

(1)认读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峥嵘(zhēngróng)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

(2)理解词义:

噫吁(蜀地方言,表示惊叹)横绝(横渡,飞越)巅(顶峰)天梯(指高险的山路)高标(群山中最高而成为一方标志的山峰)萦(环绕)岩峦(山峰)胁息(屏住气不敢呼吸)喧豗(哄闹声)峥嵘(高峻的样子)长咨嗟(深深叹息)

噫吁嚱: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

茫然,渺远貌。

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

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横着飞过去。

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回转、绕道。

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黄鹤,即为黄鹄,善飞的大鸟。

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

参、井,皆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盈,满、足。

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

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

匪,通“非”。

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

信息筛选

一、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二、《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幻灯片投影)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

“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又据孟棨《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

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远见。

教学后记

方法点拨

诵读课文,酝酿情感

(一)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结合要求认知的字音,读准词语,并读通读顺。

2.初步酝酿朗读时的感情。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点评。

(二)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有条件的可以配乐;或者使用《蜀道难》的录音磁带),要求:

1.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

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又有不少杂言语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

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体会感情基调的酝酿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

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讽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如“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又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

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能力提升

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全文诵读提示: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是惊异之辞。

“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着重表明蜀道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无可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需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教学后记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

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规律总结

1.匡正阅读误区

诵读时,对此诗句式的体会可能出现两种误区:

第一,根据原来的阅读经验认为,古代诗歌要求句式整齐,此诗不合要求;第二,由此诗得出结论,随便什么样的散文句式均可入诗,其实不然。

李白的《蜀道难》恰恰是因为在一定限度内打破了句式的局限,才具有了辞气起伏、豪放飘逸的特点。

但是这不等于随便什么样的散文句式均可入诗,像“危乎高哉”“其险也如此”等句子,虽然属于散文句式,但内在韵律与全诗很协调,而且在诗中起到了很好的调整疏密的作用。

2.把握背诵要诀

这首诗想象奇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

因此,首先可在诵读时展开联想,让诗人笔下的奇美山川叠印在脑海中帮助记忆。

其次,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诵读时也应依此顺序记忆。

分析鉴赏

疏通诗句,把握内容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要求认知的词义,请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

2.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有助于把握诗句内容。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学后记:

拓展探究

理清思路,理解寓意

1.请学生思考:

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

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

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

2.请学生讨论:

这首诗有什么寓意?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教师提供古人理解的有关资料(具体见“附录资料”部分)。

教师的见解(仅作参考):

关于《蜀道难》的内容,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门为某人某事而作的。

古人胡震亨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附录资料

关于《蜀道难》一诗的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

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

按:

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

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

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

为讽刺章仇(Qiú,复姓)兼琼而作。

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

按:

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年(746)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

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

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

这就纯属臆测了。

我们的同学如何认为呢?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李白的作品,体会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

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

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

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

作业设计

1.课后背诵这首《蜀道难》。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的经典作品并背诵、分析。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

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飞动的灵魂和广阔的胸襟。

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教学后记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一、请学生背诵全文,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效果。

二、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文章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

”有什么作用?

明确:

“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

“噫吁嚱,危乎高哉!

”这些感叹词的连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

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

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

人们会从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句诗该如何理解?

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

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

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

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

4.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了“号古木”的“悲鸟”和“啼夜月”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充满了无限的哀愁,使人闻而色变,渲染了空寂荒凉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

这样写与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

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

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

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

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

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

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

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讽人之义”便显得水道渠成,自然而完满。

合作探究

分析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诗歌突出的艺术风格,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归纳总结,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

总结时可以利用幻灯片投影)

交流总结并明确:

1.大胆的夸张。

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

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教学后记:

2.瑰丽的想象。

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

这些神话传说使人不仅从空间上想象到蜀道之难,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