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937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docx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13课 李凭箜篌引

  1.赏析诗歌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歌想象奇特,辞藻华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特点。

3.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行”“歌”及“吟”,是古诗的四种体裁。

诗人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来描写音乐,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惊叹。

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李贺(791—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人,人称“诗鬼”。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

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处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产生了一些影响。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通  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指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一种修辞手法。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1.根据诗歌的内容,为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

 

2.根据诗歌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请分别介绍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箜篌(    )    芙蓉(    )    瘦蛟舞(    )    颓不流(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吴丝蜀桐张高秋:

 

(2)李凭中国弹箜篌:

 

(3)二十三丝动紫皇:

 

(4)石破天惊逗秋雨:

 

(5)露脚斜飞湿寒兔:

 

1.如何理解本诗的主旨?

 

2.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

 

3.为表现李凭的箜篌演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除正面细致刻画外,诗人还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

 

4.在“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妙处?

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请在阅读这三篇作品后,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听颖师弹琴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古诗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诗中运用通感,可以把描写对象的特征表现得更加丰富和生动,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

而这两种境界间的融合,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从而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杜牧的《秋夕》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就运用了通感手法。

“天阶夜色”是诉诸视觉的景象,诗人却用诉诸触觉的“凉”来描写,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

林逋的《山园小梅》也运用了通感手法。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人用诉诸视觉的“浮动”来描写诉诸嗅觉的“香”,使一种抽象的感觉变具体,由可感成可见,丰富了读者的感受。

古诗中运用的通感有多种类型,如以听觉表现视觉,以视觉表现听觉,以听觉表现嗅感,以视觉表现嗅觉,以触觉表现听觉,以触觉表现视觉,等等。

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寒磬满空林”就以触觉表现听觉,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李贺的《蝴蝶飞》中“杨花扑帐春云热”以触觉表现视觉,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加形象生动。

通感手法往往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起到一种复合修辞的特殊效果。

当它与比喻结合在一起时,形象化的比喻让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显得可感可见,表达了对事物的体验感受。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落玉盘写乐音的美妙,既是比喻,又是通感,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化,把琵琶声表现得无比美妙。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添文采的艺术效果。

运用通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读者在欣赏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身受其冷暖的真实感。

【示例】

玉 楼 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鉴赏]宋祁的这首《玉楼春》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中,词人用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春天刚刚来临,红杏枝头,是初生的叶和含苞的花,词人运用通感手法,把红杏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了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让读者感到了春意的蓬勃。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学习导引

1.海报中以下四个要素不可缺少。

时间:

高秋(九月深秋)

地点:

中国长安

乐器:

箜篌

演奏者:

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

2.

(1)江娥:

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

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

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

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被音乐打动。

(4)女娲:

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

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

成夫人。

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

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

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

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

月宫中嫦娥的宠物。

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有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

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基础知识

1.kōnghóu/fúróng/jiāo/tuí

2.神妪/伛偻 娇娥/飞蛾 啼笑皆非/谛听 女娲/水涡

3.

(1)演奏。

(2)指国都长安。

(3)感动。

(4)引。

(5)打湿。

思维探究与创新

1.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归纳起来说,本诗展现了乐音的美妙,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美和自己对美妙乐音的痴迷。

2.

(1)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 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2)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 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3)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 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4)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 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3.侧面烘托。

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

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

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乐府诗歌《陌上桑》里写罗敷的那一段。

诗人不是直接描绘罗敷的美丽,而是借助“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路人对罗敷的欣赏,达到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的目的。

《李凭箜篌引》也是从虚处着笔,让读者自己体会李凭所演奏的乐曲声是如何的优美动听,与《陌上桑》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4.老鱼和瘦蛟本是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在诗人笔下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形象描写,使美妙无形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具有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5.

(1)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则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

这三篇作品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为纯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音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