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78373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5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docx

门式起重机大修理项目技术标准

门式起重机大修项目及其技术标准

为了提高门式起重机的作业效率,延长服务期限。

必须合理使用,按期维修。

对门式起重机的检修分为:

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中修和大修。

这些检修保养级别是以连续运转小时数来计算的。

如门式起重机连续运转7200h,一般情况就要大修一次。

大修项目及其技术标准分为:

机械部分、金属结构部分和电器设备部分。

门式起重机大修项目及其技术标准

序号

零件

名称

大修理项目

技术标准

机  械  传  动  部  分

车轮

1、车轮滚动面磨损的检修

 

2、两个相互匹配车轮的直径偏差

3、轮缘磨损、折断的检修

4、车轮装配检修

1、车轮滚动面磨损量超过原厚度的15%-20%应报废。

在未超过报废标准时,则可修复使用。

当车轮滚动面磨损量达车轮名义直径的3%,剥落、擦伤深度达3mm时,应重新车制后热处理修复。

车轮直径应在公差范围内,表层淬火硬度HB300-350,对于车轮直径大于400mm淬火层应大于20mm,车轮直径小于400mm,淬火层不应小于15mm。

2、主动车轮直径偏差不应超过名义直径的0.1%;从动轮不应超过名义直径的0.2%。

电动葫芦车轮直径偏差不应超过名义直径的1%。

3、轮缘磨损超过原厚度的40%应报废。

未超过报废标准,可以外焊,重新车制。

并退火热处理。

4、安装好的车轮组件,应能用手灵活地转动。

装在同一平衡架上的几个车轮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允许偏差为1mm。

车轮轴与轴承

1、轴颈的检修

2、裂纹的检修

3、滚动轴承的检修

4、滑动轴承间隙的检查

 

5、轴键间隙检查

1、轴径在大修后的椭圆度和圆锥度不应大于。

2、用磁力或超声波探伤器检查轴,轴上不得有裂纹。

划伤深度不应超过。

的范围内。

4、轴与轴瓦的允许间隙(mm)

轴径

主动轴间隙

从动轴间隙

20-40

-90

5、轴与键的径向允许间隙(mm)

轴径

允许径向间隙

20-40

41-80

>80

键槽与键侧向允许间隙(mm)

轴径

允许径向间隙

20-40

41-80

>80

序号

零件

名称

大修理项目

技术标准

机  械  传  动  部  分

齿轮与减速器

1、解体减速器,清洗检查齿轮磨损

2、齿面的检查 

3、轴的检修 

4、轴承的检修

5、装配检查 

5.1、中心距:

用千分尺或专用的游标卡尺测量齿轮的中心距。

5.2、齿测、齿顶间隙:

可用压铅丝法测量

5.3、啮合面积的检修:

用涂红铅油法。

6、动转试验

1、起升机构减速器第一根轴上的齿轮磨损不应超过原齿厚的5%,其余各轴上齿轮磨损不应超过原齿厚的20%;大车(小车)运行机构,减速器内第一根轴上齿轮磨损不应超过原齿厚的10%,其余各轴上齿轮磨损不应超过原齿厚的30%-40%。

2、齿面点蚀面积不应超过齿高、齿宽的60%,齿根不得有裂纹。

3、轴上不得有裂纹,轴的弯曲度全长不应超过,超过标准应校直。

4、大修后轴承的径向间隙允许偏差(mm)

轴承内径

允许间隙

17-30

35-50

55-90

5、装配检查以下三项:

中心距、齿隙、啮合面积的偏差

5.1、中心距允许偏差(mm)

中心距

<100

100-200

250-400

>500

允许偏差

±

±

±

±5

5.2、齿侧、齿顶间隙的允许值:

齿侧允许间隙(mm)

中心距

80-120

120-200

200-320

320-500

500-800

齿侧间隙

齿顶允许间隙为   m—模数

5.3、啮合面积不应低于齿高的40%,齿宽的50%。

6、减速器壳体接合面的间隙在任何处都不应超过,并保证不漏油。

不平行度在100mm上不大于。

在空载情况下,以1000r/min的转速施动运转,正反转各不小于10min,开动时电动机不应有跳动、撞击和剧烈或断续的噪声。

箱体内润滑油温升不得超过70℃,并且绝对值不应高于80℃,轴承温升不应超过40℃,且绝对值不应高于80℃。

制动器

1、制动瓦衬的磨损检修

2、制动轮的检修

2.1、制动轮表面

 

2.2、制动轮与制动瓦衬的接触面积、制动轮与制动瓦中心线的偏差

2.3、制动轮安装后,轮缘摆幅的检修

1、制动瓦衬磨损量不应超过原厚度的50%。

固定铆钉应低于衬垫1mm。

2、包括制动轮工作表面、制动轮与制动瓦衬接触面等项标准。

1)制动轮工作表面的粗糙度不低于,热处理硬度不低于HRC45-55,深度在2mm处不低于HRC40。

制动轮工作表面抓痕深度或单径向磨损达2mm时,应重新车制热处理。

但加工后制动轮厚度,对起升机构不应小于原厚度的70%,对运行机构不应小于原厚度的50%。

制动轮大修后,D≤200mm的径向跳动不应大于,D>200mm,径向跳动不应大于。

2)接触面积不应小于制动瓦衬总面积的80%,制动轮中心线与制动瓦的中心线的偏差为:

当≤200mm时,不应超过2mm,D>300mm时,不应超过3mm。

3)制动轮安装后允许的摆幅

制动轮直径/mm

≤200

200-300

300-600

允许摆幅/mm

径向

轴向

序号

零件

名称

大修理项目

技术标准

机  械  传  动  部  分

制动器

2.4、制动轮与联轴节的安装

3、小轴、心轴、轴孔的检修

4、制动臂工作弹簧的检修

5、制动器杠杆系统的检修

4)对于半联轴节制动轮,安装时要把制动轮半联轴节安装在靠近减速器的一侧。

3、小轴、心轴、轴颈磨损量超过名义直径的5%应修复,修复后应达到公差标准。

4、制动臂与工作弹簧均不得有裂纹或断裂。

5、空行程不应起过衔铁冲程的10%,试车时应反映灵敏可靠。

吊钩

1、解体检查吊钩、轴承横梁并进行清洗润滑。

2、危险断面的磨损检修

3、吊钩的试验

4、板钩的检修

1、吊钩和横梁不应有裂纹,螺纹部分不应有滑牙。

轴承应完好。

2、危险断面磨损超过原高度的10%应更新件。

3、大修后,吊钩应作试验检查,以1.25倍的额定载荷悬吊10min钩口弹性张开量不应超过钩口尺寸的0.25%,卸载后不应有永久变形和裂纹。

4、板钩铆接后,板与板的间隙不应大于。

抓斗

1、抓斗刃口间隙的检修

2、抓斗张开后,斗口不平行度的检修

3、斗口对称中心线与抓斗垂直中心的偏差

1、抓斗闭合时,两水平刃和垂直刃口的错位差及斗口接触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最大间隙处的长度不应大于20mm。

2、斗口不平行度不得超过20mm。

3、斗口对称中心线和抓斗垂直中心线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偏差不得超过20mm。

钢丝绳

1、断丝检查 

2、钢丝径向磨损

3、钢丝绳的变形 

4、钢丝绳的润滑

1、一个捻节距内断丝数超过钢丝绳总丝数的10%,则应报废。

2、钢丝径向磨损超过原直径的40%,整条钢丝绳应报废。

3、钢丝绳直径缩细量达绳径7%,打结、芯子外露、断股应报废更新。

4、润滑前先用钢丝刷子刷去绳上的污物并用煤油洗净。

然后将加热到80-100℃的钢丝绳麻心脂(Q/SY1152-65)或合成石墨钙基润滑脂(SYB1405-65)浸涂至饱含合为宜。

滑轮组

1、解体检修滑轮组并清洗、润滑。

2、滑轮轮槽的检修

3、轴孔的检修

4、装配检修

1、滑轮轴不得有裂纹,在修后轴径的减小不得大于名义直径的3%,圆锥度不大于5%。

2、用样板检查滑轮槽形、径向磨损不应超过钢丝绳直径的30%;槽臂磨损不应超过壁厚的30%,超过这一标准应报废。

不超过标准可以补修。

大修后用样板检查,其底部与侧向间隙均不应大于轮槽中心线与滑轮中心线的偏差不应大于1mm。

滑轮槽径向跳动不应大于,绳槽中心对轮廓端面的偏差不应大于1mm。

3、大修后,轴孔允许有不超过2的缺陷,深度不应超过4mm。

4、装配后,应能用手灵活转动,侧向摆动不得超过D/1000。

D—滑轮名义直径

卷筒

1、卷筒绳槽的检修

2、卷筒表面的检修

3、卷筒轴

4、装配检查 

1、绳槽磨损超过2mm重新车制,在个后绳槽应达到图纸要求,但卷筒壁厚不应小于原厚度的85%。

2、卷筒表面不应有裂纹,不应有明显的失圆,压板螺钉不应松动。

3、卷筒轴上不得有裂纹,大修后应达到图纸要求。

磨损超过名义直径的5%时,应更换新件。

4、卷筒轴中心线与小车架支承面要平行,1m长内偏差不应大于1mm,卷筒安装后两轴端中心线偏差不应大于。

序号

零件

名称

大修理项目

技术标准

机  械  传  动  部  分

1、齿形联轴节齿面检修可参考齿轮部分。

2、内、外齿圈端面对中心线的摆动量的检验

3、当轴的中心线无倾斜时,检查联轴节安装径向位移

4、无径向位移时,因两联轴节的不同心所引起的外齿圈轴线的歪斜角检查。

2、内外齿圈端面允许摆动量   mm

直径

40-100

100-200

200-400

400-800

800-1200

允许摆动量

±

±

±

±

±

4、外齿圈轴线歪斜角允许在0°36′范围内。

十一

1、起升机构主轴。

2、电动机与减速器轴的位移检查

3、卷筒中心线与减速器被动轴中心线歪斜检验 

4、小车轨距偏差

5、小车轨道标高偏差

6、轨道中心线离承梁设计中心线的偏差

7、小车轨道接头偏差

8、小车轮端面的水平偏差

9、车轮端面垂直偏差

10、车轮滚动面偏差

11、小车轮距偏差

1、探伤检查起升机构主轴,不允许有裂纹。

2、应符合联轴节的安装要求。

3、在轴承座处的允许偏差每米不应大于3mm。

4、由小车轮量出的小车轨距偏差:

当轨距K≤,其允许偏差不大于±2mm;当轨距K>时,其允许偏差不大于±3mm,且主、被动轮的相对差不大于3mm。

5、当小车轨距K≤时,允许偏差为3mm;当轨中K>时,允许偏差为5mm。

6、箱形单梁允许偏差为:

不得大于1/2§,§--腹板厚

单腹板梁允许偏差为:

小于10mm

箱形双主梁允许偏差为:

小于2-3mm

7、轨头接头上下、左右偏差不得超过1mm

8、水平偏差不应大于1/1000,且两个主动轮偏斜方向相反。

1—测量长度

9、不得大于1/400

10、所有车轮滚动面都必须在一个平面内,偏差不应大于

11、小车轮距允许相对偏差为4mm

十二

大车运行机构

1、车轮偏差

2、同一平衡梁上车轮检查

3、轨道的检修

3.1、轨道外观检修

3.2、纵向倾斜度

3.3、轨距偏差

3.4、两条轨道相对标高

3.5、门式起重机同一侧两条轨道的偏差

4、轨钳检修

5、由车轮量出的起重机跨度偏差

6、由车轮量出的支脚对角线偏差

1、大车轮的水平、垂直偏差同小车轮一样。

2、装在同一平衡梁上的两个车轮的对称平面应在同一垂直面内。

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mm

3、包括轨道外观、倾斜度、轨距等项的技术标准

3.1、轨道不应有裂纹。

轨顶、轨道头侧面等磨损量不应超过3mm

3.2、门式起重机轨道的纵向倾度不应大于5/1000。

3.3、轨距偏差不应超过±10mm。

3.4、同一截面两条轨道相对标高偏差不应超过10mm。

3.5、同一侧的两条轨道的轨距允许偏差为±2mm,相对标高允许偏差为。

4、闸瓦磨损超过原厚度的40%应更换新件。

电动夹轨钳要经常注意调节安全尺,使其指针处在规定的位置。

5、当跨度S≤30m时,跨度偏差不应大于5mm,当跨度S>30m时,跨度偏差不应大8mm。

6、当跨度S≤30m时,偏差不应大于5mm,当跨度S>30m时,偏差不应大10mm。

序号

零件

名称

大修理项目

技术标准

金  属  结  构  部  分

十三

主梁几何形状

1、上拱度检验 

2、下找度检验 

3、水平旁弯检验

4、腹板波浪

1、跨中上拱度为:

S/1000;悬臂端上拱度为1/300。

允许偏差为上拱度的20%。

2、满载跨中弹性下拱量F0≤S/700,空载跨中下挠变形不应超过0.6/1000S。

超过这些规定值应考虑主梁的修复加固。

3、跨中水平旁弯不应大于S/2000;悬臂梁水平旁弯不应超过1/1000。

§§。

§--腹板厚度

十四

组装桥架

1、水平方向对角线的检验

2、垂直方向两对角的检验

3、门式起重机小车轨道至起重纵向中心的距离相等

1、水平方向两对角线应相等。

箱形梁允许偏差为5mm;桁架梁允许偏差为10mm。

2、在垂直方向两对角线应相等。

允许偏差为10mm。

3、允许偏差为小于3mm。

十五

支腿

1、支腿垂直度

2、支腿相对标高

1、支腿垂直度偏差不大于H/200°。

H—支腿高度

2、支腿相对标高的允许偏差为10mm

十六

箱形梁

1、裂纹的检验

2、金属构件的涂装及腐蚀

1、金属结构不得有裂纹和开焊处。

2、应保持涂装的完好,防止金属腐蚀,金属板腐蚀量不应超过原厚度的10%。

大修后一般要涂漆一次,油漆两层(第一层涂防锈底漆)

十七

桁架杆件

桁架节点间主要受力杆件的弯曲度

桁架主要受力拉杆(压杆)的弯曲度不应超过1/1000,但不应大于2mm。

   1—杆件长度

十八

1、折开电动机,清洗轴承并换新润滑油脂,测量定子、转子绝缘电阻。

2、电动机轴的检修

3、绕组检修

4、端盖止口配合间隙的检验

5、滑环与炭刷的检修

1、对于新安装的电动机,定子绝缘电阻应大于2M∏,转子绝缘电阻应大于∏;对于使用中的电动机,定子绝缘电阻应大于M∏,转子绝缘电阻应大于M∏。

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应拆下干燥。

在烘干情况下(50-70℃)电动机定子绝缘电阻应达1M∏,转子绝缘电阻应达M∏。

2、大修后,电动机轴不得有裂纹,弯曲度不应超过,轴颈应达到图纸要求。

3、绕组不允许有损伤,保持涂漆完好。

在修理时,不准用汽油、机油、煤油等液体擦洗绕组。

4、端盖止口配合间隙(mm)

端盖止口外径

300

500

800

1000

最大间隙

端盖轴承孔的间隙不应大于。

5、刷架弹簧压力不应低于150-200g/cm2,一台电动机上所有炭刷压力应一致,炭刷与刷握的间隙不应大于。

序号

零件

名称

大修理项目

技术标准

电  器  设  备

十九

控制器与接触器

1、拆开清理

2、调整压力,检修触头

1、控制器手柄应转动灵活,不应卡塞。

2、触头正常压力约1,触头磨损不应大于2mm,触片不应大于。

二十

电阻器

1、拆开清理 

2、电阻片

1、锉掉氧化层,拧紧螺钉。

用石棉纸校正各电阻片的间距。

2、发现裂纹可以补焊,整片断裂应更换新件。

二十一

限位开关

1、清理、检修磨损件

2、调整

1、更换磨损件,拧紧固定螺钉,要求限位器动作灵敏可靠。

2、当吊钩滑轮组上升至起重机主梁下盖板300mm时,过卷扬限位(制)器应动作;起重机运行至距轨道端200mm或两台起重机相接近至300mm处,行程限位器应动作。

二十二

导线

1、更换老化和绝缘不良的导线,更换损坏的套管

2、测量绝缘电阻

1、按实际情况更换导线和套管。

弯管的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子直径的5倍,所有的弯曲度都不应小于90°。

当管路有一个90°弯时,则管子长度不应超过50m;两个90°弯时,长度不应超过40m;三个90°弯时,则不应超过25m,否则应采用大一级的电线管。

2、导线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M∏。

二十三

集电器

1、磨损、变形的检验

2、检查瓷瓶

1、钢铝线磨损不应大于原直径的25%,如有变形应校直。

2、拧紧螺钉,瓷瓶绝缘电阻不得小于1M∏。

二十四

避雷与接地

测量绝缘电阻,检查接地与避雷装置

接地电阻应小于4M∏。

接地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75mm2的镀锌扁铁,10mm2裸铜线或30mm2镀锌圆钢。

司机室和起重机本体的接地连接采用4×10mm镀锌偏铁,并且连接线装置应不少于两处。

二十五

照明

更换旧导线,检查灯具和低压变压器

更换损坏件,保证安全。

二十六

电缆卷筒

调节卷筒的卷绕力矩使电缆与大车运行机构运行保持协调

电缆拉力要适中,一般在160-180N

门式起重机大修后的试验

门式起重机在大修后要作运转试验,以检验大修后是否达到技术条件的要求。

在试验前,必须注意检查各电动机的接线是否正确,特别是大车运行机构的各电动机的运转方向必须一致,接地要符合技术条件的要求。

司机室所有控制器手柄都要扳到零位,然后合上保护盘的刀闸开关,按下起动按钮使电路接通,起重机处于运转的预备状态。

门式起重机的运转试验可以分为3个步骤:

1、空负荷试验

1.1、小车行走:

空负荷小车沿轨道往返运行3次。

此时,限位开关动作灵敏可靠。

1.2、大车行走:

小车开至某一支腿处,大车空负荷运行3次,每次运行走距离在30m左右。

此时,大车运行无异常噪声,无打滑啃轨现象。

1.3、空钩升降:

开动起升机构,空钩上下3次,制动器可靠,过卷扬限制器灵敏可靠。

2、静负荷试验

2.1、跨中试验:

将小车开至支腿处,测量主梁的上拱度,当上拱度仍然保持在S/1000时,可按新出厂的起重机作试验。

即:

小车开到跨中,以渐加静载荷的方式,起吊额定起重量,离地面100mm,停留10min,然后测量主梁跨中下挠度不应超过S/700。

卸载后不应有残余变形。

共作3次试验,每次试验间隔时间不少于10min。

如果是使用年久的门式起重机,测量后发现有明显的上拱减少。

作试验时,应边加载荷边测量下挠值,当起吊额定载荷时,主梁弹性下挠度从水平线算起最大不应超过0.5/1000S。

如果超过这一标准则说明主梁刚度不足,应修理加固。

若主梁上拱基本消失,可不作试验直接进行矫正修理。

2.2、悬臂试验

和跨中的试验方法相同,悬臂端弹性下挠度不应超过1/350(L1为悬臂长度)

以上试验合格后,可作超载25%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同额定负荷试验相同。

3、动负荷试验

3.1、额定负荷的动载试验:

先让小车起吊额定负荷作反复起升和下降并作制动试验,然后开动满载小车往返运行3-5次。

最后把满载小车开到跨中和悬臂端让门式起重机以全速往返行走2-3次,并反复起动、制动。

此时,各机构的制动器,安全装置灵敏可靠。

各机构运转正常,无异常噪声。

车轮不打滑、不啃轨。

主梁振动符合动刚度要求。

卸载后,机构和金属机构无残余变形。

3.2、超载10%的动载试验:

方法和要求同额定负荷的动载试验相同。

六)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在用电动机的维护

定期保养和经常检查,是搞好电动机维护工作的重要措施,应按规定去做。

当发现电动机有故障时,要想做到及时而准确的排除,就必须掌握住电动机的下列情况:

温度、电压、电流、声响、散热条件、负载大小、转子旋转(通电和断电)的灵活性、绕组的绝缘、引出线和接线柱的绝缘一级机构转动的灵活性等。

只有准确地掌握住故障所在的部位,才能及时排除。

接入电动机的电源电压一般比应高于或低于额定电压的5%,最低不许低过15%。

三相电源中的任何两相电压之差不许超过三相平均值的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与转子之间的间隙范围是0.25~2㎜(中小型电动机)。

间隙大,功率因数低;间隙小、装配困难不安全。

桥式起重机用的电动机最高转速,不许超过同步转速的2.5倍。

电动机的滚动轴承在运行1000~1500h后,应加一次油;2500~3000h后,应换油。

换油时,应须把轴承清洗干净后,再加入新油。

机座与端盖不许有裂纹存在,否则将引起止口变形而造成定、转子间的气隙的不均使电动机振动,严重时,定子和转子会相碰使电动机损坏。

新的或大修后的电动机在使用之前,除做一般性的外观检查及扳转试验转子的灵活性外,还必须用摇表检查。

定子绝缘电阻应在2MΩ以上;转子绝缘电阻应在Ω以上,否则必须进行干燥。

干燥的方法是把整台电动机装入烘干箱或通过低电压的短路电流,后者是把各相绕组尾、首端串联接在额定电压20%的电源上。

此时流过电动机的电流(即堵转状态的电流)应小于其额定值。

盖上帆布(上、下均留出通气孔),在开始2~3h区间,电动机温度保持在40~50℃。

3h后使电动机表面温度达到50~70℃。

干燥时间,依电动机的绝缘性能不同而不同,约在12~20h之间。

在此种热状态下使定子绝缘电阻达1MΩ,转子电阻达Ω即可,因冷却后绝缘电阻将增大2~3倍。

在工作期间的电动机定子绝缘电阻应在Ω以上;转子绝缘电阻在Ω以上。

对于多台电动机驱动的机构,如分别驱动的大车运行机构,为使每台电动机的出力相等,必须使每台电动机都具有相同的机械特性,因此,要选用同一制造厂生产的同一批电动机。

另外,由于电动机和电阻器在制造上存在着容差以及每台电动机使用的联接导线长短不同等等因素,也会导致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不一致。

为了保证每台电动机都具有相同的机械特性,可采用调整长期接入转子的电阻多少的办法。

检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是否一致,可采用使主动车轮离开轨道面,测量电动机在此种负载时两主动车轮转速的一致性的办法。

电动机在空载状态下的电流大小,是可以说明电动机的制造质量好与坏的。

JZR2系列电动机的空载电流约是其额定值得0.6~0.75倍。

如果超过此规定数值范围,电动机在运行中易导致温升超高。

电动机容量越大,其数值越小;反之其数值就越大。

碳刷架弹力应调到150~200g/cm2。

一台电动机各碳刷间的压力差应小于±10%

碳刷与刷握之间的间隙应小于0.2㎜,碳刷与滑环腰保持全面接触。

修磨碳刷时,边缘不要磨成圆角。

电动机的保护装置过电流继电器的整定值,必须整定好,整定过大容易烧毁电动机。

电动机内为必须保持清洁干净,以防发生短路和超温现象。

接线盒内的接线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2㎜。

控制屏的高度应在1.7~1.8m。

屏前的通道,如单面布置应大于,双面布置应大于1m。

屏后距离应在0.1~0.5m。

屏上面距离顶应大于。

控制屏的设置应牢固可靠,尽可能减少由于起重机在运行中所引起的颤动,以保证屏内电气元件的稳定性。

控制屏应垂直水平面设置,其角偏差应小于5°。

控制屏如处于导电性灰尘严重的环境下运行时,还应另外设置防尘装置,以防电气元件之间发生导电现象。

控制屏内各带电部分之间或带电部分与金属结构之间的距离,应大于30㎜。

新换或大修后的控制屏,应对屏内电气元件和线路进行检查:

各元件不许有损坏地方,如消弧罩、辅助触点等;接触器的动作应正常;各种联锁装置应可靠和准确;各延时继电器的动作时间应符合标准规定的整定值。

在没有检查时间继电器延时的专用工具情况下,对起升机构时间继电器的检查,以能明显感觉到有先后逐个闭合的次序即可;对运行机构则一起车时机构不发生冲突、补发闷和速度快慢适宜来衡量延时时间是否恰当。

(1)交流接触器的常见故障

①声响不正常。

正常工作的接触器所发出的声响是轻微的嗡嗡声,与运行中的变压器所发出的声响相似。

如果发出很大的声响,说明接触器有故障。

促成的原因可能是:

线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的85%;接触点间压力不合适;短路环折断;磁轭与衔铁的接触面歪斜、不清洁或衔接极面布平;E型铁芯中间极面的气隙小于0.2㎜;固定磁轭的螺栓松动,接线端头有松动;线圈过载;衔铁有卡滞现象;转轴和轴孔有过大的磨损等。

②触点过热或烧伤。

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线路电压过低;触电间的压力小、超程小、接触不好或表面脏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