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559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docx

中考专题古诗词余波

教学目标:

1、在积累古典诗歌基础上,感悟理解诗歌之美;

2、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技巧。

3、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教学难点:

1、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技巧

2、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

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

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

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

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

)——“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

停船靠岸           

②瓜洲:

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

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

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

(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练习: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

——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哪些词中可见?

(愁:

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

“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

(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

(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3.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1)字词赏析

练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

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

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

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结语:

诗歌是语言与情感堆筑而成的艺术宫殿,愿大家能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诗歌这座美丽的殿堂。

中考必备古诗词鉴赏

1.《关雎》《诗经·周南》

原文

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男子爱情纯洁而又真诚。

也暗示了淑女美丽贤淑。

后人常用后两句歌颂和传递美好爱情。

“窈窕……”为统摄全诗之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赞美了女子的勤劳(一说为追求之苦)。

男子渴望追求到贤淑的女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借助心理、动作描写表达男子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两组句子)表现男子幻想求之既得的喜悦与幸福。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更能表现幻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

主题

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名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诗经·秦风》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

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主题

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过程及不得的心情。

名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观沧海》曹操

原文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海的地点、登临的目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总写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大海波涛汹涌、岛屿高高矗立的辽阔壮观景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登高所见的草木生长茂盛之景,展现大海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波澜壮阔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借以抒发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主旨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结束语。

无实意,是配乐时后加入的。

主题

诗歌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动地描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体裁:

汉代乐府诗。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4.《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文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通过一问一答,表现只要思想上远离了官场,自然可以不受尘世的烦扰。

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淡泊名利的精神世界。

全诗之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过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傍晚山间的美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由景领悟出无法言说的人生真意,即归隐之后融入自然才是人生的真谛。

主题

诗歌通过写景表现了作者超脱尘世、投身自然的悠闲自得的情趣。

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原文

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点明分别地点和赴任之所;本诗的破题句;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乐观感情基调;隐含惜别之意,暗含不舍之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点明两人感情的基础句;表明诗人与友人同命相怜;“别中送别”,尤其可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全篇的中心句;劝勉朋友不要为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表达作者乐观豪迈,心胸旷达;道出千载离人心声;化用了曹植的“丈夫之四海,万里犹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劝勉友人不要伤别,情意深长;与陆龟蒙《离别》中“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句相似。

主题

抒发诗人惜别之情和旷达胸襟。

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次北固山下》  王湾

原文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点出诗人离家远游的身份处境;勾画出江南旅途中所见的江水与青山的明媚景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描写一幅风平浪静的壮阔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被誉为形容景物的千古名句;描写景物时序交替,写思乡之情;现用以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相信美好事物会冲破阻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紧承上联,遥映首联;借雁足传书的典故,表现思乡之情。

主题

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名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体裁:

五律。

首联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7.《使至塞上》王维

原文

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写诗人轻骑简从,前往边关慰问将士。

暗示作者孤独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以景设喻,曲折地反映出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抑郁和激愤之情;用写景叙事,写出作者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大漠苍凉雄浑风光的千古名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委婉地表现出边关战事吃紧;既符题意,又有不尽之意。

主题

通过描写塞外秋景,抒发了只身出塞的复杂心情。

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

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红楼梦》里香菱说: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对“烟”的不同理解:

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原文

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写景并点出时令,首句于景中见情,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情自现。

次句直叙其事,表达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奠定了全诗的伤感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移情于月,表达对友人无比关切之情;想象奇特,赋无情之月以感情,语浅情深,成为千古名句。

主题

抒发了对好友王昌龄贬官的感愤之情并寄以关切和慰藉。

名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行路难(其一)》李白

原文

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写宴席的豪华,表现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谊。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作者连用四个典型动作表达内心的苦闷。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比喻写出了被逐出京的苦痛及前路的艰难。

与“雪拥蓝关马不前”意境相似。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历史上两个政治不顺利,后来却成大业之人的典故表现希望被朝廷重用。

行路难!

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

三字短句,气势磅礴。

表现前路的艰辛。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诗最强音。

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自信、乐观)。

主题

描写前路艰难,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10.《望岳》杜甫

原文

赏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描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从地域上写泰山之高,占地之广,描写了泰山伟大与神奇,抒发作者的赞叹之情。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凝神细望,抓住细节表现心情激荡,眼界开阔,反衬出泰山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含义相同,表现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愿望,表现诗人藐视困难,努力攀登,有远大抱负。

被誉为写泰山的千古名句,给人以启发和激励,极富哲理和象征意义。

主题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赞美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体裁:

古体诗(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

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

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11.《春望》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