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503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

《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学毒理 复习文档.docx

药学毒理复习文档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  名解

蓄积毒性:

当较长时间连续给药或给药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集体清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出的速度和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不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而产生毒性。

选择毒性:

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

代偿能力:

当机体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处功能下降,此时病变外组织通过自身功能加强来弥补病变处功能不足的能力。

绝对致死量(LD100):

或绝对致死浓度,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

或半数致死浓度,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量(MLD):

或最小致死浓度,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量(MTD):

或最大耐受浓度,指药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或EC0):

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查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中毒阈剂量):

是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

慢性毒性阈剂量:

指长期连续接触药物而出现毒性反应的阈剂量。

急性毒作用带(Zac):

是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此值越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的差距就越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越小。

慢性毒作用带(Zch):

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这一比值越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比值越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小,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大。

GLP:

《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证人民用药安全。

GLP的实验范围包括全身毒性试验和其他特殊毒性试验。

SOP:

标准操作规程。

研究是的技术法规,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要求准确而且统一的操作。

急性毒性:

是指24h内单次或多次大剂量给予某药物所出现的有害作用,亦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性大剂量接受某种药物后所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包括死亡效应。

3R:

(1)      替代原则(Replacement):

低级动物替代高级动物,小动物替代大动物;组织学实验代替整体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代替动物实验;计算机模拟代替动物实验等。

(2)      减少原则(Reduce):

在保证获得一定数量、精确度的数据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动物使用量。

(3)      优化原则(Refine):

尽量减少非人道程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脏器系数:

指内脏器官重量(g)与体重(kg或100g)的比值。

悉生动物:

在无菌动物提上植入一种或树种已知微生物而获得。

无菌动物:

指不能检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蓄积系数:

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应的(死亡)效应的累积剂量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应的反应的剂量的比值。

K=ED50(n)/ED50

(1).

突变作用:

是指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传学变化,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可逆的,这种现象称为突变作用。

移码突变:

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或插入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分子,结果使突变位点以下的碱基序列发生变更,以致使三联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较多遗传信息的改变。

转换型突变:

 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互相取代或嘧啶互相取代所引起的突变。

DNA转录时可以引起一个RNA密码子的改变,在翻译时可使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变更。

染色体畸变:

是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包括染色体数目的畸变和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间接致突变物:

有些药物本身不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则成为间接致突变物。

 

二.  问答

1.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

(1)      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2)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学物质或其毒性代谢物的蓄积能力不同。

(3)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4)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学物质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2.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有哪些特点?

(1)  损害作用的特点:

①  机体的功能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寿命缩短

②  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降低,此种降低可以通过各种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或行为方面的任何指标而检出

③  机体维持稳态能力的降低是不可逆的

(2)  非损害作用的特点:

①  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②  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称能力的损伤

③  在非损害作用中,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可逆的,机体与药物停止接触后,不能检出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的降低,也不致使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3. 损害性反应的类型及其异同?

A型:

一过性的,是常用剂量下出现的药理作用的延伸。

有可预测性,剂量相关性,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可通过调整剂量来治疗。

B型:

完全异常的反应,不可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死亡率高,需停药。

4. 毒性作用常用参数

毒性上限参数:

①绝对致死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LC100

②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③最小致死量(MLD)或浓度(MLC)

④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大耐受浓度(LD0或LC0)

⑤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D或LC)

毒性下限参数:

①急性阈剂量或阈浓度

②慢性阈剂量或阈浓度

③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④最小有作用剂量

毒作用带:

①急性毒作用带②长期毒作用带

5.LD50测定的意义?

(1)是药物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2)有助于计算其他相关的毒性参数

(3)为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

(4)为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临床药理评价提供指标及剂量设计依据

(5)为毒效应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

(6)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的检测措施

6. 试述长期毒性试验中反映肝、肾功能的主要血液学指标及其意义。

指标包括:

天东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HO),肌酸磷酸激酶(CPK),甘油三酯(TG)。

其中ALT、AST、Alb、ALP、T-BIL主要为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BUN、Crea主要为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

意义:

(1)氨基转移酶:

又称为转氨酶,在氨基酸的合成和分解中起重要作用。

当肝细胞发生炎症或坏死时,肝细胞内的ALT可进入血液导致血清中含量增高,其含量与肝细胞病变程度大致平行,对于判断肝损伤有重要意义;AST,在心肌中含量较高,可用于辅助诊断心肌炎、心肌梗塞等疾病。

(2)总胆红素:

在肝胆管阻塞或肝细胞受损的情况下,胆红素会返流入血液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而使组织黄染。

(3)碱性磷酸酶:

成骨细胞活性增强,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时该酶活性升高,而营养缺乏时下降。

(4)尿素氮:

指示肾功能损伤、痛风和肌肉损伤等。

(5)乳酸脱氢酶:

在不同的组织中存在同工酶根据同工酶谱分析可判断什么组织损或器官出现损伤。

(6)血糖:

相关激素水平和腺体功能。

(7)蛋白:

包括白蛋白Alb,球蛋白,血红蛋白等。

测定具体蛋白更有指导意义:

血清中白蛋白全部由肝细胞制造,具有维持胶体渗透压的功能,当降低至3%时一般会出现全身性水肿;球蛋白由网状内皮系统细胞产生,主要功能是生成抗体,在较多病理情况下可生成过多而使血中球蛋白增高,常见于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疾病等。

(8)电解质:

钠,钾,钙,氯,磷酸根离子等,呕吐、腹泻时可丢失;肾衰、脱水、心衰时可增加。

(9)肌酸磷酸激酶:

肌肉异常、心肌梗塞和肺循环异常时该酶增高。

(10)R-谷氨酰转肽酶:

肝胆疾病指标。

7. 分别叙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

指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类型:

(1)  点突变

① 转换型突变:

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互相取代或嘧啶互相取代所引起的突变。

DNA转录时可以引起一个RNA密码子的改变,在翻译时可使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变更。

② 颠换型突变:

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所引起的突变。

结果也是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的变更。

(2)  移突变码:

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或插入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分子,结果使突变位点以下的碱基序列发生变更,以致使三联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较多遗传信息的改变。

染色体畸变:

是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

类型:

(1)  染色体数目的畸变:

突变细胞中染色体成整倍的发生变化,以致形成三倍体、四倍体等;也可以不成整倍地增减即形成非整倍体。

(2)  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在诱变因素作用下,染色体从长袖上断下一个断片,叫做断裂,这是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根据断片不同的重接方式,形成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畸变。

8. Ames试验的原理及此方法的优缺点。

Ames试验原理:

Ames试验是利用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为测试指示菌,观察其在某药物作用下回复突变为野生型的一种测试方法。

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则可使突变型产生回复突变成野生型,即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成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得强弱。

检测系统中还包括大鼠的肝微粒体酶(S9)体外代谢活化系统,使药物在体外受到与体内类似的氧化活化作用,可测定出间接诱变原。

   优缺点:

目前公认作为筛选可能有致突变作用的化学药物的一种可靠方法。

优点:

Ames试验是利用微生物作为诱变指示剂,它们具有繁殖快、个体数量多以及容易观察检出等特点,而且方法较为敏感、检出率高、试验周期短、费用也较低。

缺点:

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与哺乳动物以及人类有较大差别,比如核结构不同、DNA裸露而且数量少、分子小、对化学诱变原不能进行代谢活化或降解以及缺乏免疫系统等。

目前检测系统会加入大鼠的S9检测间接诱变原,但由于微生物本身的自发突变率也高,容易出现假阴性或者假阳性干扰结果。

因此,Ames试验可作为初步筛检,最终结论需结合体内实验综合分析。

9. Ames试验常用菌株及其用途。

(1)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推荐使用TA97、TA98、TA100、TA102为四种标准菌株。

(2)TA97、TA98和TA100菌株均有切除修复突变。

(3)四种标准菌株均有R因子,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药性;另外TA102菌株还有PAQ1质粒,对四环素具有抗药性。

(4)TA97和TA98检测移码突变;TA100检测碱基置换突变;TA102检测碱基置换突变和移码突变。

第二部分复习题

一.  名解

微核:

骨髓细胞经致突变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变以致断裂。

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要小,故称之微核。

阴栓:

鼠于交配后,精液在阴道内凝固,如一白色栓赛堵在阴道中,叫做阴栓。

小鼠的阴栓较为牢固,大鼠的易脱落。

胎膜瘤:

早期死亡胚胎逐步吸收,既看不到胎鼠外观,也分不清胚胎和胎盘,仅在子宫内膜上隆起如一小瘤,称之为胎膜瘤。

显性致死率:

显性致死率(DL,%)=(1-试验组的平均生存胎仔数/阴性对照妊娠鼠的平均生存胎仔数)*100%

程序外DNA合成:

正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仅在S期进行DNA复制合成。

当DNA受损后,DNA的修复合成可发生在S期以外的时期,这种合成称为程序外DNA合成。

直接致癌物:

不经过代谢活化即具有亲电子活性,能与DNA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而导致细胞癌变的物质。

间接致癌物:

必须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

无声突变:

很多情况下,某个碱基的突变并不改变DNA密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并不改变,成为无声突变。

促癌物:

本身不具有致癌性,单独作用不诱发肿瘤,但它与致癌物共同作用,或在致癌物作用后反复作用于细胞,可促进启动细胞分裂增殖而发展成为肿瘤。

促癌物不引起DNA结构的改变,通过非遗传机制发生作用。

完全致癌物:

接触抑制:

癌基因:

能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的基因。

分为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

原癌基因:

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高度相似的DNA序列,也成为细胞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

是一类存在于肿瘤病毒(大多为逆转录病毒)中的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根据核算组成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细胞癌基因:

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基因组中,与病毒癌基因有同源序列,具有促进正常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生理功能。

在正常细胞内未激活的细胞癌基因叫原癌基因,当其收到某些条件激活时,结构和表达发生异常,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核内转录因子:

某些癌基因表达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与靶基因的顺式调控元件相结合直接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

抑癌基因:

在正常细胞中起着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的作用的基因。

生长因子:

通过质膜上特异的受体,将信息传递至细胞内部,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多肽类物质。

细胞凋亡:

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受到某种信号所触发的并按一定程序缓慢死亡的过程。

免疫球蛋白:

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后,分泌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即为免疫球蛋白。

补体:

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质。

免疫应答:

 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

即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抑制: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一种或多个组分的损害,导致免疫功能的低下,即抵抗力下降。

超敏反应:

由免疫炎症或其他免疫应答机制所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

二.  问答

1.       常用于染色体畸变的细胞株及其来源(5种)?

CHO:

中国仓鼠卵巢

V79:

中国仓鼠肺组织

L5178Y:

小鼠淋巴细胞

W138:

人体肺组织

人淋巴细胞:

人外周血液

2.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原理和结果判定方法?

原理:

果蝇伴性隐形致死实验,是利用隐性基因在伴性遗传中的交叉遗传特征而设计的。

雄性果蝇X染色体的突变传给F1代雌性果蝇,F1代雌性果蝇为杂合子,不能表达;F1代雌性果蝇又传给F2代雄性果蝇,F2代雄性果蝇为半合性,能表达出来。

所以如果亲代雄性果蝇接触药物后X染色体出现隐形致死突变,则F1代雌性果蝇中不表达,而F2代雄性果蝇中因有一半接受乐这个已发生突变的X染色体,结果F2代雄性果蝇比雌性果蝇少了一半。

结果判定方法:

记录受试染色体数,给药的和无生育力的雄性数,F2带培养群的数目,每一生殖细胞期检测的带有致死基因的染色体数。

求出致死突变率:

致死突变率%=致死管数/受试染色体数*100%

⑴致死突变率大于自然突变率的2倍,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时记为阳性,或用适当统计方法确定。

⑵在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若雌雄蝇合计有20只以上而未发现有雄蝇者为阳性,反之,有2只以上雄蝇者为阴性。

⑶在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若雌雄蝇合计少于20只,或只有一只雄果蝇者为可疑,需观察F3代。

⑷仅存雌雄蝇亲本而无子代者为不育。

3.       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的原理?

显性致死实验是观察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损伤的一种方法。

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期和受精期最易发生突变,突变后失去与异性生殖细胞结合的能力,或者结合后会出现不正常的胚胎,以致造成总着床数减少或早期胚胎死亡及畸胎等现象。

4.       活胎、早期死亡胚胎(包括吸收胚胎)、晚期死亡胚胎的鉴别方法?

活胎:

胚胎已完整成形,色鲜红,有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有运动反应。

早期死亡胚胎:

胚胎的大小、外形和色泽可因死亡时间的相对迟早及死后自溶时间的长短变化很大。

一般胚胎较小或不明显,胚胎形体较小,外形不完整,各部位发育尚未完全,呈紫红色,无自然动作。

晚期死亡胚胎:

胎膜完整成形,有明显胎盘但色泽灰暗,无光泽,无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无运动反应。

5.       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的基本方法?

选用人淋巴细胞或大鼠肝原代细胞,采用放射自显影方法,受试物至少三种浓度,最高仅对细胞产生轻微毒性或无毒性。

在显微镜下计数银粒数,给药组与对照组有统计显著差异,并有浓度效应关系时阳性。

6.       SOS显色试验的原理?

通过直接监测DNA受损后的SOS修复反应来检测遗传毒性。

SOS显色试验是一种特异性的B-半乳糖苷酶诱导实验。

一旦试菌株DNA损伤,组成该系统的RecA蛋白即转化为RecA蛋白水解酶,此酶分解阻遏蛋白质,使受阻遏的SfiA基因去阻遏,并启动lac基因转录翻译,其表达产物为半乳糖苷酶,此酶分解邻硝基苯B-D-半乳糖苷,产生黄色可溶性物质,根据黄色深浅反应损伤程度。

7.       什么是下丘脑-垂体-睾丸(卵巢)轴激素调节?

LH:

垂体促黄体激素,与G-蛋白偶合受体结合,刺激间质细胞产生睾酮。

FSH:

促卵泡激素,促进支持细胞成熟,形成血-睾屏障,产生一系列调节蛋白和生长因子。

GnRH:

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由下丘脑产生。

8.       药物致畸作用的机理?

(1)基因突变

(2)干扰基因表达

(3)干扰核酸功能和有丝分裂:

抑制DNA合成;干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干扰纺锤体形成并阻碍染色体分离的化合物

(4)营养缺乏和能量不足:

维生素、无机盐类

(5)重要酶类被抑制

9.       影响药物致畸的因素?

(1)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①  胚胎发育的遗传特征不同

②  化合物在母体或子体内代谢过程不同

③  物种胎盘构造差异使化合物透过胎盘屏障的量和速度不同

  

(2)接触药物的时间

  (3)药物作用剂量

  (4)药物的理化性质

(5)母体健康

10.       药物致畸试验选择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的优缺点?

优点:

自发诱变率低,受精率高,易繁殖,产仔多,代谢与人相近。

胎鼠大小适于检查,孕期短,自然流产和死亡率低。

缺点:

对药物代谢速率较快,因而对致畸物易感性低,易假阴性。

胎盘结构与人有一定差异。

11.       国际癌症研究所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第一类:

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第二类,分为A、B两组:

1、A组 对人很可能是致癌物:

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接触此种化学物质可以致癌,不管动物实验资料如何。

B组 对人可能是致癌物:

流行病学资料不够充分或者缺乏,但动物实验结果充分证明此种化学物质具有致癌性。

第三类:

对人的致癌性尚不能确定的化学物:

缺乏人类的资料,动物致癌性资料也有限。

第四类:

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的化学物:

对人及动物的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根本没有资料可以利用。

IARC1997年确定的74种肯定的人类致癌物中,除11种为生物和物理因素外,其他63种为化学因素。

12. 化学致癌作用机理?

(1)化学致癌物与DNA形成加合物:

许多致癌物是亲电子剂,造成DNA不可逆的损伤(鸟嘌呤加合物,腺嘌呤加合物,胞嘧啶加合物)

(2)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

许多化学致癌物并不能直接与DNA共价结合,必须在体内代谢活化后才有能力与靶分子起作用。

13. 化学致癌物代谢的特点?

(1)代谢以氧化过程为主。

(2)代谢活化以肝脏为主(P450酶系肝脏最多)。

(3)代谢酶的活性存在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个体间可相差30-100倍。

(4)其他代谢途径:

例如肾脏、膀胱等含有前列腺素H合成酶,可将2-萘胺激活;可将苯并(a)芘、黄曲霉素B1生成环氧化物。

皮肤、肺等含有髓过氧化物酶,可将芳香胺活化。

14. 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的关系?

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的关系:

一方面绝大多数化学致癌物有致突变性。

另一方面在致癌物诱发的肿瘤细胞中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与肿瘤形成的关系:

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如果模板受到损害,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最终使细胞生长分化失控而致癌。

在很多情况下,某个碱基的突变并不改变DNA密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并不改变,称无声突变。

有些突变可改变氨基酸的序列,但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或者可影响蛋白质的功能,但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不起作用,此种突变并不致癌。

与细胞生长和分化有关的基因突变在致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并非所有的致突变剂都是致癌物;有些致癌物可能通过非遗传机制致癌,因此用致突变试验预测致癌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15. 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

(1)      细胞形态的变化:

恶性转化细胞偏大且大小不等,核大而畸形,染色质深染而粗糙,核浆比列倒置,核膜粗厚,核仁增生而肥大。

核仁和胞浆均由于RNA增多而偏酸性。

核分裂多见。

(2)      细胞生长自控能力丧失。

(3)      生活表型的改变:

对植物凝集素反应异常;糖酵解方式改变;形成新的特异抗原。

(4)      恶性转化细胞移植于动物体内有形成肿瘤的能力。

16.ras基因活化的主要方式?

(1)      编码区内的突变

(2)插入激活,即在ras基因附近插入一个强启动子或增强子

17. 癌基因活化的机制?

(1)获得启动子和(或)增强子

(2)染色体异位

(3)原癌基因扩增

(4)点突变:

单个碱基的替换

(5)原癌基因缺失

18.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抑癌机制?

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生长,且定位于细胞核,因而可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能结合并抑制转录因子E-2F,由此导致细胞周期在G1期停滞。

19.P53抑癌机制?

修复DNA损伤,修复失败则导致细胞凋亡;与P21蛋白(激活后抑制)结合;抑制解链酶活性,抑制增殖。

20. 补体系统激活的途径?

其激活途径有三种:

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21.   细胞因子的功能?

(1)  介导天然免疫应答和效应功能

(2)  免疫调节功能

(3)  调节炎症反应

(4)  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

(5)  抗肿瘤生长。

22.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1)      特异性:

正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2)      记忆性:

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可发生再次免疫应答。

(3)      识别“自己”和“非己”即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通常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23.   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特点?

(1)      反应表现不同于一般毒性反应,组织病变也不同于药物的中毒变化,而是过敏反应性炎症

(2)      通常接触某药物后,经1-2周再次接触该药,反应可再次出现

(3)      与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极少剂量进入机体即可致敏,再接触时即可出现症状

(4)      药物过敏反应仅见于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且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