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437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1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docx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名称

中国(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

1.2项目地点

中国(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

拟规划面积200亩,未来将建设成为规划一流、设施完善、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低碳产业示范区。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日益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困境,特别是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深圳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深圳迫切需要以低碳生态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促进城市低碳发展、转型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市以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为奇迹,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模式,力求走出低成本、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项目背景

近年来,反常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人类推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观念,过多地使用化石(高碳)能源所造成的结果。

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这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是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

国外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低碳经济的?

低碳经济有哪些特征?

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

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深入地认识我国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

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2、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换句话说,保持发达国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化工产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

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

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

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

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

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大多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

综上,低碳经济应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

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

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环境挑战。

探索低碳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

要对抗全球变暖,就要各国共同行动,就要从根本上大幅削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于是“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有1%的GDP投入用以“节能减排”,将来每年就可以减少5%至20%的GDP损失。

(三)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这种城市模式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和包容。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本次大会虽未达成共识,但“低碳”仍然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

1、“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2、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

3、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

4、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

5、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五)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第三次会议制定的。

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

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全球各个国家对于低碳减排都作出了承诺,并纷纷大力推行低碳经济。

因此,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题,“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被誉为人类第四次“低碳革命”。

欧美等国家已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六)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已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以相关指标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引导型指标。

理由有三:

一是我国要用先进理念引导发展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自“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部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统计、考核指标,特别是缺乏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三是从国情出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1.4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一)示范性:

将本项目建设为以低碳节能与环保产品研发生产、低碳技术应用推广、低碳交易、节能减排展览展示等低碳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为一体,成为中国低碳节能产业示范基地。

(二)指导性:

项目建设成功后可在全国其它地区乃至世界其它地区具有指导性。

独特的低碳产业聚集优势和成熟的发展思路,除了本身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其强势的竞争力、优良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的经营模式、先进的科技成果等都是可以异地复制和推广,真正具有产业基地的指导功能。

(三)系统性:

涵盖低碳节能产业大部分内容,拟建四大板块,具

体如下图:

(四)持续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产品的不断研发、服务手段的不断提高,低碳产业发展的水准将不断提升,领域将不断拓展。

用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看,项目的建成要始终能够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低碳节能观念,引领低碳产业的提升,凸显低碳节能环保科技和规模集聚优势,显示其可持续发展性。

(五)效益性:

预期经济目标到2022年,完成生产总值1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利税20亿元。

用低碳高新技术生产的产品产值达50%。

低碳节能产业化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业基地的整体规模居行业内第一位,科技水平居领先地位。

1.5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共四大功能板块:

低碳基金投资中心

低碳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低碳产业辐射基地

低碳产业孵化、创新基地

项目总投资40亿元(不含设备投入)。

将引进低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型企业、服务配套企业、低碳研究咨询机构、低碳技术教育培训机构、仓储物流公司、碳排放交易所、星级酒店,新增就业岗位达10000个以上。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我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必要性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落下帷幕,正如会前预期,节能减排目标让各国激烈交锋。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会议在争执与较量中让全世界更多关注“低碳”的重要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有望成为世界全面向低碳时代转型的历史转折点。

从长远来看,可持续的低碳和绿色经济,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四回“碳”:

“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他还提出:

“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积极推动的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这表明国家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信号,将成为引导我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

“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低碳经济将带来重要商机,抓住这个商机,就将占领未来世界经济的桥头堡。

(二)低碳经济助推产业升级

上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80%的污染是由工业化国家上百年过度排放造成的,但他们目前基本渡过了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阶段,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其中“征收特别关税”条款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征收关税。

上述报告中指出,中国去年对美出口机电产品总额达1528.6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60%。

如美国征收、碳关税”,将对中国出口产品带来严重影响,此举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效仿,使中国外贸出口“雪上加霜”。

当今全球经济日益复杂多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裁也越来越隐蔽,如今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是高能耗类的,现在要更关注出口商品的转型,否则中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就无法解决,也将会越来越多受到“碳关税”之类的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还有来自我国经济内部结构调整的动力。

近日,各部委反复强调要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结构调整。

另外,我国经济的支柱目前都是高能耗的产业,经济发展对高能耗资源依赖很高。

专家称,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寻找新的、有别于高能耗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经济是助力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三)我国碳交易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下,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3.77亿欧元激增到2008年的910亿欧元,据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有望达到1400亿欧元,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在碳交易及其衍生金融市场方面前景广阔。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全球碳交易在2008年至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500亿欧元。

尽管增长潜力巨大,碳交易将成为国际市场下一轮最大的热点,但是现在排放的仅一部分被法律约束。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在碳交易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到2012年,仅通过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中国就有望获得18亿吨的碳交易份额,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

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27.76万元的价格,买下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叫卖的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2008年底运营中产生的碳排放。

这是中国国内第一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天平保险也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此次交易具有开创性意义,未来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的竞争,谁能超前做出部署,就将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碳交易市场有望奏响“低碳经济”的前奏曲。

2.2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

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

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的这一发展空间。

换句话说,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我国资源供应和排放权难以保证。

(二)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

等的生产和消费,部分来自水泥生产。

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

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

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

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

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

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与此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

近年来,我国低碳领域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在2008年底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

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2010年中国也将启动碳交易国内市场。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将成为较长时期内不可或缺的主题。

尤其是在未来几年我们的目光将会持续被气候、减排、低碳所吸引。

我国将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2.3低碳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

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

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

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

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

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

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

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

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

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七)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

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

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八)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