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容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3553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建容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黄建容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黄建容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黄建容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黄建容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建容论文.docx

《黄建容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建容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建容论文.docx

黄建容论文

目录

一、文学阅读教学的功用2

(一)思想教育功能2

(二)文化传承功能2

(三)审美愉悦功能2

(四)语言习得功能3

(五)思维培育功能3

二、文学阅读教学的审美体验3

(一)关于阅读教学内容的审美体验3

(二)关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审美体验4

(三)关于阅读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审美体验4

三、文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5

(一)教学环境因素5

1.文学阅读教学功利化5

2.文学阅读教学结论化5

3.文学阅读教学文体混淆化6

(二)教师内部因素6

1.文学素养的缺失6

2.忽视学生的文学阅读的主体地位7

3.缺乏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7

(三)学生内部因素7

1.“快餐化”阅读的影响7

2.文学阅读引导的缺失8

四、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的建议8

(一)关于交往9

1.情感激活10

2.情感诱导11

(二)关于对话11

1.注重倾听12

2.营造平等13

(三)关于体验15

1.设置情境15

2.品悟语言16

3.强化诵读17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文学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黄建容指导老师陈斐副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

传统的文学阅读教学只是在“以作者为中心”、“以作品为中心”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等综合因素引起的。

接受美学理论视读者为文本的意义生成者,肯定了读者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依据接受美学理论,探讨中学文学阅读教学的策略:

交往策略、对话策略、体验策略。

关键词:

接受美学;文学阅读;审美;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TheLiteraryReceptionofTeachingReadingStrategies

HuangJian-rong

HumanitiesSchool,Zhanjiang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China

Abstract:

Thetraditionalteachingofreadingliteratureonlyinthe"authorcenter"and"theWorks"undertheguidanceofthetheory,andignoredthedominantpositionofstudents,thisistheteachingenvironment,teachersandstudentsandothercomprehensivefactors.Aesthetictheory,asthereaderacceptsthemeaningofthetextweregenerated,confirmedthereadersthestatusofteachingactivities.ReceptionTheoryasthebasistoexploretheteachingofmiddleschoolliteraturereadingstrategies:

communicationstrategy,policydialogue,experiencestrategy.

Keywords:

Reception;literaryreading;aesthetic;readinginstruction;teachingstrategies

虽然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整体中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文学阅读教学在理论方面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学实践上处于摸索状态。

特别是当下的教学阅读整体现状,受种种因素影响,教学效果还是不容乐观,有人概括其为一个封闭圈:

“以传授知识、应对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读解为目标,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体系。

”[1]传统的文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仅仅是知识的容器。

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忽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利。

这样会挫伤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学生未能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逐渐对语文课丧失了兴趣。

而课标的变化,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要求在文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中学生越来越需要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中培养丰富的文学情感、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文学艺术眼光来观察世界、认识自我。

一、文学阅读教学的功用

文学阅读教学之所以那么受重视,是因为它具有如下功能:

(一)思想教育功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虫鱼之名’。

”(《论语·阳货》)从《论语》的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学习诗经不但可以领会事物中的普遍道理和意义,也可以考察到社会风俗的好坏、政治的盛衰,甚至可以“事父”、“事君”和“多识草木虫鱼之名”。

曹丕还把文学功用提高到治国的高度,他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典论·论文》)。

这里的“文章”主要指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

可见,我国古代学习各家文学经典是为了对内容、知识的了解,接受思想教育,以求修身、齐家、治国、安邦。

(二)文化传承功能

著名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强调:

“语言就是文化”,“语文教学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帮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他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环境”。

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华的冰山一角,却蕴含着我们一生都挖掘不完的文化底蕴。

学习名著中的文化精神,思考其中的人情冷暖,感受世间的真善美,摒弃人性的假丑恶。

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是人类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阅读教学有利于传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

(三)审美愉悦功能

“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

[2]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如果一味专注于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美的感悟,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以审美眼光观察自然和社会,按照美的原则来创作作品。

如《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脉脉”在此处是指水没有声音,而“脉脉”又常指少女眼含深情的样子。

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流水的情形,再联想到一位脉脉含情的少女,我们会体味到作者选第四声的“脉”字叠用,以一种舒缓的节奏,表达出内心的恬静喜悦。

(四)语言习得功能

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常被誉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故阅读他们的佳作名篇有利于语言的习得。

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运用得一般是比较精当的,像曹雪芹的《红楼梦》,像鲁迅的作品,像朱自清、叶圣陶、老舍、曹禺、巴金、赵树理的一些作品,都足以作为学习的楷模。

文学阅读教学,学习优秀文学作品,体会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语感,有利于语言的习得。

(五)思维培育功能

文学作品包罗万象,所涉及的事物无奇不有。

因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形式,在运用的同时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

同时,文学教学还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等等。

读者可以从教师的教授中获得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萌发新的灵感。

张志公先生说:

“文学,无论是创作或欣赏,是要诉诸形象思维的,需要联想力或想象力,需要一种源于生活实际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智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3]

文学阅读教学确实能使学生获得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综合的发展,形成健康的个性,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文学阅读教学的审美体验

学生经过语文审美的教学指导,自然而然地感受美、体验美,逐渐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体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关于阅读教学内容的审美体验

作为阅读教学内容的审美体验,主体对审美对象(即教材作品)的把握,即是对语言意义世界的深切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滋养,而且要丰富他们对语言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感悟。

例如散文,作者往往通过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来表达思想感情。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散文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散文的线索),深入体会优美的表现技巧,抓住散文随便、随和、自然朴素、平易亲近的审美特征,感应散文中的哭笑喜忧,人事物景,体会作者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冷嘲的审美感觉。

如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我们可从词句的审美性品读入手感悟语言的意义世界。

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这个叠词,从字面意思上看指树木众多,枝叶茂盛,四个字写出树的特征和姿态。

但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我们就会感受到夜晚的寂静,荷塘的幽僻,再联系作者出门之前的“颇不宁静”,就会体味出这四个字在重叠之间,传达出一种郁闷的情调。

(二)关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审美体验

作为阅读教学过程的审美体验,应该是理解与沟通的统一。

体验强调的是主体的亲历性,而教学是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这就离不开沟通。

阅读教学的审美体验,要实现的是二者的统一和契合。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很特殊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体现出一种主体间性,即二者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关系。

”[4]

【案例】《内蒙访古》教学片段

教师教授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对作者称颂赵武灵王因修长城而成为一个“英雄”的问题展开讨论。

话音刚落,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他们认为:

赵武灵王修长城,一开始就把胡人当成敌人,从心理上进行排斥,从而更人为地造成边疆的危险,而不是维持民族之间的团结。

同时,这个屏障也阻隔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正如散文家鲍昌在《长城》中说的:

“你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象征,长城!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几修几毁,但一大唐帝国,大清帝国就不修长城。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及康乾盛世时有人建议修复长城,但清帝说:

我难道不是从长城那边来的吗?

可见,真正的长城不在边疆而在人民的心中。

[5]

该教师的教学就很能给人启发。

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重视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要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能够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创共享,文本的意义就会在读者确定未定、填补空白时得以发掘、丰富。

读者就会在阅读文本时得以自我实现的升华。

(三)关于阅读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审美体验

作为阅读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审美体验,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通过创设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方式,对自己的潜能和周围的世界有深切的体悟,并通过多种体验渠道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心灵得以充分发展。

鲁迅曾说过,语言有三种美,其一为意美,即思想内容的美,能够感动人心;其二为音美,即音韵节奏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形美为其三,即形式上的美,如字形结构、句式段落的安排,能让人感到悦目。

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意境、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美、体验美。

[6]例如教学《海燕》,教师可以在授课开始,首先播放一遍配乐散文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乌云和大海之间,仿佛面临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雨,随着文章的起伏跌宕,随着乐曲的低吟高亢,激越美,豪壮美充满整个空间,海燕那种渴望、兴奋、展翅高飞、坚定、勇敢的形象萦绕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体验美,让他们在体验中对文学作品有深切的体悟。

三、文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环境因素

1.文学阅读教学功利化

整体看来,文学阅读表现为一种被动的教与学的过程。

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这种功利化倾向表现为多数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在这种应试制度的压力下,有的教师把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肢解成一套一套的“标准化”试题,以致学生的眼中只能看到考试题和标准答案。

而学生面对来自家长、与同学之间比较的压力,把成绩看得很重要。

长时间面对大量的“题海”,在“题海”中艰难地挣扎,被动的接受一篇又一篇的“语文知识”,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愉悦感。

长此下去,学生无法细细品味文学作品中含蓄隽永的语言、博大精深的思想,来不及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和生命的感悟。

如果学生囫囵吞枣地去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就无法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体会鲁达拔刀相助的性格美;无法从《分马》中体会大公无私的优秀共产党员郭全海的思想美;无法从《驿路梨花》中体会助人为乐的梨花姐妹的品质美。

2.文学阅读教学结论化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过程,阅读没有目的地,在阅读过程中孜孜不断的探求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但文学阅读教学实际并非如此。

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是抛出几个关于教学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随后,可能是迫于课堂时间问题或是赶教学进度的原因,来不及给学生好好地阅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在学生还缺乏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情况下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公之于众。

这样处理教学问题,既使学生失去了探寻文学作品深层意蕴的自觉意识,又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同时,还把一篇篇意蕴深刻的文学作品搞得毫无意义可言。

3.文学阅读教学文体混淆化

事实上,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特点,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魅力,是其它文体所不具有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文学阅读教学的文体混淆化倾向表现在教师不分文体的教和学生不分文体的学。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教师经常采用阅读教学的模式是:

时代背景的介绍—作者生平的交代(含创作经过)—段落大意的分析(含解词释句)—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特点的总结”。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不同体裁是各自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

如果只关注内容,抒情诗歌和抒情散文区别并不大,小说与叙事散文区别并不大。

因此,要重视文体的鉴赏,也就是说应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结构,而不是外在于作品做静态的分析。

只有分文体来教和学,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真正体验到文学世界的乐趣。

(二)教师内部因素

1.文学素养的缺失

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大体包括课堂语言、教学手段、自身文学积累等等。

首先,教师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

课文知识的传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简洁凝炼的课堂语言是一节美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说:

“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

”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进入艺术境界。

而还有很多教师虽经纶满腹,却词难达意,枯燥无味,缺少真挚的情感。

课堂语言不生动,导致文学课堂没有一丝生气。

在如此沉闷的课堂中,学生提不起精神,逐渐对语文课丧失了兴趣,甚至对语文课产生抵触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其次,教学手段的统一化。

现在的文学阅读教学存在着“满堂灌”现象,教学手段机械化。

用“满堂问”代替过去的“满堂讲”,课堂气氛似乎活跃了很多。

这些“满堂问”之中存在着很多所谓的问题“好不好”,“同不同意”等等,实际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并不多。

这样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挫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能动性。

学生未能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渐渐地就更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课堂教学便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再次,很多语文教师缺少必要的文学积累,缺少相关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记得不牢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提问提供满意的答案。

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会对教师的印象大打折扣。

学生就不会很大程度的信服教师,教师难以在学生当中树立威信。

常言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这句话强调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2.忽视学生的文学阅读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语文课堂普遍采用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课文从内容到形式进行解析。

一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却没有自主的时间去阅读,更不可能在阅读中思考和提出问题。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因为“文学阅读是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与交流,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主体’间的关系”。

[7]无论教师做多少努力,最终对作品产生美感的还是学生。

学生不阅读就等于闭着眼睛看画,捂着耳朵听音乐。

3.缺乏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

“因为文本的未定性、空白点众多和教师在与学生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气质、性格、阅读态度、阅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读解结果就会有多种。

”[8]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予必要的阅读策略指导。

在现实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文学阅读策略的指导少之又少。

教师在这方面指导没有具体的计划,没有按时去督促和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自控力比较薄弱的学生,相对于白纸黑字的经典阅读来说,学生更倾向于感官性的音像制品,如游戏、卡通等;相对于祥林嫂的不幸,包身工的苦难来说,学生更乐意探讨小燕子的义气,黄蓉的精灵;相对于《茶馆》、《雷雨》等教学影片来说,学生更愿意欣赏《哈利.波特》和《魔界》。

(三)学生内部因素

1.“快餐化”阅读的影响

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巨大的开学压力,使学生即使有一点儿时间也不会去细细阅读文学作品。

加之现代社会,随着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快速崛起,那些通俗娱乐、休闲性的“时尚”阅读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学生倾向于快餐式阅读,喜欢上网读书,飞速的浏览网页,大量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倾向,读者并未能吸收文学中的“营养”,走马观花只能满足短暂的快感。

2.文学阅读引导的缺失

兴趣是阅读的最好老师。

可现在中学生的时间安排表都被挤得满满的,甚至连周末那么一点仅有的放松时间都被占去,被迫去学习钢琴、书法、奥数等等,使得学生身心疲惫,毫无心思将兴趣放在文学阅读上了。

另外,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选择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惊悚悬疑小说等轻松读物,满足他们对时尚的追求心理。

朱光潜对待人生的态度是:

“慢慢走,欣赏啊!

”只有慢慢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而不匆匆地疾驰而过,才会领悟到阅读后的充实的满足感。

四、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的建议

在文学阅读中,提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阅读教学极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于教学策略,阿姆斯特朗定义为“有系统地安排的教师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达到某一单元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埃金等人强调,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目标所设计的指示性的教学技术”。

[9]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式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简而言之,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文学阅读教学策略指的是在中学文学阅读教学中,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

文学阅读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美学理论进行指导。

接受美学就是这样一种适应时代精神的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又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

作为主要研究文学阅读的理论,它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联邦德国,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

因其反对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读者的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随后风靡欧美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

接受理论的重大贡献就是重新发现了读者,肯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它实现了由“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转变。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主流趋势。

接受美学理论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身心特点,也符合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符合当代阅读改革的要求。

由此可见,接受美学的理论必将对我国的文学阅读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到实现的。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在这里强调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作用,接受美学力倡读者中心论。

接受理论以读者的阅读接受实践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它是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文本—读者,突出了读者的“阅读”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性作用,强调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接受美学视野中,笔者认为文学阅读教学应从美学意义上来把握交往、对话与体验这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表现为一种接受上的深化,相对独立却又互相融合,将会使教学过程获得更多新的形式。

(一)关于交往

从促进人的发展的意义上看,交往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交往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作为共享的存在资源,发展智慧、情感、意志、精神等完整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为人”。

[10]从美学的视角看,师生双方的交往,不只是普遍的交际,对方都可作为各自成长的动力,包含着美的交往的意义。

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有如下特点:

第一、审美化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师生之间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

态的交往过程,交往是审美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途径。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获取功利性的价值,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成长来不断提升自己,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也不再只是为了获取高分,而是在学习中与教师的交流,获得知识的增长,提高自身的素养,增加自己的内涵。

第二、教学过程中美的交往既包含着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具有的信息传递,同时又包含着许多超出信息传递之外的意义。

从美学的观点看,师生在教学过程是处于一个和谐的交往过程,除了实现教学目标的这个目的外,教师和学生更要注重内在心灵、情感和智慧之间的触碰,进而摩擦出新的智慧的火花和升华彼此的情感。

第三、通过美的交往,阅读教学中必须具有民主意识。

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同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人。

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

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会谈、讨论等方式,重新制定新的更有利于师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在美的交往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充满生气的人而存在着。

越是美的交往,就越能显示出交往者的整体素质,如聪明才智、个性、丰富的经历……对于教师来说,他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一切,包括他的眼神中有意或无意流露出来的感情、他的眉的抑扬、他的言语和附带的手势等等,都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以交往展示美呢?

1.情感激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独特的教学形式和新颖的教学内容,例如出人意料的交往氛围的设计、耳目一新的交往情景的建构等,使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在惊异和振奋的心理体验中激发起审美的情感。

如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凭借想象如临其境,在独特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的长进和美的陶冶。

【案例】李吉林教学《鲸》的教学片段:

李吉林说:

“鲸就是大鲸鱼,听说过吗?

那么,不是鱼,它在海洋中怎么生活?

怎么生儿育女?

《鲸》这篇课文就告诉你们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大海边,你们看,远处高大的水柱不断地向上喷着,那是什么?

噢,原来是鲸在呼吸。

”说到这里,李吉林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巨鲸,接着说:

“下面,请你们当海洋研究所的讲解员,老师当参观者,请你们向我介绍鲸。

”孩子们顿时兴奋了,迫不及待地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