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7123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研究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研究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研究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研究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方法论.docx

《研究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方法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方法论.docx

研究方法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发严重。

给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人类健康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严峻的问题。

近些年来,全球自然性灾难不断增加,洪水、干旱、飓风等频发,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类开始关注全球的气候问题,大家试图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断发生的灾害。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大量证据显示,人类活动正在影响全球气候,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影响。

这些极端的天气事件、影响食物和水供应的多变气候、传染病暴发的新模式以及与生态系统变化相关的新型疾病,都与全球变暖相关连并造成健康风险。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了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关系着全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未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责任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提出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并已开始试点,加入自愿减排的城市对碳排放量进行配额并定期核查,促使企业挖掘减少碳排放的潜力。

中国环保部2009年10月宣布将实施产品碳足迹及碳标签计划,并在国外低碳产品认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了低碳产品认证发展的三个阶段:

低碳产品阶段、产品碳足迹标志阶段和产品碳等级标志阶段(中国环保部,2009)。

目前低碳产品认证的第一阶段已得到较广泛的开展,并逐渐向第二阶段产品碳足迹、碳标签认证过渡。

产品碳足迹是衡量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总量(IPCC,1992)。

碳标签是碳足迹的量化标识,用可量化的指数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排放信息。

通过碳标签,可以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排放的商品,监督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

目前,英、日、法、美等10多个国家皆已开始实行碳足迹和碳标签认证制度,全球众多知名跨国企业如宜家、沃尔玛等均明确表示将实施碳标签计划。

我国林产品品种多样,产量丰富,2013年我国林业总产值为4.46万亿元(国家林业局)。

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360亿公吨(国家统计局),按照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式,我国林业生产碳排放量占我国总碳排放量的7.8%,为28.08亿公吨,可见林业是我国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因此,林产品的低碳化对减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重大的意义。

木质林产品在我国林产品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其中竹(木)地板是一类重要的木质林产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但目前竹木企业的进入门槛较低,规模大小不一,相比较标准化生产的竹木规模企业,一些作坊式的小企业机器设备落后,原材料的利用率低,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

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均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强制地关、停、转一些小企业。

因此如何运用低碳产品认证,通过消费者低碳产品的选择迫使企业减排,将是更具市场效率的方法。

消费者是低碳林产品的最终接受和需求者,消费者对于低碳林产品的接受程度,将直接决定低碳产品的走向和命运。

低碳林业发展模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消费者愿意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承担一份责任,低碳林产品就可以快速的发展。

理性的消费者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低碳产品所蕴含的环保价值是否能激起消费者额外的购买欲望以及多大的购买欲望,对此进行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2研究意义

通过碳标签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

碳标签是企业在低碳产品上贴有的一个碳排放量多少的一个标志,是企业向顾客证明其减排承诺的一个有价值的方式,顾客会根据自己的环保理念,选择自己认为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进行消费。

随着低碳减排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碳标签在顾客购买决定中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便促进了低碳产品的销售。

碳标签体系的应用,会同时影响供给端与客户端,真正的将低碳生活付诸实际。

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

经济学中的消费者主导理论,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意愿,通过货币投票,决定生产和怎样生产产品,于是所有生产者听从消费者的意见安排生产,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商品。

一旦消费者普遍接受和选择低碳标签的产品消费,便可以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

推进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消费模式,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我国碳标签体系的完善,有利于碳标签产品的出口,应对新的贸易壁垒。

在全球变暖及环境恶化的压力下,发展低碳技术及低碳产品是大势所趋,一些国家已要求在商品上加注碳标签,还有国家以气候问题为借口,已准备对没有实施减排目标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中国是一个进出口贸易大国,极易受到碳关税及相关贸易壁垒的影响。

可以说,碳标签正从一个公益性的标志变成一个商品的国际通行证。

这个通行证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门槛。

因此,在渐行渐近的碳标签压力面前,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发展碳标签理论,防止在新一轮的贸易壁垒面前无所适从,失去先机。

随着产品碳足迹检测标准的完善和统一即国际标准的出台,出口产品碳足迹的检测和碳标签认证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被强制执行。

1.4国内外研究概况

哥本哈根(2009)国际气候大会后,低碳经济成为本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世界各国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碳足迹和碳标签的概念由此提出。

1.4.1碳足迹研究概况

(1)碳足迹定义

碳足迹(CarbonFootprint)是对因某些活动和行为而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度量。

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程度,碳足迹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近些年国内外研究的新的热点。

碳足迹的概念起源于“生态足迹”,最早出现于英国,并在学界、非政府组织和新闻媒体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却有其特有的含义,即考虑了全球变暖潜能(GW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种表征。

随着对碳足迹研究的深入,现在普遍认为“碳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中释放的或是在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总量(IPCC,1992)。

(2)碳足迹的相关实践

碳足迹的实践及应用方面;2007年,英国环境部公布了一项计划,建议商家将商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以商品标签的方式注明,包括商品的生产、运输和配送等所有过程的排放量,以告知消费者该商品对环境的损害程度。

虽然英国政府并没有强制执行该项计划,但依然得到了很多英国商家的响应支持。

2007年1月,英国最大的零售商Tesco宣布开始对其经营的70000种商品上加注碳标签,披露商品在生产、运输和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从2008年4月开始在20种商品上进行试点。

紧接着,日本政府开始学习英国政府的做法,同样鼓励本国企业自愿披露所售产品的碳足迹信息。

2008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成立“碳足迹制度实用化、普及化推动研究会”;2009年,日本开始推动碳标签试行计划,其国内的Sapporo啤酒厂、Lawson、Panasonic等企业宣布加入。

2008年7月,韩国政府宣布,市场上部分指定商品将贴上标有碳足迹排放量的标签,在实验阶段约有10种商品会贴上碳足迹标签,包括Asiana航空公司、LG洗衣机、Livart衣柜、Pulmuone豆腐等产品,若实施效果明显,则广泛应用。

国内在碳足迹碳足的核算上面;孙建卫(2010)等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对中国历年碳排放进行了核算,以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对生产我国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或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况设定了一个基线,也是确定未来可在哪些地方采用何种方式减少排放的一个重要工具。

(3)碳足迹的计量相关研究

国外对碳足迹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国家、区域和家庭尺度上的研究较多。

在国家尺度上,Hertwich(2009)等利用MRIO模型从国家尺度上分别计算了卢森堡等73个国家和13个地区的碳足迹,发现各国碳足迹差别明显,其中卢森堡、香港和美国分别以33.8吨/(人*年)(t/py)、29.0t/py和28.6t/py的碳足迹量位居前三,马拉维和孟加拉国等非洲国家碳足迹最低,约为1t/py;从全球来看,72%的碳足迹是由于家庭消费引起的,而投资和政府消费分别为18%和10%;发达国家碳足迹更侧重于运输和产品生产方面,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倾向于食品和服务方面。

在城市尺度上,Browne(2009)等运用碳足迹方法计算了爱尔兰利默里克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处置率和回收率等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降低废物产量、增加回收率以及进行填埋处理等因素的调整进行预案分析,其中将填埋率降至14%的方案最优。

在家庭尺度上,Druckman(2009)等则利用类多边投入产出(quasimultiregionalinputoutput,QMRIO)模型计算了英1990-2004年的家庭碳足迹,并从产品和服务中的隐含碳、家庭直接能源使用、私家车和航空四个方面探讨了碳足迹情况。

他们研究发现隐含碳所占的比例最大,能源使用次之,最后是私家车和航空,而生活需求的增多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造成的碳排放也不可忽略。

国内在碳足迹计测方面;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英国BSI开展气候变化和能源合作项目——将PAS2050标准引入我国。

2010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开始承担低碳产品认证研究项目,一些高排放行业如水泥、家电、造纸、纺织等开始参与。

同时可以看到,国内企业在碳足迹测算认证上仍处于探究阶段,参与企业还很少,状产品认证的测算数据的获取有难度。

对国内外碳足迹研究现状的综述、以及碳足迹作为未来世界节能减排对策的趋势发展;另外有少数学者开始针对秸秆家具、纺织服装、造纸等少数产品展开了碳足迹评估的设计、评价步骤和计算方法等的介绍。

在碳足迹的定量研究和认证体系建立等方面研究较少。

(4)碳足迹计测的标准和方法

国外在碳足迹的计测标准和规范方面;为了能有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用于评估各种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指标和标准,满足社会各界对各种商品和服务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价。

英国标准写会在2008年推出了《PAS2050:

2008》规范,作为一个量化产品碳足迹的标准。

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商品和服务作为制造、改变、运输、储存、使用、提供、再利用或处置等所有过程的排放量总和。

这个标准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国际上的一直认可,成为各国计测产品或服务碳足迹的一个重要指标。

另外,由世界研究院和商业协会联合发布的GHG议定书、日本推出的产品碳足迹评估标准TSQ001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7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也较高。

在对国外碳足迹的文献研究和介绍方面;耿涌(2010)等从碳足迹的起源和各种定义入手,系统阐述了碳足迹的概念,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碳足迹的各种分类和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和评估标准。

杨楠楠(2012)在介绍TSQ0010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日本在设定目标、出台规范性文件及开展试点项目等方面建立产品碳足迹体系的经验,提出了我国产品碳足迹体系的建立应重视与现有国际标准的协调一致,逐步完善规则体系和建立数据库,并以企业为主体等思路。

1.4.2碳标签研究概况

(1)碳标签定义

碳标签(CarbonLabeling),是碳足迹的量化标识。

用来量化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碳标签上注明碳排放值,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排放情况,来引导消费者选择低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

(2)碳标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吴洁等(2009)认为,碳标签无论从研究进度还是实际应用来看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对国际贸易产品的碳足迹进行统一测量,推广碳标签的使用指日可待。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际贸易进出口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巨大,收到世界瞩目。

发达国家若强制发展中国家加注碳标签,中国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国际贸易摩擦势所难免。

目前,欧美各发达国家正在考虑将各国的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量挂钩,并且强制要求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时在商品上加注低碳标识,加注碳标签。

中国是一个国际贸易顺差大国,致使自己成为了一个二氧化碳排放的净出口国,并独自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贸易出口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排放成本以及交通运输排放成本。

因此,中国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中扮演着一个巨大的转移排放污染源和直接环境损害的角色,如果全球碳标签体系开展,我国没有提前做好任何准备,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势必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定量评价低碳贸易是以低碳经济为背景的贸易,而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模式。

尹忠明等(2011)认为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的实施要达到既定目的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公众具有较强的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意识,并愿意支付因加贴碳标签而导致消费品的提价;二是生产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并愿意接受因碳标签导致产品成本的上涨;三是政府部门具有理性,愿意并且有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变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四是核定国际贸易产品的标签体系应能兼顾数据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并且简单、透明,交易成本地,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都能承担。

中国的国际贸易若不能从粗犷型转向精细型、从高碳排放转向低碳排放,必然会面临国际上的诸多风险。

据BP2010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长,达到75.2亿吨,较2008年相比增长9.1%。

碳标签的实施具体是要求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低碳型的生产技术。

但由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将保持着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这受制于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的分布,这将会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难度。

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这种状况,会致使我国经济更易受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打压。

(3)消费者对碳标签产品认知的相关研究

消费者的认知和心理是对消费者内在产生影响从而刺激消费者行为的一个因素。

研究表明,消费者开始逐渐的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会越来越多的直接影响到我们生存依赖的环境。

因此,他们在购买食品时,除了考虑个人需要(如价格、品味、便利性)以外,还愿意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项对于乐购超市供应链的研究发现:

消费者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对超市产品的碳标签显示了浓厚的兴趣。

GeoffreyBeattie(2009)研究发现:

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都是积极的,且同一样本的内隐态度高于外显态度。

这表明,消费者对碳标签的认知度较高,对碳标签引领低碳消费非常有利。

Paul(2011)对食品碳标签的欧盟消费者态度及认知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表明有72%的欧盟市民支持碳标签并认为在未来它应当被强制执行。

尽管在产品上加注碳标签这一行为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但不可否认的研究事实证明:

环保标签的加注或信息的提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消费者的认知和消费行为。

Vanclay(2008)等在澳大利亚巴利纳的研究表明:

如果消费者获知有关产品碳排放的相关信息,那么他们将会调整自己的购物选择并选择带有低排放的产品,这种改变量大约可以占到总销售量5%,而如果和价格信号相结合(低排放的产品价格最便宜),这种改变量最高可以达到20%。

另外GacGregor(2010)对碳标签产品的消费者态度进行了研究,英国官方和商业机构(2009)也就消费者对碳标签产品的认知、购买意愿做出过调查。

尽管加注产品标签的有效性一度备受质疑,但许多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

标签或信息的变化确实改变了消费者的认知和行为。

(4)消费者对碳标签产品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

许多消费者的环保行为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回报,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受内在的价值观所驱使。

碳标签产品正是试图通过鼓励消费者选择低碳排放的产品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但这种方式能否如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关注环境的恶化以及是否愿意为碳标签食品支付额外的费用。

帅传敏等(2013)基于碳标签的情景实验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六个地区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购买贴有碳标签农产品意愿与人口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学历层次和月收入水平等变量对消费者低碳产品的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周应恒等(2012)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估算消费者对低碳猪肉的意愿支付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消费者对低碳猪肉支付意愿的因素。

结果表明:

消费者对低碳猪肉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95元,消费者低碳农产品认知度、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对消费者支付意愿均有显著影响。

大部分研究发现,尽管就溢价支付的程度而言有所差异,但消费者愿意为保护环境支付一定数额的额外费用。

1.4.3林产品固碳减排的相关研究

林业低碳经济基本内涵是在不影响林业经济和林区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林业相关技术和创新管理制度,降低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影响,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碳汇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林业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低碳化与其他行业存在差距,是林业本身有固碳储碳的作用。

因此对林业的低碳减排研究会有所差异。

关于森林碳汇功能方面;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t的二氧化碳,其中1.15万亿t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生物量,从而减缓温室效应。

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

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

关于木质林产品的固碳减排作用方面;李怒云(2010)研究发现,增加木质林产品的固碳能力的方法有几种,包括提高木材的使用率、增加木质林产品的使用范围、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

中国林科院专家研究得出:

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砖材料,大约可可减少排放0.8t二氧化碳。

使用木材的做法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

白彦锋等(2009)对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其减排潜力的研究发现,木质林产品的减排潜力分两种:

替代减排潜力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减排潜力,我国木质林产品在建筑用材的替代方面潜力巨大,并且延长木质林产品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减少碳排放,建筑材料和钢铁工业是我国高耗能工业部门,并且鉴于我国在木材防腐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未来我国在木材节约代用方面的发展前景也是广阔的,以此来增加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

1.4.4综合评述

(1)研究内容上来看,我国尚处于低碳产品认证阶段,相关文献不多,主要集中在碳标签的概念、碳足迹的计测与认证、碳标签体系的建立和推广、碳标签对国际贸易的可能影响以及消费者对碳标签产品的态度和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而对于碳标签产品对生产者与消费影响的定量研究不多。

(2)研究对象上,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及一次性消费、支出比例较小的低碳产品上,而竹(木)地板作为一种生活耐用品,使用寿命较长,使用范围较广,支出比例也较大,这类低碳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溢价支付的意愿和程度如何尚有待研究。

(3)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对于消费者低碳产品支付意愿的研究多为定性的描述,而定量计测的研究文献较少。

缺少结合实际的实证分析研究,鲜见对碳标签产品最终接受者和承担者的消费者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碳标签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进行详细阐述,并实证分析消费者对低碳木质林产品的基本认知、选择行为,为我国下一步推进低碳产品认证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1.3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研究目标

本研究将在国内外碳标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情景模拟对国内三类不同等级城市消费者低碳认知和低碳产品购买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特征的消费者低碳认知高低和支付意愿的大小,揭示影响我国消费者低碳支付意愿强弱的显著性因素,提出促进我国低碳产品认证的建议。

1.3.2研究内容

(1)构建消费者低碳产品认知和消费者费低碳产品支付意愿的理论框架,并选取适当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变量,确定了本研究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2)分析消费者对低碳方面的基本认知及环保行为,包括消费者对温室效应、对低碳产品的基本认知;以及消费者的环保行为描述,包括消费者是否购买过贴有环保标志的商品、消费者是否参与过相关部门组织的环保活动。

了解我国消费者对环保的认知和对环保行为的支持力度,寻找他们与低碳支付意愿的关系。

(3)对不同特征消费者低碳产品认知度进行分析。

根据调研所得数据,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收入和不同地区的消费者低碳产品认知度进行统计描述。

了解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认知情况。

(4)不同特征消费者对低碳木质林产品支付意愿的差异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地区和不同认知度的消费者对低碳木质林产品的支付意愿进行描述,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低碳木质林产品价格上浮的程度。

单独分析每一个变量对支付意愿的差异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

再运用logistic模型对消费者选择低碳木质林产品的影响所有因素做实证分析。

通过该模型回归分析,得出消费者选择低碳木质林产品的整体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并对显著性因素进行单独分析和内涵研究。

(5)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的实证结果,总结归纳。

其一,通过模型的结果,找到低碳木质林产品的目标群体,重点向他们打开低碳产品的市场缺口,并逐步推向所有消费者。

其二,通过观察模型的结果,明确消费者对低碳木质林产品的支付意愿,为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提供参考价值。

通过消费端和供给端的共同作用,达到整个社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1.3.3技术路线图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1技术路线图

2.1.4研究方法

(1)意愿调查法(CVM)

意愿调查法,简称CVM,又可称为条件估值法或权变估值法。

在环境经济学的领域中,是通过构建假想市场,揭示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最大支付意愿(Willingtopay,WTP),或对环境恶化希望获得的最小补偿意愿(Willingtoaccept,WTA);换言之,CVM是要在模拟市场中引导受访者说出其愿意支付或获得补偿的货币量,从而评估环境物品的非市场价值。

CVM方法本身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鉴于CVM方法可以提供强大的数据来源的潜力,特别是对于许多不存在的市场或市场价格无法反映真实稀缺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构建假想市场,得到其他方法无法获得的价值数据,从而为决策或政策提供依据。

贴有碳标签的低碳产品市场尚未形成,本研究无法从现实当中的购买获取数据,为了进行研究,只有采用该方面询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以代替真实的购买行为。

数据采集完毕,我们会对CVM调查数据可靠性、有效性的分析,运用恰当的方法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定量的形式估算出环境物品的真实价值。

因此,现在CVM方法已成为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之一。

(2)情景模拟法

国内低碳产品市场尚未真正开展,因此调研小组采用情景模拟法进行问卷调查。

假设商场出售的某一产品分低碳和高碳两种,询问消费者在价格一致和价格不同时各种情况下的购买选择。

调研组成员将假设的购买情景描述逼真,让消费者有一种面临真实购买选择的感觉,询问消费者内心真是的购买意愿。

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用这种情景模拟的方法询问消费者最高的WTP,让消费者处于一个即将要真实发生交易的情景之中,如此获得的数据更加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