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园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5853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园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园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园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园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园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园艺.docx

《微生物学园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园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园艺.docx

微生物学园艺

微生物学

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大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涵括全部细菌和古菌,以及真核生物中的部分真菌(主要是霉菌和酵母)、单细胞藻类和原生生物,还包括非细胞生物(病毒)。

2、简述各种微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利弊?

个体微小,比面值大;

生长繁殖快。

有用菌:

发酵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病原菌:

瘟疫爆发、农牧渔业损失、微生物武器。

代谢类型多、活性强;

容易发生变异。

优点:

育种潜力大:

青霉素生产菌的培育。

缺点:

菌种退化(多向变异);耐药性;新型病原菌的出现。

在局部环境中数量众多。

3、列举19世纪两位对微生物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研究者以及他们的主要成就。

法国的巴斯德:

将微生物研究推向了生理学阶段;证明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揭示了氧气对酵母菌发育和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发明疫苗;建立巴士消毒法。

德国的科赫:

最先描述了细菌芽孢及其耐热性;用固体培养基获得了细菌的纯培养;证明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致因;发现了引起肺结核的结合分支杆菌;发现霍乱弧菌;总结出了科赫法则。

4、三原界(三个域)、五界系统和六界系统分别是什么?

三原界:

细菌、古菌、真核生物。

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六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界。

5、细菌的繁殖基本方式(无性繁殖)?

分裂繁殖

第一章

1、列举原核生物细胞的一般大小和常见形态。

直径一般为:

0.5~2.0μm;

常见形态有:

球状、杆状、弧形和螺旋形。

2、原核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基本结构:

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

鞭毛、芽孢、荚膜、质粒。

3、细胞壁的作用是什么?

它的结构成分同其作用有什么关系?

固定细胞外形,保护细胞结构。

是运动细菌的运动机构。

作为屏障阻挡大分子和有害物质的进入。

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为细菌的正常分裂增殖所必需。

细胞壁的结构决定了它的作用(具有一定硬度和韧度:

保持形状、维持渗透压、控制物质进出)。

4、革兰氏染色法为什么能够将细菌分为两类?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不同显色反应是由于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肽聚糖层厚度和结构决定的。

5、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有什么区别?

G+细菌细胞壁有较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它与细胞膜的外层紧密相连。

G-细菌细胞壁比G+细菌细胞壁薄,但结构比较复杂。

在细胞壁外膜与细胞质膜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空间,称为细胞间隙,肽聚糖层位于其中。

6、简述芽孢的结构和作用。

为什么芽孢的抗逆能力强?

结构:

从内到外依次是:

核蕊、芽孢膜、皮层、芽孢壳、芽孢壁。

作用:

分类鉴定,科研材料,保存菌种,分离菌种,生物杀虫。

A.芽孢的游离水含量远低于营养细胞,使核酸和蛋白质不易变性。

B.芽孢的抗热性与芽孢内具有抗热性的酶和吡啶二羧酸钙有关。

C.芽孢具有多层次厚而致密的芽孢壁。

D.酶活性低,代谢处于休眠状态。

E.含硫氨基酸含量高。

7、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有核膜包被,而原核生物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被,只有拟核区。

所含的细胞器不同,原核生物所含的细胞器较简单,真核生物有较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同,原核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层,真核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或几丁质。

8、细菌鞭毛有什么作用?

没有鞭毛的细菌如何运动?

可以使细菌运动;

具有抗原性:

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螺旋体的螺旋形细菌是靠轴丝伸缩推动菌体运动的。

螺原体的细菌也是靠细胞弯曲但未发现有轴丝。

还有一些无鞭毛的细菌通过滑行运动。

某些蓝细菌,只能在潮湿的固体表面移动。

9、芽孢和胞囊有什么区别?

芽孢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

形成方式不同:

形成胞囊时在细胞外淀积数层保护膜,是由整个营养细胞转变而来;而芽孢是由细菌细胞中一部分原生质失水浓缩而成。

适宜条件下

10、鞭毛:

鞭毛是从细胞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由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使细菌具有运动性。

11、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12、质粒:

独立存在于细胞染色体外或附加在染色体上的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的小型DNA分子。

13、荚膜:

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透明松散胶状质或粘性物质叫荚膜。

14、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由一部分原生质失水浓缩而成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

第二章

1、微生物需要哪些营养要素?

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功能?

水。

功能:

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

作为供氢体直接参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细胞运送物质的媒介,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调节细胞温度

碳源。

功能:

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素来源,为本身的合成提供碳架。

氮源。

功能:

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氮素来源,构成细胞成分。

无机盐。

功能:

1、是酶的组成成分,可维持酶的活性,2、细胞的组成成分,3、维持细胞结构的稳定性,4、可作为某些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

功能:

构成辅酶或辅基。

2、根据微生物获得能源和碳源的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营养类型?

各有何特点?

A.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

特点:

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生长。

B.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

特点:

不能以CO2作为唯一碳源和主要碳源,需要简单的有机物作为氢供体。

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有机物,合成细胞物质。

C.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

特点:

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并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生长,生长较缓慢。

D.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

特点:

以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

3、培养基的配制应遵循什么原则?

培养基的分类?

原则:

A.满足微生物营养要求,B.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及比例合适,C/化学物理条件合适。

分类:

A.按成分分,可分为复合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B.按物理状态分,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C.按功能分,可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5、微生物细胞通过哪几种方式吸收外界营养物质?

各有何特点?

A.简单扩散,利用膜内外的浓度差,顺浓度梯度将物质运入细胞内,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B.促进扩散,利用膜内外的浓度差,顺浓度梯度将物质运入细胞内,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C.主动运输,这是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也要消耗能量。

D.基团转移,这是一种类似于主动运输的方式,与主动运输的区别在于物质在进入膜的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6、微生物产能有哪几种方式?

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发酵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发酵:

不需要外源电子,有机物不完全氧化,只有底物磷酸化作用,产能水平低。

有氧呼吸:

有氧存在,底物磷酸化彻底和产能大。

无氧呼吸:

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以NO3-、NO2-、SO4-等而不是O2作为电子受体,产能水平低。

7、何谓次生代谢?

次生代谢产物有哪几类?

次生代谢是微生物合成一些与其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产物包括糖苷类、多肽类、萜烯类、芳香类等化合物。

8、氮源:

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统称为氮源。

9、碳源:

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统称为碳源。

10、生长因子:

是指某些微生物不能从普通碳源、氮源物质合成,必须从外界直接获取这种物质或其前体才能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质,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11、选择培养基:

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12、鉴别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

13、自养微生物:

以CO2为利用的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的微生物。

14、异养微生物:

以有机物为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15、有氧呼吸:

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6、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最终结果不是氧气被还原,而是NO3-、NO2-、SO42-/S2O32-/CO2等代替氧气作为电子受体而被还原,则称为无氧呼吸或厌氧呼吸。

17、简单扩散:

主要是依靠膜内外两侧营养物质的浓度差,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最后达到平衡的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18、促进扩散:

在溶质的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细胞膜上的具有底物特异性的载体蛋白,同时依靠膜内外两侧营养物质的浓度或电化学浓度差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19、基团转移:

营养物质在被载体蛋白耗能运输的同时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受到化学修饰才被微生物吸收的一种运输方式。

20、同型乳酸发酵:

葡萄糖通过EMP途经,并且只单纯产生两分子乳酸的发酵。

21、异性乳酸发酵:

葡萄糖经HMP途径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二氧化碳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22、酒精发酵:

微生物或一些植物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酒精、二氧化碳等不彻底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第三章

1、什么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信息大分子有哪几种?

核酸;DNA和RNA两种

2、解释原核生物的基因、基因组、染色体。

基因:

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有完整生物学功能的DNA片段。

基因组:

一种微生物的全部或部分遗传成分的DNA碱基序列称为基因组。

染色体:

携带有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某些基因的大型DNA分子。

3、什么是遗传突变?

有哪些类型?

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

碱基对的替换(转换、颠换)、移码突变

4、突变:

细胞中的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

5、转化:

转化是外源DNA(从供体细胞中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6、转导:

转导是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象。

7、接合:

接合是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的现象。

第四章

1、生长:

生长是指细胞从环境吸取营养物质,经代谢作用合成新的细胞成分,细胞各组分有规律地增长,导致细胞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

2、繁殖:

繁殖是指产生新一代的过程,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3、纯培养:

由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后代这种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

4、灭菌:

灭菌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的措施。

5、消毒:

消毒是指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

6、世代时间:

细菌在对数期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称为世代时间。

7、微生物可分为哪几种营养类型?

各举一例说明。

光能无机营养型:

蓝细菌。

光能有机营养型:

红螺型属。

化能无机营养型:

氢细菌。

化能有机营养型:

真菌。

8、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有哪些?

纯培养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上有何意义?

倾注平皿法、涂布平皿法、平皿划线法、单细胞挑取法。

在科学研究上要确认某特定微生物是某一作用的推动者,首先要将它分离为纯培养,只有培养体是纯的,才能往下研究,否则结果无用;在生产上要提取某种物质,需先纯化微生物,才能获得高产量高纯度的产物。

9、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过程,可能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

10、画出细菌的生长曲线,说明细菌生长各阶段的特点,生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

可分为延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延缓期:

细菌细胞体积生长快,少数菌体开始分裂,曲线稍有上升。

对数期:

代谢性强,细菌旺盛生长,表现为一条上升的直线。

稳定期:

某些营养物质被消耗,细胞生长分裂缓慢,曲线上升逐渐缓慢。

衰亡期:

细胞生活力继续衰退,活菌数减少,曲线下降。

可以作为营养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亦可用做调控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依据,指导微生物生产实践。

11、什么是aw?

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之比。

12、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最高、最低)。

超过微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可引起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凝固,使酶变性失活,代谢停滞而死亡。

当环境温度低于微生物生长下限时,可造成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新陈代谢活动缓慢,呈休眠状态。

在最适生长温度下迅速生长。

13、微生物(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的最适PH与最适温度。

细菌3.0~4.025~40℃;

霉菌6.0~6.525~32℃;

放线菌7.0~8.028~32℃;

酵母菌6.0~6.526~30℃。

第五章

1、简述生物的三域分类学说。

三域包括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是根据真核生物的18SrRNA和原核生物的16SrRNA序列的相似性所建立的。

2、微生物的三名法、双名法和命名:

双名法:

用两个拉丁词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第一个拉丁词是属名,它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拉丁词是种名加词,全部要小写,学名之后还要写出命名人的姓氏和命名年份。

三名法:

表示一个种的亚种,则要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的名称。

命名:

根据国际命名法规对所鉴定的物种给以科学名称。

3、说明蓝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

细胞结构有胶质鞘,细胞壁,细胞膜,核质区,细胞质,光合器,异形胞,厚垣孢子。

胶质含色素,细胞壁无鞭毛,能滑行运动。

有气泡。

光合器有两种类型。

异形泡能固氮,能抵抗外界不良环境。

4、放线菌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结构、形态、用途)

原始的放线菌细胞是杆状分叉或只有基质菌丝没有气生菌丝,典型的放线菌出发达的基质菌丝外,还有发达的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5、描述螺旋体的特征,它们如何运动?

菌体细长,柔韧,弯曲呈螺旋状,具有细菌的基本结构,靠轴丝伸缩运动,无鞭毛,不产生芽孢,裂殖。

运动有三种类型:

绕螺旋体的长轴迅速转动、细胞屈曲运动以及沿着螺旋形或盘旋的线路移动。

6、异形胞:

某些丝状蓝藻所特有的变态营养细胞,比一般的营养细胞大,色浅,细胞两端有极节,壁厚,是固氮的场所。

7、类囊体:

蓝细菌的藻胆体所依附膜状物

8、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是自培养基表面向空气中生长的菌丝,有波曲、螺旋、轮生等各种形态。

9、基质菌丝:

基质菌丝是紧贴固体培养基表面并向培养基里面生长的菌丝,也称营养菌丝。

第六章

1、真核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怎样的?

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半知菌门。

A.壶菌门:

菌丝无隔,有能动细胞(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

B.接合菌门:

菌丝无隔,有能动细胞,有性阶段产生接合孢子。

C.子囊菌门:

菌丝有隔,无能动细胞,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孢子。

D.担子菌门:

菌丝有隔,无能动细胞,有性阶段产生担孢子。

E.半知菌门:

菌丝有隔,无能动细胞,尚未发现有性阶段。

2、菌丝:

菌丝是由细胞壁包被的一种管状细丝。

,是构成除酵母菌外的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

3、菌丝体:

分支的菌丝相互交错而成的群体称为菌丝体

4、假根:

根霉属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的接触处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称为假根。

5、附着胞:

附着胞是许多病原真菌和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膨大部分,可以牢固地附着在寄主表面,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的表面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6、吸器:

吸器是某些真菌从菌丝上生出的旁枝,侵入寄主的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从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细胞内的养料。

7、菌核:

菌核是由菌丝团组成的一种硬的休眠体,一般有暗色的外皮,质地坚硬,有较强的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在条件适宜时又可萌发产生菌丝或从上面形成产生孢子的结构。

8、子实体:

子实体是有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孢结构,如伞菌的子实体呈伞状。

9、怎样区分霉菌和酵母?

10、怎样区分毛霉和根霉?

根霉有假根和匍匐菌丝。

11、怎样区分青霉和曲霉?

青霉没有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端不膨大成顶囊。

12、怎样区分放线菌和霉菌?

13、怎样区分细菌和酵母?

合:

放线菌:

表面干燥,呈粉质,褶皱状,不透光,难挑取,颜色均。

菌落呈圆形,菌落边缘呈辐射状。

霉菌:

菌落形态大,不透明,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取,颜色不均一。

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呈现或松或紧的蜘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

毛霉:

菌落大,灰白色,棉絮状,菌丝无隔,没有假根和匍匐菌丝。

根霉:

菌丝发达,白色,无隔菌丝,有假根和匍匐菌丝。

酵母菌:

比细菌大。

比霉菌小,球状,多为白色、少数红色、个别黑色。

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取,质地均匀,颜色均一。

曲霉:

菌落呈绒状,毡状或絮状,并有各种不同哈颜色,菌丝有隔,细胞有足细胞。

青霉:

菌落有绒状、絮状、绳状、束状等不同形态,菌丝有隔,无足细胞和顶囊,分生孢子长在分生孢子梗,穗呈帚状,有性孢子,菌丝发达。

14、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孢子(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的特点。

无性孢子:

节孢子,菌丝上长出许多横隔,然后从分隔出断裂,成为短柱状、筒状或两端钝圆形的节孢子。

游动孢子,孢子形成肾形、梨形或球形,具一或二根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厚垣孢子,由菌丝中间(少数在顶端)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和细胞壁变厚而形成的休眠孢子。

孢囊孢子,生长在孢子囊内的孢子。

分生孢子,着生于已分化的分生孢子梗或具有一定形状的小梗上,也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就着生在菌丝的顶端。

有性孢子:

卵孢子,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发育而成的。

接合孢子,由菌丝生出的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

子囊孢子,先是同一菌丝或相邻的两菌丝上的两个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性细胞互相接触并互相缠绕。

接着两个性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后形成分支的造囊丝,减数分裂产生子囊,产生子囊孢子。

担孢子,以菌丝结合方式产生双核菌丝,核锁状联合,担子内核配合后形成两倍体核,减数分裂成4个单倍体核。

15、产朊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有哪些区别?

产脘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都是最常用的酵母,但前者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含量都比后者高,特别重要的是菌丝酵母都是最常用的酵母蛋白,但前者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含量都比后者高,特别重要的是假丝酵母能利用五碳糖和硝酸盐,使其具有更好的利用价值。

16、真菌的繁殖特点。

无性繁殖的类型:

a.丝繁殖、b.分裂繁殖、c.出芽繁殖、d.产生无性孢子,每个无性孢子可萌发为新个体。

有性繁殖的过程:

a.质配、b.核配、c.减数分裂。

真菌的有性生殖一般是通过性细胞的结合,产生一定形态的有性孢子来实现的。

真菌形成有性孢子有两种不同方式。

核配后:

双倍体细胞核的细胞——有性孢子;

双倍体的细胞核——减数分裂——有性孢子。

17、比较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第七章

1、病毒: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在活细胞内进行专性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2、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毒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3、毒性噬菌体:

凡吸入侵附细胞后,会导致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

部分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菌以后,并不像上述毒性噬菌体那样发展,而是他们的核酸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寄主细胞不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5、溶原细菌:

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原细菌。

6、类病毒:

能感染某些植物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的RNA分子。

7.、噬菌斑:

一个噬菌体粒子在菌苔上逐步形成的噬菌体群体。

8、原噬菌体:

在溶原细胞内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

9、毒性病毒的繁殖可分为哪几个步骤?

毒性噬菌体入侵基础细胞的过程?

吸附,侵入,复制,粒子成熟(装配),寄主细胞裂解(释放)

动物病毒的侵入:

内吞作用;膜融合侵入;移位侵入;壳体重排侵入。

植物病毒的侵入:

一般通过表面伤口感染或刺吸式口器昆虫将携带的病毒插入到植物细胞中去。

噬菌体的侵入:

有尾噬菌体靠尾鞘的收缩将核酸注入细菌细胞内。

10、病毒作为非细胞生物有何特点?

A.形态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没有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故又称分子生物;C.只含DNA或RNA一类核酸;D.不以二分分裂方式繁殖,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增殖;E.不含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

也无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酶系;F.在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力;G.对干扰素敏感,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

11、试述病毒粒子的结构和各部位名称。

主要由壳体和核酸两部分组成,两者统称为核壳。

有些病毒在核壳外还有一层外套,称包膜,有的包膜上面还有突刺。

第八章

1、微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A.互生关系(偏利关系、协同共栖)。

B.共生关系。

C.对抗关系(竞争、拮抗、寄生、捕食)

2、根圈微生物与植物之间有何关系?

A.根圈微生物可以改善植物的营养源。

B.根圈微生物分泌的维生素、氨基酸、生长刺激素等生长调节物质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C.根圈微生物分泌的抗菌素类物质,有利于作物避免土著性病原菌的侵染。

D.有些根圈微生物可以产生铁载体,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侵害。

E.某些根圈微生物可以引起作物病害。

F.一些根圈微生物会产生有毒物质。

G.根圈微生物会与植物竞争有限营养。

3、生物圈:

生物圈是生物在地球各处(主要是表面)进行生命活动的圈层。

4、根圈:

根圈,也称跟标,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区域。

5、根圈效应:

同根圈外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相比,生活在植物根圈中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有明显不同,表现出一定特异性的现象。

6、根圈微生物:

植物根圈附近的微生物。

7、附生微生物:

植物地上的茎叶花和果实等各部分所存在的微生物。

8、根土比:

根圈中微生物数量同相应的无根系影响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9、简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不同生物圈中分布的特点。

10、说明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的特点。

第九章

1、简述碳素循环的途径。

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合成有机物。

合成的有机物通过捕食作用进入食物链,最终存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中的有机物都将被分解者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去,从而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

2、简述氮素循环的途径。

氮素循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被固定成有机态氮(生物固氮作用);2、有机态氮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铵(氨化作用);3、铵(氨)被氧化成硝酸(硝化作用);4、硝态氮和铵态氮都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合成有机氮(同化作用);5、硝酸被还原成分子态氮返回大气(反硝化作用)。

3、简要解释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

氨化作用:

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成氨的过程。

硝化作用:

氨或铵的氧化过程。

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过程。

生物固氮作用:

大气中的分子态氮在生物体内由固氮酶催化还原为氨的过程。

4、简述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机制和固氮微生物的类型。

自身固氮、联合固氮、共生固氮。

5、简述硫素循环。

6、微生物与土壤肥力有什么关系?

7、简述磷素循环。

第十章

1、简述微生物和植物共生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根瘤、红萍、菌根

2、豆科植物根瘤分为哪两种类型?

有限生长和不限生长。

3、什么是菌根?

比较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形态结构的异同。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根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共生体系。

4、试述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的功能及作用。

外生菌根:

扩大寄主根系的吸收面积,能产生生长刺激素,增强林木根部病害的防御作用,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丛枝菌根:

增加了根圈的范围,增加对磷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植物的抗病性、耐盐碱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