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阿拉丁半生痴寻古灯历影.docx
《成都阿拉丁半生痴寻古灯历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阿拉丁半生痴寻古灯历影.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阿拉丁半生痴寻古灯历影
“成都阿拉丁”半生痴寻,古灯历影
在姚宇林看来,古灯不同于珠玉字画,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灯,从古至今,是作为工具来用的,它不会随着年代更迭而消失,譬如我们今天同样有灯,只是材质等发生了变化。
每一盏灯,就是一段历史;每一盏灯,就是一段故事。
”
年逾耳顺的姚宇林,半辈子都在寻灯。
新淘的宝贝,是一盏九樽双龙绕剑灯,长方形红木座上,竖起一把雕纹精美的木剑,双龙盘旋其间,九枚灯盏依龙形而设,龙、剑上描金依稀可见。
“十年前,我曾有盏类似的灯,和朋友置换了另一盏,心里头的牵挂,却从未放下。
”上月,在成都一家古玩店,他发现了这盏灯,找人前去打探好几次,“古玩市场人都认识我,一说‘成都阿拉丁’想要,价格立马往上抬。
”
被唤做“成都阿拉丁”的他,也被戏称为“灯痴”。
相较其他古玩,姚宇林说,古灯实用为本。
“它为生活所需,不会随时间消逝,在不同的年代,会有不同的印记。
看一盏灯,就像看一个时代的缩影。
”
故乡和老油灯
“坐拥千盏灯,身无三五元”,这句姚宇林和友人戏谑的玩笑话,却是他的真实写照。
数十年来,他一有闲暇,就骑着丁零咣铛的自行车,跑成都的古玩市场,前不久自行车被偷了,又买了辆旧的,继续淘宝。
古玩市场的老板们,认熟了这个骑自行车淘灯的人,交道打得多,还是会“杀熟”。
“晓得我爱灯,别人拿3000元,给我喊5000元。
”姚宇林说,有时眼馋一盏灯,自己干脆不出面,请朋友代劳跑一趟。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收藏灯具,迄今三十余年,亲手淘买的中外古灯老烛达三千余具,相关资料图片二十余万字(张)。
今年,在金府灯具城帮助下,他开设了全国首家灯文化专题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免费对外运营。
馆中展陈中外古灯老烛1000具:
其历史悠久,历经千潮百代;其材质丰富,石、贝、玉、陶、瓷、金、银、铜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其形制多样,豆、盏、、壶、人物、动物、凭想象而造,形制各异;其形式多种,座、?
臁⒌酢⒉澹?
因境而别,方便实用;其用途广泛,除照明之基本功能外,更有宗教、生殖、婚丧嫁娶、科研仕第、祈福贺寿以及探照灯等专用之器。
打开记忆的闸门,姚宇林说,三千余灯具的缘起,要从一次回乡探亲说起。
1972年,刚满18岁的姚宇林,离开家乡到成都参军。
“一个人离家在外,无亲无故,很想家。
各种因缘际会下,一直没休探亲假,直到8年后,才第一次回家。
”半月假期,四顾皆亲,连同两盏老油灯。
“呆在家时,无意瞅到旮旯里,两盏蒙灰的老油灯,一些童年记忆电光火石般,在大脑里上演。
小时候,我坐在灯下读书写字,母亲陪着我,一边裁剪有光纸,给我缝制作业本。
”
离乡返蓉,他身无他物,唯独带上老油灯,作为一点念想。
“放在卧室书桌上,擦拭得干干净净,想家时就看看。
”如今,这盏老油灯,住在博物馆一间展柜里。
有次,诗人流沙河来参观古灯,分享了一段类似的回忆。
“流沙河先生说,他小时候喜欢看书,晚上对着一盏煤油灯夜读,有回看得专注,头靠煤油灯太近,一个不小心,头上帽子点燃了。
”
姚宇林的第二盏灯,同样来自偶然。
上世纪80年代初,成都自发形成古玩市场。
“猛追湾附近,跟赶集似的,凡是家里有老物件的,人们都拿到那里,地上铺一张报纸,席地而坐开始卖,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当时几乎没赝品,闭着眼睛去买,都是真的。
”有天,他无意中去逛了古玩市场,发现了一个小东西。
“铜质的,小碟子一样,带个柄,和家里那盏老油灯很像,下意识就买了。
”
有意无意的,姚宇林开始收藏古灯,一二个月就买了近5盏,此后买灯数量一直攀升。
“刚开始随着兴趣买,一盏盏搁在书桌上,天长日久看下来,慢慢觉得有点意思。
一盏盏老灯,灯龄不同,形状、材料、性质不同,仿佛江湖上偶遇的人,背后都藏着故事。
买了一盏,忍不住想下一盏,从此一发不可收。
”
淘到一盏灯,他会向卖家请教灯的来源,还会询问专家、翻阅典籍,数十年过去,慢慢摸通了不少“门道”。
“千朝俎豆光照古今文明路,万家灯光映影中外人间情。
”这是挂在博物馆门口的一副对联,饱含了姚宇林对古灯的痴迷之情,和他对古灯背后的历史人文考量。
瓦豆谓之登
姚宇林说,他只有一个爱好,淘灯。
有回出差去内蒙古自治区,趁工作空暇时,他专门跑了趟古玩市场,淘到一盏汉代灰陶熊顶灯。
陶器易碎,他买了两卷纸,凹下去的地方填满了,裹成粗细一致,整体再裹几层报纸,封起来装盒子。
“我怕灯磕碰到,不敢托运,抱着上飞机,全程没松手,邻座都偷瞄我,估摸我是个怪人。
”
这样的情景,时有发生。
被他人笑谈的“怪癖”,他却甘之如饴。
在姚宇林看来,古灯不同于珠玉字画,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灯,从古至今,是作为工具来用的,它不会随着年代更迭而消失,譬如我们今天同样有灯,只是材质等发生了变化。
每一盏灯,就是一段历史;每一盏灯,就是一段故事。
”
自从远古的人类,发现了大自然的火种,擎着火把驱散黑暗时,灯就点燃了历史长空。
姚宇林说,人类关于灯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石贝为灯,按照师从自然的原则,最早的灯,应该是天然的石器和贝壳。
”在展柜里,他小心翼翼取出几盏藏品,用托盘盛与人瞧,古灯取材天然石器、贝壳,其形状如盏、、碗、勺,天工物造,自然形成。
“最早的灯,应该是没有灯芯的,灯油就是动物油。
老祖先用火烤肉时,偶然发现肉会滴油,火不会熄灭,反而会有光亮。
于是乎,他们将油储存起来,放在天然灯形的石器或贝壳里。
当时的古灯,燃烧起来,不是一簇火光,而是一团火光。
”结合典籍,他如是推测。
灯具的变迁,和社会历程紧密相连。
石贝为灯后,开始有人工的元素,石头雕刻成动物形状的灯具渐次出现,随后变革为陶。
“王者陶灯,继天然石头、贝壳后,陶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盏通过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灯。
”姚宇林说,《尔雅?
释器》里有句话: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豆是一种上有承盘、中有握柱、下有圈足的器皿,这句话意思就是,只有瓦豆才能称之为登,登就是灯。
”在他的收藏里,有一盏战国西系陶灯,形制如豆,中间4个握柱。
“这盏灯很特殊,是一件冥器,古人有种想法,叫‘视死如生、视亡如存,生前用过的器物,常常作为死后的随葬品,我收到这盏灯时,底座已经缺失,它4个对称的系是为系绳悬吊设的,这种造型很罕见。
” 陶、铜、瓷、水晶、琉璃、象牙……上千年的岁月中,灯的材质越来越多元化,交迭向前。
“举例来说,铜灯还在辉煌时,青铜灯就已经悄然登场。
”姚宇林说,社会的流行元素,会折射在灯具间,三彩、五彩、粉彩、青花、珐琅、景泰蓝、掐丝……一些做工精致的灯具,不仅是一盏灯,更是一件艺术品。
有一些灯,还会留下一些符号,引人遐思。
“我有一具青铜如意柄盏形灯,看似盏形很普通,柄是如意纹,里面嵌了3个字,谭继和等民俗专家告诉我是西夏文,但具体内容是什么,却不得而知。
”另一盏清代银掐丝珐琅烛台,不过手掌大小,通体银制,花纹细如发丝,交错有致。
“上面盖子可以掀起,内侧印了6个字,成都、生、纹银,推测看来,这个工艺出自成都,生类似品牌名称,想来是当时的大作坊。
”
“省油”的灯
姚宇林说,灯总让他惊喜。
淘到“省油”的灯,让一句俗语照进现实。
“这一盏灯,出自唐代时期,是四川邛崃地区发明的省油灯。
”他拿出一盏深棕色的瓷质灯盏,外观酷似茶壶,“你别小看这盏灯,这可能是世上最早将‘冷却原理’应用在生活中的典范。
”他目光炯炯,盯着灯嘴,“它不用于放灯芯,而是注入冷水用,灯芯和灯油都放在灯顶部的托盘里,灯嘴注入冷水,可以减缓灯油的挥发,于是便省油了。
”
类似的省油灯的巧思,还有灭蚊灯。
姚宇林有一盏清代白铜灭蚊灯,椭圆形,本是白铜,被岁月熏成了油光铮亮的黄黑色,前面灯嘴是一个大大的喇叭口。
“蚊子本喜欢扑有光亮的地方,点亮灯后,上面口有蒸汽,喇叭口形成负压,对准蚊子就能吸进灯里。
”
这些“好玩”的古灯,不过小小一具,却装满了手艺人的奇思妙想。
“省油灯、灭蚊灯,都是一些物理学原理的使用。
我有盏清朝的落地灯,上面一个灯罩,最高时1米8左右,矮时不过1米2左右,秘密在于中间一个插销,可以随时调整高度。
”他两指一旋,拨弄插销,灯“长高了”。
“中间这段木头藏起来了,还是红的,露在外面的(木头),都氧化黑了。
”
“古人在做一盏灯的时候,融入了当时的智慧,现在看都值得称赏不已。
”他有一套可随身携带的灯具。
小小一个杯形陶灯,杯心里还留有几小团酥油的痕迹。
特别的是,陶灯装在一个如葫芦般的盒子里,灯盒完全依灯而设,上方凹槽刚好放下陶灯,上面留有灯芯位置,下方一个凹槽,可以放备用灯芯。
“认真瞧,会发现盒子密密贴合着牛皮,这种工艺是生牛皮自然风干,贴合工艺非常好,盒子两半用插销固定,外部一个凹槽,绳子一拴就能带着走。
”
为什么一盏小陶灯,需要如此大费周章?
他做过多种猜测。
“一是这类灯为小商人所携带,比如漫长的丝绸之路,他们骑着小毛驴,扛着行李,随身带一盏灯,可以点亮照明、可以烧火煮饭;二是虔诚的信徒,比如藏族人朝圣,信徒喜欢在佛前供奉一盏酥油灯,在祈福途中,这样一盏灯,方便携带,前去供奉。
”
有时,古灯里还有浓浓的人文气息。
他有一盏元明时期的陶灯,陶土上了黄色一层釉,底座上立着一个人,梳着双髻,端着灯架子。
“我当时猜想,这个人应该是仆人,因为古代会让仆人掌灯。
”有次机缘巧合,他去古玩市场,在一个旧书摊上,淘了几本书报,“真是赶巧了,其中有本老画报,讲社会人文,讲解了许多字的意思,其中讲到篆书,仆字拆分开来,就是端灯的一个人。
一灯双关,太妙了。
”
不仅如此,姚宇林说,古灯给了他太多的惊喜,甚至匪夷所思。
他有两架清朝宫灯,分外精美,每盏四面玻璃屏,画着兰花、菊花、蟠桃等,画工精美。
“玻璃作画很难,但你看几枝兰花,疏落有致,纤毫必现,花蕊都很清晰。
”宫灯垂下的穗子,从曾经的正红舒展,已然变得暗红弯曲,印证着岁月的痕迹。
“但你瞧这几扇玻璃屏,其薄难以想象,不过1毫米厚,如此工艺,放到今天都做不到,当时如何办到的?
”
[对话姚宇林]
坐拥千盏灯身无三五元
记者:
相对其他古玩,古灯收藏相对小众,为何会选择收藏古灯?
姚宇林:
第一盏灯,属于无意识收藏。
上世纪80年代,社会变化很快。
我是50后,小时候家里还用油灯,长大后已是电灯。
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每晚在老油灯下,她裁剪有光纸,一张张整整齐齐,做成本子,教我读书写字。
离家八年,看到老油灯,就看到了这一段记忆。
老油灯带回成都后,正逢古玩市场兴起。
有意无意下,我开始淘灯,一来二往间,感受到浓浓的趣味。
灯因为有其实用性,所以贯穿了每一个时代,从而沾染了每一个时代的印记。
把玩每一盏灯时,就像触摸不同时代的一枚枚记忆胶片。
记者:
如何判断古灯收藏价值?
姚宇林:
1980年代开始,我开始淘古灯,至今三千余盏。
收古灯时,少的不过十余元,多的上万元,不过十余元是当时的物价,还不能统一而论。
对古灯而言,和其他古玩还有一定差别,并非最古老的就价值越高。
物以稀为贵,留存下来并不多的品种,自然价格要高些。
比如都是陶灯,汉代尽管年代久远,但因较为多见,相比之下,西夏时期的陶灯数量稀少,因而汉代陶灯价格反而比西夏的更低。
其他判断标准差不多,材质贵重的,如琉璃、纯金、玉石等等,年代比较悠久的,还有功能特殊造型奇特的,相对市场价格更高,更值得收藏。
记者:
收藏古灯三十余年,你有什么感悟?
姚宇林:
对我个人而言,古灯收藏成为了我的事业。
我唯一的爱好,就是收藏古灯,了解它们的故事。
从十具、百具到千具,慢慢萌生起办博物馆的想法,免费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灯文化,了解这一段人文故事。
30年前,淘古灯闭着眼都是真品。
近十年来,古灯市场渐渐热了,开始有赝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