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根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开展。
二、诵读内容:
《弟子规》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班级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弟子规》,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开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到达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四、活动安排和措施:
利用每天语文晨读10分钟、课前展示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1、每日晨读、课前诵读形成常规,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
2、每周一节课,进行经典吟诵,完成《弟子规》里的内容,并开展一定的读书交流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气氛,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
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小组、自评〞三局部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每两周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6、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诵读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请家长配合催促指导,同时也请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典范。
7、争取到达人人能背诵,班内一半以上的人吟诵如流。
8、定期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默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功底。
五、评价:
采取“每天评价〞、“每周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日评价:
评价的时间早上。
老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
该生即指定为一周的诵读班长。
每天由值周班长领诵。
让他利用下课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
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让他利用下课时间,补念直至通过为止。
2、每周评价:
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
考核内容为诵读经典(随机抽取)片段。
3、弹性评价:
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六、注意问题:
1、恰当的定位。
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是对新课程的补充和完善。
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活,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全班读,形式多样;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
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抑扬顿挫,生动活泼,轻松愉悦。
2、宽容的评价。
评价原那么是:
多鼓励、不批评。
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采取鼓励措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竞赛、知识问答、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鼓励,获得良好的情感启迪。
3、鼓励家长同读一本书
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拿出10分钟,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总之,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班级将按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满腔的激情开展此项活动,在此根底上完成其他国学的诵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中国人。
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2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
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也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重视、倡导和竭力推动。
但是随着对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入理解,我们发现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建设正面临越来越多新挑战。
第一,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的内容有待重组和整合,尤其是年级的梯度和要求有待重新定位;
第二,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的实施策略有待丰富和拓展;
第三,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在深入推进的同时,应该更有创意,更富有个性,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课题。
二、核心概念及界定
国学:
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
两层含义:
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根底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开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本课题中的校本课程指前者。
三、主要观点及创新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和诵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开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
3、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阔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拟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5、我们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时机,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四、课题目标、内容及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厚学生的知识储藏。
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璨假设星辰与博大精深。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摸索和总结出一套较为可行的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撰写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以及阶段性实验报告,编写一套以中华国学经典为核心的校本教材。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决策者和实施者,提升教师的课程创造意识及能力,丰富教师的角色内涵,达成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开展。
(二)研究内容:
1、现代中小生对国学知识了解的现状调查。
2、国学内容及序列,即课程内容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3、我们怎样实施,即课程方法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三)研究重点: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策略。
五、研究思路、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在国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精选篇目,分类递进〞;
2、在国学教学实施上采用“分年级推进、分层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3、开发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开展;
4、建设文化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二)实验对象:
本校1-6年级学生。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验证,继而总结出更有效的成果并加以推广。
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法等。
六、研究过程及步骤
本实验方案用两年时间(20xx年10月—20xx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
2、课题申报立项。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4、明确各成员研究的侧重点、创立网站。
(二)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国学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分析,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2、精选经典诵读内容,编撰校本教材。
3、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并不断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三)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总结课题实施成果。
2、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3、课题组写结题总报告。
4、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迎接专家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网站、实验方案、调查报告)。
2、典型案例(文本、图片、学生成果)。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课件、经验总结、研究报告、校本教材等)。
(二)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结题报告。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组织保障:
课题组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校长室直接领导,以教科室为根底,将教导处、科研组组织起来,建立相互合作的研究组织,以调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体研究的气氛,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与实施。
建立与研究工作相配套的工作制度,要求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职责,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策略,深化研究。
学校教科室全面协调、组织好本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认真制定研究方案方案,督导各分工责任人在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任务。
财力保障:
课题组每年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自行筹集一定的经费,包括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讲学提供相应设备,会议费用等。
我们将严格管理并使用好科研基金,同时,保证学校有关教育设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3
一、课程开设的需求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标准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
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当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开始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局部,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那么标准。
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正确读物。
俗语说:
“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学生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假设幼时不教,待其长大,那么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所以,诵读《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品德从孝悌开始
自古以来,“孝〞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头两篇便是针对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而作。
难以想像一个父母不爱、兄长不亲的人长大后如何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
学校德育工作从《弟子规》入手,以孝心教育为核心,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针对经典中承载的传统道德对于当前独生子女的思想、行为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3、人无信不立,诚信教育迫切需要《弟子规》进入校园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根本信用都没有,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
《弟子规》第三、四局部讲对自己谨慎约束,对他人老实守信,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区分善恶。
由此可见在《弟子规》进校园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二、课程的目标
总目标——《弟子规》校本课程通过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
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开展奠基。
三、课程教学理念
《弟子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教学中得以表达。
1、直面经典,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程标准》)《弟子规》校本课程当然也应表达这一点。
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2、加强诵读,引导想象:
“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
〞(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
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
《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
《弟子规》校本课程也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弟子规》这样的古文古训,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标准学生礼仪行为的课程是可行的。
但是,仅仅是诵读文字、解释句子、读懂意思,这样的课程,目标是有欠缺的。
学生不会理解得很渗透,对行为改善的帮助不会很大。
作为校本课,引导现代的学生来学习古文古训,应该为其注入新的含义,在目标上加进一些现代的气息,这是该思考的。
古时候的弟子规,多是从礼仪角度讲的。
但是,做为现代人,我们该怎么样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校本课该思考的问题。
1、研究。
研究就是去探究文字背后所存在的科学道理。
把古人没有讲出来的意义、没有想到的意义研究出来。
比方:
“年方少,勿饮酒〞,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字背后的科学道理。
2、悟理。
悟理,就是用心来体会文字背后所表达的`一般性的做人道理。
有些行为礼节,现在已经不再讲究。
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文字背后表达出的人与人交往的一般性要求。
如“揖深圆、拜恭敬〞
3、表演。
表演就是在读懂文字的根底上,让学生表演文字所描绘的行为动作,让孩子在通过表演和观看表演,来产生对好的行为的“好〞,对不良行为的“恶〞,而不是停留在道理上。
4、批判。
《弟子规》中有贞节烈女的一些要求。
既然是古训,其间会有一些糟粕的东西。
我们不能够因为其间有糟粕就不再要求学习,也不会因为它是古训就全盘接受。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去批判。
我们要了解古训要求人们做什么,如果是不符合现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内容,我们就引导学生去批判,培养他们不迷信书本,开展和培养的个性,主见意识。
四、实施建议
根据《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根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教学方法,即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这是讲授《弟子规》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其做法基于以下三方面思考。
其一,古人读经书的要求和方法是:
“粗知文义〞、“略通大义〞。
在教学方法上,以口授和诵读为主。
宋代朱熹主张先读《近思录》,次读“四书〞,而后及于“五经〞,均要求熟读成诵。
古代国学教育,经过长期积淀,逐步形成了以读经为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日臻完善的《弟子规》校本课程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瑰宝。
其二,《弟子规》是古代经典篇章。
这些古文,思想内涵深刻,不易被学生理解。
现在先让学生“不求甚解〞地背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沉淀在脑海中的古典精华经过反刍,逐渐会被消化、理解,慢慢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内化为自我的思想精髓。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记忆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古为今用,选择诵读、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藏,使他们从小腹有诗书,在本国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气氛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韵律和气氛里,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
音乐是极富感染力的艺术门类,可选择《渔舟唱晚》、《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古典名曲,配乐诵读,学生听着悠扬的乐曲,陶醉在美的享受中。
3、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
《弟子规》校本课程所选内容,是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古人的大智大德,如何让学生破译文章的宏旨要义是教学的难点。
小故事中含有大智慧,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精典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故事化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五、评价建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开展的评价体系。
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弟子规》校本课程,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
如教学方案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鼓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从学生《弟子规》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表达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维化:
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
由于《弟子规》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2、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3、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弟子规》,更应注重学生开展的过程。
《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根底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4、评价形式多样化:
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可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使评价更具综合性。
自我评价。
通过反思,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让学生来讲讲《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运用;夸夸自已哪些标准做得好,找出自身哪些缺乏需加以改良。
小组间评价。
同学之间互夸,互助,共同进步。
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良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
师生之间互相评价,《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不单单是学生的事,老师更应率先垂范、以身作那么,受到学生的监督。
这样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还可以通过演讲德育故事、现身说法、经典诵读、课本剧、相声、吟唱《弟子规》、《弟子规》书法比赛等形式检验《弟子规》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