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5032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docx

《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docx

案例

单位“1”的理解。

说学具,充分利用学具表示。

师:

如果老师叫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表示,我想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这样吧,老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片、毛线、4个小女孩的图片、12根小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师: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生:

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每份用分数表示。

师:

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

生:

平均分。

师: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

将绳子剪成4段,每段是。

生连忙补充:

将绳子剪成一样长的4段,每段是。

师:

你们觉得他补充的对吗?

他为什么要补充?

生:

他前面没有平均分。

生:

我把4个女同学中的其中的一个圈起来,它也表示。

生:

我用4根火柴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生:

我用8根火柴棒,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也是。

生:

我用12根火柴棒,每份3根也是。

师:

请大家想想,在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或不同的地方?

生:

都是平均分。

师: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

分的对象不同。

生:

有的分的是一个图片、一个的物体,有的是好多个物体组成的。

师:

一个图片、一个物体,平均分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写成分数,那么像4个女同学中的一个,8根火柴棒中的2根等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为什么也要用来表示?

(1)师:

要不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样?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生:

把好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

一个女同学,2根火柴棒都表示是整体的。

师:

我们把这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

生:

我们的班的全班同学。

生:

教室里的所有老师。

生:

教室里的6盏日光灯。

师:

像这些整体或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教师板书:

单位1)。

师:

你觉得这个“1”与自然数的1有什么不同?

生:

它可以表示好多的物体。

生:

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师:

这样的话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的1要区别,你们觉得我们最好怎么处理?

生:

给它加个引号。

师:

我们把刚才的那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说说他们中的一个或一盏可以表示出那一个分数?

生:

生:

生:

【评析】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常规性的观摩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给我几点比较深的感触: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

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

在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

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概念学习并不是枯燥的,用概念自身的魅力及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让概念学习也有一定的开放度。

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选一选、分一分,折一折等一系列的操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表示的意义,再通过比较一个图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等一个整体和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一些群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教师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同时去区别单位“1”与自然数的1的不同,从而教师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教学中教师突出了单位“1”的动态变化、分数与所对应的量之间的联系、“平均分”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分数基本性质的渗透。

又如“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

”“可以表示那一个分数?

”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

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概念的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一个圆形图片,一根1分米长的毛线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来表示,再过渡用整体来表示。

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

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意义,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提供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

“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

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

“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进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

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

(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

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

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择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三、案例的撰写要求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

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

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现在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

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择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可以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

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

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

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

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

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1、要有一个主题:

撰写时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切入,来确定主题。

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案例不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

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1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

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

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

)汇报:

 

小组

1

用合并加数

3+3=6

6+6+6+6+6+6+6+3

(下面学生说:

还是太长

了)

 

小组

2

3+3+3=9

9+9+9+9+9 

小组

3

15

3

相加

 

小组

4

用乘法

15

×

师说: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

还是太麻烦,

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

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

便的表示法?

(学生齐声说:

想)

 

3

)师出示:

15

×

3

并说:

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学生

1

真的很简便!

 

学生

2

这个“×”是什么?

 

学生

3

15

哪里来,

3

哪里来?

 

学生

4

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

)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

乘法。

 

5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

写法——乘法。

 

 

4

、体验运用

 

1

)找:

师:

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

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

)写:

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

)说:

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

、谈收获:

……

 

 

6

、生活拓展: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

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

法算式。

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

了多少根小棒”

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

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

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

概念。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

习经验

“借助直观、

展示过程、

启迪思维”

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

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

只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

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

学习的过程中,

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

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

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

“乘法”

的概念前,

让学生通过

“列加法算式”

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

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

引导他们

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

大完美时,

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

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

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

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

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

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

从而初步形成了

“乘

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

 

小学数学精彩片段赏析

--

《归纳》教学

设计与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