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专项工作报告.docx
《建档专项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档专项工作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档专项工作报告
建档专项工作报告
以下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建档专项工作报告》,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建档专项工作报告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我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有针对性地落实扶贫政策、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加快我乡扶贫攻坚进程,结合市扶贫移民局统一安排部署,现就我乡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完成情况
全乡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XX个村民小组,人口XXXX人,耕地面积XXXX亩。
201X年,xx市分配我乡贫困人口总数XXXX人,实际录入XXXX人,贫困村X个,实际录入X个。
我乡识别出贫困农户XXX户,贫困人口数XXXX人,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识别出贫困村X个(XXXX村、XXXX村)。
201X年度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XX户、XX人。
XX上级下达我乡年预脱贫指标XXX人,已分解落实到各村,并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制定了脱贫计划和措施,确保年底完成脱贫目标任务。
根据全市统一调度扶贫资源的安排,市法院定点帮扶我乡X个贫困村,市法院对X个贫困村都相应制定了扶贫规划,在资金、技术、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组织各村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户有表、村有册、乡有电子档案,并上报市扶贫移民局备案。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了由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xx乡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各村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加大落实力度,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建5个以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为主体的驻村工作队,分别进驻5个行政村,将精准扶贫工作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协同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按xx市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要求,经乡党委和政府召开会议充分讨论研究,制定了《xx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
明确各成员单位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建立健全了镇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配合,乡政府负责,村支“两委”具体落实的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机制。
(三)层层落实,部署周密
201X年X月X日召开了xx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部署会暨培训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全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确保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5个行政村成立了由驻村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小组,确保了我乡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在8月底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规范程序,识别公开民主。
为确保此项取得实效,做到有章可循,和民政沟通,衔接民政部门的低保和五保数据,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持统一标准、全面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识别;坚持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坚持严格程序,公开公正的四项基本工作原则,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
我乡结合“两项制度”,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把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老弱病残等明显弱势群体人员的家庭优先纳入贫困人口范畴,然后根据调查收入低于新标准以下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
对拟定贫困户由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真正把决定权交给群众。
对拟定的贫困户进行最少不低于7天的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评议、公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组织抽调的调查组人员在包村领导带领下迅速进村入社到户,按照“入户调查,村组评议,乡审核”原则,达到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全面实行阳光识别确认,确保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甄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五)广泛宣传,培训到位
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
积极采取“以会代训、全程参与”的方式,着力抓好了培训工作,确保其掌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基本知识。
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同时,基于农村广大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差,特别是一些特困群众不识字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各村成立宣传小组,上门逐户面对面宣传讲解,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贫困户识别期间,我乡举办各级培训班2期共80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识别工作的干部共20余人,向广大农民朋友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极大地推动了我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工作积极稳妥进行。
(六)加强督查,确保实效
我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深入5个村督查指导,对贫困户名单及相关档案进行抽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纠正,需要解释的进行耐心解释,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6月份以来,我乡派出多批次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深入村社,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抽检了5个村的18个社共199户贫困家庭,对照农户申请表中的数据和情况进行逐项检查。
通过村干部反映、向附近村民了解情况以及到贫困户家实地察看、询问等多种方式核实,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实现了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让真正需要得到扶助的贫困农户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村社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贫困对象识别程序混乱,导致工作推进缓慢。
二是个别村社宣传发动不够到位,部分群众存在认识偏差。
在工作开展期间,不少农户认为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会得到很大的利益,特别是在信息采集环节需要贫困户提供银行账号。
三是一些村干部作风不扎实、工作不细致。
一些干部为了减轻工作量,填报数据不够细致,也出现个别有关数据错误。
四、下一步打算
(一)档案归档,完善数据库。
由于我乡的扶贫建档立卡相关的档案资料较多,我乡将安排专人负责,继续完善档案数据库。
(二)结合实际,分类制定落实帮扶措施。
根据帮扶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每个村的实际,分类制定扶助措施,落实帮扶计划。
在帮扶形式上与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贴息贷款、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等多种形式和措施结合。
建档专项工作报告二
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安排部署。
XX年5月30日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培训会议召开以后,我县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工作部署会议,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斯旦波同志为组长,扶贫移民局方毅同志为副组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等九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确保务求实效。
为认真开展我县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班加点作扶贫开发培训会议的前期工作,并结合实际拟定了我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下发给乡镇。
并对全县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贫困村进行测算,于6月8日召开由分管扶贫的副乡镇长、农经员参加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动员培训会,进行建档立卡培训工作,讲明了操作方法、步骤和应注意一些事项等。
同时,加大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村务公开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大程度地统一群众思想,调动群众投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三)扎实稳步推进,确保工作进度。
为扎实开展我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我县17个乡镇党委、政府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成立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召开动员培训会议,各乡镇分别组成若干工作队按照我县的实施方案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现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入第三步,完成了规模确定、初选对象和第二次公告公示,报县政府审定后进行公告并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完成了初选对象和第一次公示公告,目前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现以批文下达到我县。
我县已于8月22日召开培训会,安排了贫困村表、贫困户表、扶贫手册的填写,拟定扶贫计划等工作。
印刷了3000册《扶贫手册》、贫困户登记表2744套、贫困村登记表64套。
总之,这一阶段工作是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以后几个阶段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县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
为切实加强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扶贫协作工作,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与项目责任单位、具体实施乡镇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扶贫协作推进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工作措施、帮扶目标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同时,建立了扶贫协作工作推进联席会商制度,确保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形成了扶贫协作工作“联动发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厘清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指导。
结合县情实际,及时抽调人员,组织力量,会同专业机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完成了《浙江XX2020年东西扶贫协作规划》,厘清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思路,明确了各阶段工作任务,围绕“生态蔬菜、藏香猪,早实核桃、凤尾鸡,道地药材、蜂”六大主导产业,着力助农增收致富;围绕水、电、路、桥等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建设,着力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扶贫协作。
(三)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在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三个着力,强化监管,确保质量,努力把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成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富民工程。
一是着力健全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
以加强宣传引导为抓手,抽调了县乡工作人员为主的宣传队,深入到项目实施村,大力宣传国家扶贫政策、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特别是海宁人民对人民的无私关爱,使项目实施村群众观念发生极大的转变,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突破,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着力健全项目监管机制。
建立了项目民主决策制度、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审核拨付制度,抓好项目全程监管;实现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方式、质量责任追究等内容的公开,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确保了项目建设管理规范、监督有力、高效推进。
三是着力健全资源整合机制。
为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专项资金效益,我县积极整合国家涉农专项资金、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及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等各类资源,并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为协作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资金支持,推动实施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一年多来,在浙江海宁的倾情帮扶下,项目实施村格依村呈现出民生条件显著改善、干部群众感恩奋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对口扶贫项目实施后,受益人数达187户821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07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感恩奋进、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二是基础设施有力提升。
投资100万元,完成四改两建187户、安装太阳能路灯47盏、维修村民活动中心200?
;投资140万元,新建联户路3500米。
项目实施村水、电、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三是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投资140万元,养殖牦牛200头、种植大蒜和中药材各200亩;投资50万元,培育旅游产业大户10户。
特色产业初见成效,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该村XX年群众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10元,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与发达村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高半山基础设施条件还很薄弱。
我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半山,生产生活条件差,农牧民群众对农业的投入有限;农业项目较少且争取难度大,高半山农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加之,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造成项目推进困难。
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落后,“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进度。
(二)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非常高。
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常年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半山,居住分散,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环境恶劣,且距离城镇较远,交通十分不便,造成生产生活资料运输成本高,修路、普及水电难度大,农牧民看病难、读书难,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采购难,产品销售难,导致农牧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实际收入存量偏低,是长期制约贫困乡村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生活质量。
(三)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弱。
由于不少地方农牧民专合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农牧民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直接影响到家庭经营收入水平。
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牧户收益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农牧民收入不稳定问题突出。
我县大部分地区生产条件十分脆弱,生活环境恶劣,仅靠扶贫开发单项投入和一般性投入很难形成脱贫减困的整体和持续效应。
虽然大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由于群众的实际收入低且不稳定,一旦遭遇天灾、病患等重大变故极易返贫,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农牧民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我县绝大多数农牧民贫困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水平单一,收入渠道不宽,加之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附加值低、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贫困家庭增收渠道狭窄,致富脱贫乏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县作为岷江上游的生态县,改善生态是治贫的根本,也是发展的根基。
我县是贫困山区,也是地震灾区,这种特点决定了我县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型的扶贫形式,而且从长远的国家战略利益来看,应该建设成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
必须以解决生态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根本,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策略,通过积极向省州争取,落实水资源补偿费,加大生态转移支付力度等,为其基本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着力建设美丽。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叠加政策机遇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完善贫困片带的发展条件。
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等级,畅通农畜产品运输和农牧民出行通道。
认真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小型农田水利、农牧村安全饮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水利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实施农牧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延伸输电范围,提升供电保障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切实解决好贫困乡村的行路、饮水、用电、通信、就医、就学等困难,着力改善农牧村发展条件。
(三)加快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
着力培育旅游、商贸、运输、餐饮等三产服务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进一步深化农牧村经营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壮大舍饲半舍饲养殖规模,完善产业结构,转变单一依靠农牧业发展生产的现状,通过就地发展生产提升致富能力,从而减少贫困区带人口基数。
(四)深入实施“双联”行动,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改变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举措,对于加快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着力在培产业、抓落实、促增收方面下功夫,采取“驻、联、包”的办法,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推进,实施精准扶贫,解决个体问题,培养农牧村致富带头人,实现扶贫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通过强阵地、夯基础、壮产业,引导贫困群众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