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4806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1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docx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

201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

范围:

现当代中外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重点:

掌握各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掌握散文在高考中常考的命题类型,规范答题模式。

考向:

广东高考自有选考题型以来,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交错考查,2007年考迟子建的《泥泞》,2009年考张炜的《耕作的诗人》,与小说都出自外国小说相比,散文则都出自中国当代散文;当然,这并不排除散文阅读材料也可能选择外国作品。

所选散文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有文化的内核,有对现实的审美观照,闪耀人性的光辉。

考查点与论述类文本形成互补,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

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意、分析语句作用。

一、《荷塘月色》中动词词义的理解

理解文章是从理解词语开始的,作者精心锤炼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如必修教材课文《荷塘月色》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者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精心择拣遣词用字,例如“泻”“浮”“洗”“画”等动词的运用,就增加了表达效果。

“泻”这里是照的意思,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如把“泻”字,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就不同,“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洗”字写出了雾之薄及雾在月色下的状态。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画”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突出了影之美,

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落下来的,反衬出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是单调的,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通过不同的角度写月色,使“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荷塘的叶花雾影,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这里,只要把这些词语和其他词语加以比较和对照,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了。

二、《荷塘月色》中叠字含义的理解

《荷塘月色》中还用了不少叠字:

“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舞女,“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等等。

“静静”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和它的幽静之美。

这些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缓,音节和谐。

通过品读是最能领悟到它们的作用和韵味的。

三、《荷塘月色》中适用修辞的词语含义的理解

对于词语含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作者在具体句子中运用的词语的比喻义。

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比喻薄薄的青雾,梦的本体是叶子和花。

通过以上回忆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需要理解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叠词和因为修辞的需要而产生的临时意义的词等,我们在理解时可以通过品读语境、比较对照等方法来进行。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解题方略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如例一标题“自然”和第四自然段的“自然”都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如《囚绿记》中的“绿”象征新生与希望;(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如我们上面分析的《荷塘月色》中的情况。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一句中的“伟绩”就是褒义贬用,其含义就是指“中国反动势力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理解词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典例一]就是采用了这种提问方式。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二)明确解题思路

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

就具体思路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

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

如[典例一]中第四自然段对“自然”的理解,这里的“自然”就是临时性词义的词语,解答时既要联系本句中的“亲切”,还要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前句“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和后句“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文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可以理解为和故乡的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的主题之所在。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词语的理解就需要联系这两方面。

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

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

因此“颇不宁静”这四个字是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同时,朱自清的“不宁静”也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

4.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依托修辞格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荷塘月色》一文中: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本句“酣眠”“小睡”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酣眠”,原意是酣畅的睡眠,睡得很沉;“小睡”,原意是打瞌睡。

但联系该句破折号前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在谈月色,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而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的含义。

(三)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把握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及文章的深层意蕴。

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必修教材上的课文《荷塘月色》来佐证:

请理解下面语句的含意。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2.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参考答案:

1.“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形成对比,整个句子曲折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为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

(答题格式:

先解释句子关键词语,点出句子中的表达技巧,再表述整个句子的意思。

2.“便觉”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的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本句说明作者想躲开恼人的凡世,求得短暂的安宁和自由。

(答题格式:

先解释句中关键的词语,再表述整个句子的意思。

3.此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将“出水很高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妖美、绰约丰姿。

(答题格式:

先分说关键词的本义,再总说整个句子的意思。

4.作者在此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中感到的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

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

(答题格式:

先分说关键词的本义,再总说整个句子的意思。

第1个句子看似矛盾却隐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第2个句子可以从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第3、4两个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把握其中的丰富意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解句子的含意,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意,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解题方略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

(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词句的表面义,体味其内涵。

对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一般先分说(关键词的本义),再总说(整句话的意思);对含蓄隽永的句子一般先表层(句子本身强调的内容),再深层(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具体说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典例二]就是采用的第二种提问方式)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第三种提问方式也可以归结到“赏析散文的技巧”中)

(二)明确解题思路

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

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因此,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如[典例二]第一题就需要从全文的角度理解其深层含意“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

[典例二]第一题“沟通”的是地理位置,在上文“虽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就能明确本句的表层含意:

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

再看后文可以明确“沟通着中国”的第二层含意:

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是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

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

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

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例如《荷塘月色》中,“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句,只要抓住关键词“浮、洗、笼”这三个动词就可以总结出答案:

写出了月光从上而下朗照荷塘、雾气从下而上轻盈升腾那种醉人的朦胧的飘飘欲仙的情景,描绘出了荷花荷叶在月下雾中特有的乳白的颜色和娇媚欲滴的姿容、轻柔缥缈的状态。

达到了让读者如亲临荷塘、见到那迷人的月下荷塘美景一般的效果,也达到了表达自己在荷塘边得到暂时自由时那种喜悦心情的目的。

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

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

应这样思考:

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

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

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意就出来了。

再将概括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4.辨析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辨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例如题型一中“对接教材”中的第三个题。

再如《提醒幸福》一文中对幸福有以下的描述: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拣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她。

从修辞入手理解画线句的含意。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金鬃毛”比喻“幸福”。

正确答案应该是:

人们经常拥有幸福,但是在幸福离去之后,人们才认识到幸福原来就在身边。

(三)解题具体方法

1.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

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

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如[典例二]的两个句子就需要先确定它们的区域:

第一个句子在文章的开始部分,答题肯定需要结合下文;第二个句子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这就需要结合上文的句子理解。

又比如我们所要理解的句子是因果关系中属于“果”的那一部分,那么理解“果”的含意时就需要从“因”中求“果”。

2.做到“三想到”

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典例二]的第一个句子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第二个句子需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

同样文章也有眼睛,文眼是指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

《荷塘月色》一文中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该句一方面引出下文交代游荷塘的缘由,另一方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使全文的感情抒发始终是有所保留的、不畅快的、淡淡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要到荷塘去寻找“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世界。

走过“曲折”“幽僻”“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小煤屑路上,找到一片“无边的荷香月色”,心灵的郁结得以轻解。

但因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压在心头,愤懑烦闷之情依然挥之不去,所以,荷塘的一切是朦胧的,淡淡的。

荷塘被四周“高高低低”的树“重重围住”,可见仍然摆脱不了压抑感,所以当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就立即产生“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情绪。

为了排遣“不宁静”的情绪,便“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种自由嬉闹欢乐的景象,的确“有趣”。

可是,采莲是“旧俗”,“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法消受了”。

于是回到眼前,虽然“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但没有丝毫活泼的“流水的影子”。

回想旧俗与凝望荷塘仍然无法排遣,就只能“惦着江南了”。

寻找宁静却最终不得宁静。

通过以上我们的回忆,要判断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要看词句在文中的位置,断定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然后再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作答。

“句段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方略

“有作用”的语句往往有以下特点:

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的语句,在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的语句,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寄托思想感情的语句。

解答这类题需要:

(一)了解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

(二)明确解题思路

1.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一篇文章语言的遣用,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

解答句段作用题,关键是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如[典例三]在回答语句作用时就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

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2.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索

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起“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

词句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具体如下:

(1)句子位于文章的开头

①点明主旨,领起全文(下文)。

如[典例三]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领起全文。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这一作用适用于叙事类散文,如《背影》的开头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如《荷塘月色》的开头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如[典例四]的答案组织就正好从上面三个角度来回答的。

(2)句子位于文章的中间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典例五]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句子位于文章末尾

①首尾呼应或总结上文。

如《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

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

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②照应开头或深化或揭示主旨。

如我们上文分析的《故都的秋》的结尾句。

③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4)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

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

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三)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形式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

散文的结构思路这一角度的考查主要包括:

布局谋篇和段落作用(“段落作用”在上一讲理解词义、句意和句段作用中已经讲解)。

布局谋篇包括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等。

(其中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等将在下一讲“鉴赏技巧、形象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中讲解)散文内容方面因叙事、写景等不同,归纳文意题的设置也各有侧重:

写景状物类一般从景或物的特点、写作角度、作者情感方面设题;记事类一般从事件的成因、经过等过程以及人物特征方面设题;哲理类多半在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目设置不同,答题技巧有别,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注意,概括的本质就是以题目要求为标尺,仔细推敲各个个体的特征与内容,然后求同舍异,分类整合。

综合近几年高考出题形式,概括归纳可以分两大类型:

把握结构思路和归纳文意。

作品结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是准确理解文意的关键。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概括分析。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

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

纵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

“横向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

横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种。

作为近代散文典范之作的《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在行文思路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

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特点。

在《荷塘月色》中,该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不管是文章的构思,还是材料的安排,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它的统领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的,它是该文的核心所在。

作者对“素雅”“恬静”“朦胧”的荷塘月色作一番深情的赞美,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

正是有了这样的“文眼”,文章才能产生一种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解题方略

(一)了解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文章是围绕什么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

请简析。

([典例一]就采用了这种提问方式)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3.作者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5.××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典例二]就采用了这种提问方式)

(二)明确解题思路

对这一题型在解题时,可以从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方面来思索:

1.从散文的情感变化(神)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写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如《荷塘月色》。

又如《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作者的情感在小鸟寻找、放弃、重建新巢中起伏变化。

2.从散文蕴含的道理(神)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哲理散文需这样。

3.从散文散乱的事件(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叙事性散文需这样。

老舍的《我的母亲》以时间为顺序叙述母亲的家长里短,从母亲的娘家、母亲出嫁、父亲去世后母亲独立持家,一直写到母亲去世。

在“我”一岁半到小学毕业这个大的时间段里,又以母亲的品格为中心叙述母亲给“我”的人格影响,主要写了三个方面——勤俭诚实、热情好客、最会吃亏而又不失原则。

我考入师范,三姐出嫁,除夕之夜母亲独守家中,我廿三岁、廿七岁给母亲的两次打击。

对这些事件的叙述,紧紧扣住了母亲给予子女特别是我的无私深沉的母爱和生命的教育。

这是一篇叫人啼泪的挚情之作,老舍以他细微地描写,传达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4.从时间、空间变化(形)的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游记散文需如此。

文章的“思路”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

(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三)掌握具体解答方法

概括文章的思路一般可以分四步: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如[典例一],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内容:

观察小鸟筑巢及观察后的思考与感悟。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存在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