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诗中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要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答案】
1.D
2.示例: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无为”是“无须、不必”。
“歧路”指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儿女”指青年男女。
“沾巾”指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句子的意思是:
请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多情的少年男女伤心地痛哭,彼此泪落沾衣呀。
据此,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中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
3.答案示例:
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解析】
1.考查诗人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的方法。
读懂词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
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
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月”字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
1.示例一:
“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
“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示例一:
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示例二:
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中的“悬”是“悬挂”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如麻、连绵不断的景色。
语句“万点空蒙隔钓船”中的“隔”是“分开,隔开”的意思,写出了连绵不断雨将人的视线与“钓船”隔断,勾勒出了大雨中作者所见“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等。
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
作答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本诗的前两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叙写了作者在咸阳桥上所看到的下雨的景色,是实写;后两句“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转入虚写,想到洞庭春水色,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勾勒出了烟雨空濛、缥缈的景致。
据此理解作答。
也可以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咏凌霄花
[宋]贾昌朝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乙)凌霄花
[宋]杨绘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甲)(乙)两首诗歌都写“凌霄花”,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甲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凌霄花明白自己能从平地起千寻,是因为“依托”青松向上生长,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乙诗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凌霄花依附他树生长,争奇斗艳,以势压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贾昌朝诗“凌云志”、“捧日心”、“珍重”、“依托”等词语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
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杨绘诗前两句用“直饶”、“犹有”表明凌霄花再爬得高,根基也在地面,有一种对它的蔑视之情,而后两句“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不说它是依靠着其它的树在高处盛开,一定攀在高处与红红太阳比高比亮。
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凉州词
唐•王翰
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①秦中:
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②阑:
尽。
③意气:
情意。
④长安:
这里代指故乡。
1.诗歌一、二句写出秦中地区__________,而塞外__________,将二者景物进行对比,突出了塞外天气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请结合内容分析,诗歌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春色已尽(花鸟已阑、已是暮春时节、已至初夏),大风凛冽(风沙尤寒、尘沙漫天、冷酷严寒),寒冷恶劣
2.战士们在夜晚听到悲凉的胡笳曲《折杨柳》,不禁思念起千里之外的家乡长安。
抒发了战士们在寒风飞沙的边塞荒凉之地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提取相关的形容词。
第一句“花鸟已应阑”可知是秦中地区已是暮春时节;第二句中“风沙犹自寒”指出此时塞外还是风沙漫天,气候严寒的季节,一暖一寒形成对比,突出塞外气候的恶劣。
2.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三四句写了战士们在夜晚因听到胡笳曲《折杨柳》,因而激起了对家乡长安的思念之情,然后结合全诗的意境,抒发他们在苦寒之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前两句的句意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使人联想到孤独难眠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久久地望月苦思: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诗人表达心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借景抒情,“地白”“栖鸦”“冷露”烘托出诗人一种凄凉的心境,结合后两句的苦思: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可见诗人心境的凄凉。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根据题意,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是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二是抒发情感含蓄,委婉,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菩萨蛮①
[宋]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释)①该词作于诗人晚年。
作者晚年遭逢厄运,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上片“______”和“______”两句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
2.“插花还起舞”和“把酒共留春”两个行为,展现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
1.“老夫争肯输少年”“醉后少年狂”
2.洒脱、旷达乐观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具体考查对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的两句诗的提取。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如可分别提取“老夫争肯输少年”和“醉后少年狂”作为答案。
这两句都流露出词人桀骜不驯、老当益壮的心境。
2.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生活状态。
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
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
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开阔洒脱的胸襟。
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②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③身?
日暖桑麻光④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⑤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求雨后设祭谢神。
②平莎(suō):
莎草,多年生草木。
③耦耕:
泛指耕作。
④光:
指桑麻叶面光亮。
⑤使君:
奉命出使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本词上阕描写了“______”“平莎”“______”等景物,表现出作者_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
【答案】
1.“软草”“轻沙”“路”“路无尘”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2.示例一: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表现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
“泼”字用得精妙,“泼洒”(“泼水”)之意,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意象的筛选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词的上阕抓住了“软草”“平莎”“轻沙”“路无尘”等景物意象,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据此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词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看,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写出了乡村雨后天晴后,田野里的清新、明丽,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本题也可以从词语的运用角度来赏析。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从题材看,与这首诗相近的是()
A.《商山早行》B.《春望》C.《过零丁洋》D.《游山西村》
2.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3.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1.A
2.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因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3.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1.这首诗和《商山早行》都属于羁旅怀乡之作,题材相同。
B项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C项表达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D项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故选A。
2.颈联是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
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
3.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本诗最后两句的“烟月”与“鱼船”是让人心生欢乐之景,但却曲折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10.古诗欣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____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
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答案】
1.明丽(日暮)怀乡
2.示例:
托想空灵:
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
寄情高远:
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
3.示例: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理解景色特点要抓住相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理解作者情感,要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堪称“托想之空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可谓“寄情之高远”。
3.本题属于主题性默写题。
抓住默写主题“地名”,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
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11.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
1.离别的愁绪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奉献精神等
2.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但“我”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故乡)。
3.只看带有“花”字的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意思,“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根据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
注意书写正确。
如: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近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2.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眉峰聚:
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
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
需注意该题要求选择一个回答。
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句子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
用准确通顺的语言描绘诗句+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
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据此理解作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高度赞美女子的秀外慧中,为下文写男子的热切追求做铺垫。
B.古诗反复写摘“荇菜”,情节委婉含蓄地点明淑女虽是君子佳偶,却可望而不可即。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言君子追求成功后高兴得翻来覆去的悠闲快乐。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C
2.既指一对和鸣的水鸟,又比喻美好爱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