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心得体会名著5篇.docx
《茶馆心得体会名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馆心得体会名著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馆心得体会名著5篇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个时期非常混乱,军阀混战、敌寇入侵,裕泰茶馆里却是热热闹闹,那里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下面是收集推荐的茶馆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精选茶馆心得体会
(一)一九七八年,挪威汉学家伊丽沙白·艾笛访华,提到有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来打算颁给老舍。
当时的华人作家里译作最多的作家,连瑞典文的版本也有。
她说,开始后,谣传他已经死了,而死人是不能拿这个奖的。
于是川端康成拿了诺奖,那个我们中国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一个奖。
1966年8月,他和其他28人被红卫兵押到北京文庙”斗争”,跪在焚烧京戏服装和道具的火堆前被毒打三小时。
8月24日夜,老舍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水自杀。
他的尸体火化后,不准留下骨灰。
我想起李政道曾说,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只关注他在哪里做的研究,许多人的研究都是在国外做的。
然而这到底是说明国内没有软件环境,还是没有硬件条件?
那一场浩劫刚刚开始,这个”人民艺术家”便选择了投河。
他笔下夹缝中生存的小人物的命运让人心酸,而他自己以为即将到来的美好社会却毁了曾经的愿望。
他心里有一个小小世界,装着自己的理想。
然而他的理想太纯粹,与那个正在萌发躁动的国家的步伐不合。
也许这就是旧式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矛盾,徘徊,恐慌,却又心怀希望。
他们以为新时代终于到来了,终于不必再在战火纷飞的夹缝中偷生。
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自由地、无拘束地写作了,所以他们愿意歌颂新生活,让往事变成革命的炮灰吧„„然而革命却远不止是三大战役打下南京一路把国民党赶到台湾就算了事。
正如思想无法被改造,文化也是无法被革命的。
它深植于个体和群体的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烧杀抢砸的红卫兵根本无法摆脱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过去的那个社会和现在的时代。
过去的时代教会他们温良恭简让,而现在的时代鼓动他们起来造反。
有时候我看一些并不主流的记录片和书,所幸其中许多角度都相当客观冷静。
那是个陌生的时代,许多事情在今天看来根本无法理解——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一直对俄国zheng府有些讨厌——然而它们真实地发生了。
一次读完一本书我想,作一个不厚道的比较,德国的纳粹当时也是由青年人的狂热开始,他们的行为可以将人类文明毁灭重新倒退到奴隶时代,所有的人都为最高贵的雅利安人种服务,为他们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利流血。
而他们可以毁灭任何他们认为是不适合的东西——文明,人种,良知。
我们中国当时有多少青年人?
加起来一定有德国意大利纳粹兵的好几倍。
当时的那个口号,赤遍地球,解放全人类——再进一步,就是自高自大导致的暴力和极权。
那么我们——他们——与纳粹又有什么两样?
老舍的儿子舒乙后来写,自杀前的一天他把儿子、女儿找来说:
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对文化和文物的破坏都是极为严重的。
我不会把小瓶小罐和字画收起来,它们不是革命的对象;我本人也不是革命的对象。
破”四旧”,斗这砸那,是谁给这些孩子这么大的权力?
他说:
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
说到这里,他说了两个在前几次运动中由于不堪污辱而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例子。
那是知识分子对文化革命最基本最初始的态度。
每个人听到都会这样子想,但又有多少人如冯友兰、郭沫若等转而吹捧。
我们无权指责他们的态度,那是一场政治风暴,或者说远超越了政治的含义,上升到了普通生活中。
文化本是与政治相异的,而政治又是文化的基础之一。
文化为具体的社会具体的意识形态服务,于是它们扭曲成了郭沫若晚年恶心的打油诗和吹捧着自以为不需要吃饭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酸文人们。
老舍作了一个最符合传统道德的选择。
从太史公的时代人们就明白受辱是要去死的,你不死一定是有别的企图。
如今只见指责当年暴行的人,那么施暴者又在哪里?
我无法理解,因为我是九零后,代表人物是脑残的杀犸特家族等等。
与长者议论,那些在晚期出生的人,我说,以后这样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了吧?
你知道,思想一旦解放了,倒行逆施就很难了;况且如今的世界你想封闭消息也不太可能。
他们说不出原因,只是说,都未必。
参考茶馆心得体会
(二)书由文字构成,书的文字构成了令人难忘的情节。
而一些书更是只通过一个很小的点,叙述了整个面的特况,这种奇妙的感受,是我读完老舍的《茶馆》之后才萌生的。
泡一杯茶,紧跟着老舍,就走进了那些波涛汹涌的年代……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
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以独特的角度在上演着整个社会的戏。
一切还在继续,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这种场景容易想象,令人难忘、发指。
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安然了结他的一生。
这种安静的凄景,比轰轰烈烈的流血牺牲还要令人心酸!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难以忘记那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令人压抑的气氛。
在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难忘那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一转眼,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
”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
“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难忘世态的炎凉、冷漠刻骨铭心……
全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简洁、干净,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这便是这本剧的最大优点。
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读者在感叹,老舍在感叹,茶馆在感叹,历史在感叹,中国在感叹。
我们——所有中国人,都一定不会忘却这一位作家,这一部《茶馆》,这一段历史的影子!
经典的茶馆心得体会
(三)《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
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
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
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
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
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
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
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
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
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
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
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
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
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
在《茶馆》看到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
”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
”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
”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
”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
”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而老舍先生仅仅用一些个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我想当你合上书本的一瞬,你会感觉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过了漫长艰辛的五十年。
每个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
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茶馆心得体会模板
(四)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
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
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
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
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
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
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
他渐小有成就。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
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文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
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
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
听听!
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
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
发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业。
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
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
!
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
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
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
(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
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
人哪!
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
”谢谢!
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
书由文字构成,书的文字构成了令人难忘的情节。
而一些书更是只通过一个很小的点,叙述了整个面的特况,这种奇妙的感受,是我读完老舍的《茶馆》之后才萌生的。
泡一杯茶,紧跟着老舍,就走进了那些波涛汹涌的年代……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
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以独特的角度在上演着整个社会的戏。
一切还在继续,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这种场景容易想象,令人难忘、发指。
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安然了结他的一生。
这种安静的凄景,比轰轰烈烈的流血牺牲还要令人心酸!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难以忘记那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令人压抑的气氛。
在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难忘那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一转眼,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
”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
“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难忘世态的炎凉、冷漠刻骨铭心……
全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简洁、干净,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这便是这本剧的最大优点。
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读者在感叹,老舍在感叹,茶馆在感叹,历史在感叹,中国在感叹。
优秀的茶馆心得体会
(五)作为当代青年,我对戏剧并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剧或者音乐剧,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种夸张的表演。
但是惟独一部《茶馆》让我看几遍都欲罢不能,我没法形容我对这部戏剧的深爱。
不管是原著,或是电影,甚至电视剧,我都看,看到伤心处,眼泪不分次数的往下掉。
整部剧目里一个大茶馆,经过三个时代的变迁,两代人的挣扎。
在那个馄饨的年代,好人没了活计,坏人发了横财,好坏颠倒,正邪倒置。
从最底层到最顶层的北平人,都被剥削,被欺辱。
老实敦厚的底层人被中国渣滓欺负,最顶层的老佛爷被洋人欺负。
好好地一个大清朝,眼睁睁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
随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骄傲和自信。
外面兵荒马乱,就连锁上门都有可能被偷,被骗。
不开门吧,吃什么?
怎么活着?
贵族开始卖家当,老百姓开始卖儿女,自食其力的又时不时被”王法”绑了去。
煎熬啊!
可就在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礼节。
好一个”北平人”。
皇城脚下的皇上身边的福泽之地,怎么会这样脆弱。
渐渐的这里的人们开始明白了”我爱我的国呀!
可谁爱我呢?
”一句话,怎一个心酸了得!
那样老实与世无争的松二爷饿死了,到死都不懂得怨恨是个什么模样;那样争强好胜的秦二爷落得一无所有,实业救国也好,实业为己也罢,原来自己的远见还不如一碗烂肉面的见识来的实惠,多悲哀的结论;水灵灵的大姑娘嫁给个无恶不作的老太监,为了一碗饭,丢了一辈子的人,见惯了一座深宅大院里的狗咬狗,能被赶出来也算是一种幸运,只是一辈子都注定的悲剧,程度的深浅还有谁会有暇顾及呢!
拖拉着破鞋的唐铁嘴和不招人待见刘麻子倒赚了个肚儿肥,一个半仙儿算了一辈子卦,救不了别人也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大清国;买卖人口是个缺德到家的营生,厚着脸皮发财,比那买人口的还可恶。
宋恩子吴祥子凭着那官家的”本事”倒不愁吃穿,这些人自己作恶不够,教各自的后人也继续着他们的”风范”。
……最后一个开了七八十年的大茶馆白白地成了人家的!
上那说理去?
没处说理。
混乱的年代,政权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许老大中国是到了该注入新血液的时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变苦的是百姓,即便是这样容易满足安于现状的北平人也眼睁睁见证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许安逸存在的。
就连那说数来宝的都为这满眼狼籍质问苍天,您睁开眼看看吧!
天朝的子民们正遭受怎样的践踏和欺辱!
!
老舍先生的文字不如鲁迅先生的那样直白犀利,反倒给我这个相对比较脆弱的心一个缓冲的机会,我喜欢小人物的生活,即便他们是那样愚钝,那样不争气,那样平淡无奇,在鲁迅笔下也许那就是该永远批判的罪人,是中华民族的糟杷,除之而后快。
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他们是那样可怜,就算知道那是错的,我也难免要同情一番,最后竟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了。
不知道这样是不是老舍先生的本意,但是我确实没法不这样,读老舍,读《茶馆》,软化了我日渐被城市的风吹硬的心灵。
相关文章:
1.
《茶馆》读书心得体会
2.
《茶馆》读后感范文5篇
3.有关于茶馆的读后感500字
4.对茶文化的感悟和认识心得体会范文
5.茶文化的观后感
6.茶馆读后感700字作文
7.老舍话剧《茶馆》读后感5篇
8.茶文化课程的收获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