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江城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江城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江城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江城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语文课标》提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
《语文课标》要求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诗词教学应重点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古典诗词教学需要能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
“三分诗,七分读。
”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
通过诵读,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进诗人的心里,将诗人之思品读出来,化为自己心中之思;通过诵读,诗歌的诗味、情味才不会丧失,诗歌丰富的意蕴才能全部展现。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
选修课的设置提升了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过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的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拓展课内外相关内容的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节奏美,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
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表达与交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
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二所列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6.本系列可开设若干选修课程,如中国古代诗词曲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元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鲁迅杂文选读、外国诗歌散文选读等。
在新课标要求下,诗词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而且要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
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健全有引导作用。
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
要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学会自己去发现诗的形式美、意境美、情理美,让他们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江城子》学情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篇目之一。
我们高二正好学到“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生刚刚学过苏轼的《定风波》,印象中的苏轼是豪放的。
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却体现了苏轼另一种创作风格、另一个感情世界,是苏轼豪放内心中的一绢细流,哀婉凄美,所以我就选了这一课,想让学生明白:
这是作家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是男儿的“伤心处”。
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和《唐诗宋词选读》部分篇目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诗歌赏析常识。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本词内容方面,学生不难理解,背诵默写难度也不大,只是悼亡情,悼亡情的载体,学生的理解体会都受限制。
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抓住诵读,反复体会作者情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入诗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写作技巧,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课外阅读程度深浅不一,已有的诗歌知识和积累能力的差异,探究能力水平的高低各不相同,在课堂上表现为拓展、探究深度参差不齐,领悟感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要完成授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江城子》评测练习
一、文学常识
1、苏轼(1036一1101),字,号。
2、才华横溢的苏轼
“唐宋八大家” ——散文
“苏 黄” ——诗
“苏 辛” ——词
“宋 四 家”——书法
3、诗句回顾
①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②,西北望,射天狼。
③雄姿英发。
,谈笑间,。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二、回忆全词,回答下面问题。
1、“不思量”与“自难忘”是否矛盾?
为什么?
2、下阕首五句为苏轼所梦情景。
请加入想象,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
3、这首词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抒情的?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三、考点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四、名句积累(情景默写)
1、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词句是。
2、能看出作者仕途坎坷的词句是,,
。
3、记梦的词句是。
。
。
、。
4.全词感情发展的高潮的词句是,,
。
观评记录
日期:
2016-4-14班级:
高2.25学科:
语文执教人:
记录人:
惠云、李华、董鑫、刘新
课题:
《江城子》1课时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建议与评论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名言导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认真倾听,试着发现本节课与前面知识的联系,了解作者多情的一面。
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或图片导入,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是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热情。
二、借助教材案例,解决本节重难点
以诵读为主线,以问题引领为重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突破点
①诵读部分,主要是个别读与齐读的形式。
②品味鉴赏部分学生展开联想,自由赏析。
①问题设计合理,教师能够及时点拨与评价。
②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领和补充材料来进行突破。
③建议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急于评价,可以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三、理解应用,深化概念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话(有关作者情感的话)
按照教师要求通过写作来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已经不容易了。
如果时间充分,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佳作交流更好。
四、课后总结,提升反思
深化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带领学生再背全词。
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情感,进入词境,热爱诗词,背诵全词。
教师的语速有点快,感情发挥得不够充分。
建议前面的设计再压缩点时间,后面就可以“慢慢走,欣赏啊”!
《江城子》教材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篇目之一。
它的专题内涵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是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殊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于嘉祐元年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对苏轼关怀备至。
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治平二年,王弗病逝。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抑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婉,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本词是一首感情真挚、凄婉哀伤的悼亡词。
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四十岁就白了头;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冈”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流露出词人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
本词在内容方面难度不大,只是在诵读和品味鉴赏方面有一定难度,作为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是两情相悦却又只能阴阳相隔的无尽痛苦。
因而学习此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词人情感,感悟人生多味,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同时,作为选修课,要扩大诗歌相关内容学习的辐射面,并以此课作为学习的一个切入点,探究拓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江城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2.品味鉴赏,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同目标1,难点同目标2.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人,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艺术大师,既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也有儿女情长般的婉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去领略词人多情的一面。
二、知人论世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王弗年轻貌美,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
“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
“此乃诗家语也。
”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不过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三、反复诵读
个别读,齐读,听录音,再读等。
【诵读提示】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四、文本分析(问题引领)
1.这首词的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请同学们速读全词,找出记梦的词句,并进行赏析。
明确记梦词句: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赏析】
⑴炼字角度“幽”字,写出了梦境的缥缈、隐约。
“忽”字,写出了作者还乡之迅速,心情之急切,之欣喜。
⑵白描小轩窗。
正梳妆。
这是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连起来说就是,王弗正在小轩窗下梳妆。
这是极普通的一个生活画面,原来苏轼“自难忘”的竟然是这么一幅生活剪影。
其实我们从感情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体会,自然就会明白,人们对自己最爱的人的回忆,印象最深的大都是一些生活小事,可见苏轼对爱妻的怀念和感情深厚。
⑶细节描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由喜再转悲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
⑷虚实结合
联系所学诗句明确虚写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4.想佳人、妆楼颙(yó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板书:
梦此时无声胜有声虚实结合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呢?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词的上片,并思考促使作者入梦的因素有哪些呢?
(注意:
结合词句分析,并把相关词句有感情地读出来。
)
先自主思考,然后分组讨论注意合作推选代表,交流成果。
参考:
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身世之感
过渡:
正是因为作者的情感无法消除,才会到梦中去寻找,那么,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结合抒情方式来思考。
(板书:
思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
补充:
直抒胸臆的爱情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风栖梧》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仙桥》
3.梦醒了,作者的心情如何?
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请说说这样结尾的妙处。
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句:
料得年年断肠处。
(赏析略。
重点是分析“年年”“断肠”,明确作者情感的深化)
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画面:
明月夜,短松冈。
(比较“残月”好不好)
资料链接:
以景结情的经典句子
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词句。
以景结情,使得“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词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板书:
叹此恨绵绵无绝期以景结情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全词感情的发展
十年死别,相思苦
千里之遥,无处话凄凉苦
积思成梦,梦中相顾无言更苦
梦醒只剩下明月松冈,则苦上加苦
感情随着入梦和梦醒,一步步深化。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谓字字是泪,句句是情!
六、妙笔生花
有人说,盼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梦中相见了,却又无言,太残忍了吧!
还是让他们说说话吧!
如果让他们互诉衷肠,苏轼会说些什么呢?
请以苏轼的口吻写一段话,让他话话凄凉,诉诉衷肠!
要求:
60字左右,可以发挥想象,虚实结合,也可以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等。
【抛砖引玉】
弗儿,十年了,我们分开已经整整十年了。
一切仿佛还在昨天,就在眼前。
多少次梦见你在窗前,为我梳妆打扮;在院中,为我洗衣做饭;在灯下,为我缝补衣衫……可是,这只是梦啊!
我多想就这样梦着,永远也不要醒来!
十年来,我多想自己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醒以后,你就站在我面前。
弗儿,你知道吗?
我们一起栽的那棵梧桐树,已经有一抱多粗了,每天都向我招手微笑呢。
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一棵你坟前的小松树,就这样默默地永远地陪伴在你身边。
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总结
有人说,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
我想,苏轼用了十年都割舍不下的,不仅仅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了,更是相濡以沫的亲情。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最后让我们齐背一遍全词来纪念经典。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试着把该词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附:
板书设计
江城子
苏轼
思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
梦此时无声胜有声虚实结合
叹此恨绵绵无绝期以景结情
《江城子》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出发,利用图片、视频等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1.强调了诵读,以读为主线。
“三分诗,七分读。
”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
通过诵读,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进诗人的心里,将诗人之思品读出来,化为自己心中之思;通过诵读,诗歌的诗味、情味才不会丧失,诗歌丰富的意蕴才能全部展现。
2.想象扩充,品味意境。
教师要把学生引领到诗人描绘的高雅意境中去,引导学生把僵死不动的文字还原成为生动的人、事、物、景,必须启发学生抓住描述性语句,运用联想,通过想象再造形象。
诗是“文字画”,留有太多的空白,须用想象去补充、去完整,只有想象才能完成诗画互补和诗画合一,才能更好地领会诗的精髓。
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
3.关注学生,鼓励为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我都进行了思考:
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
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还存在许多不足。
比如说,学生的朗诵形式有点单一,需要多样化;时间有些紧张,我讲的有点多,说的有些快,情感的表达不够到位;我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学的道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我会一直努力。
《江城子》课后反思
这次我讲的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上完课之后,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总觉着还有许多东西没说,还有一些情况没有预设到。
下面我就从备课到上课中的一些自己的体会及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需要不断积累
要上好宋词自己本身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力和底蕴,我有些底气不足,所以自己也在不断地积累,不停地学习。
我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着宋代历史和宋代文化,走进各种流派的词人和他们的词,甚至饶有兴致地研究着一首首词背后的故事。
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比起学生时代机械式地学习古代文学多了许多乐趣,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份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老师也需要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2.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这篇课文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吃透文本,甚至对每句话都作了详尽的分析,但另一方面我又开始犯难了,学生不可能做到我这样把课文读得那么透,讲得那么全面,那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该如何引导,如何取舍?
如果学生答不到点,我是该替他们说出来还是一步步引导?
那时间呢怎么控制?
我是追求答案的尽善尽美还是允许学生点到为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课堂结束。
自己虽在课前做过思考和预设,但在真正的课堂上还是显得备课文有余备学生不足。
我太急于推进课堂而忘了自己并不是主角而是导演。
我想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不只是追求过程的完整,而更多的是真正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真正被激活思维。
那一份高效的教案恐怕也不能只备课文而不备学生。
3.重视朗读,朗读应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诗歌更是如此。
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听名家朗读等,最重要的是能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引导朗读,更多借助朗读营造诗歌的特殊意境,让学生较好地进入诗歌意境中。
4.引导学生进入词境(“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师首先要入境入情,才能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
5.调动学生的积累储备的知识,提高阅读探究拓展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能调动已有的文学常识、诗歌常识等积累知识。
如苏轼的文风特点,人生境遇;已有的诗歌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把握等。
学生发言能围绕探究拓展内容,情感投入,“明月”“断肠”的意象学习,常见的直抒胸臆的爱情诗句,以景结情的诗句,虚写的诗句等。
6.守住课堂教学的“常”,做好“听、说、读、写、思”。
所谓的“常”即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哪?
我认为就在于听、说、读、写、思。
只有在课中做好了这些,我们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当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侧重于某一方面,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这些都是可以的。
总体来说,目标基本完成,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在没有学案的情况下,在没有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的反应还是不错的。
只是我自己有些惭愧,总觉着教学基本功不够好,没有足够的底气,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多少有些遗憾。
一节课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