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知识健康教育学要点.docx
《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知识健康教育学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知识健康教育学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知识健康教育学要点
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健康促进的基本概念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发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它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健康教育不同与卫生宣教
1、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2、健康教育不是作为一个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3、健康教育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分类
学校健康教育
职业人群健康教育
医院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
通过学校、家长及学校所属社区成员,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
职业人群
患者个体
及其家属
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目的为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
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
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教育
环境保护健康教育
生殖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
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渥太华宣言》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
倡导赋权协调
健
康
促
进
的
领
域
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创造支持环境
加强社区行动
发展个人技能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将健康问题提到各极各部门的议事日程,促进健康公共政策的多样互补
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发动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
提供健康信息和教育
卫生服务责任应由个人、社区组织、卫生专业人员、卫生机构、商业部门和政府共同承担
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行为:
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
S(stimulus刺激)-O(organism有机体)-R(reaction行为反应)行为表示式
人的行为五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人
行为客体:
人的行为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
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
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行为结果:
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分类
本能行为:
由生物性决定,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
社会行为:
由人的社会性决定,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
通过不断学习、模仿、受教育、与人交往的过程,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符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价值,从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人类行为的特性
目的性
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
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
可塑性
通过不断学习及受环境影响,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的教育,帮助改变不良行为
差异性
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
反射
与本能行为相联系,为人类的适应行为奠定基础
自我控制
行为导致正负两方面结果时,个体对自己的部分进行控制,以达到社会适应
调试
个体与他人之间,群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方式和过程。
发生在协调矛盾、解决冲突的过程中
顺应
个体与群体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行为方式,以适应客观环境变化
应对
个体决定是否采取某种行为,以适应目前或长远需要
应激
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被动发展阶段
0-3岁,主要依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如吸吮,抓握等
主动发展阶段
3-12岁,有明显的主动性,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
自主发展阶段
12-13岁起至成年。
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巩固发展阶段
一般在成年后,持续终生。
由于环境、社会、个人状况在不断变化,对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完善和充实
影响行为的因素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影响行为的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不仅影响行为,还决定人的一系列行为性状和趋势。
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多样性。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
学习因素
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
无意模仿获得日常生活行为,有意模仿获得自己崇拜、羡慕的行为,强迫模仿获得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等
健康相关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
简称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特点
有利性
有利于自身、他人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吸烟
规律性
行为规律有恒,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时定量进餐
和谐性
行为与所处环境相和谐
一致性
个体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
适宜性
行为的强度能理性控制
类型
日常健康行为
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
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避免暴露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危险因素的行为,如离开污染环境,积极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
戒除不良啫好行为
自觉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预警行为
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健康事件和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理的行为,如驾车时使用安全带,事故发生后自救和他救行为等
保健行为
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
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医嘱行为等
危害健康行为:
简称危险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的健康行为
特点
危害性
对自身、他人、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现在或潜在的危险,如吸烟行为
明显和稳定性
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非偶然发生
习得性
行为多为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学到,养成
类型
日常危险健康行为
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中危险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
致病性行为模式
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相关,C型与肿瘤相关
不良疾病行为
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不利于疾病治疗和健康恢复的行为,如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遵医嘱等
违规行为
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
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
知识(学习)-基础
信念(态度)-动力
行为(行动)-目标
通过学习获取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
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
使吸烟者了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掌握如何戒烟的方法
从而使吸烟者形成吸烟危害健康的信念,产生自觉、自愿戒烟的积极态度
最终才能产生戒烟的行为
健康信念模式(HBM)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和易感性
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
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严重性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的判断,如死亡、伤残、疼痛等,对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判断,如工作烦恼、失业、家庭矛盾等
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
个体对罹患某疾病可能性的认识,包括对医生判断的接受程度和自身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认识到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
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
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减缓病痛、减少疾病发生的社会影响等
对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所遇障碍的认识
如费用的高低、痛苦的程度、方便与否等。
只有充分和心理准备,才能有效采纳或戒除某行为
对自身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效能期或自我效能
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有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完成行动,达到预期目的
总结:
首先认识到其危害健康行为的严重性;然后使之坚信,一旦戒除这种危害健康行为、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最后使之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
健康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健康传播的基本概念
健康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及其相应对策
健康传播的基本概念
传播:
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体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传播的要素
传播者
传者,是传播行为引发者,信息的主动发出者。
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
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大量受传者称受众。
信息与讯息
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具体信息。
讯息是一种信息,通过讯息,传、受双方发生有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目的
传播媒介
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
传播效果
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传播的分类
人际传播
亲身传播,人与人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个体之间互相沟通。
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群体传播
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
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书籍等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
组织传播
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一定规模的传播。
已发展为独立研究领域,公共关系学
自我传播
人内传播,个体接受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人际传播
1、全身心的传播
健康教育中常用形式
2、以个体化信息为主:
情感信息的交流占重要地位;
1咨询2交流3劝服4指导
3、反馈及时
(一)
谈话技巧
1内容明确
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
2重点突出
重点内容应适当重复
3语速适当
语速适中,适当停顿
4注意反馈
注意观察对象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表现形式
(二)
提问技巧
1、封闭式提问
回答“是”或“不是”,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
2、开放式提问
较笼统,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认识、想法,适于了解对方真实情况
3、探索式提问
探究式提问。
“为什么”以了解对某一问题认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
适用于深入了解
4、偏向式提问
诱导式提问。
提问的问题包含着提问者的观点,暗示提问者想要得到的答案,“你今天感觉好些了吧”
5、复合式提问
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应避免使用
(三)
倾听技巧
1、集中精力
2、及时反馈:
双目注视对方,积极参与
(四)
反馈技巧
1、肯定性反馈
对方的正确言论表示赞同支持时,适时插入“是的”等肯定性语言或点头
2、否定性反馈
当发现对方不正确的言行或存在问题性,先肯定对方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方式指出问题,保持对方心理平衡
3、模糊性反馈
当需要暂时回避对方某些敏感问题时可做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如“是吗”“哦”
(五)非语言传播技巧
1、动态体语
通过无言的动作传情达意。
注视眼神表示倾听,点头表示理解,手势强调某事重要性
2、仪表形象
有助于对方的信任、接近
3、同类语言
通过适度的变化语言、语调及鼻音、喉音等辅助性发音,引起对方注意或调节气氛
4、时空语
人际交往中利用时间、环境、设施和交往气氛所产生的语义来传递信息
群体传播
特点
1、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群体意识越强,凝聚力越强,越利于目标实现。
3、在群体交流中形成一致性意见会产生群体倾向,产生从众行为。
4、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小组
讨论的
步骤与技巧
1、明确讨论主题
讨论前先拟定讨论提纲。
包括讨论目的、讨论问题、内容及预期达到目标
2、组织小组
人数一般在6-10人为宜
3、选择时间和地点
时间一般在1小时左右
4、排列座位
保证小组讨论成功的重要因素,围成圆圈式或马蹄形,利于面对面交谈
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
1热情接待
5打破僵局
2说好“开场白”
6控制局面
3建立融洽的关系
7结束讨论
4、鼓励发言
健康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健康传播:
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健康传播的
特点
健康传播传递的是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是一种宝贵的卫生资源,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知识、概念、技术、技能和行为模式
侍郎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以健康为中心,力图达到改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态度、行为,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为目的
健康传播的过程具有复合性
多级传播、多种途径传播及多次反馈
健康传播对传播者有特殊素质要求
健康传播者属于专门的技术人才
影响健康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
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和环境
因素
要点
传播者
健康信息传播的主体,具有收集、制作与传递健康信息,处理反馈信息,评价传播效果等职能,传播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1树立良好形象
2收集、选择对受者有价值的信息
3确保信息准确、鲜明、生动、易懂、适用
4根据受者特点,选择正确的传播渠道
5及时了解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及传播效果,不断调整传播行为
信息
健康信息是与人健康有关的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
1符号通用、易懂
2科学性:
是健康信息的生命,取得健康传播效果的根本保证
3针对性
4指导性
传播途径
指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
常用的健康传播途径:
1口头传播2文字传播
3形象传播(图片、标本、食物、模型等)
4电子媒介传播
选择传播途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准备传递至受者
2针对性原则:
具体受者具体情况选择途径
3速度快原则:
力求以最快速度传递至受者
4经济性原则:
减少传播者与受者经济负担
受者
个人或群体(受众)
心理特点:
1求真:
信息真实可信
2求新:
信息新颖引人
3求短:
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
4求近:
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贴近受者
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1选择性接受:
与自己观念一致、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接受
2选择性理解:
受其固有的态度、信仰影响
3选择性记忆:
记住自己愿意,喜欢记忆的信息
受者寻找信息的动机:
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或满足社会心理需求
环境
自然环境
地点、场所、距离、环境布置等
社会环境
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
健康教育诊断
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步骤
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健康教育评价
健康教育诊断
健康教育诊断是指在面对人群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确定或推测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以及获取健康教育资源的过程,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基本步骤:
根本格林模式,主要从社会、流行病学、行为、环境、教育、管理与政策六个方面进行诊断。
(一)社会诊断:
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目的是从分析广泛的社会问题入手,了解社会问题与健康问题的相关性,重点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
社会环境
生活质量
1经济指标
2文化指标:
入学率、文盲率、风俗习惯等
3卫生服务指标: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布、人员的组成等
4社会政策:
卫生法规、政策的建立、执行情况
5社区资源:
可利用的资源,如健康教育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设备条件等
1主观指标:
目标人群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感受
2客观指标:
目标人群生活环境的物理、经济、文化和疾病等状况
(二)流行病学诊断:
主要任务是要客观地确定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
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的干预重点。
1.威胁目标人群生命与健康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是什么?
2.影响该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3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受害者在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上有何特征?
4.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在地区、季节、持续时间上有何规律?
5.对哪些(哪个)问题进行干预可能最敏感?
预期效果和效益可能最好?
(三)行为诊断:
目的是确定导致目标人群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
1、区别引起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
2区别重要行为与相对不重要行为
3区别高可变性行为和低可变性行为
高可变性行为
低可变性行为
1正处于发展时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
2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为
3在其他计划中已有成功改变实例
4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1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
2深植根于文化传统或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行为
3既往无成功改变实例的行为
(四)环境诊断:
为确定干预的环境目标奠定基础
1、从众多社会环境因素中,找出与行为相互影响的环境因素
2、根据环境因素与健康生活质量关系的强度,以及所导致的发病率、患病率状况,确定其重要性
3、根据环境因素是否通过政策、法规等干预而变化,确定其可变性
4、将重要性与可变性结合分析,确定干预的环境目标
(五)教育诊断:
行为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影响。
格林模式将其划分为:
倾向因素
产生某动作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
包括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促成因素
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所必需的技能、资源和社会条件。
包括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诊所,医疗费用,交通工具,个人保健技术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强化因素
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
主要来自社会的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及保健人员的劝告
(六)管理与政策诊断:
核心内容是组织评估(组织内分析和组织间分析)和资源评估。
组织内分析
指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内部的分析,有无机构、是否专业、对项目重视程度等
组织间分析
指主办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组织外部环境,分析外环境对计划执行可能产生的影响,项目与本地区卫生规划的关系,政府投入,本地区群众接受意愿和现状等
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一、确定优先项目
重要性原则
优先考虑对人体健康威胁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社区稳定影响较大的健康问题
有效性原则
优先考虑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发送的健康问题
二、确定计划目的与目标:
是计划存在与效果评价的依据
目的
是指在执行某种计划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是宏观性、远期性,一般不用文字表达
目标
是目的的具体体现,用指标描述,具有可测量性
计划目的
健康教育项目最终利益的阐述
如通过降低吸烟率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
计划目标
是计划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对象、时间、什么或多少的问题。
分计划目标和总体目标
如上例某社区16-26岁青少年吸烟率在三年内降低25%
总体目标
三个W,二个H
Who对象what实现什么变化when实现变化的期限
howmuch变化的程度howtomeasure测量的方法
具体目标
分解为各方面、各阶段、各层次的具体目标。
如远期疾病控制目标、中期效果评价阶段的健康相关行为目标、短期效果评价的各种教育目标、执行阶段的各种工作进度目标等
三、确定干预方案:
内容包括目标人群、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内容、方法、日程及人员的培训、评价计划等
健康教育评价
定义
目的
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它将贯穿于健康教育过程的始终。
旨在角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干预的价值,为健康教育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以后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1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2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
3确定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及持续性
4总结健康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假设
种类
内容
(一)形成评价
是对项目计划进行的评价活动,是一个完善项目计划、避免工作失误的过程,包括评价计划设计阶段目标人群选择、策略确定、方法设计等,其目的在于使计划符合的实际情况
1、目标人群的各种基本特征
2、目标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3、教育材料发放系统,包括生产、储存、批发零售及发放渠道
4、是否在最初的设计执行阶段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计划进行适度调整
方法:
文献、档案、资料回顾、专家咨询、专题小柤讨论等
(二)过程评价
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彻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方法:
查阅档案资料、目标人群调查和现场观察三种
1针对个体的评价内容:
哪些个体参加项目,运用了哪些干预策略和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做过调整,目标人群对干预活动反应及是否满意
2针对组织的评价内容:
项目涉及哪些组织,如何沟通,如何调整,项目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如何
3针对政策和环境的评价内容:
涉及哪级政府,具体什么部门,政策是否有变化,有何影响
(三)效应评价
对目标人群因健康教育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评价,又称近中期效果评价。
1倾向因素:
目标人群的卫生保健知识、健康价值观、对某一健康相关行为或疾病的态度、疾病潜在威协的认识等
2促进因素:
卫生服务或实行健康行为的资源的可及性
3强化因素:
目标人群采纳健康相关行为时获得的社会支持及采纳该行为前后自身的感受
4健康相关行为:
干预前后相关行为是否发生改变,程度及分布
(四)结局评价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结局评价正是着眼于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所导致目标人群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五)总结评价
是指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应评价和结局评价的综合以及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的概括
能全面反映健康教育项目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为今后的计划制定和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影响评价的因素:
特别注意防止偏倚因素的影响
一、时间因素
历史因素。
在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和评价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的、可能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如政策颁布,重大生活条件改变,自然、社会灾害
二、测量或观察因素
1、测量者因素
(1)暗示效应:
测量或评价者使目标人群受暗示
(2)测量者成熟度
(3)评定错误
2、测量工具因素
3、测量对象因素
(1)测量对象成熟度
(2)霍桑效应:
得知自己在被研究和观察而表现出的行为异常的现象
三、回归因素
由于偶然原因,个别被测对象其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以后的测试中又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现象。
可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以减少回归因素的影响
四、选择因素
干预组与对照组选择不均衡。
可通过随机化或配对选择的方法防止或减少影响
五、失访
目标人群由于各种原因而中断被干预或评价。
失访过高(超过10%)或出现非随访失访,即只有其中有某些特征的人失访时,可造成偏倚。
可对应答者和失访者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以鉴定是否为非随机失访。
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
患者健康教育
医院健康教育
定义
意义
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
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
1提高患者依从性:
使患者掌握必要的卫生知识,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治疗
2心理治疗:
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3消除致病因素:
改变其与疾病有关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4、密切医患关系:
使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