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41100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docx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doc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一)

 

郭思乐,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梅州市人。

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思乐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

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实验,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体系。

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使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级分化,高分低能,教师不足,以及培养具有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很高学业发展水平的人的矛盾等等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

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

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

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

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了。

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

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

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一切为了儿童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

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

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

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

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

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

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

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

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

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

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

“好看吗?

"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

“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两者是同构的"等。

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

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

儿子却担心地问:

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

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

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位孩子问他:

“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

”绅士答道:

“四点四十四分。

”孩子再问:

“几点钟开?

”“四点四十四分”。

绅士又答.孩子再问,绅士说:

“你不是已经问过了吗?

”孩子说:

“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的时侯,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

”忍俊之余,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儿童!

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

告别自己童年的成人,也许记住了自己在孩时思考的结果,却通常忘记了思考的过程.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结果性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他作为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只是一副成人面孔、成人的思维方式。

成人思考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忘记了自己曾经那样地睁大求知的双眼,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忘记了自己获得新知时的那种甜蜜,天空是那样的蓝,云彩是那样的白。

于是,他不自觉地操起“就范式教育”的大棒,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在整个教育中,弥漫着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被动假设"。

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社会希望他们的:

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

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

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因而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

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就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

这种贬损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

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

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一个学生发问:

课文中有一个词“复杂",什么是复杂呢?

一位学生答道:

复杂就是很难.老师说:

对了。

另一位同学说:

复杂就是不简单。

老师说:

对了。

老师这样肯定本身对不对呢?

我认为是对的,很好。

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既反映了学生的认识实际,也体现了一种认识规律:

我们对一个词语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善和加深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认识方面和深度。

尽管今天学生对“复杂”的回答可能还不如词典所说,然而他们已经回答了一部分,讨论会使他们扩充和加深认识,随着阅读的增加,认识必然更全面,更深刻。

我们不应以成人之见去限制他。

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在生本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中,实际上假设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给的内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缺或完整化的机会,学生的探索构建成为教学活动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这就形成了允许学生多次反复而获得知识的格局。

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

学习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隐私。

以无节制地宣传儿童的学习隐私作为督促的手段,不符合现代教育伦理。

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

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

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

“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读了这些作品,竟有了一种近乎敬畏的感觉—敬畏生命的精美和生命开发的价值.正像杜比宁说的,这些都将增加我们“对人的尊重、自豪和挚爱的深深感情”。

我的一个学员问我,是否承认有些学生是懒于学习的?

我反过来问:

这些学生如果是醒着的,他又懒于学习,那么他在做什么?

他终归有事情可做,否则他就是睡着的,而不是醒着的。

他喜欢去玩游戏机,去看小人书,那么,这也是学习.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

……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

事情像歌里唱的那样,“在我这里有着永远的期待”。

在任何一个活动中,都含有基础教育学科的许多知识,等待我们以不同的深度去揭示它。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

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

生本教育强调爱和独立性是真正的富有。

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

如奥修所说,“你的真实和真诚、你的真理、你的爱、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的静心品质,这才是你真正的财富”。

奥修阐述的教育观是,“不论你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或许是一个三流的总统,你或许是一个一流的鞋匠,能够满足你的就是你享受你正在做的,你能够将你所有的能量都投放进去,你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这就是你想成为的,你同意‘自然’在这出戏里面所让你扮演的角色是对的,即使用总统或国王来跟你交换,你都不要。

这就是真正的富有,这就是真正的权力”。

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它为一种游戏.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这一因素视同生命。

 生本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

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

二是给出了对学生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

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

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

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

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生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必备的基本规范和工具的掌握的原则下进行的(这并没有违背以学定教,这是因为保持第一层次知识的学习质量,才能全面学好,是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的一点作为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要。

生本教育强调教学引起学生争议.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

我说: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

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

‘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侯,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

‘什么什么?

等于14?

!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个体在行动中。

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

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戈登·德莱顿生动地指出:

如果通过奇迹使一个死于100年前的人复合,那么他将惊叹他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的转型,取代莱诺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我们这位观光者会发现它与10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美国的学校和教室。

生本教育强调的不是连篇累牍的训练,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

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有人才能做到.一般来说,训练是“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者受命于外加的、既成的智慧或规则的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感悟,但它不能代替整个感悟活动.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

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

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是要留下把人引向深入的东西,而将那些把人诱离要点的一切统统抛掉.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我们不断形成自己的、使之与众不同、享受我们自己的存在的那样一种行动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之一。

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

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

生本教育强调重读做、缓说破。

我们过去的教学,可以说就是由教师或教材编写者铺设得十分顺畅,我们设置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么地方为难学生,最好是他们一学就会,一蹴而就。

我们培养学生条列式的思维,而不是培养辐射式的思维,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只需要他们依照考纲考得好。

显然,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过去的浮滑的教学。

读和做,缓说破。

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儿童的感悟。

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奚落为差生的学生,为他们大器晚成保存了信心和勇气,并争取了保贵的时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本教育强调情感、活动教学.当学生进一步由具体东西的集合的运算发展到相应的基数(这些集合的元素的个数)的运算,而把具体东西的性质舍弃掉,这是更高水平的数学活动了.发现数的运算规律,由具体的数里抽象出这些规律来,并用变量代替数,学生就进行了新的水平的活动,进而,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由一些规律推出另一些规律时,他就进行了更高一级的数学活动。

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的脑力劳动是不一样的,对于儿童来说,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不象成人那样成为他努力动脑的重要因素。

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

如果这个源泉消失了,无论什么也不能使孩子拿起书本来。

很多年前,爱恩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

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

美国铁路有多长?

爱恩斯坦却回答说:

“这些我都不知道”。

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

这些我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

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

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

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生本教育强调留有自主空间的管理方式:

一是学校以上的管理机构要加强校本管理。

二是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

我们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

要让他们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和教研,取得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管理的改革,最终应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

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务、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准绳。

三是教师对学生应实行生本管理。

生本教育体系有可能把两个社会(一个是学校小社会,一个是校外的大社会)联结起来,联结的中介就是活动中的学生。

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生本教育模式以儿童的主动假设(儿童有自主性与主动性)、强质假设(儿童有强大的潜能)、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假设(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对象)为前提。

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者职能与学生本性二者的统一,这导致了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

生本教育模式中教育表现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为主的过程。

生本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综合整体和分析相结合、感悟与训练相结合为主,旨在保持领悟,沿着“整体—意义—自主-创新”的路线前进,实行“思维胚胎发育式"的发展。

生本教育实行辩证的、更为综合的、宽容与严格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多次反复,认识多次完成,从而获得更为牢固的、生动的知识和能力。

这是与学私自主发展的教育格局相适应、相配合的。

师本教育模式把短期内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视做管理成功的标志,还把这类短期管理和学生的长期发展看成是一致的,进而演化为以短期管理效益(如某项评比、升学率)为中心的相关利益原则。

而生本教育模式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为根本,注重长期的管理效益。

师本教育的管理表现为十分细密的类企业管理。

它强调的仅仅是严格,而缺少教师及学生的自主空间。

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

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

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

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

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

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

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郭思乐关于生本教育的论述

一、问题的提出ﻫ    三十年前,1977年神州大地人们欢天喜地庆贺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

三十年后,2007年的今天却因为应试教育带来的许多弊端而讨论着是否应该放弃高考制度。

三十年里,我国教育与其实各行各业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等的一系列改革。

可是改革的效果不够显著、学生的许多素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相反还出现下滑甚至于危机的局面,的确令人深思。

ﻫ           师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ﻫ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期被我国教育届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

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校的学生面貌: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

把学校当成作坊、把老师当成师傅学生当成徒弟,单靠师傅传授经验和知识而没有徒弟的发明创造这样的状况,学校是无法办得好的!

出不了优秀人才的!

 ﻫ      司机与找路人的启示ﻫ  生活中我们很佩服司机会认路、会走近路,给乘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事实上,司机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可能,人人都可以当司机、个个都会认路。

这与找路人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凭借明确的地址,通过询问、查找、实践最后找到自己从未到过的新地方,而且今后跟司机一样可以随时再找到那个地方。

这点本事司机、找路人都有乘客和跟随者却不一定有。

原因是司机与找路人找路时都是职责在肩,都是主动的,通过询问、查找、实践、探索,他们把目的地与沿途的事物连系起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了一条明析的路线图。

而乘客和跟随者都是被动的,漫不经心的,在他们的脑海中不可能构成象司机、找路人一样连贯明析的路线图;因此,他们不能轻易地找到目的地。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老师就象司机、找路人而学生就象乘客、跟随者。

 

二、什么是生本教育?

ﻫ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

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

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在广州、广东、澳门、香港等等地方的许多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中开展起来了,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ﻫ三、生本教育的特点 ﻫ  1.突出学生ﻫ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ﻫ  2。

突出学习 ﻫ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习准备;

(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ﻫ    3。

突出合作ﻫ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ﻫ    4.突出探究ﻫ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实践与收获ﻫ  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2005年开始在两个班进行实验,2006年扩大到六个班,2007年再扩大到十个班,计划于2008年再扩大到十四个班,2009年全校十八个班全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

几年来,通过实验我们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