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40919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docx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

第九章学校、家庭与社会

 

1.家庭教育的意义、特点和基本要求

2.社会教育的意义、主要途径和形式。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者结合。

第一节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领会)★★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对孩子进行着启蒙教育,例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初步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

儿童稍稍长大之后,便主动地通过观察家长去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家长的言谈举止时时鲜刻影响着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是直接的教育。

家长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准则及自己相应的理解,对子女的行为和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做出评价,使孩子明辨是非,懂得好坏,知道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

二是间接的教育。

子女在家庭具体的气氛中、尤其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影响下,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学习或模仿。

大量研究显示,这种间接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十分深刻和长久的。

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

从空间上看,家庭教育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

血缘关系和经济联系,使家庭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

孩子身体的发育、智慧的萌芽、能力的强弱、行为的好坏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质量。

儿童的早期教育的质量,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而早期教育能否进行和是否科学,主要取决于家长。

到了青少年期,学习、交友、升学、就业等问题,也特别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许多统计数字表明,在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和家庭的缺陷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关。

总之,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个人成长而言,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不足,可以影响和调整学校教育的效果。

就社会发展而言,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识记)★★

1.家庭教育的生活化特点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它不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家庭教育涉及孩子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尽管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自觉性,但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仍然在内容、形式、方法诸多方面带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首先就表现为生活化特点。

家庭教育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和场所,孩子的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都是家长进行教育的机会和场合。

家庭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和专门的教师,但却能够影响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例如,鼓励他们从事健康开放的游戏,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合理安排生活,养成他们的文明、科学的行为习惯;通过分配适当的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资任感和热爱劳动的态度。

即使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对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也不是直接干预他们的学习活动本身,而是帮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等。

总之,家长要善于发现并且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对子女进行教育。

2.家庭教育的情感化特点:

父母与子女之间由天然的血缘关系产生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

与学校教师相比,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必然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得自己的教育行为富于亲昵力与感染力,而子女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对来自他们的教育也往往在感情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

这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得天独厚之处,与相对严肃、规范的学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也有可能走向极端,在子女的教育中产生负面影响:

一是溺爱娇纵;二是简单粗暴。

这两种极端在家庭教育中都是很常见的,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在目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相当数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的条件下就更为普遍,应当特别加以注意,使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产生良好效果。

3.家庭教育的多样化特点:

家庭教育既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必须依靠严格的制度运行,又不像社会教育那样难以控制。

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由最了解和热爱子女的家长施教,是十分个别化的,因此也最有条件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没有也不必遵循任何固定的模式,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教育的时机、场合、气氛,都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需要靠家长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以及家庭的具体条件,从实际出发,随机进行。

家庭教育应当、也可以是多样化的。

没有哪个家庭的教育经验,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另一个家庭中去,即使对于同一个孩子,也不能期待曾经有效的措施可以重复使用而且同样成功。

家庭教育能否发挥以上特点,得到良好效应,主要取决于家长的修养、水平和自觉努力程度。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识记)★★★

1.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具有和谐的家庭环境,这主要是指温暖宽松、融洽的家庭气氛,和来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爱护。

其中,作为夫妻的父母彼此相处的状况对于家庭气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夫妻互敬互爱,生活协调,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从而营造了家庭教育的良好基础,使得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也使得子女的个性从中得到陶冶。

而且由于夫妻之间能够相互支持配合,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便能够事半功倍;反之,紧张的家庭气氛,冲突尖锐的家庭关系,经常反目的夫妻,彼此冷漠的家庭成员,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会在子女的教育上造成不良后果。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除需要融洽的家庭人际感情关系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文化建设。

父母应当养成健康高尚的趣味爱好,从而使孩子具有丰富健康的精神世界,父母本人沉溺于庸俗低级的娱乐和休闲方式,必然污染孩子的心灵。

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应当做到要求合理。

总的来说,对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并且不断根据孩子成长变化的情况调整对他们的要求。

尤其是要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简单地在“别人家就是这样做的”、“我是为了你好”的说教,不加分析和不加区别地将某种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家长应当持有足够的责任心,认真考虑和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得对子女的要求是合理的,对他们的发展真正有益。

对孩子的要求还应做到统一。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父母之间难免会看法相左,如果家庭成员较多,例如还有祖父母一辈的老人,甚至会经常地出现争执。

但是,家长应当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此外,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于繁琐细致,家长应当善于抓根本、抓原则,关系到孩子身心健康的大事,一旦提出要求,就要坚持到底,决不让步、放松。

同时,也应当给孩子留有充分的自由,没有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孩子的成长会有许多缺憾。

过多过细的要求不仅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会造成人格上的弱点,如缺乏独立性、胆小畏缩等。

3.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对他了解。

其实不然,孩子的变化是有阶段性的,少年不同于幼儿,青年也不同于少年,每一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呈现诸多复杂变化。

这些一般的变化发展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儿童、青少年身上,表现形式是极富个性色彩,多种多样的。

对子女的成功教育,建立在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基础上,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因成长而出现的各种合理需求表示理解,并且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予满足。

4.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一般说,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的高低,与子女发展顺利程度是成正比的。

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水平高,孩子就容易养成独立、直爽、开朗协作、善于交往等良好性格特征。

家长专制、严厉、思想陈旧、趣味低级,孩子就容易养成顺从、消极、固执、庸俗、残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比较而言,家长的思想修养比文化素养对孩子的影响更为重要。

家长的知识水平高、教育程度高,对于子女发展当然是有利的,但并不能必然地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相反,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一般,但为人正直、诚实善良、责任心强,关心爱护孩子,在家庭教育上同样可以十分成功。

这样两种情况在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它提醒人们注意,家长本人的为人处世和以身作则是最为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也行”等古训同样是不变的真理。

第二节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的意义(领会)

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社会存在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人的意识:

首先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同,思想意识也会有显著差异。

即使在同一个社会里,物质生活条件的悬殊,也会导致人们完全不同的思想感情及道德信念。

比如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发达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行为习惯、态度情感上都会有被为显著的差异。

正像鲁迅所说: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所受的酸辛,饥饿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绰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里主要是指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等等广义的文化。

一般说,个体生长其中的文化环境,决定着个人了解并掌握什么样的前人经验,接受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标准,采取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方式等等。

这样一些影响,可以说自儿童出生以来便时时刻刻地对他发生作用,而且可能影响人整个的一生。

最后是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风气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所流行或崇尚的思想和生活的方式、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庸俗的。

无论内容怎样,某种社会风气一旦形成,便会对社会成员产生普遍影响,甚至造成压力而迫使社会成员服从,中小学生尤其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成为某种潮流或时尚的追随者。

2.人的个性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结果。

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与他人接触、交往。

上而所讲种种社会影响通常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才发挥作用的。

人们通过语言、思想、感情等的相互交流,被此影响对方,同时也受到对方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的安全感与所属团体及其成员的接纳与排斥的态度便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成功感与他人的承认及其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必然会受到别人的意见和态度的影响。

总之,积极交往有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使之适应社会。

消极交往则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冲突,导致人格异变或越轨行为。

因此,尽量为中小学生创造积极地社会交往环境,减少和避免消极的社会交往,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二、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识记)★★

1.街道、胡同、邻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由于年龄、爱好、认识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化程度相近,居住在同一街道或胡同的孩子很容易组成校外的同辈群体。

这种同辈群体对中小学生影响极大。

健康的同辈群体,对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十分必要,在中小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的今天,更是如此。

通过在同辈群体中的相互模仿、交往,他们学习、实践各种各样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形成和巩固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基本态度,如谋求帮助、提供帮助、竞争、协作、服从与反抗、领导与被领导等等。

这样一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是先天地缺乏学习机会的。

因此,限制甚至阻止中小学生参与同辈群体及其活动,其实是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机会,对于他们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性的发展十分不利。

当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同辈群体中经常会有一些思想行为不良的孩子,在中小学生相互的频繁接触中,要注意这些“不良”的群体成员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

2.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社区教育在我国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引起人们的注意。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都在加快,社区和社区教育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一般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或者说,是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实体,通常包括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地域条件、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制度或生活方式、居民对社区的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与街道和胡同相比,社区在形态上更加全面和成熟,内部的各种联系也更加深刻和紧密。

因此,社区比街道和胡同对儿童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教育上也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3.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业余体校以及各种校外活动站,对满足儿童和青少年成长所需要的多方面需求,特别是由于个性差异导致的每个学生不同的特殊兴趣爱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各种非教育机构,对于提供学校所缺乏的教育机会同样具有很大意义。

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名人故居、著名历史遗迹,甚至公共服务机构、政府机关等等,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了解自然和社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学校应当善于安排,主动争取对方的支持,利用这些机构的设施和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4.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

目前,许多人认为计算机网络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新成员,而且其影响要超过其他种类。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具有灵活性、没有硬性要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变化多样,与相对规范、枯燥、需要付出努力的学校教育相比,它们更加受到青少年儿童青睐,并对青少年产生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人们常说今天的孩子比过去聪明,见多识广,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丰富了他们的头脑,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第三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领会)★★

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由于自身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学校有条件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搞好协调配合,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具有规范性和专门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

学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比较完备的教育设施,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等等。

所有这些,都使得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也就可能并应当在这三种力量的配合上起主导作用。

学校应当主动地计划和安排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比如在哪些教育活动中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各种社会机构可能为学校教育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在什么时候需要家长对学校的配合,怎样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巩固和加强学校教育的效果等等。

再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的社会现象及其影响,如何矫正错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消极作用等等。

二、家庭、社会、学校应齐心协力,互相支持

家庭、社会、学校构成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孩子的整个生活。

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使不良影响有可乘之机,危害年轻一代的成长。

除了在时间和空问上相互衔接外,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还应当在教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

为此,应当增强社会各方面人士的责任感,积极提高家长素养,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

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有保证;三者之间相互脱离甚至各行其是,将使得受教育者的发展蒙受损失。

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常识,在学校获得的一个观念或者一项行为规范,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承认,或者社会的支持,往往很难真正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巩固,比如由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城的风气不良,使得学生觉得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是不值得效仿的。

反过来说,从学校得到的学习

三、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识记)★★

1.互相访问

对于班主任、教师、家长来说,互相访问是教育孩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访问内容通常有三个方面:

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当然教师和家长各有侧重。

互相通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活动、表现和进步情况。

共同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

互相访问应当注意的是:

首先,互相访问应当经常化,不能只是在出现了问题后进行。

其次,双方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最后,要让孩子理解、认可这种访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请孩子参加。

2.建立通讯联系

通讯联系方式很多,书信、联系卡、电话、口信,学校和班级的刊物等都是便利而有效的。

通讯联系范围广、速度快,可以经常化。

多用于传递学生成绩、日常表现、学校及家庭的变化及各种教育信息等。

3.举行家长会

举行家长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与大多数家长取得一致性联系,效率较高。

家长会常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

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听取家长意见,表扬优秀学生,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发学生成绩册等。

4.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

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人选由学校和家长协商推举,应吸收热爱教育事业,活动能力强,教子有方者参加。

5.举办学校开放日

学校应当选择适当时机,举办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安排家长听课,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各种设施,了解家长对于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等等。

学校开放日对于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思想感情,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增强相互的协作和配合,都能够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日益增强,学校应当善于及时听取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各种意见,国内外许多事实表明,学校开放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学校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内容与形式(领会)★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网络:

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可能只靠学校的力量。

社会神家庭配合协助学校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就是承担这种责任的组织。

一般由学校派的教师、学生主要居住地区(村、镇、街道等)管理校外教育工作人员及家长代表共同组成。

三结合组织的任务,主要是交换彼此的信息和情况,研究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筹办并领导学生居住地区的各种校外活动小组;协商并解决各种勤工俭学、校外文娱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指导教师、场地等事宜;制订宣传好人好事、帮助各方面处境不利学生的计划及措施等等。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这种联系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情况、要求,努力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呼呼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杜绝并禁止所有有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物。

例如,对于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在学校附近开设的电子游戏厅、歌舞厅、小摊小贩等等,以及这些经营者从事的各种有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及商品,学校应当依靠校外机构的力量,共同采取行动,给予取缔和杜绝。

共同组织各种竞赛、表演活动,如美术、书法、摄影、小发明、作文展览等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也帮助有关机构物色和选拔各个领域中有特长的学生。

在城市中,多数中小学生来自父母双职工家庭,寒暑假期间学生经常处于无人照管状态,既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也影响家长的工作。

通过学校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可以安排各种丰富多样,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促进孩子的发展,也解除家长的负担。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学校应当主动争取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教育服务。

比如,从工厂、企业、村镇、部队邀请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来校作报告或担任校外辅导员,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去实践、参观、访问、调查,还可以请各行各业的专职人员到学校辅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大的教育是()

A.学校教育

B.社区教育

C.家庭教育

D.行会教育

2.建立民主型家庭关系主要取决于()

A.家长

B.子女

C.学校

D.社会

3.社区教育的实质是()

A.社区环境与教育环境的统一

B.教育的生活化与生活的教育化的统一

C.社区服务与教育服务的统一

D.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4.在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中,能在短时间内与多数家长取得联系且效率较高的方式是()

A.互相访问

B.通讯联系

C.家长会

D.学校开放日

二、名词解释题

1.社会风气

2.社区

三、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2.简述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3.简述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4.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

1.试述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过程中,学校应当起主导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解析】C家庭教育。

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

从空间上看,家庭教育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

【解析】A家庭教育。

能否建立民主型家庭关系主要取决于家长,而不是子女。

【解析】D社会教育。

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解析】C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举行家长会可以在短时间内与多数家长取得一致性联系,效率较高。

二、名词解释题

1.【解析】社会风气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所流行或崇尚的思想和生活的方式,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庸俗的。

2.【解析】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或者说,是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实体,通常包括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地域条件、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制度或生活方式、居民对社区的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三、简答题

1.【解析】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生活化;

(2)家庭教育的情感化;

(3)家庭教育的多样化。

2.【解析】1.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3.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4.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3.【解析】1.街道、胡同、邻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2.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3.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4.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4.【解析】1.互相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

5.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

四、论述题

1.【解析】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由于自身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学校有条件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搞好协调配合,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具有规范性和专门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

学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比较完备的教育设施,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等等。

所有这些,都使得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也就可能并应当在这三种力量的配合上起主导作用。

学校应当主动地计划和安排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比如在哪些教育活动中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各种社会机构可能为学校教育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在什么时候需要家长对学校的配合,怎样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巩固和加强学校教育的效果等等。

再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的社会现象及其影响,如何矫正错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消极作用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理解社会教育的意义,熟悉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了解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工作上的相互关系、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互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运用所学原理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予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