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220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性评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下期)初2016级期中诊断性评价

语文

(时间:

120分钟,总分:

150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怠慢(dài)冗杂(rǒng)羁绊(pàn)晦暗(huì)

B.神龛(kān)载途(zài)连翘(qiáo)翩然(piān)

C.遗骸(hái)褶皱(zhě) 陨石(yǔn)缄默(jiān)

D.晌午(shǎng)雾霭(ǎi)龟裂(jūn)腐蚀(shí)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A项有误,正确的应为羁绊(bàn)。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

A.诚然!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浮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B.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换。

C.假定是暖融融的春霄,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

D.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应为“凫水”,B项应为“变幻”,C项应为“春宵”。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金沙遗址博物馆里有很多先进的解说仪,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科技的方便在这里相辅相成。

B.法庭上,狡猾的嫌疑人极力为自己辩护,但他面对检方强有力的证据很难自圆其说。

C.《战狼2》展现了在那些分崩离析的社会,若旅客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D.春天来了,在阳光和雨水的关爱下,小苗行将就木,落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才。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D项的成语使用有误,“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训练结束之后,体育馆内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他还在训练三分球投篮。

B.受毒大米事件的影响,经调查,发现产自某地的大米销量下降了一倍。

C.护士节那天,记者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了许多护士的先进事迹。

D.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可谓群星闪耀,而莫言无疑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A项中“空无一人”与“只有他”前后矛盾;B项中“下降”不能用倍数;C项“采访了许多护士的先进事迹”有歧义。

故选D。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二、文言文阅读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仿佛:

好像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妻子儿女

C.往来翕忽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D.悄怆幽邃悄怆:

忧伤

【答案】A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A项的解释有误,“仿佛”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隐隐约约”。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之而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隶而从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对联、题名并篆文并怡然自乐

D.箬篷覆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表示并列关系;A:

于是,就/竟然;C:

和/全,都;D:

代词/助词,不译。

故选B。

7.下列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小石潭里的鱼有一百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阳光向下穿透,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译文: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情态。

D.“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译文: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答案】A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A项的翻译有误,“可”是“大约”的意思,因此应该翻译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核舟记》的结构属于“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写,由评论引入要说明的事物,分写部分则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结尾总写,在事物概貌总述的基础上再作扼要评论,与开头呼应。

B.《小石潭记》第二段,先总体写鱼的数量和“空有无所依”的状态,接着又采用特写镜头,写潭中的游鱼,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直接表现出潭水的清澈纯净,明丽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潭水,阳光和潭水交融在一起。

C.《小石潭记》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潭上时候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景物染上人的感情。

D.《桃花源记》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B项有误,写“写潭中的游鱼”是从侧面表现出潭水的清澈纯净。

三、默写古诗文

9.

(1)补写出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

①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子衿》)

②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③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请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青青子衿

(2).②窈窕淑女(3).③城阙辅三秦(4).欲济无舟楫,(5).端居耻圣明。

(6).坐观垂钓者,(7).徒有羡鱼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衿”“窈窕”“辅”“钓”“徒”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

单之蔷

①想知道成语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各自出现的频率,有了像XX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工具以后,似乎变得容易了。

在一个收录了41843条成语的成语网站中,春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102次;其次是秋,出现了97次,而且这两个字经常连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语,则分别出现了31和22次。

总的说来,春和秋出现的频率在成语中远远超出冬和夏。

②说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书《春秋》,这是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国历史的一部史书。

据说那时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看来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了,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

③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秘密可能就藏在我国的气候规律中。

④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

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四季变化非常明显,而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四季却并不分明。

我国华南地区受季风影响,除了春夏秋三季外,有的地区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部分全年皆夏。

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节变化还远没有我国鲜明。

总之,世界上中国的四季更替最分明。

因此中国人喜欢用春夏秋冬四季说事,用春秋两季代替一年四季,用春秋表示年代,用春秋形象地代替历史,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也是中国的专利。

⑤但为什么用的是春秋,而不是冬夏?

⑥我查找了一下有关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图,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

但全国有两个无夏区:

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有一个无冬区,即南岭与武夷山以南地区;还有一个位于云南昆明一带的四季如春区。

这样大的地区或无夏或无冬,人们怎么能知道何谓夏、何谓冬?

但是这些地方却大都有春有秋,或者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

⑦此外,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

⑧另有一个原因也应该提及,就是中国四季的长度有这样一个特点:

北方冬长,南方夏长,但无论南北,春秋都很短促。

如长城、天山以北,冬季长达半年以上;广东、广西、海南岛,夏季长达半年以上,南海诸岛全年皆夏。

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春秋两季特别短促,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就等于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的长度。

有一年,我在长白山亲眼目睹了秋天的脚步是何等地迅速。

前一天还是满山青翠,一夜霜雪,绿叶结冰,满山皆白,冻得绿叶枯黄,迅速脱落,遍地速冻的绿叶铺满山谷。

秋天就这样来临了。

⑨这种气候特点让我们的祖先对春秋之际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

因此春秋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

10.请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对春秋感受至深的主要原因。

11.全文阐释清晰,逻辑强。

文章第③段加点的“觉得”和“可能”两词是否多余?

请谈谈你的看法。

12.从说明的内容看,第⑦段略,第⑧段详,两段位置该对调吗?

为什么?

【答案】10.世界上中国四季最分明,中国人以四季代表时间更迭,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就用春秋,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

11.不多余,“觉得”表示是自己的想法,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表示并非完全确定;两个词的运用让说明与事实符合,更准确,更科学。

12.⑥⑦⑧三段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⑥⑦段因果的逻辑顺序,因为⑥段说明我国多数地区都有春秋季,最明显,所以⑦段顺势介绍春秋季的景物最明显。

第⑧介绍春季节时间短则主要体现在景物的变化上,所以,不能换。

【解析】

10.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我们的祖先对春秋之际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1.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

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觉得”表明下文的内容只是自己的意见,“可能”表示一种猜测,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说明顺序的把握。

从“此外”“另有一个原因”可知,⑥⑦⑧三个自然段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说明的,第⑥段的内容最重要;同时,第⑦自然段中“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与上文内容衔接紧密,故不能调换。

五、作文

13.铺一张纸,蘸几点墨,抒几卷云烟故事,写一段似水年华。

曾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有的早已忘却,有的却永远定格心中,成为永恒的风景。

请以“记忆中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记忆中的风景

风景依旧的迷人,曾曾重重的烙印在我们的心坎上,让我们重温那些留在心底的风景——

爸爸的严厉,妈妈的辛劳,都曾使我憎恨过,厌恶过。

最喜欢靠近外公,外婆的世界,因为他们的殷切期望,嘘寒问暖,一直使我快乐无忧,犹如沐浴在爱的海洋中。

那年春风又起,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不再黯淡,曾经的严厉,曾经的命令,现在却已不再了!

那风景永恒地留在我的心里,却再也感受不了爸爸的严厉,曾经的命令!

是朋友,给予过我的安慰;是朋友,给予过我的拥抱……

我们总是天真无邪,总是一起的放学,上学,总是如影如形地伴随着。

我们笑过,哭过,欢呼过,呐喊过!

可是,突如其来的争吵仿佛被无止的深渊隔断了我们来往的道路,我们再也不在一起了,一度地相信世间没有真正的友谊!

毕业照定格了我和你们青涩的模样,如今的你也成熟多了,我们虽然身隔异地,但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那风景永恒地留在我的心底,他们仍然伴随着我,直到永远……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记忆”和“风景”是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

“记忆”强调已经过去,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风景”的本义是“自然风景”,即山水景物和自然现象;“风景”的引申义是“人文风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足以令人感动和值得珍惜的人、事、场景等。

简单来说,就是生活中所遇到的美好事物。

后一种立意更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点睛:

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

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

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春寒①

梅尧臣(宋)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4.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5.赏析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答案】14.示例:

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15.示例:

“不开心”一语双关(或拟人手法),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花冷不开心”的意思是“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可以从花的形态和人的情感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

“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cóng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屈折东流(屈:

通“曲”,弯曲)B.啮其涯(啮:

冲刷,侵蚀)

C.以予之亟游也(亟:

急切)D.荡击益暴(益:

更加)

1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18.《钴鉧潭记》与我们本期所学的《小石潭记》都选自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请就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答案】16.C17.

(1)所以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

(2)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

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吗?

18.《小石潭记》着重写潭的本身,主要突出景物清幽秀丽的特点,抒发被贬谪之后的悲凉凄苦。

《钻鉧潭记》着重写潭源头,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现了农民艰苦的生活境况,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解析】选自《柳河东集》作者:

柳宗元年代:

参考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

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

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

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

“(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

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

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C项的解释有误,“亟”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经常,多次”。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故”“毕”“居”“兹”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8.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小石潭记》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环境,表达了孤寂、悲凉的心情。

《钴鉧潭记》通过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抒发了作者借寄情山水来排遣政治失意的痛苦。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一)名著阅读

19.

(1)根据名著《傅雷家书》内容,填写下面空格。

傅雷在《傅雷家书》信中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______________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2)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

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予儿子悉心的关怀与指导,他建议儿子面对痛苦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傅雷在《傅雷家书》信中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2).

(2)坦然接受(勇于面对或正视现实);客观分析(用理智分析);引以为戒(彻底感悟)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春藤(林清玄)

①我的新家在巷口那栋全新的大楼,地理位置不错,生活很方便。

附近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

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益发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②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③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

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④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⑤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

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

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⑥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是完整饱满的,丝毫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

⑦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

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栽。

⑧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

“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⑨他笑着说:

“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

”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⑩老人如约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拣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

我欣喜地把它种在花盆里。

⑪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