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1》说课稿.docx
《《平均分1》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分1》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均分1》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平均分1》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内容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
(1)》,教材第7页至9页例
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
(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
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
等分,教材即
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
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
“分一分”
“摆一摆”
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
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
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
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
三、说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
创设参观科技园学生分食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观察:
由小精灵带领大家来观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儿童情趣,学生更乐于参与活动。
多让学生说一说,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动:
用手中的学具,来亲自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分法。
在活动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决问题: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学生演示等活动,最后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得出结果,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分的结果。
(五)积淀经验:
课堂回顾,总结本课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点,为今后学习除法做好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五
个步骤进行:
1、提供主题图动画素材,通过观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
语言表述能力。
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
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
2、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利用各种学具代替实物,按照小精灵的’要求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学生利用学具代替实物,按照3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
3、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利用实物动画操作演示,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设计意图:
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
4、讨论小结,确立“平均分”的含义。
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
5、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分的亲身体验,学更容易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经验的迁移,对平均分的实际意义理解更深。
】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教学例2)。
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
可以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
通过读题,将数学活动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
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再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
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
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
进一步的体验。
】
3、交流分法,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
说一说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讨论:
结果是怎样的?
提出结论:
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结合分后的直观图和语言表述,再次强调平均分的含义。
】
(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这个环节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辨析练习。
完成“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
2、基本练习。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表述:
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
这里重有通过“连线”的方法展现平均分的过程,并与后面所要学习的包含情况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进行区分。
练习后,同样设有语言表述的环节,体现对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
3、深化练习,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看图完成填空,让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
这里的枫叶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
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的说一说,并通过动作与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
(四)课堂回顾,升华“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总结今天的学习活动,升华对“平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