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9937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x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

【篇一: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一、基本信息

二、目录与摘录

第一部我们老了

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

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

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添加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

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

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看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

(p13)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

(p14)

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p14)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p17)

(一)走上古驿道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p18)

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

(p20)

等待是很烦心的。

我叫自己别等,且埋头做我的工作。

可是,说不等,确是急切的等,书也看不进,一个人在家团团转。

(p20)

因为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

(p23)

(二)古驿道上相聚

河水静止不流,不见一丝波纹。

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

也许这就是令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原因。

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

(p28)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

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

(p30)

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得很。

(p36)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

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p36)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

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

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

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

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

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1

走了一年多。

(轮回)(p38)(三)古驿道上消失

我天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

(p45)我知道梦是富有想象力的。

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

(p46)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p50)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

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p51)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

(p53)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p53)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p67)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p68)

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

…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p73)

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

(阅历)(p73)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

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

(p75)

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

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

(p98)

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他的父母。

(p98)

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无人可问。

(p109)

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

…同甘共苦,胜于别离。

(p112)

我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

(p121)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

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p122)

不过我们都很妥协…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p144)

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

(p145)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p150)

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

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p155)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

“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2

人世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

(p164)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p165)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p165)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三、自评与感悟作为耄耋之年老人的回忆录,本书哀而不伤,以简洁明快、朴实无华的文字叙述了“我们仨”的岁月。

杨老和其丈夫的故事,教会我们怎么去爱,怎么处事。

“我们仨”的故事,即使只剩下追忆,却温暖依存。

书中前两部分贯穿着杨老的梦境,人生如梦,也许这一场场的梦是杨老的寄托,她不断寻觅,最后一切都如梦般消逝,只剩下她一人。

书中第二部分多次写到柳树,柳树的四季变化正是人生的轮回,而这也承载着杨老一生。

对于“我们仨”的回忆,主要集中于书中的第三部分。

没有过多的感伤,如实地把那美好的岁月呈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图片让我们更真实地看到了岁月的痕迹。

家庭、爱情、人生等等,在杨老的笔下显得那样温暖。

更加懂得生活是一种态度,若能如杨老般温和开阔,人生定是另一番滋味。

四、相关书评1、平心而论,在2003年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

我的人生哲学》,是不可与那些“伪名人自传”同日而语的,不过就书论书,如果单从《我们仨》一书来看,与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显然并非特别出色,读后甚至还会让人稍有失望之感。

但杨绛先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仍然让人无话可说,而即使这样小众的文字也居然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目标,这就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了。

我个人认为,《我们仨》之所以创下如此出人意料的市场业绩,一方面固然与作者德高望重的人气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钱钟书先生早在80年代末即因电视剧《围城》的轰动,而一跃成为当代中国顶级的文化名人。

这就使得《我们仨》作为一部披露名人家庭生活的传记,而格外具备了一层揭秘的色彩。

其实对于这本畅销得让人目瞪口呆的小书,我比较倾向于郑勇先生的观点:

“这本9万字的小书,竟有52幅插图,总的印象是出版社的创意比书的内容好。

而图书制作又比创意好。

2、《中国时报》之“2003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推荐《我们仨》的理由是:

“九二高龄的杨绛,以冲淡平和的笔调记录了她与钱钟书及女儿钱媛相守六十三年的人生经历,让读者与她一同沉浸于苦难中的幸福,以及快乐与忧伤相互倚伏的人生实境中。

书中同时收录了三人往来的文字、书信及图画,不仅如梦似幻地道出挚情难断的依恋及招引,在清丽幽默的文字中,也缩影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

3

【篇二: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一)

《我们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二岁的杨绛,她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高中学校的一个小小阅览室里,我花一个下午的时间闷头看完了这本书,当时还处于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只觉读完书后的那个黄昏,似乎变得比往时更怏怏不乐。

过了些日子,读了大学之后,买了这本书,上学,工作,换地方工作,书是要一直带着的,但不常翻。

关于他们的生活,两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青年相遇,结婚留洋,度过短暂的快乐生活,每天只需读书,研究如何做饭,跟散步路线,不久生下女儿,回国,遇到运动,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每天的日程变成挨批斗,扫厕所,下放农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所改善。

笔者并没有控诉命运的不公,他们一家人对所遭遇的一切维持着知识分子最起码的体面,做牛鬼蛇神时不哀求什么,平反后权势来请,也不想搭理什么。

只愿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相守,读书做学问。

在我心中有两个能称得上大家的人,杨绛是其中之一。

我佩服她对万事万物的淡然处之的超脱,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周遭境遇高低,始终能保持真我,尊重真我,静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荣辱不惊,去留无意,笑看天边云卷云舒,静观庭前花开花落“.而用她翻译过的一句诗来说就是: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用我们仨里面的一段话来结尾: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

”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二)

文:

芳草地

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一篇一篇细细读来,好像与她老人家促膝谈心,似曾相识的情感油然而生,她的散文《我们仨》用冷静的笔调,高超的文艺技巧和超乎寻常的文字驾驭能力,行文如潺潺流水,娓娓动听,竟让我的思絮一发而不可收拾,眼前不断涌现出钱钟书、钱媛、杨绛一家生活、学习、游戏、工作、读书的温馨情景,除了转载收藏以外,总感到自己有种意犹未尽不吐不快之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地教育着我,杨绛对家人深厚的情感更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们仨》是女儿钱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章,杨绛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写完出版的回忆录,也是完成了女儿一份未尽的夙愿?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

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得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

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

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

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而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

杨绛在书中写道: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

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蒋介石,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令人折服。

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历多次政治运动,从不后悔,钱媛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

泪一起流下来“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

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还有杨绛与钱钟书的伉俪深情,更是永恒深挚,为了读懂《我们仨》第一部——古驿道上相聚,我查阅了不少资料。

现在摘录徐艳玲写的学术文章《万里长梦话凄凉》中这样写道:

年7月30日,钱钟书住院到1998年12月19日去世,爱女钱媛是1996年1月18日住院到1997年3月4日去世,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而《我们仨》中的钱钟书被一辆黑车接走是去北京医院,开会,实际是住院,船,是钱钟书在北京医院住院的病房,号头311,是病房的房间号。

客栈是指三里河寓所,在船上一天天漂移,是指钱钟书病情很重,一天天走向人生终点,探视时,太阳照在前舱就得离开,其实是作者每天上午探

视,下午回家做彼此的食粮(钱钟书已不能进食),作者每晚在客栈做梦的内容,是钱媛每晚和她通电话讲述的实际情况,”万里长梦“是指钱钟书住院共计1600天,杨绛说”我做了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钱钟书这个学贯中西,饱经磨难、被人称为二三百年才能出现的天才,正当争分夺秒工作的时候,却住进来医院,一住就是四年多,而那时候,杨绛已是83岁的老人了,钱钟书卧病时,杨绛为他整理了《石语》(即1938年在巴黎陈石遗老人同钱钟书谈诗的记录),1996年2月由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为《钱钟书集》(书店于2001年出版)代序;帮助抄写《槐聚诗存》等,钱钟书感激地说:

”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每天上午去探视,以前两人见面总说说话,后来钟书无力说话,就捏捏杨绛的手,再后来只能用眼神来交流了,充满情意的对视,与彼此也是莫大的安慰,在钱钟书无力说话时,一天,突然握着杨绛的手说:

”绛,好好里(即好生过)。

当钱钟书确悉女儿已去,病情急剧恶化,于1998年12月19日凌晨去世,到八宝山火化时,钱先生身穿中山装,里面是杨绛亲手织的毛衣毛裤,阿媛为爸爸做的一条厚裤,杨先生是想让她和女儿的爱及绵绵深情永远陪伴他,火化炉前,杨先生久久不肯离去,真是难舍难分,遵照钱先生的遗愿,没有举行任何仪式,骨灰没有领回,将随众人的骨灰一起深埋于北京的郊野大地。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先生说:

”钟书在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前,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她做到了。

处理了钱钟书的后事,整理了钱钟书留下的大量读书笔记,杨绛心力交瘁却想着照顾丈夫,为丈夫处理一切事情,这是怎样的伉俪情深!

钱媛,这个杨绛的”生平杰作“,爷爷眼中的”读书种子“,爸爸眼中的”可造之材“”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她从小聪慧过人,过目不忘,懂事听话,乃至长大,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是父母的贴心人,保护人,可是她命运多舛,风华正茂时赶上文化大革命,年轻的丈夫被逼自杀,历经磨难,却始终是”发了一点芽的种子“,正当年富力强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被无情的病魔击倒,最惨痛的是在老父亲生命垂危,老母亲身心交瘁最需要她照顾时先于二老而去,怎样一个噩梦。

怎样一个撕心裂胆的痛楚,媛媛去世和火化,(1997年3月8日),杨绛先生均没有到场。

她说:

”我还得到医院去看钟书,也不认面对那令人不忍的场面?

“等到媛媛去世百日后,她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埋有园媛媛骨灰的雪松下坐坐,她套用东坡悼亡词:

”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常青树。

媛媛与钱钟书的离去,对杨绛来说,不止是人天两隔的永别,而是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我们仨》一文中,她用梦的构图,独特的行文手法,描写了在古驿道上,我们仨失散了,实在是不忍实录那不堪回首的时光,而是用经历了大悲大喜后的冷静向读者淡淡的叙说着。

古驿道上,杨绛饱含深情的叙述,是指从三里河寓所到北京医院的道路,关于为什么叫”古驿道“,笔者分析是取古代传递信息之意,作者往返于三里河寓所和北京医院之间,传递媛媛和钱钟书俩人的信息,作者每天晚上和媛媛通电话,了解她的病情,并把爸爸的情况告知她,每天上午去医院探视爸爸,再把媛媛的情况跟爸爸说说,作者可不就是个信使嘛,难怪这条路叫古驿道,(家——医院——医院)。

更有研究杨绛《我们仨》的专业人士评述说:

”1933年,钱穆先生对当时只有22岁的杨绛有一句脱口而出的评语:

“我看到你是个有决断的人”这句话真是恰如其人,简约恳切。

九秩高龄的杨绛,在1997年痛失唯一爱女之后,接着在1998年又失去了患难与共的丈夫两次失去挚爱的打击,令她悲殇不已,但是她抗住了命运的无情打击,并

而我则深切体会到:

她对生活的体验,告示我们: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已经走到尽头了“,这是智者历尽沧桑后体悟出来的人生箴(zhen)言,没有长久的永远,只有永恒的短暂,日子一天天过去,快乐也罢,忧伤也罢,都将随着时光的推移而归于淡泊,教人正视世间的悲欢和人生的坎坷磨难,平静面对,坦然接受,同时积极地追求美好的人生,体验和充实自我生命,就不算虚度此生,也就没有辜负父母和岁月赐予的生命,生命无价,真情相惜才是王道!

【篇三: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

这天一天热比一天,连着几天四十度的高温,正好给懒人一个借口,整日猫在家里,或看看书,或上上网,一杯茶,一本书,在柔柔的灯下,慢慢看,细细读,感觉真好。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热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兰德诗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

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

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

品茶,听音乐,看小说,精彩处,我会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读得自己泪流满面,读得自己声音哽咽,读得自己心口阵阵疼痛。

初次接触杨绛先生,是在她为《围城》写的后记里,她用平淡而优美的笔调讲述钱钟书的一桩桩趣事,连钱钟书也觉得是“文笔之佳,不待言也”(《记钱钟书与围城附识》,钱钟书散文集《人生边上的边上》)更觉得这是个聪明而又灵巧的女子,而后来果真见识了她的智慧,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翻译名著《堂吉诃德》等更让她从钱钟书的光环里走了出来,和她的丈夫一样高,然而“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仨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

?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就叫做《我们仨》。

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是怎样的一种孤独的痛呢?

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整本书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做作,有的是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通过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让我们感到的是爱,思念,和美丽的回忆。

《我们仨》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

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

正如作者在书中云: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

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阿瑗(杨绛与钱钟书先生之女)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阿瑗常说:

‘我和

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我又变为最大的。

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

?

他可高大了。

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

?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

?

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

’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

?

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

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这一段话,我以为是杨先生这本书中的点睛之语。

这一段文字,概括了一家三口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这些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不断变换的,并非传统的家庭所要求的那样:

父即为父,要有父的尊严,而这个家里的父亲大多时候是一个顽童,与女儿争食斗智,却又互为”哥们”;母既为母,要有母亲的形象,而这个家里的母亲有时候很弱小,很胆怯,需要女儿的保护;女既为女,要有女之规范,而这个家里的女儿却时常笑妈妈笨,让爸爸称她为”哥哥”,做妈妈的保护神。

在这些角色的变换中,不断的应情应景应事应物的变换中,一个家庭的生活就变的这般的丰富多彩,犹如调出来的不同的却都是上好的鸡尾酒,无穷尽的颜色,无穷尽的感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却又合情合理,永远经得住品评。

这段文字使我忆起了早年在三毛的一本书中读到的一句话,原句已忘,但意义仍是记得清楚,是讲给荷西的话,大概是说: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是你的妻子,同时还是你的朋友,你的母亲,你的女儿;你也是我的爱人,我的父亲,我的孩子。

几年前读这句话时,就对婚姻有了些许的感受,应该是这样子的吧?

心意相通,知彼如已。

我喜欢它是这样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这样的人,建立这样的家,却是多么的不容易,须得老天多少垂青?

须得自身多少年的修练?

《我们仨》让我聆听深情絮语。

杨先生的笔触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渲染,更无华丽词句。

但这一段描写却痛到让读者泪眼婆娑。

梦魇中,女儿来道别,是人生的永别。

“她拉我走上驿道,陪我往回走了几步。

她扶着我说:

‘娘,你曾要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

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

?

娘?

?

?

?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

?

”。

白发人送黑发人,情苦至此。

读到此处时,眼泪不自禁的下来。

其间情意,凡读者自明,我不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