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8638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docx

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

2020年昆明教师招聘考试必做题三《职业能力倾向D类》

——————育萃教师祝您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

1、阅读某教师对自己作文审题指导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为了引导高二学生学会审题,我以某地高考作文题为例来分析。

该题指出“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要求学生以《转折》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告诉学生注意三点:

(1)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

(2)关注题干由哪些关键词构成,它们有什么含义,是什么关系;(3)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文体,也能够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思考“转折”的含义。

但是,选择材料的视野不够开阔,未能挖掘个人生活中转折事件的深刻内涵;对社会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分析得也比较肤浅。

看来,今后需要把审题与选材匀连起来教学,引导

学生既学会审题,也学会选择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并且深入剖析。

对该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选择的作文题不恰当,课堂教学也比较单调

B.学生对“如何审题”存在困惑,所以写不出好作文

C.教师认识到教学目标单一,忽略审题与选材的关系

D.学生选材视野不够开阔,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

2、教师开设了“中华楹联赏析”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文化论著研读

D.语言文字应用

3、阅读某教师访谈记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每学期我都用六节课来“谈作文”。

课上既不讲评作文,也不安排写作任务,就是和学生对话,组织全班讨论,每节课我都结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准备相应的中心话题。

比如,文体特征不明显,逻辑混乱。

我就用了比较多的课时跟学生讨论写作思维。

目前“谈作文”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学生开始懂得如何总结作文的得失,并有意识地去改进。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对话讨论法是作文教学指导的有效保障

B.思维训练至少需要三个学期才能产生效果

C.作文教学指导应在学生写出作文初稿之后

D.作文教学指导应针对学生作文的典型问题

4、阅读《种树郭真驼传》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

郭豪驼的为人怎么样?

生:

他是个驼背,乡里人给他取外号为“驼”,他不仅不生气,还说“甚善,名我故当”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驼”,可见他很豁达、乐观,这种自信也许正暗示着他是个“世外高人”。

师:

很好,橐驼的为人确实是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

豪驼种树种得极好,我把他概括为“天下奇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来找一找“绝”在哪里。

(学生读课文)

生: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而取养”,无论是把树作为观赏的豪富人还是以卖果子为生的人都争着雇用他,可见他的技术很全面。

生:

“或移徒,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豪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的奇特之处。

生:

“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优。

生: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模仿都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领。

师:

看来,郭豪驼种树有“四绝”:

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领。

对以上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善于利用其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B.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文本有条不紊地回答和解决问题

C.教师应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加人必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知识点的积累

D.教师在学生回答完后,及时有效地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肯定是十分必要的

5、某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后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分小组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

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

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包括()。

A.比较阅读法B.模仿写作法

C.合作讨论法D.技巧点拨法

二、案例分析题

1、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

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

词牌是什么?

题目是什么?

生1:

词牌是“永遇乐”,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

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

生2:

“怀”。

师: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中上片写了哪些古人古事。

生3:

孙权、刘裕。

师:

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4:

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

师:

怎么看出来的?

生5:

赤壁之战孙权一方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此时,“气吞万里知虎”。

师:

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

生6:

为了衬托作者现在的境遇。

师:

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生活了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召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尽管他一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

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

大家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几个字呢?

生7:

让人流泪的感觉,应突出“谁”。

师:

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

问题:

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

2、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

作者“陈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生:

“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

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

为了打动皇帝。

师:

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生:

我觉得不会同意。

生:

我觉得会同意。

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师:

看来文章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

师:

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

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

生: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

生: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师:

人生七十古来稀。

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这都是可以解决的。

此时,皇帝看到了他的道理分析之后,会答应他吗?

生:

会。

师: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大家在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样的触动?

请大家在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就定为《我读<陈情表)》。

问题:

分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

3、

十五、阅读《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

1778年5月30日,“教导入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

一百年后,即1878年5月30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的百年冥诞上,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板书: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老师富于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打开书本边看边听)

(点评:

教师率先示范,给学生提供了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平台,便于让学生进入情境,获得整体印象)

师:

老师刚才像不像在演讲?

生(齐声地):

像!

(有几个学生在摇头)

师:

意见看似一致,仍有不同意见。

(指一个摇头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不像做演讲?

生:

是在朗读课文,虽然比平时感情充沛一些,但没有演讲的场景和氛围,一般演讲者有动作配合。

师:

以课文开头的两句示范一下,好不好?

生(有些腼腆地):

“一百年前的今天(右手抬到胸前),一颗巨星陨落了(右手向下按),但他是永生的(仰头,右手挥向右前方)。

”(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师:

看来演讲还是得有“演”才能算数了。

生:

不一定,我在电视上看到江泽民在布什图书馆发表的演讲,还有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他们并没有什么“演”的表现,报纸、电视还不是都说他们在演讲?

师:

看来都是言之有据。

课前我要求大家搜集演讲的资料,有谁能说说演讲的特点?

(点评:

让学生明白演讲与朗读有别,激发学生了解演讲一般知识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理下伏笔)

问题:

分析教师如何让学生明白演讲与朗读的区别的。

4、阅读下面教师在讲授《西厢记》之后所写的授课日记(节选),回答问题。

开始我在一个班级教这一课,从文言文教学角度进行备课、讲课,结果学生无精打采。

后来我反复思考、寻找原因,弄清了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不可以当作单纯的文言文来教。

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角度,将重点放在“体验”二字上。

我让学生在想象中去完成对作品的理解。

我根据[赖婚]一场中三个人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分别为他们设计了一句非常简单的台词,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三个人当时的心态,并稍作启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出戏的喜剧意味,获得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快感。

问题:

上述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

请你谈谈如何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5、请简要评析《囚绿记》教学现场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问题:

①哪几段写囚绿记的?

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

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好好品味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1.学生自读、图画。

2.讨论交流问题①。

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

择绿、近绿、囚绿、释绿。

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

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热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3.讨论交流问题②。

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

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做些批注。

问题:

④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⑤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

(提示:

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

5.学生自读、思考、圈画、批注。

6.小组交流。

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教学设计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知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

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

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味,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莫定基拙。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几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颇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请根据以上材料,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依据。

2.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完成这两首词的比较阅读

3.设计一段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三日夜,得五十阔,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

’明诚桔之,答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请结合全词,为这三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金《小狗包弟》原文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

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

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

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施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

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

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殉。

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

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

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

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

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

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

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

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

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

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

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

“您的小狗怎样?

”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

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

“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

”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

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

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

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

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

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

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

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

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

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

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这情景实在可怕。

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

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

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被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

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

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裸不开花的树。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菌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

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这绝不是容易的事。

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

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1980年1月4日

课文介绍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

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待遇,从侧面也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

小狗的悲惨待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_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

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辫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

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生情况

高中一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请阅读以上材料为本文制定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请依据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请设计一段教学活动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

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鸣鸣然,如怨扣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骊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沦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