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手操作走进低年级数学课堂.docx
《让动手操作走进低年级数学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动手操作走进低年级数学课堂.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动手操作走进低年级数学课堂
让动手操作走进低年级数学课堂
———————————————————————————————— 作者:
————————————————————————————————日期:
ﻩ
让动手操作走进低年级数学课堂
芦台三小
赵春萍
让动手操作走进低年级数学课堂
我们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要改变以往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演示的被动学习模式。
在低年级数学课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种感官是协调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这无疑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
所以,低年级孩子更喜欢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
而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抽象性,它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
要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受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低年级孩子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举实例,加强对比,通过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摆3个三角形和3个圆纸片,先巩固“同样多”这一概念,再出示情景图:
“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
根据图示组织学生讨论:
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已知什么求什么,把谁分成两部分?
这样由准备题到例题,学生借助图示,就可以理解:
从白兔的只数里去掉黑兔同样多的只数,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不但理解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且还可以掌握一些分析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二、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迫切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奥秘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人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
在教学中,可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同桌两位学生拿出6颗糖,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得出每人发到2颗糖。
接着再让学生拿出1颗糖,两人共有7颗糖,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多少颗糖?
这下同学傻眼了,这剩下的一颗糖给谁呢?
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有的说应该给女同学“女士优先”,有的说该给老师……此时,我适时揭示了余数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通过实践操作牢牢地映在学生的脑海里,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会学习”。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到过程。
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际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画画,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有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样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的,在教5的组成时我是这样安排操作学习的:
先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分成左右两堆,让学生说出2的分解与组成。
再让学生拿出4根小棒,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
要求同桌分的不一样。
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情况:
1和3、2和2、3和1.教师问:
“刚才大家每人只摆出一种情况,有谁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很有规律地找出来?
”学生们再一次动手操作,边议论边摆,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根小棒都放在左边,每次移动1个到右边,就是(3和1)、(2和2)、(1和3)。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3和1与1和3只是位置反一反,这样就摆一种说两种,简约了操作过程。
到学5的组成时,水到渠成,学生看到5根小棒就可以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很快说出5可以分成:
1和4,4和1;2和3,3和2.学生掌握了5以内的组成为6-10各数的组成打下了基础。
那时,不用老师教,学生也能主动、清晰、有序地说出各数的组成。
四、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爱学习”。
俗话说“学以致用”。
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知识的运用。
学生通过运用知识于实践,可以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能检测所学知识,丰富直接经验使知识深化,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创设了商场购物的场景,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认币、换币、付币、找币四层操作活动来进行。
孩子们在如此的情境中主动地调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在第一层次的认币活动中,学生通过各自的介绍交流,并归纳得出认币的方法,并在将认识的人民币分分类中掌握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随后的换币活动,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因为他们已经进入情境,学习的兴趣已经无意识地在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在学习1元=10角中,学生从信封中拿钱,并把准备好的钱放在桌上。
活动后汇报出如下方法:
方法一:
1元的硬币(纸币)一个
方法二:
十个1角的合起来
方法三:
两个5角的合起来
方法四:
五个2角的合起来
方法五:
一个5角、两个2角、一个1角合起来
方法六:
一个5角、一个2角、三个1角合起来
教师适时反问:
除了方法一外,无论你怎样拿钱,你都一共用了几角来买的?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脸的兴奋,争先恐后地很多问题。
通过学生自主拿1元钱的操作活动,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很自然的拿钱过程中知道并理解了1元等于10角。
同时也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非常好。
,而且,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这些数学知识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加强对操作时间的调控。
为了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5—20分钟里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畅通无阻,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安排,必须进行科学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
其次,加强对学生操作的指导。
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
低年级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
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
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
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
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再次,加强对操作结果的交流与表述。
操作后一定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具体动作思维逐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
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互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
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与合理性。
总之,动手操作为那些天资聪颖、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主动创造的天地,同时也为那些有“缺陷““缺点”的学生提供了获得知识的直观支撑点。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比一比,让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充分动起来,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下,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