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自然奇观知识讲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自然奇观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奇观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以感受自然奇观为专题,选编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第一、三篇为精读课文,第二、四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奇丽壮美。
二、课标要求
1.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
听人说话能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学情分析
暑假结束了,新学期开始了,我相信,同学们愿意带着愉快与满足走进新的学习生活。
暑假生活让他们有了新的收获和启发,他们成长了;三个学年的学校生活,给他们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学习基础,他们一定会在新的学习生活中阔步前进,茁壮成长。
四、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第一、三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
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
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
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
实际能力练习。
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五、教学方法与媒体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借助相关图片及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每课安排二至三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语文园地一”可安排三至四课时,本单元教学大约共计用十一课时。
1、观潮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有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学情分析:
充满好奇的学生,一定喜欢奇丽的自然景观,也一定愿意阅读和学习本文。
他们自能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体会钱塘潮的形象,但不能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及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2、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3、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通过感情朗读,品评语句,特别是文中比喻、夸张等修辞语句,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奇特。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师:
同学们假期去游览过祖国的那些优美的名山大川,谁能描绘一下?
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祖国优美圣地图片,学生欣赏。
学生谈一谈:
看到如此多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教师总结。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
“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观:
观看。
潮:
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
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àn),避免读成(zhà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
“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
“罩”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四”。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
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
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穿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
“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
立刻。
人声鼎沸: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
若,好像,仿佛。
隐:
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
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
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
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二次备课:
由于本课四字词语较多,一次理解这么多的词语,对于预习好的学生还好,对于懒惰的学生,难度较大,只是浪费时间,可放到理解课文环节,这样既减轻了难度,有有利于学生掌握。
)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二次备课: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
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看)看什么?
(潮来时的景象)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
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江面上是什么样的?
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画出来)
(2)学生议答。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
潮从哪个方向来?
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
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
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
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急到什么程度?
(昂首东望。
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
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
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朗读、思考:
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
(二次备课:
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
板书:
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
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
“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
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
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
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
会说什么?
会怎样做?
(8)学生议答。
(人声鼎沸,都在喊:
“潮来了,潮来了!
”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
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
说明什么?
(潮水大。
)
5自由朗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
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
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
3.思考:
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奇)奇在什么地方?
(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天下少有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
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并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2、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1、观潮
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浪罕见,声巨大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随堂练习
观潮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lǒng)薄雾(bóbáo) 余波(bōpō)风号浪吼(háohào)
二、写近义词。
霎时( ) 昂首( ) 颤动(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
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
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知识完成
1、书中的比喻句很多,请你把它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
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
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了解了钱塘大潮的雄伟、壮丽和神奇,也一定愿意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和神奇。
学生自能读通课文,教师略加点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特别注意“穆”“滔”“罕”读音和字形。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及难点突破:
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地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根据老师指导理解文章的提纲,结合读课文,逐步练习。
(难点)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指导学生读杜甫的《望岳》。
1.帮助学生读通顺2.初步理解意思3.你觉得哪句写的最好,为什么?
4.学生谈从中感受到什么?
(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自豪之情。
)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些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再读读课文。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
3000米,长:
5044米,平均深:
2268,最深处:
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二次备课:
小神笔:
你知道长颈鹿吗?
你将怎样向大家介绍长颈鹿呢?
把下面这段文字用你学过的说明方法改编一下吧。
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
它很安静。
皮肤上有网文。
)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其它资料,与同学交流。
2、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壮丽:
海拔:
3000米,长:
5044米,平均深:
2268米,最深处:
6009米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随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āhuìshānmài zhǐchǐ kānchēng juānjuānxìliú
( )( )( )( )( )
xiágǔ měi yù rénjìhǎnzhì bùróngzhì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玛( ) 滔( ) 卉( ) 涓( )拔( ) 狭( )
吗( ) 稻( ) 奔( ) 捐( )拨( ) 峡( )
姿( ) 资( ) 愧( )槐( )
反思:
本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
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老师先提出问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最后全班交流反馈,老师相机归纳总结。
3、鸟的天堂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简化头绪,集中目标。
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难点)
重点和难点突破:
本文写得很美,在读中边读边勾画描写大榕树的词句,感受大榕树的大,美,茂盛特点,感情朗读。
在对比两部分的动静描写方法上,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本册教学光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教师出示《路旁的橡树》一文,学生朗读,看看文中那些语句描写了橡树,从铁路拐了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们对树的喜爱,保护环境。
)
第一课时(总5)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正确;
(2)读通顺。
思考:
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
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
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
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
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
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
(二次备课:
学生边读边画描写大榕树的词句,感受大榕树的大,美,茂盛。
)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
(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
第二课时(总6)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
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
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