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7215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docx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华夏民族的形成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从汉朝起称汉族。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说文》:

“夏,中国之人也。

”所谓的“中国”即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区,这是与周围的夷狄地区相对而言的。

“夏”《左传》中提到礼仪之大谓之夏!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

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

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

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

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

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

与四夷对称,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出处

《书·武成》: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盘庚迁都的分界线

大禹治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约公元前1600年,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灭亡夏朝,这时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商朝前期屡屡迁都,而最盘庚时期定都于殷(今中国安阳市),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春秋争霸

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

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三家贵族分晋

晋国从公元前676年开始大力扩张,晋献公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

晋献公为避免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

骊姬之乱使得晋国公族遭受重创,这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霸主。

此后,秦国和齐国都无法与晋国对抗,只有楚国能长期和晋国较量。

公元前622年,晋文公股肱之臣赵衰的儿子赵盾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607年,赵穿杀死昏庸的晋灵公,立晋成公。

赵盾开创了异姓卿族代晋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晋国公族从此日益衰落,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争相代为公族。

赵盾执掌晋国国政21年,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

公元前546年,晋楚争霸结束。

公元前526年,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激烈。

范、中行两家败亡后,智伯于公元前455年率韩、魏二家攻打赵家。

赵襄子最终说服韩、魏二家与赵联合打败智伯。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其地。

此时,晋国实际上已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韩国、赵国和魏国建立。

三家分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晋国彻底灭亡。

百家争鸣

在西周前期,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大一统运转良好,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社会安定,堪称“盛世”。

然而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也被重重礼制严重束缚住了,除了一个周公,西周前期并没有出现伟大的思想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血缘联系越来越淡漠,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期。

在这个动荡时期内,王室衰微、“礼坏乐崩”。

多极的政治格局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各国统治者急于延揽人才,人才可以四处流动,从贵族、士人到普通农民,人人都拥有逃亡的自由,或者说用脚投票的自由。

孔子见七十二君,就是说孔夫子他老人家走遍了七十二个国家。

由此造成社会控制的松弛,人的身份不再是不可松动的禁锢,人的精神首次获得空前的自由发展空间。

同时,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说: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

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

言论之自由。

至是而极……岂所谓‘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者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上升时代,虽然战乱不休,但社会仍然发展迅速,大型都市接连出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这是一个英雄时代,在大竞争、大动荡的背景下,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外交家辈出,导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书写了政治大变革、军事大兼并、外交大纵横、民族大融合的辉煌景象。

这是一个创造时代,人们思想解放,智慧勃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大的学派。

进入思想青春期的他们充满了创造的冲动和诉说的欲望,在早期中国文明史的天空中喷发成一道道绚丽的朝霞。

那是中国漫长文化史上唯一可以证明中国人拥有不逊于甚至超过其他民族的思维强度、力度、穿透力、创造力的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人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每个人都可能对中国历史的未来做出决定性贡献。

战国七雄争霸

商鞅变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

修筑长城

陈胜吴广起义

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王政于前221年统一并建立大秦帝国。

为了加强全国之大一统,秦王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

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

不过其事业是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

最后都城咸阳于前207年十月被刘邦攻陷,秦朝灭亡,立国共十五年。

楚汉之争

文景之治

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

此时,汉高祖刘邦在企图收复秦末被匈奴汗国占据的河套地区时,遭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

此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赞誉的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抗击匈奴

前141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军事上,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后来经过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以从武帝中期以来面临衰退的困境下的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建立新朝,西汉结束。

25年,刘秀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改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并开创了光武中兴。

张骞出使西域

赵过创立“代田法”

关于赵过的家世和个人经历都知之甚少。

大约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被任命为搜粟都尉。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有关他在农业生产动力、技术和工具三个方面的创造和贡献。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同畎)。

岁代处,故曰代田。

古法也。

”这段记载,扼要说明了代田的由来和特点。

“古法”就是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畎亩法”。

《国语·周语》“韦昭注”解释说:

“下曰畎,高曰亩。

亩,垄也。

”“一亩三■”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

“岁代处”指的是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

清代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说:

“代田者,更易播种之名。

■播则垄休,岁岁易之,以畎代垄,以垄处畎,故曰岁代处也。

”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闲轮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况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复和增进。

其栽培管理也比“■亩法”有很大改进,“播种于■中。

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壮,每耨则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

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旱农地区,雨量少,尤其春旱多风。

沟里能保持住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将种子播种在内,有利于出苗;幼苗出土后,在沟里也可减少叶面蒸发,使生长健壮;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垄平为止,这样作物根部深下,能吸收更多水分,则可耐风、旱和抗倒伏。

因此,代田的增产效果显著,“用力少而得谷多”,“一岁之收,常过缦田(没有■亩的平作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赵过所掌握的代田法,是从前辈农民那里学来,而加以改进和提高的。

他推广代田法时,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有计划、有步骤。

首先,在“离宫”(正式宫殿之外别筑的宫室)内空地上试验,证实确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训练,“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再通过他们把新技术逐步推广出去;第三步,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为重点推广,然后普遍开展。

“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

代田法为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防风抗旱的多种农法之一,不仅对于恢复汉武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盐铁会议

西汉御史大夫桑弘羊,曾参与西汉重要会议“盐铁会议”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下诏郡国推举“贤良”“文学”60余人到长安,询问民间疾苦。

“贤良”“文学”们提出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民间疾苦的原因,以为这些政策的实质是“与民争利”,因而力主罢盐铁、均输官等。

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坚持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原则,认为兴盐铁、置均输,扩大了政府的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济保证,同时,这些经济改革也有益于民生。

会议后,“罢榷酤官”,部分地区停止铁器官营,其它政策则不变。

这次会议,历史上称为“盐铁会议”。

司马迁写《史记》

汉匈和亲--昭君出塞

王莽改制

王莽,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

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外戚和宦官的争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了巩固皇权,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使之直接听命于皇帝。

这样,丞相之职形同虚设,皇帝的专制权力更加集中了。

但是,这种制度的实行,必须以皇帝亲政、直接掌握尚书台为前提。

一旦皇帝早死,便会带来政治上的危机。

太子年幼即位,年轻的太后临朝称制,往往重用其娘家父兄,这就为外戚擅权造成了条件。

如果幼年皇帝夭折,擅权的外戚又故意迎立幼小皇帝以图继续垄断大权,而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

这样,就形成了权倾内外的庞大的外戚集团。

小皇帝成年后,不甘忍受外戚挟持。

为了夺回大权,又常常结纳身边的心腹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掌权的局面。

东汉的皇帝大多荒淫腐朽,奢靡的生活使他们往往早死,而宦官身份卑贱,不堪辅政,于是又有新的外戚上台。

这种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便成为东汉后期政权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由此,便演义出一个个血雨腥风的政变故事,东汉王朝也在统治集团频繁的争夺中走向崩溃。

悲壮的黄巾起义

官渡大战

三国鼎立

淝水之战

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段)击败前秦进攻的战役。

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灭晋。

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东晋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一致对敌。

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石、谢玄等率8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

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涧(今安徽洛河),大破秦军前哨,斩梁成等秦将10名,歼敌1.5万。

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

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始有惧色。

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

苻坚则想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杀,于是下令稍退。

然而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加以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兵败了,致秦军大乱。

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大败秦军。

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

谢玄乘胜收复洛阳、彭城等地。

苻坚身中流矢,单骑而逃。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魏孝文帝迁都

 

隋文帝统一南北

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大运河的开掘

八王之乱

佛教传入中国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玄奘西行历险

 

武则天改唐为周

文成公主入藏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

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的分裂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

王安石变法

靖康之耻

岳飞抗金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四大发明

元朝的统一

 

明朝的建立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驱逐倭寇

 

一条鞭法改革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李自成起义

 

清朝的建立

 

吴三桂降清吴三桂和陈圆圆(资料图)郑成功收复台湾

神州一统的盛世

清代文字狱

三藩之乱

马嘎尔尼使团来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