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931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docx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分类:

科学试题2011-03-2209:

25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填空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

制订(规则)。

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5、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6、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

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7、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8、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9、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10、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

11、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12、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教学任务)之上,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

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而且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

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3、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

1、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4、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

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提高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提高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5、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

(1)、使用有结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

(2)、科学教材中举例的事物、提问的情景、思考的问题、讨论的主题、选择的探究项目都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

利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是实际的实物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直接感知和语言传递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通过实践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应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可搜集到许多信息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教学中使用有结构材料,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实验操作中,自主学习,亲自动手,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方法问题,实验教学是属于科学的范畴。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共同操作实验,相互间进行交流讨论,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情感,要遵循人文的规范,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有助于心理的沟通、交流、领悟、感应和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6、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7、《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8、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

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以来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题

1、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

2、《摆》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

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答:

对.

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答:

错。

家庭是科学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答:

对。

四、观点论述题

1、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

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教育专家提出:

“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强调了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就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其中就包括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

4、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请你根据下面的案例,谈谈你对王老师处理方法的观点,并说说你打算如何来处理?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

凸凹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

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

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走去。

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

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或许是准备搬家。

不是蚂蚁下雨前要搬家的么。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

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

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

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中。

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

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

走进教室时,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

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

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

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

答:

王老师的观点明显还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没有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

虽然他也关注了学生对蚯蚓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告诉学生把发现记下来以便日后研究,但是他没有想想学生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需要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教学进程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能不说大一种遗憾。

我想我会这样处理:

放弃原来教学进程中的内容,而是先引导学生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

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这个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因为教师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

而且科学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要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为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是对学生说:

“这问题我们下学期研究。

”或者总说:

“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你们提到的问题以后再说。

五、案例分析

1、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激趣导入(略)

画月亮

师:

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

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生都举起了手)

师:

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

(生:

行!

师:

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

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

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

明白了吗?

(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

明白了。

师:

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

(生动笔画)

说月亮

师:

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

哎呀,画得多美呀!

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

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

师:

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

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

生:

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

生:

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

师:

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

排月亮

师:

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

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

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

师:

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看月亮

师:

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

怎么办?

大家出出主意吧!

生:

做实验!

师:

怎么做?

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

实际看一看。

师:

好,大家再讨论讨论:

怎样看?

晚上出来看月害不害怕?

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

看多长时间?

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

怎样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答: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使用的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巧妙地运用了让学生画下记忆中的月亮的方法,既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了自己对月亮的原有认识,也正是通过让学生画月亮,才让学生对月亮的形状有个整体性的发现:

原来月亮的形状是会发生变化的呀!

这也正是激发了他们要进一步去细致观察月亮的兴趣。

接下来的引导,又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要求,以及观察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无形中也教会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从这位老师的做法,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科学探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让科学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7、《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

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

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生B:

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

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

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

“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

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

为什么?

答: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值得。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花了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

教师这样的处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地讲授训练更有效。

而且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是相当大的。

小学科学课期末考试尝试初探

考试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怎样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按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实施落实教学目标;怎样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直是教学改革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

“要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尝试改革了以往那种传统的考试方法,实施了开放性考查,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实际观察自然事物,亲自动手做实验,动脑想办法,研究问题,探究科学,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以纸笔考试为主。

新课程要求考试“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

因此,我们选择了开放式的考试。

1、开放考试时间

教师在期末结束前一个月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笔试和操作考试的题目,或将试卷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作答,第二天收卷。

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实际,认识自然,运用科学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解答办法和结果。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我们进行开放性考查的尝试,也正是基于这一教学改革理念。

2、开放考试题目

考试题目有难有易。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教师提供的题目中各选一个笔试和操作考试的题目。

笔试的题目有观察报告和调查报告等。

如:

对市场上的饮料进行调查统计、分类,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操作考试的题目有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等。

例如:

用正确的方法测出自来水、温水和开水的温度;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完成它:

证明水的深浅与物体的沉浮无关;请制作一艘小船,使它尽量能多装载些货物等等。

3、开放答题方式

学生的考试不全都局限于课堂完成,也可以单独或合作完成考试;(若是合作完成的,须注明各人所负责的部分。

)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或让家长帮助完成。

二、改革考试内容

1.注重引导学生实际观察、实验,动手动脑。

我们在确定考试内容时,力求使试题能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实际,以具体的常见的自然事物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

要求学生实际摘一朵植物的花进行解剖,用透明塑料胶带将解剖的花的各个部分分类粘贴在试卷空白方框中;要求学生捉一只昆虫粘贴在试卷上;要求学生能就地取材,用两个玻璃杯或碗、筷子、小勺和水、白糖、食用油等材料亲自动手做溶解实验。

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大自然,真正地是在认识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

2.注重渗透认识事物方法的指导。

试题力求在考查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

如要求学生将解剖的花的各部分粘贴在试卷上后,还要回答①你解剖的是什么植物的花?

②说说这朵花有哪几部分?

并在上面方框中标明各部分名称。

③这朵花是完全花,还是不完全花?

为什么?

要求学生将昆虫粘贴在试卷上后,还要回答:

①你捉的这只昆虫叫什么名字?

②为什么说它是昆虫?

今后,你若见到这样的昆虫,要保护它,还是要消灭它?

为什么?

学生在解答这样的题目时,既动手又动脑,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运用。

同时,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养成了解常见事物特征的习惯。

学生解答后,还能领悟到对于身边事物应该怎样了解和认识。

3.注重引导学生把握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列为总目标之一,说明《科学》教育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设计实验题时,注重遵循科学认识基本程序,力求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使他们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领悟和了解。

如,让学生做溶解实验这个题,首先提出“白糖和食用油是否能在水中溶解”这个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出假设,再让他们根据试题中的提示准备材料,实际做实验:

①慢慢地将两勺禾糖和两勺油分别放人杯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②分别用一支筷子在杯中搅拌1分钟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③停止搅拌,静置4小时后再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你推想一下,3天后这种现象会有变化吗?

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适当工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又要求学生解答第④小题:

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结合学习过的溶解知识分析一下,白糖和食用油都能在水中溶解吗?

为什么?

这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溶解概念得到了巩固和运用。

可见,学生解答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这个过程既考查了学生各种能力,又渗透了科学认识方法的指导。

4.注重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认识的空间。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和自行探究知识的意思和能力。

在考查学生对太阳的认识时,要求他们回答:

“你知道关于的太阳的哪些事情?

”这样,就不仅是单纯看学生对书本上介绍的太阳的知识的掌握怎样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识,激励他们去想各种办法,尽可能多地了解认识太阳——这个与人类有着密切联系的天体。

5.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当学生在一次探究研讨活动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想一想探究过程,谈一谈学习体会,让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再现自己经历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他们领悟探究知识方法,明确科学道理,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这对于突出科学教学的“教育性”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使开放性考查力求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在试卷的最后设计了一道附加题,要求学生实话实说:

①你在解答以上题目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怎样解决的?

②这次考试,你有什么体会和想法?

这样,可引导学生有意思地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学生对开放性考查所做出的反映。

总之,开放性考查是考试评价改革的一次尝试,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完善,我们将在改革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