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尝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165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尝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书法尝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书法尝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书法尝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书法尝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尝试.docx

《书法尝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尝试.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尝试.docx

书法尝试

1、书法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

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

一般要求如:

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

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

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书势”。

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转引沈尹默《书法论丛》)。

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美。

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

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采多姿。

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清代分为碑派(崇尚碑刻)与帖派(崇尚字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2、怎样欣赏书法

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

“实”的方面是有形的。

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

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

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

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

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

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

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

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

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

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

他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

书法的意境美是可以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确确实实的感触到的。

书法品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他与书法创作取反方想向的运动。

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

组字而成篇,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书法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再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有书作的意向,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之所在。

因此,书法品评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什么是用笔

用笔就是指笔尖在纸上写出点画的活动过程。

什么叫“锋”

笔尖捻开捺扁后,在阳光下照看,近尖处有一段透明的部分,这就是“锋”。

笔的弹性由“锋”决定,锋越长弹性就越强。

写字时笔尖在纸上一按即倒,一提即直,这就是“锋”所起的作用。

什么叫中锋

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叫“中锋”。

中锋运笔,就是让笔锋在点画中运行。

这种运笔方法,,是用笔的主要法度。

清代重光在“青筏”中说: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

优劣之根,断在于此。

”诚然,中锋是书法运笔中的主要法度,故至今书法在用笔以中锋为尚。

中锋运笔,由于起倒提按遣笔用锋之变易,所以,会出现形迹不同的点画、表现出刚柔曲直、纵横转运的意趣。

若腕侧管,有碍中毫的重心,使之锋正。

根据前人的经验,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住,纵得出,收得紧,拓得开,按得下,提得起,笔势则有往来,笔锋则能自有回互,锋才能保住中锋。

总之,中锋是用笔的一大关键。

只有锋正才能骨力血丰,神采飞跃。

当然,书法用笔极富变化,不可能笔笔达到中锋,但是,不管如何变化,然至末笔,必收到中锋这一点,必须引起初学者的注意。

什么叫侧锋

侧锋与正锋相对,也是属于运笔的一种形式和方法。

侧锋,在前人的一些书法论著中屡见提及,但对于它的性质,却有不同看法。

朱和羹《临池心截》说:

“正锋取劲,侧峰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十代侧锋,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

”这段话强调了侧锋用笔的重要性。

但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却指出:

“今以侧锋取妍者,皆异端也。

学书断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

戒之哉!

戒之哉!

”。

冯武对侧锋加以否定,把他说成是邪魔外道。

我想,这种异议的产生,追根寻源,在对于“侧锋”这一名词的不同理解。

简言之,就是将侧锋与偏锋混为一谈。

其实,偏锋和侧锋完全是两码事,偏锋绝不是侧锋。

所谓“偏锋”即是运笔时,笔杆倾斜,笔锋在书的一边,而笔身在书的另一边行走,产生的效果是一边光滑另一边如锯齿,墨不入纸,线条扁平而浮露于纸上。

运笔最忌偏锋,故称为“败笔”。

侧锋,《永字八法》论中注:

“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

”我想,侧锋就右,便包含以侧取势的意思。

当然,侧锋运笔,往往是笔锋由偏转中的过渡,它的优势就是用笔卧能起。

从运笔来说,并非是笔笔中锋,有时会不知不觉地使用侧锋,能将笔卧而起,这就是侧锋助以中锋的作用。

若从策锋来说,不仅仅是把“点”成为:

“侧法”而已,如“天”、“运”、“扣”等字的挑捺,甚至钩撇等,均是“侧笔”。

确切的说,“侧笔”方劲犀利,神采外耀,故凡出锋的点画,多用“侧笔”。

一句话,“侧锋”与“正锋”各有各的优点,又有相得益彰之妙。

什么叫“折锋”

“折锋”也叫“逆锋”,即起笔时笔锋逆入。

比如横画自左向右,写时先逆笔向左,到起笔顶点,往下轻轻一按,再向右画去;直画自上向下,写时先逆笔向上,到起笔顶点,向右下方轻轻一按,再向下画去。

什么叫笔锋

锋毫的近尖处有一段透明或发青的部分,这就是笔锋。

此外,字的锋芒,也叫“笔锋”。

运笔时,若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画之中,叫“中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出圭角,叫“藏锋”,若将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画一面,叫“偏锋”。

一般认为,“偏锋”为书法之病。

毛笔本身的弹性是由“锋”而决定的。

锋愈长,弹性就愈强;锋愈长,含墨量就越饱满;书写起来的点画便粗细自如,,流动圆润。

当然,运笔一提即直,一按即倒,又如点画的顿挫,字与字的纵横交错,相连等,都是“锋”做起的作用。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用笔贵在用锋。

用锋或正用、侧用、逆用、顺用、重用、轻用、实用、虚用……全仗笔尖锋芒指使。

若用中锋,下笔则沉劲;若用藏锋,下笔则浑厚,以使点画能“藏筋抱骨”;若用逆锋,可以使点画劲健厚重;若用露锋,则以纵其神:

若用侧锋,则以侧势取其险奇。

从用锋来说,所有这些,各有攸当,相成相反。

初学者书写时应以力注笔端之锋,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若锋毫平拖,就会使点画流于呆板。

什么叫笔位

执笔高低的“笔杆”位置,叫“笔位”。

另外,笔头深浅的尺寸,也叫“笔位”。

执笔高低,在书法上比较讲究,也是将字透出力感的关键。

唐代书法家卢携《临池歌》有云:

把笔深浅,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温峰体重。

这话有一定道理。

有些人不管写什么书体的字,都将笔管执的很高,这会司不妥的。

执笔过高,将会影响气脉的均匀,力不易灌注毫端,行笔不稳,也难以掌握笔的重心。

执笔过低,运转中就不灵活,拉不开势。

执笔高低怎样才算合适?

按一般规律是,草三、行二、楷一。

当然,这只是一个概数,至于实际运用,还可以自己斟酌确定。

笔头深浅部位,分为三断,笔端处,叫“一分笔”;笔腰处,叫“二分笔”;笔根处,叫“三分笔”。

笔头部位的划分,乃根据前人之经验,其目的是读书写者运用时有一准绳可寻,我们知道,笔头虽软,却富于弹性,顿则能起,行则能收。

但如果把握不好部位,就无法将字写好,所以,写字时笔头要用什么部位,关系极大,然笔头用在什么部位为宜呢?

一般地说,运用时不能超过腰部。

尤其是初学者写楷书,或者写篆书,隶书,应使用一分半至二分为佳,这样,行笔顿挫、提按便易于笔力贯注,得势自然。

书写时千万不要将根部也用上,如果用到根部,便会造成点画泛甚失态。

但也不能光用笔尖,否则,便会点画物力、轻飘。

什么叫提腕

肘着案而虚提手腕,叫“提腕”。

前人有云:

“下笔有千仞之势,此必须提高手腕而后触之。

这就是说,要下笔有力,四面展动,就必须高提手腕,芳能得其雄奇的姿态。

提腕这种方法较适宜写中楷、不宜写较大的字,或行草书。

因这种方法,肘部着案,不仅限制了运笔的幅度,而且,也很难顾及整篇的气势,勉强为之,写出的作品必然欠缺不周,且难以表作品的神姿。

当然,对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写字不可能使用悬腕,所以,这种方法暂时还是可以使用的。

但是,必须要练习高提手腕。

也就是说,肘部不要着力地紧贴字抬面上,否则气力不易通过肩、臂贯注下来,影响书写的效果。

什么叫悬腕

自腕至肘皆悬中而不着案,叫“悬腕”。

元代书法家陈曾在《翰林要决》中说:

“悬着空中最有力”。

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也说:

”悬则骨力兼到,字势无限“。

诚然,这种运腕方法是书法中最佳的一种。

腕至肘不着案以凌空取势,不仅容易将全身力气送至毫端,而且,无论是直笔横下,还是横笔直下,笔力自能沉劲,纵横如意。

尤其是写大楷或行草书,转动灵活,生气勃发,不会出现拘滞的弊病。

当然,这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开始不容易掌握,时有颤抖的现象,感到很吃力,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畏缩,只要经常实践,腕力便会渐渐增强。

什么叫枕腕

左手手掌枕于右腕之下,或将右手手腕置于台面,叫“枕腕”。

枕腕,目的是要运用指头的力量去写字,并不能充分发挥手腕的作用。

这种方法与“悬腕”、“提腕”比较,悬殊很大,失去了运腕的流便性。

自古以来这种方法也不时提到,但是,大都认为此法不宜提倡。

有人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写小字。

依我看,下小楷用这种方法也是不灵便的。

因为,这种方法过于呆板,伸缩性不大,光靠手指的力量去书写,很难通过肘、臂的力量而贯注毫端,字自然不会生动,笔力也不会强。

所以,这种方法就不必要用了。

什么叫五指齐力

五指齐力,指执笔时五个指头的力量要是全部送上,不使偏废一指。

五指齐力,是写字的主要手段之一。

将五指的力量通过腕、肘、臂的力量,但是指力不够,其他几个环节也难以掌握。

五指齐力,首先要使无名指得力,以防独弱一指,力量不均。

再者,大指横撑,以当四指合力的中点,同时要把各指骨节外顶,以调济各指间力的轻重强弱,这样,五个指头的力量才能相等。

五指就如五个兄弟,要相互协作,互相制约,才能劲住一处使。

否则,五指便不能齐力。

什么叫单钩

单钩,也叫“单苞”,是执笔的一种方法。

单钩执笔法,是用大指、食指、中指夹持笔管,食指从管外钩向内,中指用甲肉之际往外抵着,其余二指帖贴在中指下面。

这种执笔方法很少有人用,唐代书法家韩方明会极力反对,并在《授笔要说》中指出:

“世俗皆以单笔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

”此说颇有道理。

因双钩执管可高可低,灵便的多;而单钩只能执笔,低执必然容易着纸,将其余三指塞入掌心,掌心也不能空虚,应用时极不方便。

故“单钩”执笔法不宜提倡。

什么叫双钩

双钩,也叫“双苞”,是执笔的一种方法,。

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

“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指,其要实指虚掌,钩压平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以。

”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压着,食、中两指向内钩着,无名指向外揭着,小指帖在无名指下面,帮同送着,五指都派好了用场。

“五指法”也属“双钩”的一种。

双钩悬腕者,食指中指圆曲如钩,与拇指相齐,而撮管于指尖,则执笔挺直,大字连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亲于指,则运笔自如。

双钩执笔,对初学者较为适当,故古今多以提倡。

什么叫“力透纸背”

书画中的“力”是点画、线条形质、作者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较为抽象。

从具体运笔去看,如果能中锋行笔,即行笔时笔毛均匀铺开,笔心在笔画中行走。

手臂的力量能通过柔软的笔锋切进到纸中去,这就叫“力透纸背”。

如果行笔时笔毛拧得变形了或扭成一团、笔毛没调整好,没有使它均匀铺开,笔毛像抹油漆一样从纸上扫过。

这样的笔画是“抹”出来的,像墨猪,就无从谈笔力了。

笔画的力度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没关系,关键在于作者调整驾驭毛笔的能力,和运用中锋行笔。

  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细若游丝,但力若千钧。

从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中,你能感觉到画笔凝重,笔笔如铁钩银画。

这都是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

何谓连贯

“连贯”是指点画之间的气势相连,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有机联系,而不是每一笔都单摆浮搁、互不相干。

注意了笔道之间的连贯呼应,就能使整个字显得有气势而生动。

什么叫临、什么叫摹

“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

“摹”有“描红”“影格”两种,前者是用墨笔依着印有红字的描红本直接填写,后者是用薄纸蒙在字贴上隔纸描写,北方也叫作“榻”。

“临”是在“摹”的基础上,对着贴照样写。

练写程序要先摹后临。

何谓读帖

“读”帖就是指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何谓抄帖

“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

这种毛病,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何谓变化

“变化”是指一个字中有两个以上相同笔画的,要变化形状,避免雷同。

何谓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

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

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

大致横画斜度应为5°-7°左右。

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都不好看。

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

何谓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

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

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何谓宽窄

"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

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左右结构的字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

什么叫间架

间架是指字形的安排。

何谓大小

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

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字"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仪""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

何谓斜正

"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黨"字字形正,写起来就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何谓对临

”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

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

“格临”的办法是:

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分,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

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

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

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它东西代替也可。

何谓背临

“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

“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少字。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

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3、书法术语知多少?

□法书

 书法术语。

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书法三昧》:

“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

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翰墨

 义同”笔墨”。

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

“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

金,指鐘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

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鐫刻品。

《史记·秦始皇本纪》:

“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钟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则创于秦代。

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则造像勃兴,金器更少传世;唐代碑碣尤盛。

至于辑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则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摹其形状集为图谱,则始于吕大临之《博古图》。

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尤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发明六书指要,成为新兴的专门学科。

□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唐代张怀瓘《书断》:

“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

《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

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

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

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

桓谭《新论》:

“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碑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

《后汉书·窦宪传》注:

“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聘礼》郑注曰:

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分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林,宫庙以石,窆用木。

《礼记·檀弓》:

‘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按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称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

凡刻石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

”王注:

“古碑有三用:

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

秦之纪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汉以后之语也。

”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在晋代曾严禁立碑。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

“普义熙初,裴世期表言:

‘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

俗敝伪兴,华烦已久,不加禁裁,其敝无已。

’则知当日视立碑为异数矣。

”故历来晋碑难得。

□碣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

《后汉书·窦宪传》注:

“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碑额

 碑刻术语。

碑头的通称。

《碑版广例》:

“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

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篆额

 碑刻术语。

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

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篆盖

 碑刻术语。

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

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综例》称:

“篆盖,即篆额。

□碑阴

 碑刻术语。

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

□碑版

 泛指碑志之属。

《碑版广例》:

“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

参见“碑学”。

□碑学

 亦称“碑版学”。

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

□朱背

学问。

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勒石

 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

□朱背

 亦称“背朱”。

即“勒石”。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

《宣和书谱·正书一》:

“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剥蚀

 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石有剥落。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鋩。

□法帖

 亦称“帖”。

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样,总称《淳化秘阁法帖》。

“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始行。

《法帖谱系》称:

“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

□帖学

 损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义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

以区别于碑学。

②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

盛行于清代。

□南帖

 碑帖术语。

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以南朝碑碣绝少,而多为启牍之帖,故名。

参见“南北派”。

□书丹

 碑刻术语。

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

《隶释》:

“《石经》,蔡邕书丹,使工镌刻。

”南宋姜夔《续书谱》:

“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

故书丹尤以瘦力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

”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

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

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

《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

“临摹两法本不同。

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

”南宋美夔《续书谱》称:

“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

”又称: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

□响拓

 碑帖术语。

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由于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口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钧勒其原字笔画,然后再以墨笔填充。

响拓亦曰“影书”、“影覆”。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记述较详。

□影书

 见“临摹”、“响拓”。

□钩填

 书法术语。

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

亦称“双钩廓填”。

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洗碑

 碑刻术语。

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