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071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12.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散文诗二首复习试题(含答案)

 

七、现代文阅读

88.现代文阅读

鳝鱼骨里有妈妈的味道

林清玄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如果一人吃一碗鳝鱼面,恐怕需要花掉家里一星期的饭钱。

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剖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

为什么洗也不洗?

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鳝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

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

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香的鱼骨汤,深深地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每晚就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最好的美味。

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固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法。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忽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

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

妈妈把深情与挚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妈妈早已离世,在异国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

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

(选自《感悟》)

(1)请通读全文,以鳝骨为线索,梳理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妈妈讨要鳝骨--妈妈______--妈妈______--“我”由鳝骨汤而怀念母亲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鳝鱼骨里有妈妈的味道”呢?

请根据文意作答。

【答案】

(1)熬煮鳝骨油炸鳝骨

(2)设问。

运用设问句且单独成段的形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用设问的形式,可以自然引出下文,使前后衔接顺畅。

(3)因为妈妈熬的鳝鱼骨汤里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与挚爱。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

原文中有词语的,首选原文中的词语。

“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剖鳝鱼剩下的骨头。

”——写妈妈讨要鳝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

”——写妈妈熬煮鳝骨;“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写妈妈油炸鳝骨;“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

”——写“我”由鳝骨汤而怀念母亲。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为什么洗也不洗?

”是设问句,设问句的作用:

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此处运用设问句,且单独成段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衔接了上下文的内容。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妈妈为孩子讨要鳝骨、熬煮鳝鱼骨,鳝鱼骨汤里融入了母亲对子女的一片深情与挚爱,妈妈的爱都融入在这鳝鱼汤里,所以说那鱼骨里有妈妈的味道。

春草散章

杨林雪

①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②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

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竖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③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④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蔓延漫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得住她行路的脚丫。

而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⑤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除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

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

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在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给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

“你来掺和啥?

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

”草扮个鬼脸儿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⑥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⑦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意抒写,淋漓尽致挥洒她绿色的畅想!

春草且行且止,收放自如,天涯海角,迤逦而行。

文章可谓篇篇华美,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⑧春草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她从不嫉妒农民沉甸甸的收成,也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

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89.全文构思的着眼点是将春草的生长比拟为一个女孩在________,贯串全文的一个字是________,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都以系列暗喻的方式紧扣着这一点。

90.第③、④、⑤、⑥、⑦段使用________顺序,首先________,其余依次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文章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雏鸡、雏鸭、呆鹅和庄稼人?

92.第8段中的文字使你想起哪首诗?

默写这首诗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9.写文章“写”“风之笔”“水之墨”“横叶竖茎”“卷稿”“稿纸”“浓墨”

90.总分总旷野 田头地角沙漠牧场

91.侧面烘托,使春草的形象更丰满,同时,观察的视野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9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析】

89.这是一篇精美别致的散文,颇具诗歌的情味,对春草进行了人性化的描绘和赞美。

根据开头句“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结尾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中间也出现大量的“写”字,可知是将春草的生长比拟为一个女孩在“写文章”。

以“写”为线索。

用“风之笔、水之墨”来“写”的是春草;“横叶竖茎、卷稿”、稿纸、浓墨”这些也都是“写”春草的。

90.考查对文段的写作顺序的理解。

③段“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

”是总写春草长满各个地方。

④旷野上……春草蔓延漫生;⑤春草……草扮个鬼脸儿仍回田头地角扎根;⑥春草,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⑦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这是分写春草在各个地方的生长。

91.考查侧面描写及作用。

写这些小动物在草地的活动,来表现春草给世界带来的生机、活力与欢乐,充实了文章内容。

同时也从侧面衬托了春草的可爱。

92.考查对古诗的积累。

根据结尾“她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化用了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写出前四句即可。

阅读

荷叶母亲

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ándàn)的,今晨都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

——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大作,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由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都不动摇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一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93.文中第二、三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其作用是什么?

94.说说第四段开头关于天气的描写的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95.第四段中的“菡萏”是荷花的别称,此处的含义是。

96.为什么“我不敢下阶去”?

97.怎样理解“心中的雨点”?

98.最后一段在表达方式上看是________和_______,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3.文中第二、三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插叙,祖父和“我”在院中乘凉赏莲时,祖父的话暗示了“我”和“红莲”的关系。

把“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人,花瑞即人实,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铺垫。

94.这句环境描写为写大雨埋下伏笔,烘托心情,渲染气氛。

95.此处的含义是含苞欲放。

96.我十分挂念雨中的红莲,怕它被那密密的雨点打坏。

97.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98.最后一段在表达方式上看是议论和抒情,其作用是表达了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爱护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点明深化中心。

【解析】

【分析】

93.此题考查的是对记叙顺序的把握,记叙顺序可分为顺序、倒叙、插叙。

②③④段是插叙,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94.此题是对文章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考查。

文章中的自然环境,主要从渲染氛围、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主题等方面考虑。

“半夜,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

”为下文写大雨埋下伏笔;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

95.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9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此句所在的段落,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

“我不敢下阶去”是因为挂念雨中的红莲,怕它被那密密的雨点打坏。

流露出了我对红莲的怜惜和担心之情。

97.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章的中心来理解。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句话卒章显志,自然界中,荷花碰到的雨点有荷叶挡着,它是有形的。

“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作者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98.本题考查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主要起到抒发作者情感,点明并深化主旨的作用。

此文结尾的抒情议论句子,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呵护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