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058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4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

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

课标全国卷未考过科普类文章。

近年来只有广东高考、福建高考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北京高考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将更注重综合性,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概括后得出答案。

2.探究题将一步受到青睐,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要求评价贴近文本。

一、关于科普文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科普文章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

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二、科学小品的特征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特点如下: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生动性需要: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三、科普文章的阅读要求

与科学说明文相比,科学小品的趣味性更浓,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而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

首先,科学小品标题要生动活泼,富有新意。

其次,科学小品要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

例如:

①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科学小品富有情趣;③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这也是使科学小品产生趣味性的一种表现手法。

科普文章的阅读要领:

①抓被说明的主要事物;②抓主要事物的特征;③抓说明的顺序和方法;④抓科普文章的文学手法。

四、科普文的语言

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客观性和科学性,科普文章的语言必须严谨准确。

比如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

另外,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这种特点可以体现在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方面。

围绕科普文章语言、特点的考查,历来是高考的重点。

凡是考查科普文章阅读,很少有不涉及科普文章语言这个高频考点的。

五、科普文的手法和标题艺术

科普文章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有时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们乐于接受所介绍的科普知识,科普文章的作者还经常在标题的拟定上下功夫。

有一个新颖、吸引人的标题,自然会让人们眼前一亮。

所以科普文章的标题的新颖程度、感染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篇文章被人们的接受程度。

因此,针对科普文章的标题进行设题,就成了高考中常见的考查内容。

由于科普文章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

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虚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疑问等方法。

高频考点一、把握文本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开乐说,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温度,预报中是不会出现的,那些“创历史新高”的新纪录,都是实际气温;预报的数字,也不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因为,“天气预报从来都不是一道纯粹的数学题”。

这也是气温预报常常比实际温度低的原因之一。

只要温度上了35℃,一律称之为高温天气。

天气预报上了35℃,需由首席预报员签发。

不过,在高温预警信号界定中,40℃仍是有重要意义的。

红色高温预警信号——高温中的最高级别——是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40℃以上。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以今年8月18日发布的黄色预警举例说明,在发布预警的同时都必须附有防御指南,包括提醒有关部门防范电力设备因负载过大引发火灾,建议高温作业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等等。

因此,预报40℃以上高温,与其他极端危害天气的预报一样,仍然是需要与工作人员责任、考核相挂钩的。

对于40℃以上高温天气的预报并不是一律倾向于保守与压低。

有些地方鼓励把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预报严重些,以给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留有余地,有些地方则会倾向考虑预防的成本与扰民的风险,鼓励保守预报,这些都会呈现在气象系统的考核机制中。

除了考核的压力,气象系统还时常陷入弱势境地。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一致标准,百叶箱所在的气象站的空旷度须精确到其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障碍物高度的810倍。

比如,如果气象站周围有栋5米高的楼房,那气象站与它之间要留够4050米的间隔。

但是,随着城市迅速扩张与土地开发商用,许多地方的气象站被迫频频搬迁。

上海的一个气象站最多迁了6次;广东省目前有86个气象站,因探测环境受破坏而被迫迁移的多达54个……世界气象组织对中国气象站频频搬迁表达过不满,他们认为这将降低中国当地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从而影响全球气象数据交换系统的正常运转。

1.文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普文的科学性?

请举例说明。

                                    

【答案】①引用了气象界权威人士的话。

例如引用高级工程师李开乐的话,对天气预报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增加了可信度。

②数据真实准确。

例如“广东省目前有86个气象站,因探测环境受破坏而被迫迁移的多达54个”,所举数据精确,揭示了气象站被迫搬迁的困窘。

③所举的事例可靠。

例如“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以今年8月18日发布的黄色预警举例说明”,播报有明确的时间和内容,增强了真实性、可信度。

④客观性。

例如世界气象组织对中国气象站频频搬迁表达过不满,客观地点出了气象站频频搬迁的危害。

高频考点二、分析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

2011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的文章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四万余条的搜索结果。

中国近五十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

颗粒物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

据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

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

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这些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变化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恐怕也很难发生改变。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

2.文段多处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答案】如节选部分第三段,分别以“10微克/立方米”“1%6%或7%”和“5%”这些数据,说明了PM2.5超标后的浓度与心血管系统、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关,使人们对PM2.5危害人体健康有科学认识。

列数据使说明准确具体,富有说服力。

高频考点三、赏析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祝蜣螂南行

黎先耀

①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

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发笑。

②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开先河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普作家法布尔。

他的名著《昆虫记》赞颂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污:

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

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收集粪土,把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③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我国民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④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

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屎壳郎”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

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

所以,屎壳郎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⑤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

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牛粪,要覆盖约4000平方千米的草场;牛粪还滋生蝇类,更是害上加害。

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⑥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

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牛粪不合它们的胃口,它们不愿问津。

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⑦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

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

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

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分离,后来又与南极洲分开。

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始的兽类。

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一,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原始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

现在澳大利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鼠类,都是十八九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

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

因此,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⑧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食物链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同样的道理,澳大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的蜣螂,如果繁殖成功,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⑨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

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它们不怕关山阻挡,很快就会闻风而至。

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而叹。

现在,中澳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

今天,在澳洲袋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

⑩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莼鲈之思》,有删改)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

“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硬角的形状和功用。

“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关于蜣螂的想象。

“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则引用谚语介绍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

高频考点四、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据《参考消息》报道,由于扩招严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

但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科研能力差,“产学研”链条断裂,缺乏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导师”等问题,致使部分研究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

据新华网报道,目前高校或研究院的硕士生导师,是以教授和研究员为主体,大多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给予的帮助有限,更无法提供训练平台。

研究生在实际培养中,过分强调理论研究水平,出校门时空有一套见解却毫无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结果是,虽然培养了大量人才,却无法适应就业市场需要,高校和企业都消化不了,只能“贬值”。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如今中小企业是主要的就业岗位提供者,但对研究生的吸引力有限。

一方面,产业结构影响了企业用人方向;另一方面,较小的发展空间和不规范的用工标准,也让研究生顾虑颇多。

辽宁省人社厅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辽宁省职业供求数据表明,由于该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熟练工要求较多,企业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只是高职生的21%。

由此可见,想要转变硕士生“产能过剩”的现状,要从高校、个人和市场三方面入手。

高校转变培养观念,以“社会可用的高水平人才”为培养标准;硕士生在加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求职心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会从根本上缓解高水平人才的就业压力。

4.在这段调查报告中,作者是怎样得出“要转变硕士生‘产能过剩’的现状,要从高校、个人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先引用了《参考消息》的材料,说明当前的教学情况是研究生的能力没有很大提升;再引用新华网的报道,分析了研究生贬值的原因;最后以辽宁省人社厅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辽宁省职业供求数据表明,企业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相对较低。

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

高频考点五、探究标题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地图的魔术

[美]克莱·摩根

①我一向喜爱地图——爱它们美丽、实用、引人遐思;有了地图,我们自以为可以仿制世界,自命对世界了如指掌。

我们人类需要有安身立足之所,需要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我们在地球上的地址,而地图恰好把这些需要表露无遗。

地图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世界的东西,不过有关我们人类的就说得更多。

②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起,饱学之士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我们一般人却时常把这忘得一干二净。

教会更加深了这个误解。

地球是扁平的,像地图一样。

它还有边——好让人从这里跌下来。

在一些早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地球是由大象的背托着的。

古人觉得世界必须立于坚实的基础上,这种感觉直到近代还有。

③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

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可能在100万年前,时间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大峡谷,我们的远祖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一会。

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来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好地方。

然后指着地图说:

“这里,小伙子。

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可到那个地方。

④我们把这些线条当作魔术,你说多有意义。

我们就这样用一幅画来表示世界。

这个新玩意儿叫作“地图”,其中有非常真实的东西,可使我们相信我们能从这里到达那里。

它加强我们的信念——森林外有狩猎的好地方;不但如此,它还有力地提示,将来是存在的。

这是个我们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明天就可抵达,多令人欣慰。

地图上所有的路径,都通向一些地方。

⑤地图使世界安就其位。

在有地图之前,岛屿漂来漂去,城市转瞬间就会消失不见。

当然,地图上也有空白的地方,就像我们的知识一样;可是不要紧,我们可用想象力来填补。

对于早期的地图,约·斯威夫特这样写过:

地理学家在非洲地区上,用了野蛮的图画来填补空白;在不适合人居住的草莽,放了大象,说是没有市镇。

⑥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

伟大的地理学家托勒密以为欧洲和亚洲横跨大半个地球(今天,我们都知道欧亚二洲只占地球面积的1/10)。

托勒密的数字,流传了13个世纪。

哥伦布就借用这个数字,向西班牙国王游说,说他向西航行,可轻易地抵达东方。

哥伦布很幸运,走到一半就见到了美洲。

⑦1519年,费迪南·麦哲伦起航,要环绕世界一周,那时欧洲人以为美洲不过是个岛屿而已,藏在这个岛后面的就是亚洲。

麦哲伦的那个时代,大家都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

岂料这“一水”竟是浩渺的太平洋。

回头说说陆地,地图让我们想到疆界。

我们各个随心意来绘制地图,在这个城镇、那条河流画上边界,看,我们就这样为自己建立了帝国。

帝王玩地图的游戏,像我们玩棋子一样。

教皇用一条线就分开了“新世界”;西班牙把西面的全要了,葡萄牙只得要余下来的。

⑧地图画出了疆界,而疆界促成了战争。

统治者叫人绘画地图,然而,比较真实的地图不一定能取悦统治者。

17世纪末,路易十四看到一幅较为准确的法国地图后宣称:

地图让他失去的国土,多于他从战争中所得的。

就算在今天,政治地图所反映的世界,还是基于人们的意图。

厄瓜多尔的地图所显示的国土面积,双倍于它实际所统治的;原因是它在1941年与秘鲁打仗失去的领土至今仍争议未决。

根据危地马拉印行的危地马拉地图,伯利兹一国并不存在。

地图是充满想象的富藏。

在地图上,澳洲看来像个孤儿。

岛屿在镣铐中憔悴。

古老的非洲耸起肩膀,而欧洲把它按下去。

⑨“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

5.请结合全文探究“地图的魔术”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案】①地图上简单的线条能够表现美丽无限的世界。

②地图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使世界安就其位,不准确的地图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③地图是充满想象的富藏,可以引人遐思。

④地图可以让人足不出户,神游世界。

高频考点六、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烹饪协会调查报告

记者 窦媛媛

中国烹饪协会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

在春节长假中,北京市商务委也发布信息称,年夜饭和春节家宴也刮起了“节俭实惠”风气。

菜量“大换小”避免浪费

“姑娘,我们点这些菜够了吧?

不会浪费吧?

”昨天下午,市民胡先生一家五口到鸿宾楼用餐。

服务员的“贴心提示”立刻让他的担心打消了:

“您放心,6个人以下的年饭菜品都给您用小盘,当然价格也低,分量减了,保证吃得完。

按照北京人过年的食俗,年夜饭和过年期间的家宴一定要丰盛,最好是“鸡鸭鱼肉备齐”,还要配上汤、面点和果盘。

春节前,餐饮企业响应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春节家宴也打起了“实惠牌”,像鸿宾楼这样“大盘改小盘”的措施就是其中之一。

在鸿宾楼,菜量分大、中、小三档,比例是2:

1.5:

1,小盘菜的分量是大盘的一半,价格也按比例减少;凡是6人餐以下所有菜品都用小盘,基本都能吃完。

北京市商务委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京城多家餐厅为“厉行节约”推出了点菜适量提醒、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奖励节约用餐、主动退换菜等服务方式。

而中烹协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1.76%的企业张贴了宣传标语,近15%的企业对节约用餐有不同形式的奖励措施。

部分餐企取消“最低消费”

包间设“最低消费”,顾客为了凑单往往多点菜,吃不完就造成浪费,这样的情况与“厉行节约”背道而驰,令许多消费者颇有微词。

北京市商务委昨日在市场盘点信息中表示:

春节期间,眉州东坡、湘鄂情、倪氏海泰、俏江南、顺峰等知名餐饮企业取消实行多年的“最低消费”,还取消了包间费。

北京餐饮协会会长汤庆顺表示,目前取消了“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的餐饮企业还不多,并且其中不少企业都没有做出“彻底取消”的承诺,很有可能出现反复。

“企业设最低消费和服务费是出于经营压力,但更应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标准,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

”他表示,近期餐饮协会将正式向全市餐饮企业发出号召,呼吁企业共同取消“最低消费”,并一直坚持下去。

超30%餐厅浪费明显减少

中国烹饪协会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一系列厉行节约措施实施后效果明显,近80%企业认为浪费“有所减少”。

据悉,中烹协调查了全国近百家餐饮企业。

调查报告显示,近80%的企业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浪费,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其中27.3%的企业认为餐饮消费中浪费量达20%,这部分企业主要以星级酒店、高端餐饮为主。

约80%的浪

费来自于公款消费和商务宴请,约20%的浪费是由于团拜会和婚宴,家庭大众消费则很少浪费。

中烹协表示,在中央发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后,近80%的企业认为浪费有所减少,其中超过30%的企业认为浪费明显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数据显示:

有60%的餐饮企业在春节前出现退订现象,其中退订率在20%以上的企业超过一成,大多是高端餐饮和星级饭店。

举例来说,北京某五星级酒店退订近千万元,某西餐厅聚会下降80%。

而以大众消费为主的中低档餐饮企业受影响不大,销售额基本持平,部分中低档餐饮企业营业额有所增长。

(摘自《北京晚报》)

6.读了这篇调查报告,你觉得怎样才能厉行节约?

请结合选文和生活实际分条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人人有责。

②取消“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能够厉行节约。

③限制公款消费、商务宴请、团拜会、婚宴等是厉行节约的重要举措。

④家宴可以“大盘改小盘”,打起“实惠牌”。

⑤餐厅可以推出点菜适量提醒、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奖励节约用餐、主动退换菜等服务方式,以鼓励厉行节约。

⑥政府可以适当监督,并对铺张浪费者给予处罚。

一、(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葡萄糖发电。

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

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

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

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

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

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内烦人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服务。

12.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 (4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