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5953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docx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太湖新城江城大道芦荡路地块住宅项目工程项目QC小组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总用地面积约17509m2,总建筑面积为107539.92m2,拟建5幢18-33层高层住宅楼,其中地下车库10504平米,开挖深度约-7.85m。

本工程拟采用框剪结构,桩承台-筏板基础。

1、本工程37#楼为33层、38#楼为31层、39#楼~41#楼为18层的高层住宅,标准层高均为3m,建筑总高度为54m~99m。

2、43#楼为3F层配套用房,首层层高为8.05m,建筑高度11.7m。

图1-1工程效果图

二、小组概况

1、小组简介

小组简介表表2-1

小组名称

太湖新城江城大道芦荡路地块住宅项目工程项目QC小组

成立时间

2017.12.03

小组编号

0011

组长

陈忠

活动次数

14次

活动时间

2017.12~2018.5

课题名称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

课题类型

攻关型

课题编号

公司历届活动

2016年:

浙江省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14年:

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13年:

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2013年:

上海市工程建设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2013年:

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2、小组成员概况

小组成员概况表表2-2

姓名

性别

文化

程度

行政职务

组内职务

组内分工

QC培训

时间

参加活动次数

蒋金生

博士

公司常务副总

组长

统筹管理

36h

10

叶文启

硕士

总工程师

副组长

活动培训指导

36h

10

赵元一

博士

技术处副处长

副组长

方案编写

40h

10

吴保群

本科

项目经理

组员

现场协调

36h

10

严玉海

硕士

计划工程师

组员

资料整理

48h

10

张晓峰

本科

技术工程师

组员

资料整理

48h

10

陈军

本科

项目副经理

组员

现场实施

36h

10

葛有冬

专科

技术负责人

组员

现场实施

36h

10

李清梅

本科

资料员

组员

资料收集

48h

10

组内制度:

1、每月活动至少2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得小于2小时;

2、定期组织成员学习,坚持按PDCA循环程序办事;

3、随时做好QC活动记录,积累原始资料;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三、选题理由

1、质量要求

本项目计划申报上海市闵行区优质结构工程,需努力提高混凝土的观感质量。

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会导致墙柱根部出现露筋、蜂窝、疏松等观感质量问题,通过统计本项目T10栋楼的自检记录,层间接茬部位出现露筋、蜂窝、疏松等外观质量缺陷的比率为19.4%(31/160),不满足优质结构工程要求。

2、材料损耗率要求

混凝土漏浆是造成混凝土损耗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本项目T10栋楼的混凝土损耗率达到1.4%,对于普通建设工程,材料造价占总造价约60%,占比高,对于工程造价影响大。

若能减少混凝土损耗,提高材料利用率,会大大降低工程成本。

3、人工成本要求

漏浆情况导致的露筋、蜂窝、疏松等观感质量缺陷需要进行修补,结构表面的混凝土渣需要安排人工凿除,T10栋楼安排修补工作每层需增加2个工时。

选择课题: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

四、现状调查

1、结构层间接茬部位外观质量缺陷的调查

为了再次确保本课题的必要性和准确性,确定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小组对本项目T10栋楼的混凝土结构墙柱结构层间接茬部位的外观质量缺陷进行了调查统计。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050204-2015的规定,外观质量缺陷主要包括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外表缺陷,依据小组成员的丰富现场管理经验,可首先指出各缺陷产生的原因如下表所示,分别抽查T10楼的柱根、剪力墙根、外墙层间接茬处、电梯间和楼梯间接茬处等共计160个点,出现质量缺陷的点31个(部分点有多种质量缺陷),统计数据如下:

外观质量缺陷调查表表4-1

名称

现象

缺陷点数

原因及对应缺陷点数

缺陷概率

露筋

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

7

漏浆

7

4.4%

振捣不密实

1

蜂窝

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形成石子外露

13

漏浆

13

8.1%

振捣不密实

2

孔洞

混凝土中空穴深度和长度超过保护层厚度

11

漏浆

11

6.9%

振捣不密实

1

夹渣

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

3

没有清除杂物

3

1.9%

疏松

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

12

漏浆

12

7.5%

振捣不密实

1

裂缝

裂缝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内部

1

应力控制不当

1

0.6%

连接部位缺陷

构件连接处混凝土有缺陷及连接件有松动

2

连接处处理不当

2

1.3%

外形缺陷

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

8

漏浆

8

5.0%

外表缺陷

构件表面起砂、污渍等

1

成品保护不当

1

0.6%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各外观质量缺陷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4-1外观质量缺陷分布图

对上述外观质量缺陷按照形成原因进行划分,如下表所示:

缺陷原因分布图表4-2

缺陷原因

缺陷频次

缺陷频率

累计频率

漏浆

51

81.0%

81.0%

振捣不密实

5

7.9%

88.9%

清理不当

3

4.8%

93.7%

连接处处理不当

2

3.2%

96.8%

应力控制不当

1

1.6%

98.4%

成品保护不当

1

1.6%

100%

合计

63

100%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按照ABC分类法绘制出外观质量缺陷各个形成原因排列图,A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0%~80%,是主要影响因素。

B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80%~90%,是次要影响因素。

C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90%~100%,是一般影响因素。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4-2外观缺陷原因分布频率

从上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漏浆是A类因素即导致层间接茬部位外观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

2、漏浆造成材料损耗的调查

小组成员又开展了漏浆对混凝土材料损耗的影响程度的调查。

由于造成混凝土损耗的因素很多,各因素的统计较为麻烦,经小组成员讨论后一致决定只对墙柱底部的漏浆量进行统计,其余因素造成的损耗不予统计。

在开展现状调查时本项目的各栋楼均在进行主体施工,为了简化工作量,选取T6、T7、T8、T9、T10号楼刚拆模的各层作为统计对象,每栋楼选择一层,收集每层墙柱底部漏出的混凝土块、缺陷修补时凿除的混凝土块及缺陷修补时使用的细石混凝土量作为墙柱底部漏浆导致的材料损耗量,并统计各层混凝土的总损耗量。

统计结果如下:

混凝土损耗率统计表表4-3

栋号

T6

T7

T8

T9

T10

合计

单层混凝土体积

473

473

485

485

623

2539

漏浆损耗量

4.1

3.9

3.9

3.6

5.4

20.9

漏浆损耗率

0.87%

0.82%

0.8%

0.74%

0.87%

0.82%

总损耗量

6.9

7.1

5.8

6.4

9.4

35.6

总损耗率

1.46%

1.5%

1.2%

1.32%

1.51%

1.4%

漏浆占总损耗量比值

59.4%

54.9%

67.2%

56.3%

57.4%

58.7%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4-3漏浆损耗量分布图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墙柱底部漏浆造成的混凝土损耗是引起混凝土材料损耗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两项调查,可以看出墙柱底部漏浆现象不仅是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而且还是混凝土材料损耗的主因,因此开展漏浆现象防治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质量,而且还能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所以计划开展本课题:

改善混凝土结构层间接茬部位漏浆情况。

5、设定目标

为实现上海市闵行区优质结构工程及达到业主要求,QC小组根据现状调查数据统计,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通过对漏浆的控制,将混凝土层间接茬部位观感质量合格率提高到94.7﹪以上:

[160–31×81%×(1–90%)+31×19%]÷160×100%=94.7%,同时将混凝土的平均损耗率降低到0.8%。

见如下柱状图: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5-1观感质量合格率目标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5-2混凝土损耗率目标

六、原因分析

针对活动目标,QC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影响层间接茬部位观感质量的主要因素:

漏浆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汇总,并绘制了关联图,如图6-1所示。

图6-1层间接茬部位漏浆原因分析关联图

从关联图上可看出,造成层间接茬部位漏浆的末端因素有如下11个:

(1)模板变形;

(2)混凝土界面不平整;(3)配模误差;(4)模板装配误差;(5)拼缝封堵不合理;(6)模板破损;(7)对工人交底不够;(8)模板加固措施不当;(9)振捣操作不当;(10)背楞设置不合理;(11)模板夹具松动。

七、要因确认

针对上述末端因素,小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测量、分析、确认。

确认一:

模板变形

验证时间

4月10日

确认方法

现场调查

验证人

严玉海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对现场周转使用的模板进行调查,发现木模的周转次数基本保持在5次以下,现场正在使用的模板很少有翘曲、变形的情况。

确认结论

次要因素

确认二:

混凝土界面不平整

验证时间

4月8日

确认方法

现场调查

验证人

张建强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对现场正在支设的模板体系进行调查,发现模板底部交界部位的混凝土表面不平整现场较多,出现有粗骨料凸起、浮浆较多、标高误差等现象,而且支模时没有对接茬面进行凿毛清扫,导致模板底部拼缝不严。

确认结论

主要因素

确认三:

配模误差

验证时间

4月5日

确认方法

调查验证

验证人

张建强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查阅了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案,并对现场的技术人员及木工进行走访调查,发现没有采用集中配模方法,模板均是在支模现场临时切割组装,模板切割精度难以控制,配模效率低,误差大,而且材料浪费现象也较严重。

确认结论

主要因素

确认四:

模板装配误差

验证时间

4月5日

确认方法

调查验证

验证人

葛有冬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查阅了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案,并对现场的技术人员及木工进行走访调查,模板支设时有专人进行标高和尺寸的控制,在模板支设前先在地面弹好控制线,支设过程中在立杆和横杆上均有控制线,模板装配控制较好。

确认结论

次要因素

确认五:

拼缝封堵不合理

验证时间

4月8日

确认方法

现场调查

验证人

严玉海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对现场的模板底部缝隙封堵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外墙底部缝隙基本未采取封堵措施,内墙底部缝隙主要采用砂浆封堵,当缝隙较小时封堵效果较好,但是缝隙比较大的地方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极易造成砂浆裂开,漏浆情况仍然很严重。

确认结论

主要因素

确认六:

模板破损

验证时间

4月8日

确认方法

现场调查

验证人

严玉海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对现场周转使用的模板进行调查,发现木模的周转次数基本保持在5次,现在正在使用的模板很少有缺棱掉角的情况。

确认结论

次要因素

确认七:

对工人交底不够

验证时间

4月8日

确认方法

内业检查

验证人

葛有冬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对参与施工的工人交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70人,进场后进行了施工方案及质量技术交底的有65人,占92.6﹪,并在培训记录上签了字,只有5人刚进场,准备安排进行交底。

确认结论

次要因素

确认八:

模板加固措施不当

验证时间

4月8日

确认方法

调查分析

验证人

严玉海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对现场模板底部加固措施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外墙模板伸入下层墙体50mm,最底部对拉螺杆距离交界面250mm;内墙及柱子最底部对拉螺杆距离交界面250mm,没有设置水平加固。

导致混凝土浇筑完后由于底部压强较大,极易导致模板底部出现胀模情况,从而造成漏浆。

确认结论

主要因素

确认九:

振捣操作不当

验证时间

4月10日

确认方法

现场调查

验证人

张建强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对混凝土振捣棒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使用频率高、小直径振捣棒,震动次数合理,振捣过程尽量避免碰到模板,没有出现振捣强度过大导致模板松动的情况。

确认结论

次要因素

确认十:

背楞设置不合理

验证时间

4月10日

确认方法

调查分析

验证人

葛有冬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检查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案,对计算书进行复核,本工程主次龙骨均选用40*80cm的标准木方,模板厚度15mm,次龙骨间距150mm,主龙骨间距450mm,经受力计算,满足规范要求。

现场模板支护经过技术交底,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确认结论

次要因素

确认十一:

模板夹具松动

验证时间

4月10日

确认方法

内业检查

验证人

严玉海

确认内容

QC小组成员检查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案,并经过现场调查,结果发现本工程墙柱模板底部主要采用对拉螺杆进行固定,螺杆间距450mm,剪力墙端头采用钢管卡牢,满足规范要求。

确认结论

次要因素

经过对上述11条末端因素的逐条确认,小组共找出了4条主要因素:

1、混凝土界面不平整

2、配模误差

3、拼缝封堵不合理

4、模板加固措施不当

八、制定对策

针对上述要因,小组成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解决措施并予以监督落实,详见表8-1。

对策实施一览表表8-1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责任人

完成时限

1

混凝土界面不平整

提高混凝土交界面平整度

使模板支设部位的混凝土界面平整,保持在同一标高上

1.加强标高控制

2.混凝土表面剔凿

陈军

6月15日

2

配模误差

提高配模精确度

消除配模误差导致的模板拼缝

1.专人绘制配模图

2.采用精密模板切割机集中配模

严玉海

6月20日

3

拼缝封堵不合理

改进拼缝封堵方法

保证模板缝隙封堵严密,不漏浆,不影响外观

1.外墙模板缝隙采用双面胶封堵

2.内墙模板缝隙采用模板条固定封堵。

陈军

6月25日

4

模板加固措施不当

加强模板底部加固

保证模板底部不出现胀模情况

1.外墙模板下挂加看脚螺栓

2.调整模板底部背楞间距

陈军

6月25日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9、对策实施

实施一(针对要因:

混凝土界面不平整)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在竖向钢筋上拉标高控制线,如图9-1所示,实时测量混凝土的标高,保证混凝土在同一标高上。

2、模板支设前对交界面不平整部位进行剔凿,清除破碎混凝土。

如图9-2所示。

实施效果:

通过对混凝土标高的实时监控,提高了楼板厚度的精确度,并且通过不平整部位的剔凿和清扫,保证了模板支设部位的混凝土交界面平整,减少了模板底部缝隙的产生。

图9-1混凝土标高控制线图9-2交界面剔凿平整

实施二(针对要因:

配模误差)

1、由公司的技术设计中心抽调两名专业设计人员为本项目绘制模板排布图,出具模板下料单,保证模板下料的准确性,如图9-3所示;

2、现场设置专门的模板加工场,依据模板下料单,采用高精度模板切割机进行集中配模,保证了模板的精度,如图9-4所示;

实施效果:

通过集中配模保证了模板的切割精度,不仅节约了材料,而且避免了现场模板装配由于模板尺寸误差而出现缝隙的情况。

图9-3深化设计配模图图9-4集中配模

实施三(针对要因:

拼缝封堵不合理)

1、外墙模板支设之前先在下层混凝土墙面上沿接茬处贴上一层双面胶,用来封堵外墙模板和墙面之间的缝隙,如图9-5所示;

2、内墙模板支设之前先弹好控制线,沿控制线外侧15mm铺设宽度为100mm的模板条,模板条用水泥钢钉固定,模板条内侧边沿紧靠墙柱模板外侧,对于局部缝隙无法堵住的部位用砂浆封堵。

如图9-6所示;

实施效果:

通过合理的封堵措施,使剪力墙和柱的根部保持平整,缝隙封堵严密,外观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图9-5外墙接茬部位贴双面胶图9-6内墙模板底部水平模板条堵缝

实施四(针对要因:

模板加固措施不当)

1、外墙模板安装时下挂200mm,距楼层面以下100mm处预埋看脚螺栓,待上部支模前,先贴好双面胶,底部与外接螺杆连接,拧紧加固,防止错台现象,防止漏浆,如图9-7所示;

2、内墙模板最底部的对拉螺杆距离楼板面不高于200mm,剪力墙端头部位用双钢管卡牢,L型、T形墙水平拉杆与对拉螺杆通长设置,墙柱端头采用拉杆固定,如图9-8所示。

实施效果:

通过模板底部加固措施的改进,有效的防止了胀模、错台现象的出现,从而使漏浆现象得到很好的控制。

图9-7外墙模板下挂图9-8墙端部钢管加固

十、效果检查

2016年11月1日,小组QC活动暂且告一段落。

从7月1日开始,由包括公司和项目部人员组成的QC小组成员通力合作,T6~T9栋楼主体结构按照制定的实施措施开展施工,抽查现场的层间接茬部位点数160点,其中不合格数8个,观感质量合格率95%,分析各质量缺陷的原因(部分质量缺陷有多个原因),如图10-1所示,漏浆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时统计混凝土损耗率如图10-2所示,混凝土损耗率降为0.76%,我们制定的QC小组活动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10-1外观质量缺陷形成因素对照表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10-2混凝土损耗率对照

本工程通过开展QC活动取得了如下成果:

1、技术效益

(1)质量目标:

通过QC活动,使本工程的主体结构观感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达到了优质结构工程的评选要求;

(2)形成标准:

通过QC活动,形成了我公司模板工程施工的统一标准,在多个项目上进行推广;

2、经济效益

通过开展QC活动,主体结构的观感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节省了剔凿修补的人力成本2万元,同时漏浆情况的减少也降低了混凝土的材料损耗率,共节约材料费用11.5万元,共计节约成本13.5万元。

3、社会效益

通过运用QC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多次获得设计、业主、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在10月和11月份相继迎来了公司内部的技术观摩会以及浙江进沪建筑企业的现场观摩会,层间接茬的质量控制措施得到了大力推广。

图10-3现场观摩会

十一、制定巩固措施

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QC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此,QC小组不骄不躁,在后面的2个月中继续坚持和改进了相关措施,在原有的模板工程施工方案的基础上,详细编写了层间接茬防漏浆措施的作业指导书,并加强对现场工人的交底,加强工人的质量意识培养。

在巩固阶段,QC小组对T8、T9栋楼的墙根观感质量进行抽查,总共抽查了50个点,观感质量显著提高,质量缺陷数量显著降低,具体如图11-1所示。

混凝土的材料损耗率也保持着较低水平,如图11-2所示。

由公司的技术设计中心进行总结,形成技术提升质量系列措施,在全公司的项目进行推广。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11-1观感质量合格率对比图

制表人:

胡桂青制表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图11-2混凝土损耗率对比图

十二、总结回顾

通过本次QC活动,丰富了小组成员的QC经验,并以本次QC活动为契机,使施工管理的其他方面也融入到运用PDCA循环管理中去;加强了施工管理的规范化、有效化、程序化,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为本工程确保上海市闵行区优质结构工程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次QC活动让小组成员们认识到提高工程质量其实无需采用多么高精尖的新技术,通过对传统施工工艺的小改小革,用很少的成本同样可以显著改善工程质量,我公司正以此为契机,开展技术提升质量的系列活动,通过小的技术改进来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的目的。

小组成员对本次QC活动前后的自我综合素质进行了分析评价。

具体评分如下(5分制)

项目

活动前

活动后

质量意识

3

5

安全意识

2

4

解决问题能力

3

4

QC知识

4

5

团队精神

4

5

活动后

活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