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5613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设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教学设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教学设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教学设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教学设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设想.docx

《语文教学设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设想.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设想.docx

语文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意义:

徜徉(chángyáng):

随意漫游。

肆恣(zì):

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

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

旧迹。

遗风余思:

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

居高视下。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比喻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

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简介作者及其文学创作特色。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予固。

南丰(今江西南丰)人。

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

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

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

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本文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并联系作者的文学主张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

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

文章从墨池落笔,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

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

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查看更多与本文《《墨池记》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章。

 

《墨池记》教学设计一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邪(yé)

楹〔yíng〕徜(cháng)徉(yáng)

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

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程序三、四可相互渗透,学生提问关键语句及关乎文章主题、行文风格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抓住不放,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赏析文章。

[自读点拨]

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

卒谥“文定”。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

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

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

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

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

其中“临、池子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

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

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四、几个设问句的理解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斗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

劝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

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饲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扫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

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刁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泫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

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

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揣想。

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三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

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

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解说:

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自读思考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墨池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

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

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目标:

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

作用。

[教学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强以仕()徜徉肆恣()()()楹()岂信然邪()盛(

)恐遗()风余思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尝极()()东方虽一能不不以废()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隐然()洼然()方羲之不可强以仕()()()岂有()肆恣()则其所能()自致者()恐其不章()楹间以揭之()()推王君之心()尚之如此()庄士()被于

来世()

二、整体把握

1、本文记叙了王羲之的一件轶事是:

(用现代汉语)

课文相对应的原文是:

2、说说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研讨

1、辨析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有洼池然而方以长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羲之之书晚乃善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然后世末有能及者以临于溪方以长

虽一能不以废强以仕虽一能不以废

2、翻译句子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3、分析课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下读本文后的最深感受

本文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在全文的作用是: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原因是什么?

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

请列举出一些成功的背后付出了无数艰辛的例子或者名言

 

《墨池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议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二、学习重点:

1、熟读文章,能正确理解文章译义。

2、体会文章主旨。

三、学习难点:

1、懂得借事议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四、学习准备:

收集王羲之、曾巩的有关资料。

五、学法指导:

(按照我的说法做看看,肯定有效。

1、对照注释朗读课文,读准文章的字词。

2、继续对照注释,理解文章翻译,扫清字面障碍。

3、根据文章的预习提示和问题进行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六、学习过程:

A、预习环节:

(一)、(你是一个懒惰的人吗?

如果不是,就请你……)搜查关于作者与王羲之的资料,并写在下面。

(二)、一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

(请不要看书,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洼然王羲之荀伯子徜徉

强以仕楹间惟王君夫人之有一能

2、填空。

(1)、曾巩,字,文学家,著有。

(2)、荀伯子,人。

(三)、二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1、联系课本,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如果有一点遗忘,也不要紧,可以查看书本或查一些资料。

隐然:

临:

洼然:

岂信然邪:

邪:

方:

强:

极:

徜徉:

书:

所能:

盖:

天成:

及:

深造:

章:

揭:

推:

善:

尚:

庄士:

遗风余思:

被:

来世:

2、解释以下句子。

(有点难度,不过不要紧,与“强手”竞争才能显示你的实力。

(1)、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2)、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3)、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B、学习环节:

(一)、导入。

公元353年,一个人邀请了41位亲朋好友,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

他们坐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

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

他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作序,写成《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据传后来被唐太宗取去,作为自己的陪葬物。

《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但他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摹临他的字体。

他是谁?

他就是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墨池的文章——《墨池记》。

(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请你说说看;相信你所说的就是我们的答案。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任务虽然艰巨,但你肯定能完成。

(四)、一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1、自由朗读。

2、展示的平台。

(其实你能站起来读文章,你就是未来最优秀的播音员。

3、师生纠正。

(五)、二读课文,理解文章的释义。

1、请一个同学读。

(再来展示一下,好吗?

2、其他同学对照注释一起说出文章的译义。

(千万不要滥竽充数啊!

3、同学分组交流文章的释义。

(有疑惑的提出来一起解答。

不行?

那就请你举手示意,让老师来。

(六)、三读课文,品悟文章的主题。

1、齐读课文。

(可要放开声哦。

2、讨论思考:

(这可是真功夫啊!

看你是否理解了文章。

(1)、第1节中写了一个什么传说?

(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2)、课文第1节是从哪三方面来写墨池的?

(地理位置、外形特征、得名由来。

(3)、王羲之的书法是天生的吗?

那是靠什么?

(“晚乃善”“非天成也”;“精力自致”。

(4)、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槛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学生。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5)、曾巩作记的缘由是什么?

(又告于曾巩曰:

“愿有记。

”)

(6)、曾巩认为王君书字于槛柱间与索文有哪两个目的?

(仰慕王羲之;勉励学生。

(7)、找出文章中议论的句子。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3、交流、展示的平台。

(你就是最优秀者之一。

(七)、小结。

1、这篇文章通过记叙墨池和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阐述了关于学习的道理:

不论研究学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还是深造道德(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只有专心致志,弹精竭力,才能取得成就,达到理想境界,即是“学固岂可以少哉”。

借记墨池而发议论,表达劝学的主旨。

(八)、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很多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故事,你能说上吗?

(快速收集你大脑中的所有信息,看你的文化积累怎样。

有难度吧?

没关系,试试看。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3、闻鸡起舞。

4、爱因斯坦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6、活到老,学到老。

7、勤工出巧匠。

8、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而读书、凿壁偷光。

(九)、练习检测。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

(这可是考察你对文章的字词的综合理解,怎样?

相信你会行的。

1、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3、羲之之书晚乃善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4、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1.形状;“当……的时候”;方向。

2.“顽固、固执”;“本来、原来”。

3.“书法”;“书写”。

4.“能够”;“技能”。

(十)、回味一下本节课你学到知识了吗?

(如还有疑惑的地方,老师可以跟你单独交流,好吗?

但有一点:

王羲之的勤奋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这里有两个关于他的故事,你看完了一定会有所感慨吧?

中学语文在线()

1、王羲之练字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没有办法,妻子只好把饭送到他写字的桌上。

这次,妻子给他送的是馒头蘸蒜泥。

王羲之一边全神贯注地写字,一边按妻子的吩咐拿着食物往嘴里送。

一会儿妻子来看他吃得怎么样了,结果一进门就禁不住大笑起来,原来王裁之满嘴乌黑,正拿着蘸满墨汁的馒头,还要往嘴里送呢!

他对练字如此着迷,竟然忘记了周围的环境,吃的什么味道都不经意了。

2、王羲之对书法艺术全身心投入,使他在当时就享有盛名。

有人为了得到他的墨宝,甚至花了不少功夫。

据说,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这个地方有一位道士,很想求王羲之给他写一本《道德经》,他把纸帛都准备好了,就是怕王羲之不答应。

想来想去,他终于了解到王羲之很喜欢鹅,因为王羲之认为鹅浮水的姿态对于领悟运笔劲势很有帮助。

于是这位道士就精心养了一群上好的鹅。

一切难备就绪,就把一群鹅群赶至王羲之时常经过的地方,以便见机行动。

一天王羲之果然路过那里,看到这许多逗人喜爱的白鹅,个个都那么出色,就停下来欣赏,看得又了迷,久久不忍离去。

最后,他希望道士把白鹅卖给他,以便带回家去观赏。

道士却故意板起面孔说:

“这么好的鹅我可舍不得卖,不过你要是能给我写一部《道德经》,这鹅我也就豁出去送给你了。

”王羲之一听就答应了,很快,王羲之把《道德经》写完交给道士,换走了这群白鹅。

这段佳话,被后人广为传颂。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你去努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学习、生活中的佼佼者。

(十一)、作业。

1、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

墨池记》综合资源一

作者:

不详日期:

2005-11-9阅读:

2528次●课文说明

曾巩于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之前,曾在家乡临川(现在江西抚州)讲学。

这篇文章是他在庆历八年(1048)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成的。

全文共两大段。

第一段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介绍墨池的所在及形态。

临川城东,临着溪水有一个缓缓隆起的高坡,称作新城。

新城之上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就是荀伯子《临川记》中所说的王羲之的墨池。

第二层介绍墨池之称的由来。

王羲之一向仰慕张芝,张芝在水池旁练习书法,到池中洗砚把池水都染黑了。

这就是王羲之学张芝洗砚的遗迹,难道是真的吗?

作者在这里特地用了一个设问句,那是因为称作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所以作者对此传说持有怀疑态度。

第三层不去追究墨池的真假,转而去写王羲之。

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去做官,曾经遍游东方,直至乘船出海,自己在山水之间感到心情愉悦,但他岂能恣情任性只满足并停滞在山水之间呢?

这是用设问句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随之笔锋一转而进入第四层,评价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特别好,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际上乃是由于他的勤学苦练,而不是自然天成的。

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难道不是因为学习的勤奋不及他吗?

作者又利用设问句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第五层,作者总结自己的观点:

学习确实是不可缺少的,更何况你想要在道德方面得到深造呢?

在这一段里,作者从介绍墨池到论述王羲之的勤奋学书,一步步加以引申推论,最后落到文章的主旨──道德的修养上来,突出了勉学劝善的目的,前后环扣,文章延伸得极为自然合理。

文章的第二段,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

可分三层:

第一层说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又向作者说:

“希望你写一篇《墨池记》。

”就是说明王盛对墨池的重视和自己写作此文是应王盛之请。

第二层写王盛这样做的用心,可能是尊重他人的优点,虽是一技之长也不能使之埋没,乃至连他的遗迹也很珍视,也可能是推许王羲之勤学苦练之事以劝勉学生。

作者肯定了王盛悬挂墨池六字,又请作者写记的用心。

这里用设问句来说明自己的推测,是一种谦逊的语气。

第三层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想。

他慨叹道:

人有一技之能就使得后人这样尊崇,更何况是仁义正直的人所传下来的品德作风,它对后世的影响将会多么巨大啊!

这篇《墨池记》属于杂记体文章,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

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或用以表示怀疑,或起到提示、启发的作用,或加重谦逊的语气,这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关于练习

一、朗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二、比较下列各组注意划线的字意思的异同。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准确理解句意,并学会结合上下文推测同一文言词的不同意义。

1.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3.羲之之书晚乃善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4.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5.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1.

(1)句中的“方”是指形状,

(2)句中前一个“方”是“当……的时候”,后一个“方”是指方向。

2.

(1)句的“固”是“顽固、固执”的意思,

(2)句中的“固”是“本来、原来”的意思。

3.

(1)句的“书”是“书法”之意,是名词;

(2)句的“书”是动词,是“书写”之意。

4.

(1)句中的“因”是“因为”的意思,

(2)句中的“因”是“于是”的意思。

5.

(1)句中“能”是“能够”的意思,

(2)句中的“能”是“技能”意思。

●教学建议

一、课文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二、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被广泛流传。

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三、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有关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