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522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杂志经营可行性实施报告

杂志发展的可行性报告

 

一宏观外部环境

1宏观政治环境

报纸作为政府的喉舌,在法律政策上国家给与了一系列明文规定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国家机关报刊管理部门,中央各新闻单位:

近年来,我国报刊出版单位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各级各地报刊出版行政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舆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也要看到,当前报刊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少数报刊主管单位不能很好履行管理职责,少数报刊出版单位部管理松懈、出版容时有差错,少数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为推动报刊业更加繁荣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A、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重点。

(a)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b)进一步解决报刊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报刊出版违规行为。

(c)构建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报刊监管机制。

B、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措施。

(a)加强报刊年检工作,检查和规报刊出版活动。

(b)健全完善审读机制,加强报刊舆情监测和分析。

(c)加强报刊管理基本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d)加强采编队伍建设,完善报刊采编人员的准入退出制度,进一步规新闻采编活动。

(e)加快建立报刊出版单位评估体系,实施退出机制。

(f)继续严厉打击“四假”,净化报刊市场。

C、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各地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对本省报刊出版现状和管理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和梳理,分析查摆报刊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报刊管理、规报刊秩序的具体措施和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报刊管理的各项要求。

各省局于4月底前向新闻出版总署递交贯彻落实情况。

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将派员对各地落实情况组织检查,对重点地区、重点报刊进行督查。

具体检查:

对所辖报刊出版和管理情况是否进行全面检查;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是否提出了切实措施;对违规报刊是否做出处理,特别是依法应予停刊、停办的是否停刊停办;是否有加强管理和创新管理的新举措。

(2)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管理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切实开展报刊审读工作,现将《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一条为履行报刊出版管理职责,切实加强报刊出版管理,维护报刊出版秩序,提高报刊出版质量,促进我国报刊业健康繁荣发展,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报刊审读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在报刊出版后组织有关人员,依法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的审阅和评定,是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

第三条凡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报纸出版许可证》和《期刊出版许可证》的报刊,应列入审读围。

第四条报刊审读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督促报刊出版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努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报刊审读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的原则,努力保障审读结论客观、公正。

第五条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报刊审读工作,承担协调、指导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以及中央部门报刊主管单位组织开展审读工作;负责研究、汇总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以及中央部门报刊主管单位提交的审读报告;研究处理审读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审读工作的意见;负责向中央和国务院报告审读工作发现的重大问题;根据需要调阅报刊出版单位阅评报告;整理编发报刊审读有关通报材料。

第六条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报刊审读工作,负责协调、指导下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对报刊进行审读;研究、汇总下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提交的审读报告;研究处理审读中发现的问题;负责向上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根据需要调阅当地报刊出版单位的阅评报告;整理和编发报刊审读的有关简报材料。

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的审读报告应包括:

对本行政区域报刊组织开展审读的基本情况,审读动态和舆情分析,审读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情况,报刊主管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第七条中央部门报刊主管单位负责对其主管报刊进行审读,并向新闻出版总署提交审读报告。

地方报刊主管单位负责对其主管报刊进行审读,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交审读报告。

主管单位提交的审读报告应包括:

对其主管的报刊组织开展审读工作的基本情况,审读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和整改的情况。

第八条报刊出版单位在实施三审制度的同时,建立并实行报刊阅评制度,定期写出阅评报告,指导本单位出版工作,供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根据管理工作需要调阅和检查。

阅评报告的形式由报刊出版单位自行决定。

第九条报刊审读包括以下各项:

(一)是否刊载《出版管理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的禁止容;

(二)新闻报道是否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是否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发表或摘转涉及国家重大政策、军事、民族、宗教、外交、保密等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三)刊载涉及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的容,是否按规定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四)报道涉及灾情疫情、交通事故、安全生产、刑事案件、社会稳定等重大、敏感和突发事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五)是否刊载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格调低下的文章,是否含有色情淫秽、凶杀暴力、迷信愚昧等有害容;

(六)、摘编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按规定对其容进行核实,并标明下载文件网址、下载日期等;是否、摘编部发行出版物的容;

(七)刊登广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是否刊载虚假违法、容低俗的广告;报纸刊登广告是否在明显位置注明“广告”字样,是否违反规定以新闻报道形式刊登广告;

(八)报刊标示的版本记录是否符合规定,专版、专刊、增刊的容是否与报刊宗旨、业务围一致;

(九)出版质量是否符合报刊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出版形式是否符合报刊出版形式规的有关要求;

(十)出版质量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使用语言文字是否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

第十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应设立相应的审读,安排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熟悉出版工作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报刊编辑出版业务的专职、兼职及聘用人员承担报刊审读工作。

第十一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落实报刊审读经费。

第十二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审读工作的领导,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组织对审读人员的培训,指导审读人员的工作,增强审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审读质量和水平。

第十三条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审读工作,可以采取一般审读、重点审读、全面审读、专题审读、抽查审读、书面审读、跟踪审读和谈话交流等形式进行。

审读工作应与年度核验、专项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第十四条报刊审读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逐步建立报刊审读网络系统,完善审读信息的编发、审核、传递、发布、记录、存储等办法。

第十五条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编发各种形式的报刊审读简报材料,及时向报刊主管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通报,必要时可要求报刊出版单位反馈核查、整改情况。

第十六条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审读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予以认定,并依据相关规定做出处理。

第十七条对审读中发现的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重大容问题,各地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告,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中央部门报刊主管单位要立即向新闻出版总署报告,不报或迟报造成后果的,要按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对坚持开展审读工作,效果显著、成绩突出的下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刊主管单位和报刊出版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和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予以表彰。

从上述国家关于报纸的政策法规。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报纸的发展起到了一定规作用,为报纸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宏观的经济环境

杂志的宏观市场需求:

如果有人问:

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很多人会回答:

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

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

杂志供求弹性判断:

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稀缺资源从媒介变为受众,驱动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有颠覆性改变,在此背景下媒介产品最终将是成为低成本高供求。

市场经济下报纸的价格规律: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

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

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由于中国市场上的期刊数量众多,很多类别的强势品牌期刊尚未形成,另外期刊市场良好的增值性(大众传媒投资平均8年可以产生效益,远比医药、日常消费品、银行、建筑等传统行业的10-15年快,在中国没有名牌媒体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成功媒体品牌年限还可以缩短2-4年)使各种资本涌入,杂志市场呈现风起云涌之势,这场比试的结果将在3-5年初见分晓。

杂志是一种特殊商品,有其独特的盈利模式,既可通过出售传媒本身盈利,也可以出售其传播效果盈利,即出售杂志本身所触达的受众曝光度。

  走向市场化的杂志越来越靠出售传播效果作为其主要的盈利点,市场和传播效果也必须变得越来越可测量。

杂志市场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链结构。

基本成本核算:

通过对杂志价值规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按照经济容分类,杂志的生产成本包括:

①稿件采编人员为采编新闻进行采访、编辑等的人工智利投入;②生产过程中部与外部进行的信息交流的通讯费用;③纸、油墨等物质材料的消费;④固定资产折旧费;⑤发放给采编人员、管理人员、发行人员等等工作人员的工资;⑥运输费;⑦其他费用等。

杂志的销售价格应该反映报纸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所有成本,杂志的价格不能反映杂志的生产成本,甚至有时连杂志的纸成本都无法收回。

在杂志成本上不能靠售卖抵消成本。

3宏观社会环境

对于杂志社会环境,我们可以从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读者分析当下杂志的社会环境。

(1)对于出生于70年代的这部分受众,他们大都因为在适学年龄迎来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由于在三观形成之初的媒介市场相对落后,对媒介的需要和认识停留在接收信息,了解经济,国家发展态势等。

他们中大多以有不凡的的成就,需要通过杂志了解社会经济的动态,走势。

(2)对于出生于80年代的这部分受众,他们大多在教育高速发展的时候进入学校,同时,媒体的发展使他们的三观逐渐形成,加之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他们对媒体的信息要求更高,对媒体的需求和认识在70年代人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不但需要媒体对信息的提供,在软性新闻需求加大。

(3)对于出生于90年代的这部分受众,由于新型媒介高速发展,电脑,网络的成熟,对于信息掌握及媒介服务都在网络上完成。

对于杂志这种媒介形态对于他们有一定疏远。

4宏观的技术环境

中国报业从古代活字印刷走来,经历了铅排铅印工艺,到现在的了激光照排系统,报纸印刷在飞速发展,杂志在此基础上也迅猛发展。

,通过电脑,建立数据库,图像处理实现了数据化,发展了杂志数据的远程传输,编辑开始放下纸和笔。

等等揭示了杂志行业技术的发展。

中国加入WTO,各方面要同国际接轨,中国经济进一步向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不会影响中国杂志作为主要媒体的发展。

杂志的印刷技术,从印前、印刷到印后,均将进一步向高新技术、高速度发展,文字及图像的处理及传输将进一步加快,直接制版、无轴印刷机及自动分发系统将逐步普及,中国报业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从印前到印后的数字一体化将会在部分发展较快的报社实现。

二发展方向

杂志媒介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可以通过SWOT模型分析杂志,可得出以下结论。

杂志发展的劣势:

1、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形态比较

      从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到现在,图书印刷媒介的发展已经历了1400来年的历史。

传播文化学家尔·波斯特曼是坚定的图书捍卫者,他说阅读是有一定规的,它要求我们在案边坐下,从左到右汲取思想,并做出真与假的判断,阅读教授我们推理。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读书给我们一种分析的、延迟的反应……视觉媒体将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人们更为全面的表达方式。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印刷媒介和网络媒介在作为信息获知工具在形态上的不同。

      ⑴ 读者阅读行为

      印刷读物要求以肘部为轴不停翻页,循序渐进由上至下阅读。

因此纸质媒介阅读有利于对材料形成系统整体的把握。

在需要回顾复习时非常方便。

线性的印刷传播要求读者注意力极大投入,因而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翻译。

纸的固定大小由开本决定,对于需要复制的容,可以采取抄写、复印等办法,拷贝便于携带。

面对印刷物的水平阅读能限制读者的视域,使他们的目光相对集中在阅读物上。

      网络阅读是快速的,是跳跃式的,材料彼此横向连系。

即便信息以纯文本形式组织,超级这种组织优势也使阅读者不能就一个问题纵深注意,却有可能在树型的结构中遭遇无限的相关信息而导致阅读路线的改变。

而且网络阅读的背景中字体、色彩通常可以改变,阅读环境有很大的随意性,容复制也可以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

垂直的屏幕阅读使阅读者随时可能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干扰。

      ⑵ 信息的组成元素

      印刷媒介中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图画有序、静态地被固定在纸上。

而阅读者是相对运动的,只有通过继续不断的翻阅动作才能获得连贯的信息。

      网络形态的媒介中,组成信息的元素丰富,包括文字、色彩、图像、动画效果、弹出窗口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形式。

这些动态的东西吸引了阅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暇深入思索和照顾细节。

相对于纸质媒介阅读的逻辑性也就被打破。

      ⑶ 材料的组织方式

      在印刷媒介中,材料是在平面上一层一层积淀的,按照某种逻辑结构渐进地呈现容,通过读者的翻动引导其线性的阅读。

此外印刷的材料是静态的,是读者而不是书在前进。

      网络文献以树型的超文本结构组织。

材料之间的关系类似网上的各个结点。

页面上的元素能直接以一种无序方式与其他页面连接。

这种技术使网络文献呈现出传统媒介所没有的维度——深度。

超媒体在材料的结构中加入时间维度,实现了网络文献与视频、音频要素的连接。

使得网络文献材料并不是完全静止的,而具有相对“流动性”。

超文本和超媒体代表着文献传播领域中由数字和语言的影响而带来的第一个意义重大的变革。

      以上是对两种形态媒介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比较。

网络媒介的形态还能对阅读者产生潜在的影响。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指出:

线性的、分散的、建议性思维,我们按照大脑半球的分发,来自于左脑,而联想思维来自于右脑。

阅读印刷物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网络阅读,而思维方式和脑发展之间又有相互作用。

      上文已提到数字化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未来习惯超媒体多感官刺激存在发生变化的现实条件,人有种探索新形式而对旧有形式产生惰性遗忘的潜在思想。

可以说曾经就是这种潜在的惰性思想催生了火车、汽车等众多现代文明的发明,而网络的极大便利性和超级集成兼容性,已使它具备了取代传统印刷媒介的技术优势,有理由说未来人们更倾向于网络媒介。

杂志发展的机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副总统阿尔·戈尔亲自主持并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让美国所有学校和图书馆实现计算机联网,下世纪初,让光纤把企业、商店、家庭、教育部门和研究以及政府部门连成一体。

十几年间互联网已经以爆炸式规模在全球围普及,信息借助网络之翼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广度在全球传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十六次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达到了1.03亿人,增长率为23.8%。

 网络作为新兴传播媒介其作用和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各个领域,它已成为中国一亿多万网民的信息获知渠道,网络上的信息无所不包,综合了获知、学习、交往、娱乐等许多传统大众媒介不能悉数提供的服务。

而且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虽然由于起步晚,2002年中国个人电脑拥有量仅为3600万台,美国为1.9亿台。

但中国电脑拥有量每28个月增加一倍,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超越2.96亿人口的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当广告业越来越多的把业务转移到数字媒体领域,一些杂志经营者悲观的认为杂志行业走向没落边缘。

但是,正如广播激活了唱片业,电视推动了电影业,手机媒体的出现极可能带来一场报业的复兴。

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超过12亿的手机用户,拥有手机的人数是读报纸人数的两倍多。

同时,使用手机短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使用e-mail的人数。

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设备,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甚至是个人数字娱乐中心。

未来移动通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将从用户数量的扩转移到人均利润最大化。

虽然在很多成熟市场中,手机的拥有量一达到饱和,但是在利用手机进行信息传播以及盈利阶段方面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杂志的经营者,能否有效的把业务扩展到数字媒体领域,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无线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目前使用的GSM手机即将被彩屏的能上网的GPRS手机取代;而10年,GPRS手机将让位于更先进的UMTS手机。

作为传统媒体的杂志,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找到新的市场机会—不但承担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而且是将新技术得以推广的主要动力。

在此,我们可以预见,杂志行业在和新型技术融合后,不但不会消失,在未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绝不是如预言:

报纸将在10年后消失。

杂志媒介发展优势:

回顾我们的媒介发展史,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仅受到过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冲击,而且现在正在经历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

但杂志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并将继续存在下去,是因为“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

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

”那么,数字化时代报纸的相对优势是如何体现出来呢?

  正是由于新媒介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纸质媒介报纸的相对优势得以充分的凸显。

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我们以往所熟知的传媒环境和传媒运作理念,也给广大的受众提供了一种全面、全新的了解和接收信息的方式。

在互联网等新媒介所创造的网络传媒空间里,一切都是缤纷多彩、五花八门的,信息是全面、海量、多样性的,受众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同时,信息的传递是及时、快捷、同步的,这样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地了解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事件;另外,在这个空间中,受众不仅仅是一名信息接受者,同时也在扮演着一种传播者的角色,这种传受角色的转换,使得传播观念发生了一种转变——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化;还有网络等新媒介的互动性优势是一个法宝,是一个广泛吸引受众的秘密武器,也是网络等新媒介的一个最具特色的显性优势。

但同时,互联网创造的也是一个充满着诱惑性的网络空间,信息及时快捷更新的背后也潜藏着信息的不确定性因素;这里的信息是芜杂的,也是真假难辨的,受众在找寻着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很多“信息噪音”的干扰,从而影响了受众浏览信息和网页的速度,影响了受众的注意力,让其沉浸于这个“虚拟空间”中。

  因此,正是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我们看到了杂志这种纸上传播的潜在优势:

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可以方便的阅读浏览。

受众既可以在公交车、地铁上阅读信息,也可以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等地方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便于携带,易于储存;在容上,杂志可以进行深度报道,给人们提供一种新闻背后的东西,这是纸质媒介报纸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也是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地方,同时,这种深度报道性的新闻容往往篇幅较长,读者阅读需要一定时间,若在网上阅读可能容易让眼睛产生疲劳。

发展的挑战:

作为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报纸产业,从其产生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

同样,报纸为代表的印刷产业巅峰时期早已过去,从广播,电视对报纸的冲击,以及现在的网络信息对于报纸为代表的印刷行业的冲击,报纸行业面临即将覆灭的危险。

甚至有人断言:

“报纸不出10年就将消失.”

据《参考消息》:

西方一些国家,网络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及给杂志业带来的影响,提出担心和疑虑。

西方杂志业利润下滑,未来难测。

相反,互联网发展正欣欣向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5年7月21日发布了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互联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其中网民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03亿人、4560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数分别达到了622534个、677500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82617 M;我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68300032个。

目前,中国网民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调查显示网民的网上行为——互联网的八大热门服务依次是:

电子、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浏览网页(非新闻类)、在线音乐(含下载)、即时通讯、论坛/BBS/讨论组和在线影视(含下载);网民安全意识随网龄增长而增强。

调查数据也表明,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比例分别为37.9%和37.8%。

无不列外挑战并吞噬杂志行业。

4报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杂志市场的宏观状况呈现以下趋势:

  a.传媒投资热潮依旧不减,但投资日趋理性化

  最近几年各种资金进入传媒领域(见图四)。

前些年,典型的如,IDG集团,它投资的媒体将近20家。

但有些至今盈利前景不乐观。

目前的投资开始趋向于寻找市场空白点或者对市场上优秀的刊物进行买刊合作。

  图四:

部分媒体与投资方一览表

  以上资料为实力媒体统计,仅供参考

  b.国家大力整顿杂志市场,扶持重点期刊,迎接国际挑战

  2001年底,国家为了重点扶持一批有影响力,销售业绩和社会影响都不错的期刊,组成所谓"中国期刊方阵"。

专门从目前的8725种期刊中选出17.4%即1518种杂志进行重点推广扶持。

这种标定方式与教育行业中的"211工程"相类似。

图五为得奖期刊从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