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306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园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造园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造园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造园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造园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造园手法.docx

《造园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园手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造园手法.docx

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之·盆景手法

有人说中国盆景艺术的美学特点在“求雅脱俗”,讲究含蓄、意境,讲究以实托虚、虚实结合,讲究层次和景深,以达到“以有限变无限”,“以有界变无界”,引人入胜,令人遐思,回味无穷云云。

但若归纳得更精练,中国的盆景艺术的美学特点,一是小中见大,即名山大川或古树名花均收于一盆之中,以艺术的高超手法意会出自然,二是保持其活性,活生生的生命感注入其中。

盆景决不是缩小了的自然模型,无论是山水盆景、树桩盆景乃至花卉,都是如此。

山水盆景,小小一个盆,可以做出黄山之奇、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但决不是它们的模型,而是通过这些石、水、树之类,令人意会出各自的特征,树桩盆景也是如此,无论古松奇柏、梅桩榕树,都能在小小的盆景中表现出端庄、流丽之姿。

盆景应当是活的,生长着的。

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谓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不是把真花剪下来插在花瓶里,而是活着的一盆花或一棵树。

在古代,也有以盆栽作为礼物送人的,如戏剧《严兰贞》里就有送兰花的。

现代流行插花,插花固然艳美,但不久长,花谢了就被抛弃,不如盆景能长久保存,情深意切。

盆景与园林,在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研究盆景,对于提高园林手法和修养好处很多;另外,盆景也容纳在园林之中,无论在园林建筑之中还是户外,多以盆景作为点缀。

盆景手法,大体可以包括下列这些方面:

一是主题和立意。

盆景须立主题,山水盆景要做出奇、险、雄、秀等意境,树桩盆景要做出古、雅、秀等意境。

如何完成这些主题?

总的说,在于把具体的“物”概括为一个字,即奇、险、雅、秀、古等。

如山水盆景要做到“奇”,就要在选石(造型和石质)上入手;但“奇”却不能脱离“山”,不能不像山,这就要有盆景艺术修养。

如何提高修养?

还是石涛说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

胸中要有丘壑,但还须多实践,多观摩、制作,功到自然成。

二是自然得体。

树桩盆景如果一味追求怪异,甚至把树桩扭曲得违反生长规律,则不免残忍,不但不美,而且也不仁。

树桩盆景如何被做得怪异而又有美感?

除了学习造型美之规则(如变化与统一,均衡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等),还须多观察古木老枝,它们千百年来,饱经风霜,顽强斗争,才具有这种姿态,所谓参差虺结,屈曲蟠龙,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如果从美学的比兴法则来说,这也是一种与命运斗争之美,或者悲剧之美。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具有坚强生命力之感的盆景有同样的审美意境。

自然得体,有一种寄傲寄啸之深意。

三是变化与统一。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变化与统一这条法则。

如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变化甚多,有厅、堂、楼、馆、斋、轩、亭、台、阁、榭等,造型上也有悬山、硬山、歇山、庑殿、攒尖等;但它们又是统一的,构造上统一,细部处理上统一,材质和色调上统一,总之和谐得体,美在其中。

盆景中的变化与统一,就在一个盆景中,石有造型变化,但质地统一;树桩盆景当然是一棵树桩,似乎谈不上统一;但制作时也须注意其发枝、弯势、去留及高低错落、大小疏密等,这些都应当有统一的格调。

无论是雀梅、五针松、梅桩及诸果树类,都须以变化与统一来组合其形态。

四是主次与均衡。

景贵有主次,盆景亦然。

山水盆景往往有一主峰,然后加上二三峰作陪衬。

陪衬,顾名思义,是次不是主,所以宜小而低矮。

并且也不宜太正中,最好偏一点,左右两边空间以黄金分割比为佳,即一边为1,另一边为0.618。

如此主景,多的一边的陪衬要离主峰远一点,少的一边的陪衬则靠近主峰,达到均衡,又比较生动。

石也要注意方向性,方向应当向心,即要向盆的正中。

如何定石的方向性?

这是一种拟人的说法,大体说其“脸”即是其方向。

树桩盆景也同样可用这种手法。

但一般的树桩盆景不是一摆而就的,而是须化数月乃至数年的制作才能达到效果。

当然这其中有许多技艺,就不在此赘述了。

五是“本盆架”的观念。

所谓“本”,就是树桩或花卉本身,“盆”即花盆,架即放置花盆的架或几案等。

“本盆架”的观念就是统一的观念。

怎样统一?

不是形式或材料的一样,而是风格上的统一。

风格是抽象的,但能感受的。

水石盆景,一只大理石水盘,放在一个恰当的红木架上,感觉很统一,而且雅;一只紫砂圆盆,上栽五针松,放在红木高几架上,也觉得古朴而统一;一只青花瓷盆,上植建兰,放在竹架上,也觉得秀气非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盆可陶瓷,也可紫砂,泥盆也无妨,不在价之贵贱,而在是否得当,几架也同样如此,若有合适的石,置盆其上,也别有风味,这就要看人的艺术修养了。

最后,还要说盆景与园林的关系。

为什么造园手法中要说盆景手法?

其一,盆景手法较容易会意,而又与园林手法相通,若盆景手法与园林手法作比较,则对园林手法就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其二,盆景在园林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小品。

高雅的园林,还须有盆景点缀。

大凡在江南名园中,总能见到各种盆景。

盆景如何放置很有讲究,一般说园林中的盆景,多置于庭院中,使之更为精致耐看,而且往往与此庭院有统一的风格,如园中有竹丛,则置一些梅桩、五针松或黑松之类的盆景,使这个环境有“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之文士气质。

还须提出,盆景不能多放,如果将同样的盆景数十盆放在一起,这就不是艺术,而成了卖盆景的市场,格调全无!

须知盆景是无声的诗,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方能把握。

造园手法之·亭、榭、廊、轩

园林建筑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变化与统一。

变化者,楼、堂、馆、斋、亭、榭、廊、轩等,各有其特征,可谓类型多样,但论其形式,却是统一的。

例如苏州留园,其中建筑类型几乎应有尽有,但形式十分统一,都属江南传统建筑形式,素雅、秀美、空灵。

这其实是建筑艺术之至要者。

如今有的园林,其中有西方古典式建筑,中国古典式建筑,还有现代派建筑,这就不伦不类,有失园林整体的和谐。

在此,再说说园林中的亭、榭、廊、轩等建筑。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

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

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

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

《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

苏州沧浪亭以其亭名为园名。

此亭其实很简单,是一座方形单檐歇山顶之亭,也可以说是标准的江南园林之亭。

此亭之艺术,不靠华丽取胜,不靠怪诞引人,而是靠朴实、文秀,靠刻意追求江南建筑形式之最高境界,以比例、尺度、韵致及色调等取胜,这也正是建筑艺术之根本。

与此同时,它之得名,还在于建筑文化内涵。

北宋诗人苏舜钦购得此园,修建之后取名“沧浪”,这是取《孟子》中之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

”可见其高洁之精神。

后来欧阳修对此有题咏: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这后一句似不雅,所以没有写到亭柱上,空着。

据说后来还是一位渔夫接句:

“近水远山皆有情”。

正中苏舜钦之意,于是完成此联。

可见园中建筑,不但要有形式美,而且也要有文化内涵。

园中设亭,关键在位置。

如上所说,亭是园中“点睛”之物,所以多设在视线交接处。

如苏州网师园,从射鸭廊入园,隔池就是“月到风来亭”,形成构图中心。

又如拙政园水池中的“荷风四面亭”,四周水面空阔,在此形成视觉焦点,加上两面有曲桥与之相接,形象自然显要。

当然此亭之形象,也受得起如此待遇;如果这座亭子形象难以入目,这就叫“煞风景”。

又如沧浪亭,位于假山之上,形成全园之中心,使“沧浪亭”(园名)名副其实;拙政园中的绣绮亭,留园中的舒啸亭,上海豫园中的望江亭等,都建于高显处,其背景为天空,形象显露,轮廓线完整,甚有可观性。

榭,水边建筑,人们在此倚栏赏景。

“……榭者,藉也。

藉景而成者也。

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园冶》)榭,凭藉景而设,除了水边,有的也设于花间。

榭不但多设与水边,而且多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

如网师园中的“濯缨水阁”,怡园中的“藕香榭”等,都是朝北的。

为什么?

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见之景是向阳的;若反之,则水面反射阳光,很刺眼,而且对面之景是背阳的,也不好看。

另外,榭在临水处多设栏,坐凳栏杆,又叫美人靠、吴王靠,相传是吴越时吴王与美人西施游赏观景之物,这也是文化了。

后来这种美人靠栏杆多经诗词描述,更增其文化内涵。

“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椅栏杆。

”(冯延巳《虞美人》)

廊,“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园冶》)廊是建筑物的前面增加“一步”(古建筑的一个柱间),有柱,有的还设栏杆。

廊之物质功能是使室内更不会受到风雨之侵,夏秋之交也不会受阳光之炎热。

但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增加了空间层次。

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院周设一圈廊,建筑与院子以廊作为过渡空间。

另外,廊本身如一种似室内又似室外的“灰”空间,比较含蓄,所以园中好多建筑都设廊。

廊有好多类型,除了上面的形式外,还有单独而设的廊,有的绕山,有的缘水,有的穿花丛草地。

还有复廊,即中间为墙,墙的两边设廊,墙上开设漏窗,人行两边,通过漏窗可以看到隔墙之景,这就是园林之空间艺术了。

苏州怡园就以复廊著称,此廊将园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上海豫园也有复廊,此处空间曲折多变,情趣无穷。

拙政园之中部和西部景区,也以复廊分开,而且廊的西侧用“水廊”,即廊的地面似桥面,下部是水面,柱下设墩插入水中,廊水交融,和谐得体。

此廊较长,做得既弯曲而又有些起伏,十分动人。

说到长廊,江南园林之长廊当数无锡蠡园之长廊,但此廊重复太多,形态板滞,不足取,乃近代所建,已属江南古典园林之余波了。

轩,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

轩的形式类型也较多,有的做得奇特,也有的平淡无奇,如同宽的廊。

在园林建筑中,轩这种形式也像亭一样,是一种点缀性的建筑。

但正因为如此,所以造园者在布局时要考虑到何处设轩,它既非主体,但又要有一定的视觉感染力,可以看作是“引景”之物。

如网师园中的“竹外一枝轩”,可谓引人入胜,经此处而通向“月到风来亭”;又作为“濯缨水阁”之对景。

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是从中部园区经“别有洞天”至西部园区的第一眼所见之建筑。

这是一座扇形的建筑,形象生动、别致。

留园中的“揖峰轩”,是石林小院中的一座主要建筑,体量不大,又有廊院及院中石林相伴,是一处园中之园,空间有分有合,隔中有透,贵在层次分明。

园林建筑类型繁多,还有阁、舫、台等,在此不再细说。

但再次要强调的,一是要注意形式的变化与统一,二是要注意其位置,必须与山石池水及林木相配合,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至要,至要。

造园手法之·林木花草

园或可无花,但不能无木。

我国园林中的林木,很有特点。

归纳起来有两个特征:

一是遵循“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之原则。

无论松、柏、柳、梧、梅、竹、樟、槐等都按它们自己生长之姿态植之,几乎不加修饰。

二是林木的自然组合。

多株的树木,种得自然得体。

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传统园林把树木列队而植,总是自然而然的散植于园中,表现着大自然之林木状态。

园中之植树,须看树而种树。

有的树往往宜单植,如松、柏、樟、梧桐、银杏、棕榈等。

或者也有多株同类之树植于一处,但总是有自己单独的形象、轮廊线。

我们欣赏这类树,也总是赏其单颗树的形态。

观松柏之矫健,看梧桐之魁然,视银杏之高耸,赏竹枝之秀雅。

有的宜合种,如冬青、女贞、木樨、柑橘以及竹类等,种得浓密,意象丛林。

这种树往往不欣赏其单株的形象,而且往往起渲染环境的作用,作为某个主题景物(如单石、单株树、亭、轩等)的陪衬物。

这种“丛林”宜密不宜疏。

这也是中国画之方法论,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通风。

园中之植树,须注意主次,切忌松柳竹槐乱种一起。

所谓主次,就是一处地方以某树为主题,其余则作为陪衬。

主题之树,不在数量之多少,而在于位置是否显要,形态是否突出。

陪衬之林木,一要少个性(如冬青、女贞、洋槐之类)二要对主题之树起哄托作用,位置疏密等是关键。

一处景观,树不宜染:

种类宜少不宜多。

树的种类多,难以统一。

园中之植树,也须注意植于何处。

柳宜植水边,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之趣。

桐榈不宜植阳处,否则它会疯长,太高则不好看。

庭中宜植槐、榆之类,数年后亭亭如盖,夏阴于庭,能生凉意;冬则落叶,阳光满院。

樟宜植于园宅前部,楝宜植于其后部。

我国民俗有“前樟后”之说,吉利之意。

松柏多植于山丘,虽为假山,但有真山之精神。

山石松柏,其美学思想多有“言志”、“比德”之意。

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轩前有松,则取其意;狮子林有指柏轩,也是人文之气,这是取宋代朱熹之句“笑指庭前柏”。

其中有一株已有数百年,取名“腾跤”,形态入画。

竹宜丛生,山前、屋后、庭内皆宜。

文人爱竹,相传晋代王羲之之子王微之,自汘居后庭中无竹,整天不乐,后来给他植竹于庭,他就得意了,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后来“此君”成了竹的代名词。

文人爱竹,一是从概念出发,竹空心,有虚心好学之意;又有节,为高风亮节。

二是从形态出发,竹有画意,许多画家喜画竹。

因此,大多数园林均有竹。

扬州个园,“个”即半枝竹,更有谦意。

园主人黄应泰虽是盐商,但也喜舞文弄墨,别号即“个园”。

梅与竹相仿,也为文人喜欢之物,画家画它,园中也植它。

梅清高,有骨气,“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

苏州有邓尉山“香雪海”,杭州有“灵峰寻梅”;但园中之梅,不可能有那漫山遍野大片梅的条件,所以多为零星的,如狮子林问梅阁,有古梅名“卧龙”这是取名代李俊诗:

“借问梅花堂上月,不知别后几回园”。

扬州何园中有座建筑叫船厅,周围植梅,故门前楹联曰:

“月作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

园中林木要注意由小至大。

新建园林多小树,植时不能太密,要考虑长大后的情形。

如今有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如银杏、香樟之类,种得很密,殊不知这类树将来会长得很大。

树植好少移动,须知“人动活,树动死”,特别忌动大树。

花卉在园林中也须重视手法。

这种手法关键在于意境。

如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小院中植海棠,院周有回廊,这是取苏东坡之诗《海棠》之意: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谁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荷花也植于园林池中,而且往往把它诗化了。

夏日荷花盛开,“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州拙政园大水池中有荷风四面亭,与岸有小桥相连,亭有楹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荷到秋末冬初,荷叶残败,有萧琵之感,似悲剧之美。

拙政园有座留听阁,阁前水池,池中有荷。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诗《宿骆氏亭寄怀崔崔衮》之句意。

苏州怡园,多为“短镜头”之景,有花卉画册页之效果。

如入口处一个小院,迎面一片白墙,上刻“怡园”二字,墙前有花坛,上植花卉、小树,置几块单石,形成花卉大写意之画意。

中国园林之林木,不同于西方园林之整齐排列,而是自然而成。

中国园林之花卉,不同于西方园林之规则构图,往往将玫瑰、郁金香之类植于一处,形成一大片艳丽的几何图案之花。

红、黄、蓝、紫固然好看,但这显然是人工所为。

一个是顺其自然,人与自然共处;一个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用。

这是两种不同哲学观之所致。

草的处理也不一样,西方园林多做成几何图案的地毯式的大草坪;中国传统园林则不同,多为分散的、点缀式的,在土坡表面植些草皮,而且往往还要植些灌木,置几块石头。

园林中的草,还有一个用途(手法)是假山单石脚下植之,作为石与地面交接。

中国园林之理相通:

“远山无脚,远树无根……山露脚不露顶,露顶不露脚。

”(陈从周《说园》)。

这种草多用麦门冬,有名书带草,其名有文人气。

山可缩小成假山,不过10余米,能意象出千仞高山;水可以缩小成池水,不过数百方,能感受到汪洋河湖。

林木不能缩小,这就须从意境出发。

这就是园林艺术,并非是缩小比例的大自然模型。

因此,林木如何与园中之山石池水相配合,是造园之至要者。

如何把握?

须多观赏、品味;更须提高艺术文化修养。

造园手法之·楼堂斋馆

楼,明代的计成在《园冶》中说;“《说文》云重屋曰楼。

言窗牅虚开,诸孔慺慺然也。

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楼有窗户,窗户上整齐的排列着窗孔,使建筑形象富有空灵感,但书中没有进一步论述楼在园中的环境作用。

其实,搂在园中是一个较大的建筑了,又高耸,所以是园中(或园的一个景区)的主要视觉对象。

因此,园中之楼,要选则好位置,构成一个景区的主体,其周围则配以适当的山石、池水、林木。

另外,楼之所以造的高耸,主要是为了观景。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疑妆上翠楼。

突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可见人在楼上,可以欣赏到户外大自然景观。

园林之景是仿自然之真景,所以从楼窗外,应当看得到园中的大部分景物,山石、池水、廊桥、林木,意象出大自然之美景,是为至要。

苏州拙政园有见山楼。

此楼位于园中部的荷花池西北,因登楼可以看见荷花池东面的土山,故名之,其实在此楼上可以观园中最佳之景。

见山楼三面临水,西侧有假山,山上设廊,人可以盘山而上,别有情趣,可见造园者之匠心了。

扬州个园中有“壶天自春”(楼),两端均从假山登楼,但从整体看,则不及拙政园见山楼的假山与建筑的关系来得自然。

苏州留园明琵楼,设在园中大水池之南,楼下与池相接处有大平台,视线开阔,是赏景的好地方。

“明琵”二字,是取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句:

“目对鱼鸟,水木明琵”,楼设在此处,意境非同反响。

明琵楼南,也有小假山,上刻“一梯云”可以在此登楼。

无锡寄畅园有环翠楼,位于水池之北,左列亭廊,右旁山冈,安排得体。

更精彩的是登此楼南望,可以见到远处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景色入画,这是借景手法了。

堂,在《园冶》中说:

“古者之堂,自半年以前,虚之为堂。

堂者,当也。

为当正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古代的堂是将前半间空出作为堂,当,是居中、正面之意。

所谓“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有“堂堂高大开敞”之意。

园林中之堂,以其高大而居正中之位,所以以也多为园中之主体建筑。

堂总是高大而对称,也许是园林之中轴线。

我国古典园林,多以自由布局构园,堂是唯一的中轴线,其余布局皆纡徐委曲,这也表现出我国文人的观念形态,自在中还须有一定的规矩制约自己。

苏州狮子林有燕誉堂,建筑高畅硕大。

此堂位于狮子林之东南,离路口不远,其北有小方厅,加上前后两个院子,形成中轴线,堂堂正正。

其实这只是园之“序幕”,里面的建筑布局就要自由多了。

此堂取名“燕誉,”是取《诗经。

小雅》:

“……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古“燕”通“宴”,“誉”通“豫”,“射”(音yi),即厌倦。

这里是园中之宴会厅。

取名“燕誉”,高雅多了。

拙政园有远香堂,在园之中部,若从腰门入园,也构成中轴线空间。

远香堂成了这一景区的主体建筑。

此建筑形成为单檐歇山顶,四周设柱廊,室内不设一柱,使视线畅通无阻。

四面设玻璃长窗,观景时外面景物犹如一幅幅画卷,所以又叫“四面厅”。

每当夏日,池中荷叶繁茂,荷花盛开时,清香满堂,故名“远香”。

馆,其实也是园中的一种较大型的计建筑。

“散寄之居曰馆,今书房一称馆;客舍为假馆”(《园》)。

园中之馆,是造园意象中的居所,如《红楼梦》里有潇湘馆;山水画中的环境有可居可游之趣,这种意境也与馆的情态有一定的联系。

书房可称馆,游乐之所也可称馆,还可居,所以是个比较充实而多功能的空间,园中之馆,其味可想而知。

从地点说,因其性质,不如堂来得显要而严肃,多置于比较僻静之处,而且相对来说,视野不太宽远。

苏州网师园中有座建筑叫“蹈和馆”,位于园之西南,前面对着小山丛桂轩之侧面,这里的环境自成一体,十分幽雅。

取名“蹈和”,为“覆真蹈和”,有寓安吉之意。

馆前还有小室,为琴室,所谓“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之雅兴。

馆前除林木、假山外,又有廊相缠空间富有层次。

拙政园中的“十八曼驼罗花馆”,规则模较大。

这是一座方形的大型建筑,四角还有耳室,也是方形的,故很有形式感。

建筑的中央有屏风,将空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曼驼罗花馆,北为三十六鸳鸯馆,可谓别出心裁。

曼驼骆花即山茶花,馆前植有18株山茶,个有其名,其中最有名的叫“十八学士”,所以馆名就叫“十八曼驼骆花馆”。

这里处于拙政园之西部补园,环境清幽,又有清澈的水池,池中有鸳鸯戏水,是一处游赏胜的。

但此处从前又是演昆曲之场所,其实也甚高雅。

因此,“馆”这种建筑,与古代的文人文化有关,抚琴、演戏、吟诗、作画咸宜也。

斋,本意是斋戒、苦读之所。

“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有使人萧然斋敬之义。

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

(《园冶》园中之斋,其功能与馆相近,但斋要比馆小型化、更瘾蔽,自成一体,而且周围往往用墙或林木,挡住外界视线。

斋前多设小院,略有花木,清静雅致,为读书、养形之好去处。

苏州网师园中有集虚斋,此名是取《庄子。

人间世篇》中句:

“……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此建筑位于北部“竹外一枝轩”之北。

入月洞门是个小院,院中修篁数竿,环境顿觉高雅。

此建筑是两层楼的,登楼眺望,可见园中景物。

留园中有“还我读书处”,也是一个斋的建筑,位于五峰仙馆之东北,一般人往往从五峰仙馆之东,经过石林小院、揖峰轩、去林泉耆硕之馆和冠云峰、冠云楼等处,所以“还我读书处”成了僻静处,正是静读的理想之地。

这个斋名是取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

“即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

其意自明。

斋这种建筑往往将“斋”字隐去,除“还我读书处”外,还有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网师园的“殿春簃”等都是如此,甚为含蓄,也更富有内涵。

总之,园中之建筑,连同其名字,都很有讲究,不能随便乱建,破坏园之高雅文秀之气质。

园中之建筑,还有厅、榭、廊、轩等类型,有待下一篇详述。

造园手法之·叠山手法

如今的园林叠山,似每况愈下,堆得好的少,差的多。

有的假山,堆得杂乱而臃肿:

有的不管湖石、黄石或花岗石,见石就堆,假山成了乱石堆。

如此等等,难以入目。

要堆好假山,首先须懂得假山艺术之所在。

堆山之术,不同于建筑设计,可以用图纸来表述,然后按图施工,达到设计者原先之意图。

叠山之艺,则在于且叠山之石,须现成的天然之石,不可以斧凿加工,否则就不自然。

因此叠山之事,可谓因材施法。

陈从周在《说园》中说:

“石无定形,山有定法。

”这就是堆山的要诀。

园林叠山,其“法”如何?

但艺术创作之“法”,可谓有法,而又无法。

法只是原则,只是给初学者作为指引的。

不会者就要依法去学:

把握了法,又不能囿于法。

若只按“法”去做,艺术品位不会高,习作而已。

我们在此说的,主要是一些堆山的基本手法。

一是选石。

石质要统一,黄石、湖石,不能混用。

若再细分,则有太湖石、昆山石、宜兴石、龙潭石、灵璧石、砚山石、英石、黄石等等,详见《园冶》之九,“选石”。

石质统一,也出于自然。

自然之山,石质必然统一。

而艺术之法则,其首条便是“变化与统一”。

石质统一,造型变化,符合艺术规律。

扬州个园中的秋山,全是黄石,若大自然金秋之景观;而西首的夏山,则一律湖石,是冷色调的,凉趣可人。

左右两种石质之假山,以中间的壶天自春楼前的花木、水池及清漪亭作过渡,自然得体,可见造园者之匠心独运。

二是造型。

所谓假山,其实不假,其气质甚至胜出真山。

人说“风景如画”,意谓画之景可以取舍,胜于风景,其理一样。

但若假山堆得不好,则不在其列。

假山造型,轮廊线须有变化,变化中又须求得均衡。

如扬州的片石山房之假山,高低错落,虚实得体,有清芬雅致之感。

这就是堆山者胸有丘壑。

据说此假山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之作。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堆山与画山水是相通的,叠山须有绘画修养。

“山不在高,贵有层次,……”(陈从周《说园》)艺术中的层次之美,在于掩映,在于含蓄。

堆山堆出有层次感,最关键的是峰恋要有立体布局。

产生前后掩映,似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

后面的被前面的遮住一部分,含蓄之美自生。

假山之造型,宜虚实得体,如苏州怡园之假山,有峰恋之感,也有洞壑之意;苏州环秀山庄之假山,可谓佳作,其中虚实之处理,是胜之所在。

苏州狮子林之假山,虚实处理无主次,并非佳品。

所以清代的沈三百说它“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

”当然也有人说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