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能力积累1.docx
《语文中考能力积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能力积累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中考能力积累1
语文中考能力积累
(一)
研究人员:
中国海洋大学附中
初三5班王晓斌
指导教师:
薛燕
2007年8月
中考能力积累
(一)
一、记叙文的写作要求
1.立意深刻新颖
立意的好坏是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立意是否深刻新颖是一篇文章是否独特的关键。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往往老生常谈,人云亦云。
写同学好品质不外乎乐于助人,努力学习;写老师不外乎辛勤工作,关心学生;写感想必定是大受教育、大受鼓舞等等,这样的文章立意千篇一律,流于平庸,没有体现出深刻新颖的一面来。
要想使立意深刻新颖,就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富于个性的思想感情,要善于展开联想、想像、分析、比较,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善于从已有的东西里挖掘出新意来。
2.中心思想明确
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是对所有文体的基本要求,所选的材料都是要紧紧围绕着中心思想的,让读者在看完文章之后对文章所写内容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所写内容散乱,读者便不知作者所云,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内容了。
在一篇文章中,最好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即使写几件事,也应从头至尾一线贯串,不能搞多个中心,喧宾夺主。
文章的中心思想要符合题目要求,如果写出来的内容与题目不符,即使再精彩,也只能是离题文章了。
同时中心思想还应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要通过文章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3.内容具体生动
文章的中心思想保证明了、准确了,还应让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具体生动。
我们在写作时,往往容易犯内容抽象笼统、材料剪裁不当、材料不够典型的毛病,这些都会影响文章中心的表现。
为了使文章的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可以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所选材料要“真”“精”“新”。
所谓“真”,就是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自己最熟悉的现实生活;所谓“精”,是指选材不在于多,而应根据主题需要,选取典型材料,以少胜多;所谓“新”,是指选材要新颖,即使是平凡小事,也要有时代气息。
4.布局谋篇完整统一
布局谋篇,即全面组织安排文章。
必须符合主题统一、内容完整的要求。
在组织材料、安排人物、结构情节时,要做到轻重得体、详略得当、比例匀称、疏密相间。
只有这样,才能不出破绽、无懈可击。
5.表达方式要综合运用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地运用在一篇文章中,而是综合运用的。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不一定每一种表达方式都用,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或两三种综合运用即可。
一般地说,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记叙了父子惜别的一段往事,文中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
心理乃至细节的描写,不仅刻画了人物形象,而且更加突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
此外记叙文中还会经常运用抒情和议论来抒发情感。
但不管选用哪种表达方式,还是要以记叙为主,从记叙中自然引发出来,而不是脱离记叙内容,凭空添加进去的。
二、记叙文的写作要领
1.真实具体
记叙文是对生活的直接反映,材料和内容都是来自生活的。
要打动读者,就要真实地反映生活。
所谓真实,可以细分为真人、真事、真景、真情。
无论写作的对象、内容是什么,都要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能凭空捏造。
即使是虚构的内容也要符合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不能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一般说来,写人、事、景,比较容易做到真实;而抒发真情实感,则历来是中学生感到为难的。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一句话,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下来,自然就做到了抒情真挚、朴实。
抒发情感的文字不在多少,关键是有感而发。
要做到“具体”,首先要求作者对记叙的内容观察仔细,了解充分,然后根据中心的需要,详细描绘细节。
如介绍人物时,除了简单交代姓名、性别、年龄、外貌等一般情况外,更重要的是揭示人物性格与品质,这就必须选取典型事例进行刻画;叙述事件时,要把事件中的关键部分、人物的言谈举止详加描绘;描绘景物时,除了描摹大概的轮廓外,还要详细介绍景物的各组成部分,表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总之,“真实具体”是对写好一篇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内容符合生活的逻辑,写好细节,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本做法。
2.人物形象的塑造
高尚或卑鄙,热情或冷漠,真诚或虚伪…这些就是人物的品质、性格。
一般来说,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核心就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品质和性格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行文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直接描写。
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可以通过一些外貌、语言、行动描写表现出来。
特定品质和性格的人,通常有其特定的行为特征,比如“心怀鬼胎”的人,眼神通常是游移不定的;性格果断的人,说话往往干脆利落。
“言为心声”,直接的语言描写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
需要注意的是,直接描写切忌以貌取人,不要用固有的偏见塑造人物形象。
尽量避免一写模范人物,就用“浓眉大眼”“声音洪亮”之类的语句;一写卑鄙小人,就用“贼眉鼠眼”“皮笑肉不笑”之类的语句。
第二,侧面描写。
对人物的评论,通常可以起到直接点题、提示作文中心的作用。
作者直接的评论,固然可以鲜明地表现作者的看法,但为了使内容看起来更真实、更客观,最好是通过其他人的评论来亮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介绍事例。
抽象地谈论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不能让人信服,而具体介绍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品质非常重要。
比如,要表现一个人的正直坚强,可以叙述他“面对坏人坏事,敢于挺身而出,坚决抵制”的事例。
第四,对比的手法。
例如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行为的对比,或者同一个人在事件前后表情、语言、行为的变化,可以使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鲜明。
3.作文结构
结构是指作文的基本构造,是对材料具体恰当的组织安排,通常包括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线索等方面。
从行文次序来看,记叙文的结构安排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介绍人物、事物为主的记叙文,结构上通常按照“总---分---总”“总---分”“分---总”这三种方式来安排,其中“总---分---总”运用最普遍。
所谓“总”,即是概述;“分”就是对“总”的展开,展开的内容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
以叙述事件过程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或者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
其中,以事件发展变化为线索的做法较为常用,即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
以叙述感想、看法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结构安排一般遵从感想、认识的发展变化,例如不喜欢某人——因某个契机而对此人产生兴趣——通过交往真正了解此人——赞扬此人的品质。
回忆性的记叙文通常以倒叙手法开头,结尾再“回到现在”,使全文的结构形成环状。
行文中如果有需要补充说明的事件或人物,可采用插叙的手法,但文字不要过多,同上下文的意思要连接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的安排必须服从主题的需要,因此不存在绝对标准的作文结构法则。
但无论采用哪种结构,都要使作文看起来层次清楚,内容完整,开头、结尾互相照应,过渡自然。
4.确立中心与选材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作者都要通过文字表达出一定的意思:
人物的性格怎样?
有哪些特点?
值得肯定还是批评?
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好事?
坏事?
作者本人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阐述怎样的道理?
…这些就是作文的中心。
确立作文中心的这一过程通常叫作“立意”,要求意思明确,观点鲜明,积极健康。
中心是一篇作文的统帅、灵魂。
确立了中心,就要选择具体的材料来表现、证明、支持这个中心,这个过程就是“选材”。
就记叙文来说,通常所说的材料就是事例。
事例的选择要遵循典型、有代表性的原则。
作文不同于可以虚构的文学创作,因此事例要真实,最好选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己有亲身感受的来作为作文的素材。
综合来看,立意与选材的关系是统一的。
重大的事件可以反映出重大的中心,而“以小见大”则更值得提倡。
比如,有位同学叙述了一只迷失数月的小猫,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主人家中的故事,发出“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坚持到底就能成功”这样的感慨,事件虽小,但立意新颖、深刻,耐人琢磨。
5.记叙文的语言
我们在称赞一篇好的记叙文时,常常会用这样的词句:
语言优美、生动、流畅…其实远不止这些,记叙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但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在语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共同的要求:
首先,规范准确。
这是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
要运用规范的汉字,不能生造词语;注意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的完整;运用修辞手法时,不要违背基本规则,例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3句以上的句子构成等。
语言的规范准确,是正确表达作者意思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通顺流畅。
所谓通顺流畅,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说要用词恰当,意思清楚,没有语病或歧义。
这是字面层次上的要求。
第二层含义更重要,就是要符合逻辑,上下文联系紧密。
不仅在语句之间的转折、连接上要有逻辑性,而且在行文顺序、前后安排上也要符合逻辑和生活常理。
再次,恰当生动。
一篇记叙文,只干巴巴地交代有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即使没有任何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还是称不上语言优美。
在记叙中适当地运用描写,采用修辞手法,挑选恰当而传神的修饰性语句,都会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语言也更有文采。
最后,要有特色和风格。
所谓“文如其人”,或简洁,或华美,或细腻,或质朴,语言的风格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性格的反映。
有特色的语言能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
6.详略得当
一篇记叙文,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往往要写许多事件和人物,但并不是居于平等地位的,而是有主有次的。
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要注意剪裁。
安排详略主次的前提和关键是确立中心思想,也就是你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
中心思想是衡量材料主次,从而安排详略的依据。
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重点,就要详细地来写;反之,则是非重点,要简略地写。
如果是记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交代清楚。
虽然不是每一个事件都有剧烈的冲突,但高潮部分都是存在的。
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记叙中的重点,要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只要交代明白即可。
写人的文章,重点在于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详尽的描绘,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也可以引述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神态等,表现其内心世界。
如果要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则要抓住一件事和一个侧面作为重点,其他的可以相应简略。
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因内容过于琐碎而使中心不鲜明。
写景状物的文章,首先要确定记叙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突出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部分。
比如写月季花,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它的花朵,所以就要从颜色、形态等多方面进行描写,叶、茎、根等其他部分则可以略写。
需要注意,详略是相对而言的。
详写不是要面面俱到,略写也不只是一笔带过,而是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详、略写。
四、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悬念
悬念,是指读者对文中所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未来表示关注的心态。
旧时写章回体小说的人,每到关键处,便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就是故意设下悬念。
一般地讲,有三种情况可以产生悬念:
一是读者对将要发生的事件一点也不知道,急于弄清就里;二是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情知道得比较粗略,想知道更-多、更详尽的细节;三是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知之甚多,但急于知道事件的结局。
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始,不知其末,读者都是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延续的过程越长,“悬念”就越强烈。
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或发展的关键之处,突出地显现情况不明的人、事、物,从而激起读者的疑惑、关注、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所谓释悬,即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明事物原委,使读者的疑惑心理得.以清除,或使他们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如《枣核》一文,开头写道: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开篇就写朋友索要枣核,设置悬念,因为“用途蹊跷”。
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关注。
直到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
用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2.抑扬
“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
写作时讲究抑扬,一上一下,一束一放,两相对应,互为映衬,就可以形成波澜起伏之势,使文章或作品曲折多变,摇曳多姿。
抑扬手法有两种形式:
(1)欲抑先扬。
即为了否定表现对象,而先用误解的方式或真诚的态度去褒扬它,然后再着力进行贬抑。
欲抑先扬法,亦即“抬高跌重法”,其特点是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扬得愈高,跌得愈重,这样就可以使表现对象受到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否定,从而使文章也体现出新鲜的含义。
(2)欲扬先抑。
即为了肯定表现对象,而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去贬抑它,然后再着力进行褒扬。
欲扬先抑法的特点在于抑是手段,扬是目的。
通过抑扬对照,使表现对象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使文章翻出新意。
例如,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就是欲扬先抑法。
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
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
“这范爱农……很可恶。
……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这是“抑”。
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残酷杀害革命者的行为极其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的作用有看法。
这是“扬”。
通过这一抑一扬,。
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3.白描
白描源于我国古代的“白描画”,本是中国画的手法之一。
它的特点是纯用墨线勾描物像而不加色彩的渲染。
这种方法,后来被借用到写作理论中,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反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
鲁迅说: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正因如此,白描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它的终极目标是“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备”的境地。
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出来。
没有夸}张、没有刻意的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4.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纵向对比:
即截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迥然不同环节,进行比较。
如《故乡》中的在“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和站在“我"面前的中年闰土,形象迥异,就是纵向对比。
这种对比鲜明地显示了人或物自身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和矛盾,表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横向对比:
即将两种不同的人或物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
如《故乡》中的杨二嫂和闰土的对比。
通过言行对比,使尖酸、刻薄、势利、自私的杨二嫂与愚昧、麻木、善良、忠厚的闰土的形象非常鲜明。
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状况,广大人民不仅生活上极度贫困,而且精神上也遭受了巨大的摧残。
5.衬托
衬托是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
它分为映衬和反衬两种。
映衬就是从正面衬托,如《陌上桑》中作者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表情举止,让读者感受到罗敷实在太美了。
反衬是从反面来衬托,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写日本“爱国青年”的诸多表现,从反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可爱可敬。
在具体使用中,衬托可以表现为:
(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批判的是菲利普夫妇自私自利、对亲兄弟于勒冷酷无情,用若瑟夫对他叔叔的深切同情,“一下子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来反衬其父母的势利、自私、冷酷的性格。
(2)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如鲁迅《祝福》一文对鲁四老爷书房景物的一段描写,烘托出鲁四老爷是一个思想反动、保守、顽固不化的封建卫道士。
(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用这一虚幻的景象反衬当时社会的黑暗。
又如《海市》一文先描写“海市蜃楼”的令人神往,然后写“我”坐船去寻“海市”,寻到的是“真实的海市——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
“我”所看到的长山列岛胜过了海市蜃楼的美景。
因此,虚幻的海市蜃楼写得越是美丽神奇社会主义的现实也就越是显得朝气蓬勃。
6.渲染
渲染本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用水或浅色烘染形象,分清阴阳向背,以增强艺术效果。
运用这种表现方法,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这就是渲染。
渲染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反复:
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
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
7.象征
象征,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托义于物”,即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情感。
例如红色象征革命,火炬象征光明等。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前面例子中的“红色”“火炬”是象征体,“革命”“光明”是本体。
象征体和本体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比如一提到火炬,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在黑暗中带来光明。
但象征体和本体间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时场合,同一事物可象征不同的意义。
象征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还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运用象征手法,可以用一个或一组相关的象征构思全篇,如高尔基的《海燕》;也可以作为文章一部分来运用,如鲁迅的小说《药》,最后在夏瑜坟上出现花圈,用来象征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
8.夸张
夸张手法不是指夸张修辞的运用,而是指作品为了歌颂或暴露某种事物,在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夸饰、扩大或缩小描写对象的特征,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夸张有两种基本表现手法,一是通过比喻来夸张。
在小说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常用这种手法,用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另一种是通过描写、渲染来夸张。
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写一个皇帝最喜欢穿衣,被两个骗子所骗,竞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
9.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于感染力。
如“松、竹、梅”,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10.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将作者心中的浓情,渗透到赏景、写景的活动之中,借助对眼前的“景”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写,表达出心中或喜或悲的“情”来。
这种间接抒情,比直白式的抒情有着更为含蓄、更为巧妙的特点。
由于“景”作为抒情的假借物,所以这类文字一中的写景不是见什么写什么,而是从抒情的需要出发,选取最适宜表达作者胸中情愫的景点着力刻画,“笔墨多用于与抒情关联最紧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