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
(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
怎样分比较公平呢?
(平均分)板书:
平均分。
师生交流: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请拍手表示!
”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
”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
(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
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
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
(课件演示)
B:
(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
“1/2是什么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
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课题:
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
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
(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
(课件演示)
小结: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
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
“分数该怎样写呢?
”(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
”“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
”(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
”“你们想试一试吗?
”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
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
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
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
提问:
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
还有不一样的吗?
(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
“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
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
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
”“你是怎样写的?
为什么用1/3来表示?
”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
“怎样表示?
为什么?
”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
你选第几幅图?
为什么?
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
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
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
“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
”(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
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
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
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
《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
《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
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分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
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
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
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
这时老师提出:
“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
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
“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
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
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
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
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习纸“游戏”纸卡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前质疑
(师: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写法,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
1.师: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数字的变化。
看这是数字几?
生:
1 师:
这是一个整数
师:
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
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
生:
1,2,3,大。
师:
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引导学生发现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数会变大。
2.师把100变成10,10变成1,
引导学生发现在整数的末尾去掉0数会变小
3出示0.1 师:
这个数你们认识吗?
生:
0.1 师:
这是一个小数,
师:
我们再来试一试。
依次出现0.10,0.100然后再在不断去掉末尾的0,让学生猜测数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还是大小没变呢?
引起学生的冲突:
到底变了吗?
(师:
认为变大的举举手,认为变小的举举手,认为大小不变的举举手,到底谁猜对了呢?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一)教学例1
1.师:
0.1、0.10、0.100,他们到底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大小不变呢?
我们先给他们带上统一的单位--米,请出米尺来帮帮咱们。
(将0.1,0.10,0.100同时带上单位米)
(1)课件出示米尺(复习旧知)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毫米
师;那么0.1米,0.10米,0.100米之间的关系可不可以转化成这些单位来研究呢?
咱们试试吧!
(2)课件出示直尺图 0.10米=( )米=( )分米
引导学生将0.1米先转化成1/10米,再转化成1分米,并说一说转化的理由。
师:
一分米在米尺上是0到刻度几?
课件出示一分米线段。
(3)课件依次出示0.10米=( )米=( )厘米
0.100米=( )米=( )毫米
师;0.10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又等于多少厘米?
0.100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又等于多少毫米呢?
请同学们拿出一号学习纸,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
比一比哪个组合作的又快又好.
(4)生汇报,并说一说理由
课件依次出现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
师:
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并演示: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5)指导看黑板;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
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师:
这几个数大小不变,那些同学猜对了,掌声鼓励。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在什么地方多(少)0?
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
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去掉0大小也不变。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规律呢?
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2.验证
师:
刚才我们借助了米尺来研究,接着我们借助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研究。
(1)出示课件: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师:
0.3和0.30这两个小数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请同桌之间拿出印好的大小完全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涂色分别表示出0.30和0.3。
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导:
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
0.3呢?
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
你为什么这样涂?
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2)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
师:
谁涂的面积大?
0.30和.0.3的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
看上去都一样大;(生: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的30份和把它平均分成10分取了其中的3份是一样大的)
理论推导法:
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
课件演示重合图形。
(在原板书下再板书:
0.30=0.3)
师:
那0.4和0.40呢?
0.8和0.80呢?
(3)观察思考
观察板书0.30=0.3
师: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3.讨论归纳,揭示课题
教师指着板书说:
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4人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代表让其归纳,不够完整可以由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得出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课件展示并板书)
4、指导阅读。
生齐读小数的性质。
5、质疑问难:
(判断)
师:
你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够不够透彻呢?
这句话的关键词在哪呢?
做完下一题,看能不能帮你们找到答案。
(以下题目陆续出现)
(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的性质,红字强调“小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性质,红字强调“末尾”。
(3)10.50=10.5=10.500 判断后返回小数小性质强调“大小不变”。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1.教学例2
师:
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利用小数的性质,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体现数的简洁。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化简。
出示例2:
把0.70,105.0900和12.000化简。
思考:
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师:
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
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4)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
问:
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不可以,大小改变。
师要强调小数末尾的”0”)
师:
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没教,你们就会了,那下一题呢?
课件出示12.000
(5)师:
12.000该怎么化简
生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师:
12.000去掉0后是多少?
将小数化简成整数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强调:
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2.教学例3
师:
在今后的生活中或者今后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有时要将数转化成相应位数的小数,便于计算,接下来咱们利用小数的性质来学习数的改写。
电脑演示: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8.1840= 3=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师:
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
(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
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
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注意:
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注意小数的化简是将末尾的0去掉,而小数的改写可以根据需要添加0或去掉0.
四、巩固运用,拓展升华
1、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师: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咱们来看一个发生在马路上的小故事吧,看一下这里还有些什么数学知识?
课件演示小故事(然后孩子按题目要求完成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还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生:
乐于助人 尊老爱幼······
师是啊,我们应该向小林和他妈妈学习,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挑战自我
师:
孩子们学得还真不错,敢不敢接受下一个挑战?
有没有信心?
课件出示,怎样才能使600、60、6这三个数之间划上等号?
3、思维拓展
课件出示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1)所有“0”都不能去掉
(2)所有“0”都能去掉(3)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
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 = 0.10= 0.10
0.3=0.30
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或失败情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
归纳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准备:
前置性小研究、PPT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课前两分钟:
145×2 45×12
先估算再笔算。
说说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
笔算乘法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那你们知道一列普通火车的运行速度是多少吗?
(145千米/时)
(2)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前置性学习中的自学指导,再次预习一下课本第49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
PPT出示:
自学指导:
1、仔细读题。
2、认真分析:
已知条件、问题、怎样做?
3、解决问题:
列式计算、还有别的算法吗?
4、归纳总结: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验算?
完成P49的做一做。
3、小组交流:
互相学习,互相配合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次学习请大家这样做:
依据自学指导,分工合作,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4、全班展示: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和大家共同交流?
5、教师点拨:
听了刚才××小组的交流,你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谁能再说一说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PPT出示:
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什么不同?
三、反馈练习:
1、出示课本P51页第7题。
小马虎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出错,错在哪里?
帮他改正过来。
2、出示课本P51页第5题。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学校图书管理员算一算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课本P52页第9题。
图书管理员又遇到新麻烦了,你能继续帮他解决吗?
说说可以怎样做?
还有别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数我们如何来计算呢?
31×213
1234×12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145×12=1740(千米)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
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
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
(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
)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
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
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
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
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44页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
四边形呢?
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板书】
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封闭平面图形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边线一周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