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285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

《《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俱舍论》第52课笔录.docx

《俱舍论》第52课笔录

《俱舍论》第52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

《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在八品内容当中,前面第一二品总说了有漏法和无漏法;第三四五品是针对有漏法的果,有情世间、器世间方面进行安立。

第四品主要是宣讲这些果或者世间的因,世间的因也就是业;第五品宣讲了世间的缘主要是烦恼。

如果有了业和烦恼一定会显现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主要是针对有表业、无表业,或者各式各样的有表、无表开显出来的居士戒、斋戒等其他戒律的一些特性,以及佛经中所宣讲到的一些业的异名。

前面我们讲了斋戒的特点,下面讲居士戒之特点。

丑三(居士戒之特点)分三:

一、真实宣说;二、别说皈依境;三、支分固定。

因为《俱舍论》是针对普遍的大众讲的,所以在宣讲戒律的时候,对于一般的居士不能听的,不能看的出家的戒律,沙弥戒、比丘戒在《俱舍论》中都没有讲,这里最多讲到了斋戒、居士戒和一些共同的善行、戒律等等。

寅一、真实宣说:

此处真实的宣说居士戒,一切有部对居士戒的安立和经部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虽然在藏传佛教中的戒律主要是以有部为主,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比如我们下面学习到的内容,并没有完完全全按照有部的观点进行安立,也是比较随顺于经部的观点,这方面我们也需要了解。

承诺即为居士故,宣说戒律如比丘,

设若一切均为戒,何言行持一分等,

传闻守彼而得名,下品戒等则随心。

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承诺皈依三宝就会变成居士,变成居士之后,相续中得到了圆满的五戒戒体。

既然得到了戒体,还有什么必要宣讲戒条呢?

有部说有必要宣讲戒条,就像比丘在得戒的时候并没有一条条地重复戒条,受完戒之后还是要给他宣说根本罪、僧残罪是什么等等,每条戒律还是可以宣说的。

居士戒也是一样的,虽然得戒的时候是同时得的,但是得完戒之后有必要单独再宣讲戒律。

“设若一切均为戒,何言行持一分等”,如果说得到的是圆满的戒体,为什么在经典当中还要宣讲守持一分戒、两分戒、多分戒、满分戒等等,怎么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呢?

“传闻守彼而得名”。

有部说受戒的时候受了圆满的戒律,但是在守持的时候按照自己的能力,可以守一分、两分、多分等等,就是从这方面来进行安立的。

“下品戒等则随心”,就是说戒体又可以分为上品戒、中品戒和下品戒,这些都是随自己发心的大小,如果发心大就得到上品戒,如果发心微小就得到了下品戒。

下面我们再继续宣讲一下全面的含义。

承诺即为居士故,有部派按照佛经的观点,注释中说《大明经》讲:

【身着白衣具根之在家男女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祈请摄受吾为居士”而成居士。

】佛经中讲身着白衣,即没有穿袈裟的修行人,也就是在家者。

因为印度喜欢穿白衣服,居士都是称为白衣,就是没有着染色袈裟的在家者。

第一个是在家者,第二个是具根,得到居士戒必须要具有男根或者女根,只有根俱全,才能成为真正戒律的所依。

然后自己虔诚地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祈求摄受我为居士,就会成为居士。

当他承诺皈依的时候,颂词当中讲承诺即为居士故,这个地方的承诺就是承诺三皈依,承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不是说承诺我守持五条戒律,就是承诺三皈依就变成了居士。

在不同的教典当中也有不同的讲法。

居士有三皈居士,还有五戒居士。

按照我们现在的操作方法,比如说一个居士只承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承诺三皈依也可以称之为居士,这叫三皈居士,他的内心只有一个皈依戒,当师父给你传皈依的时候,得到皈依戒的戒体,他就变成了三皈的居士。

还有一种居士是五戒居士,他在三皈依的基础上,还要去守持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五条戒中也可以选一条,比如不杀生的根本戒不杀人我可以做得到,就守持这条戒,或者不饮酒我能做到,我守持不饮酒;不邪淫我做得到,就守持不邪淫,叫做一戒居士,乃至于能够守五条叫做五戒居士。

居士的分类有好几种,一种是三皈居士,只是承诺皈依。

比如现在有一部分学佛的人,他觉得守持五戒有困难,又想皈依成为佛弟子,这时就给他传三皈依,然后他的内心就有了皈依戒,没有其他的戒律,这是三皈居士,在社会上有很多。

还有一种人觉得只做三皈居士不满足,他想要进一步的断恶行善,所以他承诺尽行寿在一辈子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或者不妄语、不饮酒等等,这样就变成了五戒居士,这是现在我们普遍承许的居士,也有一种叫做八戒居士,就是一辈子尽形寿守持八关斋戒的人。

基本上就是这几种。

承诺即为居士故,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安立的时候,并没有像我们刚才讲的那样有三皈居士、五戒居士,而是说只要承诺三皈依之后,内心就得到了居士戒,居士五戒的圆满戒体他就得到了。

只要自己承诺三皈依就变成了真正圆满的五戒居士,相续当中就有了五戒,虽然没有单独请师父给他传五戒,但是他在承诺三皈依的时候,同时也得到了五戒的戒体,居士戒的戒体就是这样安立的。

经部派就是不承认,这里观点是当你承诺皈依的时候,得不得到居士戒呢?

有部说一定能得到,当你承诺皈依的时候就会得到居士戒。

经部说当你承诺三皈依的时候,内心中只有皈依戒,没有居士五戒。

经部进一步说,如果已经受了五戒,再对他宣讲戒条,说第一条不杀生的根本是不杀人,就是你在一辈子中不要去杀人,支分罪是不要杀其他的旁生,蚊子、苍蝇等等都不能杀;第二条不偷盗的戒律就是不能偷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便宜等等;第三条不邪淫,是除了和自己的配偶之外,不能和其他的人做不净行。

第四条不妄语主要的根本戒是不要说上人法妄语,如果你是一个凡夫,没有得到上人法的时候,说我已经得到了初禅、二禅等超离欲界的境界称之为上人。

上人法妄语的界限是什么呢?

如果你打妄语说得到了欲界的功德,不算是犯根本戒。

你说自己超离了五盖得到了初禅,已经脱离了欲界的境界,或者自己没有得到初禅说自己得到了初禅,自己没有神通说自己得到了神通,自己不是圣者说自己成为了圣者,这些就是上人法。

如果说上人法就会破居士戒的根本戒,说其他的妄语会犯支分戒。

第五条不饮酒是什么呢?

如果你受了不饮酒的戒律,哪怕只是用草尖蘸一滴酒放在嘴里也不行,啤酒等任何酒都不能喝,把五戒的戒律一条条对他说。

经部的意思是如果他已经得到戒律了,就没有必要跟他一条条宣讲这是不杀生的戒,那是不饮酒的戒。

有部说这有必要,虽然是同时得到了戒体,不像传戒需要重复,像传戒的时候,对于不杀生的戒我要尽行寿守持等等,必须跟随师父重复三遍,最后一遍就得到了戒体。

如果是这种情况,就没必要对他宣讲戒条了。

他们说有必要,为什么呢?

宣说戒律如比丘。

虽然同时得到了戒律,但还是有必要宣讲戒条。

比如在受比丘戒的时候,有没有跟着师父把二百五十三条戒律,从第一条乃至最后一条一条条地重复呢?

这是没有的。

最多只是讲一下四根本,他得戒的时候二百五十三条戒同时得到了,像这样圆满地得到了比丘戒的戒体。

虽然在内心得到了比丘戒的戒体了,但是得到戒体之后,还会再对他一条条地宣讲戒条。

同样,居士戒也是一样的。

五戒的戒体同时得,然后还是有必要对他宣讲戒条,因为他要守持戒律,必须要把戒相、如何守持和犯戒的界限等等一条条详细地宣说,所以他们说这是没有问题的。

下面经部进一步的提问,设若一切均为戒,何言行持一分等。

如果说一切均为戒,“一切均为戒”意思是说,如果他在承诺皈依的时候,一切均为戒,就是已经断除了一切的恶行。

对于居士来讲一切的恶行,就是从不杀人到不饮酒之间所有的支分全部圆满,五戒的戒体已经得到了。

如果说一切都成为戒律了,何言行持一份等。

既然他们已经获得了五戒圆满的戒体,为什么佛经当中还有受持一分戒律呢?

前面讲了因为居士戒是尽形寿的戒律,不像八关斋戒仅是一日一夜的戒律,所以必须受八条是不能捡择的,不能选择只受其中的一两条。

居士戒是一辈子的戒律可以在五戒中选一条。

五戒中选一条的观点也有不同的安立,有些地方说如果五戒中只能受一条戒的话,首先必须是戒酒,如果你不承诺戒酒这一条,其他的戒律也没办法安立,有些观点说第一条不一定是不饮酒,如果一辈子不杀生,或者不邪淫等等,这方面我做得到,就守持这一条戒律。

因为这是一辈子的戒律,所以可以选择一条戒律。

如果选择一条,叫做一分居士;如果在一条的基础上,可以守持两条就是两分居士,还有三分、四分,叫做多分居士,圆满守持五条叫做满分居士,即五戒居士。

既然受戒的时候,五戒戒体同时得到了,为什么还有一种说法是行持一分戒、两分戒、多分戒,乃至于行持满分戒呢?

这些佛经中的观点又怎么解释呢?

有部解释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传闻守彼而得名,“传闻”在本论经常出现,我们都很熟悉了,这是世亲菩萨对于有部的观点不是很满意的一种语气。

传闻有部是这样说的,“守彼而得名”,这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他承诺得戒的时候得到了五戒,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行持的时候跟随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守持不杀生的戒律就守持这个,其他的守持不了就不行持,这种情况叫做一分居士、两分居士,或者多分居士等等,其他的就是失毁的意思。

在我们的注释当中有一个词是失毁,意思就是不守持。

虽然他是受了,但是在实际行持的过程中其他的可以不守,相当于也是一种失毁。

对于能够守持的自己去守持,比如只能守持一条不饮酒,他就有了一分戒,或者有些地方说在不饮酒的基础上,对于其他的四根本选择一条受持,也有从这个角度来讲的一分。

不管怎么样,虽然受了五条戒律,但是在实际行持中,他只是守持其中的一两条,叫做一分戒、两分戒,或者多分戒、满分戒等等。

这种安立和我们现在的实际操作也是不同的,有部的观点就是这样的。

汉传佛教不是以有部的戒律为主,而以四分律安立。

藏传佛教当中,虽然以有部为基础,但是真正操作的时候,也没有按照有部的观点来做,受居士戒让受戒者重复的时候,能够守持的重复,不能守持的不念,这在传戒的时候,属于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有部在解释的时候,虽然受了圆满的戒,但是守戒的时候只守能够做到的,其他的不能守就放弃了,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安立的一分戒。

虽然也有一定的漏洞,但是有部的观点就是这样安立的。

经部不承认这种观点,现在比较普遍的传戒,或者宣讲的戒律基本上都是按照经部的观点来行持,没有遵照有部的观点,传闻守彼而得名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讲。

前面提到了,经部的观点是传戒念仪轨的时候,如果能守持的你跟著重复,不能守持的就不重复,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他就得到一个戒或者两个戒,最后也这样守持,其他的戒没有守持,也不需要去放弃。

反正他在受的时候只受了一条戒,守的时候也是守这条戒,以后当他觉得可以增加的时候,再到师父面前去求其他的戒律,自己再得到其他戒律。

下品戒等则随心,戒律有三种,即下品戒律、中品戒律和上品戒律。

所谓的下品戒、中品戒和上品戒,都是通过什么来安立的呢?

“则随心”,就是随你的发心清净与否。

有些人发心很清净,就是为了解脱,他得到的戒律就是上品戒;有些人发心不是那么清净,只是为了发财,或者远离怖畏而去守持一些戒律,根本得不到上品戒。

还有就是发心的强弱与否,虽然小乘当中没有著重地宣讲菩萨行,但是小乘也承许有菩萨等一些上根利智的人愿意度化一切众生,发了要成佛的心。

如果发心特别广大,得到上品戒;如果发心很微小,为了自己解脱,可能得到中品戒;如果为了得到善趣,可能得到下品戒。

小乘当中虽然承许菩萨,也承许菩萨道,但是不像大乘有这么多殊胜菩提心、五道十地的安立等等,从一地到十地的安立也没有。

我们在《俱舍论》中可以看到小乘承许佛陀在金刚座成佛之前,就是一个凡夫人,小乘没有菩萨道,或者从一地到十地的圣者道都没有。

成佛之前就是凡夫,一座当中直接成佛了。

虽然讲到了成佛,但不是大乘。

有些人说《俱舍论》中也有大乘的思想,比如发菩提心、成佛,其实这些和大乘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此处根本不讲菩萨从一地到十地的断证功德,主要还是从小乘的思想方面安立。

虽然以隐藏的方式间接地讲了,这个我们也不否认,但是直接讲的是没有的,都是从小乘的观点解释的。

有些人发心很强烈,有特别想要得到戒律的心,可能得到了上品的戒律;如果发心比较小的,别人说你受个戒,他想那就受一个吧,没有以强烈心去受戒,虽然得到了戒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