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2620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药理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药理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药理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药理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提纲.docx

《药理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提纲.docx

药理学提纲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药物的一般知识(2学时)

一、药物的概念

1.药物(概念、分类)

2.毒物

3.药物与毒物的关系

药物转化成毒物的因素:

1)剂量过大;2)浓度过高;3)用法错误;4)用药时间过长;5)不合理配伍

4.药理学(概念、研究内容:

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

二、兽医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兽医药理学的性质

1)研究药物的学科;

2)属于专业基础课;

3)是联系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科学。

2.兽医药理学的任务

1)阐明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研究开发新药,发现常用药物的新用途,为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3)为探索生物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和研究方法,促进生命科学的进步。

3.学习兽医药理学的目的

1)培养未来的兽医工作者学会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要掌握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注意观察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善于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药物的研究及开发新药和新制剂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兽医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药理学方法

1.急性实验(分析法)

2.慢性实验(综合法)

(二)实验治疗学方法:

离体试验、在体实验

(三)临床药理学方法

(四)常用试验动物:

小鼠、大鼠、家兔、蟾蜍、犬、猫、猴

(五)新药的开发

四、兽医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1.本草或古代药物学阶段

2.近代药理学阶段

3.现代药理学阶段

五、兽药管理

(一)药品批准文号及批号

1.药品批准文号

2.药品批号

3.药典

4.有效期与失效期

(二)药物制剂与剂型

(三)处方

1.法定处方

2.医疗处方

3.协定处方

4.处方内容

5.处方举例

(四)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第二节药效动力学(3学时)

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

1.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

2.兴奋与抑制

3.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2.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产生原因

2.相对性

3.意义

☆(四)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二重性)

1.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依赖性)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相关概念

1.剂量

2.无效量

3.最小有效量

4.治疗量

5.极量

6.最小中毒量(minimumtoxicdose)

7.致死量(lethaldose)

8.半数有效量(medianeffectivedose,ED50)

9.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

10.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TI=LD50/ED50(比值大好还是小好?

11.可靠安全指数(ceratainsaftyfactor)可靠安全指数=LD1/ED99

12.安全范围(marginofsafty)5%(LD5)~95%(ED95)之间的距离

(二)量效曲线

(三)药物的效能与效价强度

三、药物的构效关系

1.药物的基本结构

2.官能团

3.旋光性

四、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1.渗透压作用:

如甘露醇的脱水作用.

2.脂溶性作用:

如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3.影响pH:

如抗酸药中和胃酸.

4.络合作用:

如二巯基丙醇络合汞、砷等重金属离子解毒.

5.吸附作用:

药用碳(止泄)

(二)特异性作用机制

1.干扰或参与代谢过程

2.影响生物膜功能

3.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4.影响免疫机能

5.受体机制

①受体

②配体

③受体特性

④受体学说

⑤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⑥受体的调节与分类

6.第二信使

第三节药代动力学(3学时)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

(二)药物的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

2.主动转运

3.易化扩散

4.胞饮/吞噬作用

5.离子对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1.内服给药

2.注射给药

3.呼吸道给药

4.皮肤给药

(二)分布

1.影响因素

2.药物血浆蛋白结合

3.组织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三)转化

1.意义

2.部位

3.反应步骤(一相反应、二相反应)

4.药物生物转化酶系(专一性酶、非专一性酶)

5.药物对酶的影响(诱导、抑制)

(四)排泄

1.肾脏排泄

2.胆汁排泄

三、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曲线

(二)速率过程

1.一级速率过程

2.零级速率过程

3.米-曼氏速率过程

(三)房室模型

1.一室模型

2.二室模型

(四)药动学主要参数及其意义

1.消除半衰期(halflifetime,t1/2):

概念、特点、意义

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3.表观分布容积(Vd):

意义

4.清除率(Clearance,Cl)

5.生物利用度:

概念、影响因素、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

6.稳态血药浓度:

坪值、特点、意义

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2学时)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的剂量

3.药物的剂型

4.给药方案(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给药时间、联合用药)

二、动物方面的因素

1.种属差异

2.生理差异

3.个体差异

4.病理因素

5.技能状态

三、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四、合理用药的原则

1.明确诊断

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

3.掌握影响药效的因素

4.祛邪扶正并举

5.对病畜始终负责

第二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3学时)

第一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2学时)

一、概述

(一)外周神经系统的分类

1.按解剖学分类

2.按神经递质分类

(二)传出神经递质和受体

1.突触的结构

2.传出神经递质

3.传出神经递质的代谢

4.传出神经受体

(三)传出神经受体的功能及分子机制

1.传出神经的生理功能

2.传出神经受体分子机制

(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分类

1.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1)直接作用于受体

(2)影响递质

2.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二、拟胆碱药

1.分类

2.胆碱受体激动剂

1M、N受体激动剂

※乙酰胆碱(药理作用)

氨甲酰胆碱

2M受体激动剂

※毛果芸香碱(药理作用、应用)

3N受体激动剂

3.胆碱酯酶抑制剂

※新斯的明(作用机理、应用)

三、抗胆碱药

1.分类

2.M受体阻断剂

※阿托品(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用)

东莨菪碱、山莨菪碱

3.N受体阻断剂(作用机理)

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

四、拟肾上腺素药

1.分类

2.α、β受体激动剂

※肾上腺素(药理作用、应用)

※麻黄碱

3.α受体激动剂

去甲肾上腺素

间羟胺

去氧肾上腺素

4.β受体激动剂

异丙肾上腺素

克伦特罗

五、抗肾上腺素药

第二节传入神经药物(1学时)

一、局部麻醉药

(一)构效关系和分类

(二)药理作用及机理

1.作用机理:

阻断钠离子内流

2.阻断顺序:

植物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3.感觉消失顺序:

痛觉>嗅觉>味觉>冷觉>温觉>触觉和深部压力感觉

(三)局麻药的应用

1.表面麻醉

2.浸润麻醉

3.传导麻醉

4.硬膜外麻醉

5.封闭疗法

6.脊髓或蛛网膜下腔麻醉

7.静脉阻断

(四)代表药☆比较特点与应用

1.※普鲁卡因:

①特点(不用于表面麻醉;浸润首选;毒性小;可产生过敏;不能与磺胺、洋地黄共用)、②应用(浸润首选)

2.※利多卡因:

①特点(全能局麻药;毒性小;不过敏;抗心律失常)、②应用(局麻、青霉素稀释剂)

3.※丁卡因:

①特点(作用快、强、持久;毒性大;)、②应用(仅用于表面麻醉)

二、保护药

三、刺激药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学时)

第一节全身麻醉药(0.5学时)

一、概述

(一)麻醉分期

1.第一期:

镇痛期、随意运动期、自主兴奋期

2.第二期:

兴奋期、非自主兴奋期

3.第三期:

外科麻醉期

4.第四期:

麻痹期、中毒期

(二)作用机制

(三)复合麻醉

1.麻前给药(补救不足、增强效果;阿托品)

2.诱导麻醉(减短麻醉诱导期;硫喷妥)

3.基础麻醉(减轻不良反应,增强效果;巴比妥、水合氯醛)

4.配合麻醉(减少用量/毒性;局麻、肌松、镇痛药)

5.混合麻醉(取长补短;两种以上全麻药)

二、吸入性麻醉药

(一)药理作用

1.CNS-整体抑制,脑部代谢↓,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升高颅内压。

2.心血管系统-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降压

3.呼吸系统

4.骨骼肌-适度肌松作用,镇痛弱

5.子宫-松弛子宫平滑肌,产程延长,产后出血↑

(二)代表药

1.麻醉乙醚

2.氟烷

3.异氟烷

4.恩氟烷

5.氧化亚氮(镇痛强、肌松差)

三、非吸入性麻醉药

(一)优、缺点与分类

(二)巴比妥类

1.构效关系

2.药理作用

3.代表药:

戊巴比妥、硫喷妥钠

(三)864麻醉合剂

(四)氯胺酮

第二节镇静药与抗惊厥药(1学时)

一、氯丙嗪

1.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镇静、镇吐、增强中枢抑制、调节体温

2.对植物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作用

3.对内分泌系统作用

4.应用:

保定、人工冬眠、破伤风、强化麻醉、止吐等

二、乙酰丙嗪:

镇静(强于氯丙嗪)、降温、降压及镇吐

三、地西泮

1.抗焦虑作用

2.镇静作用

3.肌肉松弛作用

4.抗惊厥与抗癫痫作用

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iv可产生短暂而轻度的抑制

6.应用:

镇静催眠、保定、抗惊厥、抗癫痫、基础麻醉及术前给药

四、水合氯醛

五、※硫酸镁注射液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3.中毒解救☆

六、苯巴比妥

第三节镇痛药

一、麻醉性镇痛药

1.菲类阿片:

吗啡、可待因

2.苄异喹啉类阿片:

罂粟碱

二、非麻醉性镇痛药

第四节中枢兴奋药

一、大脑兴奋药:

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大脑机能,如Caffeine。

二、延髓兴奋药:

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呼吸频率加深快,如尼可刹米、回苏灵、戊四氮

三、脊髓兴奋药:

阻止抑制性N递质对N元的抑制所致,士的宁。

第四章血液循环系统药理(1学时)

第一节强心药

一、强心药分类

1.中枢兴奋药:

咖啡因、茶碱,用于急性心力衰竭

2.拟肾上腺素药:

Ad,用于心脏骤停

3.强心苷:

洋地黄、地高辛,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强心苷

1.来源

2.药理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

①正性肌力作用②负性频率作用③负性传导作用

2)利尿作用

3.临床应用

第二节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

一、促凝血药

1.凝血过程

2.影响凝血因子的促凝血药:

VK和酚磺乙胺

3.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促凝血药:

6-氨基乙酸、氨甲环酸和凝血酸

4.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

安特诺新

二、抗凝血药

1.主要影响凝血E和凝血因子形成的药物:

肝素和香豆素

2.体外抗凝血药:

枸橼酸钠,用于体外血样检查的抗凝。

3.促进纤维Pr溶解药:

对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链激E、尿激E、组织纤溶E原激活剂。

4.抗血小板聚集药:

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右旋糖酐等,用于防血栓形成。

第三节抗贫血药

一、概述

1.贫血

2.贫血分类及原因

二、铁制剂

三、叶酸类

四、VB12

第四节体液补充剂

一、分类

二、葡萄糖

三、右旋糖酐

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3学时)

第一节健胃药与助消化药

一、健胃药

1.苦味健胃药

2.芳香性健胃药

3.辛辣健胃药

4.盐类健胃药

二、助消化药

1.酸类药

2.消化酶类

三、健胃药与助消化药的合理选择

第二节抗酸药

一、抗酸药: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

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1.※H2-受体阻断药: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2.M-受体阻断药:

哌仑西平

3.※H+-泵抑制药:

奥美拉唑

4.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丙谷胺

三、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

前列腺素衍生物、硫糖铝

四、抗幽门螺旋菌的药物:

甲硝唑、四环素,氨苄青霉素

第三节止吐与催吐药

一、止吐药

1.甲氧氯普胺

2.多潘立酮

二、催吐药

1.硫酸铜

2.阿扑吗啡

第四节瘤胃兴奋药

一、拟胆碱药和抗胆碱酯酶药

1.毛果芸香碱

2.新斯的明

3.水杨酸毒扁豆碱

二、※浓氯化钠注射液

第五节制酵药与消沫药

一、制酵药

1.甲醛溶液

2.鱼石脂

3.大蒜酊

二、消沫药

1.松节油(☆消沫机理)

2.二甲基硅油

3.植物油

第六节泻药与止泻药

一、泻药☆区别

1.容积性泻药☆机理:

硫酸镁、硫酸钠

2.润滑性泻药:

液体石蜡、植物油

3.刺激性泻药:

大黄、蓖麻油、酚酞

4.泻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止泻药

1.保护性止泻药:

次硝酸铋、次碳酸铋、鞣酸、药用炭、高岭土

2.抗菌止泻药:

黄连素、呋喃类、磺胺脒、抗G-菌用药

3.胃肠平滑肌抑制药:

阿托品、阿片酊、颠茄酊

第六章呼吸系统药物(1学时)

第一节祛痰药

1.氯化铵

2.碘化钾

3.乙酰半胱氨酸

第二节镇咳药

1.可待因

2.喷托维林(咳必清)

第三节平喘药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平喘机理

二、茶碱类:

氨茶碱(作用机理-与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比较)

三、M受体阻断药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五、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色甘酸钠

第七章利尿药和脱水药(1学时)

第一节利尿药

一、泌尿生理与利尿药作用机理

二、利尿药分类

三、常用利尿药

1.高效利尿药:

呋塞米

2.中效利尿药:

噻嗪类(氢氯噻嗪)

3.低效利尿药(保钾利尿药):

螺内酯、氨苯蝶啶

第二节脱水药(渗透性利尿药)

一、作用机理

二、脱水药应具备的特点

三、代表药

1.甘露醇(☆给药途径)

2.山梨醇

3.尿素

4.高渗葡萄糖

第八章生殖系统药物

第一节生殖激素类药物

一、性激素

1.雄激素:

甲基睾丸素、苯丙酸诺龙(苯丙酸去甲睾酮)

2.雌激素:

雌二醇、

3.孕激素:

黄体酮(孕酮)

二、促性腺激素

1.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

1卵泡刺激素(FSH)

2黄体生成素(LH)

2.非垂体促性腺激素

1孕马血清

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普罗兰)

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第二节子宫收缩药

1.缩宫素(催产素)

2.麦角新碱

第九章皮质激素类、自体活性物质与解热镇痛抗炎药(2学时)

第一节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肾上腺皮质

二、糖皮质激素分类

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

1.抗炎

2.抗过敏(免疫抑制)

3.抗毒素

4.抗休克

5.影响代谢

四、不良反应

五、临床应用

六、代表药

第二节组胺与抗组胺药

一、组胺与组胺受体

1.组胺

2.组胺受体

二、抗H1受体药物

三、抗H2受体药物

第三节前列腺素(PG)

一、药理作用

二、临床应用

第四节解热镇痛及抗风湿药

一、分类

1.水杨酸类(羧酸类):

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2.苯胺类:

扑热息痛、非那西丁

3.吡唑酮类:

保泰松、安乃近、氨基比林

4.吲哚类(乙酸类):

吲哚美辛、阿西美辛

5.灭酸类(芬那酸类):

甲芬那酸、甲氯芬酸

6.芳香醋酸类(丙酸类):

布洛芬、萘普生

二、作用机制

三、药理作用

1.解热

2.镇痛

3.抗炎、抗风湿

四、临床药理学特点

五、代表药

1.☆阿司匹林

2.☆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非那西丁

3.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

4.吲哚美辛

5.双氯芬酸

6.萘普生、布洛芬

第五节抗痛风药

一、痛风发病原因

二、丙磺舒、羧苄磺胺

第六节水盐代谢调节药与营养药

一、水盐代谢调节药

1.水和电解质平衡药(补失、纠乱、调节):

氯化钠、氯化钾

2.能量补充药:

葡萄糖

3.酸碱平衡药:

碳酸氢钠、乳酸钠

4.血容量扩充药

二、钙和磷

三、微量元素

四、维生素

第十章抗微生物药物

第一节抗菌药物概论

一、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

2.化疗三角

3.化学治疗、化疗药物

4.抗菌谱

5.抗菌活性

6.抗生素后效应

二、抗菌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三、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性

2.耐药性分类:

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

3.产生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位结构

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4改变代谢途径

5主动外排作用

4.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垂直/水平(转导、转化、接合、易位)

四、抗菌药物分类

1.β-内酰胺类:

青霉素、头孢菌素

2.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

3.四环素类:

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4.酰胺醇类:

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5.大环类脂类:

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

6.林可胺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7.多肽类:

多粘菌素、杆菌肽

8.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恩诺沙星

9.磺胺及其增效剂:

磺胺嘧啶、甲氧苄啶(TMP)

10.其他

第二节抗生素

一、分类

二、β内酰胺类

1.共性:

结构、交叉过敏、抗菌机理、

2.青霉素类:

天然、半合成(特点、抗菌谱、应用)

3.头孢菌素:

特点、各代比较

4.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

三、氨基糖苷类

1.共性

2.优、缺点

3.代表药

链霉素、庆大、卡那、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壮观)、新霉素

四、四环素类

1.共性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

4.代表药

四环素、多西环素、

五、酰胺醇类

1.共性

2.代表药

氯霉素、氟苯尼考

六、大环类脂类

1.共性

2.代表药

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

七、林可胺类

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八、多肽类

多粘菌素、杆菌肽、万古霉素

九、其他类

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第三节化学合成抗菌药

一、磺胺类及其增效剂

1.磺胺类结构

2.分类

3.抗菌谱

4.作用机理

5.应用及不良反应

二、喹诺酮类

1.概述

2.抗菌作用

3.作用机制

4.应用与不良反应

5.代表药

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达氟沙星

三、喹恶啉类

乙酰甲喹、喹乙醇

四、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1.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2.硝基呋喃类:

呋喃坦啶、呋喃唑酮、呋喃西林

第四节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一、抗真菌药

抗生素类:

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咪唑类:

酮康唑

二、抗病毒药

金刚烷胺、吗啉胍、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第五节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一、用药原则

二、防止或延缓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三、预防用药的指征

四、联合用药

第六节消毒防腐药

一、作用机理

二、影响因素

三、分类

四、合理应用

第十一章抗寄生虫药

第一节抗蠕虫药

一、驱吸虫药

1.阿维菌素类

2.硫双二氯酚

3.硝氯酚

4.硝硫氰胺

5.吡喹酮

二、驱线虫药

1.阿苯哒唑

2.左旋咪唑

三、驱绦虫药

氯硝柳胺(灭绦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