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2018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docx

物理竞赛讲义热学

物理竞赛讲义一一热学

作者:

日期:

第七部分热学

热学知识在奥赛中的要求不以深度见长,但知识点却非常地多(考纲中罗列的知识点几乎和整

个力学一一前五部分一一的知识点数目相等)。

而且,由于高考要求对热学的要求逐年降低(本届

尤其低得“离谱”,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都没有了,这就客观上给奥赛培训增加了负担。

因此,本

部分只能采新授课的培训模式,将知识点和例题讲解及时地结合,争取让学员学一点,就领会一点、巩固一点,然后再层叠式地往前推进。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注意分子体积和分子所占据空间的区别)

对于分子(单原子分子)间距的计算,气体和液体可直接用3'分子占据的空间,对固体,则与分

子的空间排列(晶体的点阵)有关。

【例题1】如图6-1所示,食盐(2C1)的晶体是由钠离子

(图中的白色圆点表示)和氯离子(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组成的,离子键两两垂直且键长相等。

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为58.5X10

-3kg/mol,密度为2.2X103kg/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X1023—1mol,求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之间的距离。

【解说】题意所求即图中任意一个小立方块的变长(设为a)的

22倍,所以求a成为本题的焦点。

由于一摩尔的氯化钠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事实上也含有2Na个钠离子(或氯离子),所以每个钠离子占据空间为v=①

2Na

而由图不难看出,一个离子占据的空间就是小立方体的体积a3,

即a3=VmoL=M业,最后,邻近钠离子之间的距离i=72a2Na2Na

【答案】3.97X1010m。

R思考1本题还有没有其它思路?

R答案1每个离子都被八个小立方体均分,故一个小立方体含有」X8个离子=」分子,所以…

82

(此法普遍适用于空间点阵比较复杂的晶体结构。

2、物质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0

固体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振幅数量级为0.1A),少数可以脱离平衡位置运动。

液体分子的运动则可以用“长时间的定居(振动)和短时间的迁移”来概括,这是由于液体分子间距较固体大的结果。

气体分子基本“居无定所”,不停地迁移(常温下,速率数量级为lO,m/s

无论是振动还是迁移,都具备两个特点:

a、偶然无序

(杂乱无章)和统计有序(分子数比率和速率对应一定的规律

——如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如图6—2所示);b、剧烈程

度和温度相关。

气体分子的三种速率。

最可几速率vp:

f(v)=

—(其中AN表示v到v+Av内分子数,N表示分子总数)N

;方均根速率异:

与分子平均动能密切相关的一个速率,

v2=3RT=

3kT〔其中R为普适气体恒量,R=8.3lJ/(mol.K)。

k为玻耳兹曼常量,km

-R-=1.38X10-23J/K〕

Na

在气体的实际状况中,如何寻求N和vx呢?

考查某一个分子的运动,设它的速度为v,它沿x、y、

222

vx+vy+Vz

分子运动虽然是杂乱无章的,但仍具有“偶然无序和统计有序”的规律,即

~,~2,~~2公

v=vx+vy+vz=3Vx③

这就解决了vx的问题。

另外,从速度的分解不难理解,每一个分子都有机会均等的碰撞3个容

器壁的可能。

设At=且,则

Vx

NX=1•3N总=1na④

62

注意,这里的1是指有6个容器壁需要碰撞,而它们被碰的几率是均等的。

6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注意分子斥力和气体分子碰撞作用力

的区别),而且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宏观上感受到的是其合效果。

分子力是保守力,分子间距改变时,分子力做的功可以用分子势能的变化表示,分子势能Ep随

分子间距的变化关系如图6-4所示。

分子势能和动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二、热现象和基本热力学定律

1、平衡态、状态参量

a、凡是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均称为热现象,热学是研究热现象的科学。

热学研究的对象都是

有大量分子组成的宏观物体,通称为热力学系统(简称系统)。

当系统的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

时,这样的状态称为平衡态。

b、系统处于平衡态时,所有宏观量都具有确定的值,这些确定的值称为状态参量(描述气体的状态参量就是P、V和T)。

c、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存在定律):

若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和第三个热力

学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热力学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这个定律反映出:

处在同一热

平衡状态的所有的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这一特征是由这些互为热平衡系统的状

态所决定的一个数值相等的状态函数,这个状态函数被定义为温度。

2、温度

a、温度即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为温标。

典型的温标有摄氏温标t、华氏温

标F(F=9t+32)和热力学温标T(T=t+273.15)。

5

b、(理想)气体温度的微观解释:

三=jkT(i为分子的自由度=平动自由度t+转动自由度r+振动自由度s。

对单原子分子i=3,“刚性”〈忽略振动,s=。

,但r=2>双原子分子i=5。

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原子分子,i=6。

能量按自由度是均分的),所

以说温度是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c、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零度不可能达到。

(结合分子动理论的观点2和温度的微观解释很好理解。

)3、热力学过程

a、热传递。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

传导(对长L、横截面积S的柱体,Q=K工_T2SAt)、

L

对流和辐射(黑体表面辐射功率J=“T”)

b、热膨胀。

线膨胀Al=0010At

【例题3】如图6—5所示,温度为OC时,两根长度均为L的、均匀的不同金属棒,密度分别为p1和p2,现膨胀系数分别为a1和a2,它们的一端粘合在一起并从A点悬挂在天花板上,恰好能水平静止。

若温度升高到tC,仍需它们水平静止平衡,则悬点应该如何调整?

【解说】设A点距离粘合端x,则

//•■■Oy——

P1(L-X)=p2(工+x),得:

x=L^——2)222(12)

设膨胀后的长度分别为L1和L2,而且密度近似处理为不变,、

则同理有

―।—I

P1(-—X')=P2(—+x'),得:

x,=匹后5

22X:

'

L11L22

2T

另有线膨胀公式,有L1=L(1+”1t),L2=L(1+”2t)

最后,设调整后的悬点为B,则AB=x'-x

【答案】新悬点和原来的悬点之间相距一―2-2Lt。

2(12

R说明1如果考虑到密度变化的实际情况p

1=—P1>p2=—P2,此题仍然是可解的,但

L1L2

最后的结果却复杂得多…

c、系统由一个平衡态变化到另一个平衡态,即构成一个热力学过程。

特殊的热力学过程有等

压过程、等温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和自由膨胀等。

准静态过程:

如果变化过程相对缓慢,则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可视为平衡态,这样的过程也称

为准静态过程。

循环:

如果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又回到原来的平衡态,我们成这个过程为循环。

d、热力学第一定律:

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W和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Q之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增量AE,即AE=Q+W。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e、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表述(克劳修斯在1850年提出):

热量总是自动的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可能自动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开尔文表述(开尔文在1851年提

出):

不存在这样一种循环过程,系统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

响。

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它所展示的是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一一即自发的

热力学过程只会朝着混乱程度(嫡)增大的方向发展。

三、理想气体

1、气体实验三定律

在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气体的状态变化遵从以下三个实验定律

a、玻意耳—马略特定律:

一定质量气体温度不变时,PM=P2V2或PV=恒量

=恒量

b、查理定律:

一定质量气体体积不变时,旦=包或£

「T2T

C、盖・吕萨克定律:

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不变时,

V2或V=恒量

T2T

 

B

V

=35cm

【例题4】如图6-6所示,一端封闭、内径均匀的玻璃管长L=100cm,其中有一段长L'=15cm的水银柱把一部分空气封闭在管中。

当管水平放置时,封闭气柱A长La=

40cm。

现把管缓慢旋转至竖直后,在把开口端向下插入水银

槽中,直至A端气柱长La=37.5cm为止,这时系统处于

静止平衡。

已知大气压强Po=75cmHg,过程温度不变,试

求槽内水银进入管内的水银柱的长度h。

【解说】在全过程中,只有A部分的气体质量是不变的,

B部分气体则只在管子竖直后质量才不变。

所以有必要分过程解本题。

过程一:

玻管旋转至竖直

A部分气体,La'=旦La=-5—X40=50cm

P7515

此时B端气柱长Lb'=L-La'-L'=100-50-15

过程二:

玻管出入水银槽

A部分气体(可针对全程,也可针对过程二)

L^Pa=_^0_x60=80cmHg

La37.5

B部分气体,Lb=曳Lb=—P—Lb=^5-X35〜27.6cmPbPaPl8015

最后,h=L-La-L'-Lb

【答案】19.9cm。

2、理想气体

宏观定义:

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

微观特征:

a、分子本身的大小比起它们的间距可以忽略,分子不计重力势能;b、除了短暂

的碰撞过程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一一意味着不计分子势能;c、分子间的碰撞完全是弹

性的。

*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模型,是实际气体在某些条件约束下的近似,如果这些条件不满足,我

们称之为实际气体,如果条件满足不是很好,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模型去归纳,如范德瓦尔斯气体、昂尼斯气体等。

理想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P=2n二其中n为分子数密度(n=色)。

3V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也=也或-PV=恒量

TiT2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由三个试验定律推出,也可以由理想气体的压强微观解释和温度微观

解释推导得出。

21km

【例题5】如图6-7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长96cm,内有一段长20cm的水银柱,当温度为27c且管口向上竖直放置时,被封闭的气柱长为60cm。

试问:

当温度至少升高到多少度,水银柱才会从玻璃管中全部溢出?

【解说】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只有唯一解的问题还是一个存在范围讨论的问题。

如果是前一种可能,似乎应该这样解:

"P」=*,即(76言60=

7696,得:

T2=380KT2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升温气体膨胀的全过程,就会发现,在某些区域,准静态过程

是不可能达成的,因此状态方程的应用失去意义。

为了研究准静态过程是否可能达成,我们可以假定水银柱是受到某种制约而准静态膨

样,气柱的压强只受玻马定律制约(而与外界大气压、水银柱长没有关系,设为P。

而对于一般的末状态,水银柱在管中剩下的长度设为x。

从初态到这个一般的末态

96)

6)发现

80K,说明后阶段无须升

x

xcm

即是自动溢出过程

(参照图

6-8

所以,自动溢出的条件

T>

+20x+

20x+7

T>ymax即是

x=10cm时,yma

而前面求出的

x=3

高(-x2

5.2K

0时,TJ

(—x2+

19.2

小值P2之比p1/p2应等于多少?

【解说】本题物理知识甚简,应用“推论1”即可。

P1=P21=P1T2_Pl/Tl

方二T7―2酝P2/T2

此式表明,P越大时,p就越大。

故本题归结为求P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方法一:

P与T的关系服从圆的方程(参数方程为佳)

T=Tc+rcos0

P=Pc+rsin。

引入y=P=自rsin,然后求这个函数的极值…

TTcrcos

方法二:

见图6-1「呜的几何意义可知,口于状态点到原点的连线与T轴夹角的正切

值,求p的极大和极小归结为求这个正切值的极大和极小一一很

显然,当直线与圆周的两处相切时,出现了这样的极大和极小值。

0max=a+3,8min=(X-0

而tga=也

sin3=一rtg3=TCT0

品P<2EcT。

(注意:

依题意,r=Tc-T0)

所以tg。

max=

tgtg

=Pc^2TcTo

Tc(Tc

To)

1tgtg

Tc..2TcTo

Pc(Tc

To)

tg0min=

tgtg

1tgtg

=Pc2TcTo

Tc.2TcTo

Tc(Tc

Pc(Tc

To)

To)

Pcj2TCiQTc(TcTo)]/[PcJ^TQTc(TcTo)]

Tc..2TcToPc(TcTo)Tc.2TcToPc(TcTo)

d、道尔顿分压定律:

当有n种混合气体混合在一个容器中时,它们产生的压强等于每一种气

体单独充在这个容器中时所产生的压强之和。

即P=Pl+P2+P3+…+Pn

4、理想气体的内能、做功与吸放热计算

a、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

由于不计分子势能,故E=N-二=N1kT=N--RT=-RT,其中N为分子总

22Na2

数,为气体的摩尔数。

由于(对一定量的气体)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故内能的变化与过程完全没有关系。

b、理想气体的做功计算

气体在状态变化时,其压强完全可以是变化的,所以气体压力的功从定义角度寻求比较困难。

但我们可以从等压过程的功外推到变压过程的功(☆无限分割一代数累计…),并最终得出这样一

个非常实用的结论:

准静态过程理想气体的功W总是又•应P-V图象中的“面积”。

这个面积的理解分三层意思一一

①如果体积是缩小的,外界对气体做功,面积计为正;②如果体积是增大的,气体对外界做功,面积计为负;③如果体积参量变化不是单调的(例如循环过程),则面积应计相应的差值。

如图6-3

所示。

(☆学员思考:

气体膨胀是不是一定对外做功?

…)

c、吸放热的计算

初中所学的通式Q=cmAT仍适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固体和液体而言,比热容c基本恒定(和材料相关),但对气体而言,c会随着过程的不同而不同。

对理想气体,我们一般引进“摩尔热容”C(从克拉珀龙方程知,我们关心气体的摩尔数更甚

于关心气体的质量),物理意义:

1摩尔物质温度每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

摩尔热容和比热容的关

①等容过程的摩尔热容称为“定容摩尔热容”,用Cv表示,所以Q=CvAT

②等压过程的摩尔热容称为“定压摩尔热容”,用G表示,所以Q=CpAT

对于其它的复杂过程而言,摩尔热容的表达比较困难,因此,用直接的途径求热量不可取,这

时,我们改用间接途径:

即求得AE和W后,再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求Q。

(☆从这个途径不难推导出:

①Cv=2R,CP=^R+R,即CP=CV+R…;②E=CvT)

6-13所示的ZB^C一A循环,已知的

【例题810.1mo1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历如图状态途中已经标示。

试问:

(1)此循环过程中,气体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状态在何处,最高温度是多少?

(2)C-A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增量、做功情况、吸放热情况怎样?

图6-13

【解说】

(1)介绍玻马定律的P-V图象,定性预计Tmax的大概位置(直线BC上的某一点)。

定量计算P—的极大值步骤如下一一

BC的直线方程为P=--V+2

2

y=PV=-1v2+2V2

显然,当V=2时,y极大,此时,P=1

代入克拉珀龙方程:

1X105X2X10-3=0.1X8.31Tmax,解得Tmax=240.7K

(2)由克拉珀龙方程可以求得TC=180.5K=Tb,TA=60.2K

AE=1RAT=0.1X-3X8.31X(60.2-180.5)=-150.0J

根据“面积”定式,W=0.5X105X2X10-3=100J

计算Q有两种选择:

a、Q=CpAT=0.1X-X8.31X(60.2-180.5)=-250.0

2

J

b、Q=AE—W=-250.0J

【答案】

(1)V=2X1。

—3时,Tmax为240.7K;

(2)内能减少150.0J,外界对气体做功100J,气体向外界放热250J。

R思考一1B-C过程气体吸放热的情况又怎样?

R解1由于B-C过程一直是气体对外界做功,但内能却是先增后减,所以过程的吸放热情况会复杂一些。

由AE=Q+W不难看出,Tb至|JTmax阶段肯定是吸热,但在Tmax到TC阶段则无法定性判

断。

所以这里启用定量方法一一

在Tmax到Tc阶段取一个极短过程V一(V+AV),在此过程中

AE=-iRAT=-A(PV)〜3(PAV+VAP)

222

由于P=—1V+2,有AP=-1AV22

故AE=|(2-V)AV

-PAV+-APAV-PAV=(-V-2)AV(“过

22

程极短”的缘故…)

所以Q=AE-W=(5-2V)AV

Q<0时,气体开始放热,即V>2.5时开始吸热(转变体积V'=2.5X10-3m3,对

应转变压强P'=0.75X105Pa,转变温度T'=225.6K)。

3

a、吸热阶段:

AE=0.1X-X8.31X(225.6—180.5)=56.2J

W=-1(1.5+0.75)X105X(2.5—1)X10-3=-168.8J

Q=AE-W=225.0J

b、放热阶段:

AE=0.1X|X8,31X(180.5-225.6)=-56.2J

W=-2(0.5+0.75)X105X(3-2.5)X10-3=-31.3J

Q=AE-W=-24.9J

(说明:

如果针对B-C全程计算,不又t得出Q=200.0J。

那么,分出吸热、放热的细

节是不是没有必要呢?

不能这样认为。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所以这里的热量“总帐”

对气体可能是与“细帐”没有区别,但对外界而言,吸热必然是来自高温热源,而放热却是针对

低温热源,它们就象同一个公司的两个不同贸易伙伴,算清具体往来显然是必要的。

R答1从高温热源吸收225.0J的热量,向低温热源放出24.9J的热量。

R思考二1B-C过程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的摩尔热容分别是多少?

R解答1解略。

吸热过程Ci=49,9J/(mo1・玲,放热过程C2=5.54J/(mol-耳。

R思考三1整个循环的效率是多少?

R解答1A-B过程吸热Q=CvAT=0.1x|X8.31X(180.5-60.2)=150,0J,B

一C过程吸热225J,C-A过程只放热,所以全过程(从高温热源)的吸热总量为375J。

整个循环对外做的功就是△ABC的面积,绝对值为2X1.0X105X2X10-3=100J

2

所以,效率刀=吼=100=26.7%。

(从这个计算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区分吸热和

Q吸375

放热的重要性。

【例题9】如图6-14所示,A和B是两个圆筒形绝热容器,中间用细而短的管子连接,管中有

导热性能良好的阀门K,而管子和阀门对外界却是绝热的。

F是带柄的名热活塞,与容器A的内表面紧密接触,不漏气,且不计摩擦。

开始时,K关闭,F处于A的左端。

A中有摩尔、温度为T0的理想气体,B中则为真空。

现向右推动F,直到A中气体的体积与B的容积相等。

在这个过程中,已知F对气体彳^功为W,气

体温度升为「,然后将K稍稍打开一点,使A中的气体缓慢向B扩散,同时让活塞F缓慢前进,并保持A中活塞F附近气体的压强近似不变。

不计活塞、阀门、容器的热容量,试问:

在此过程中,气体最后的温度T2是多少?

【解说】为求温度,可以依据能量关系或状态方程。

但事实证明,仅用状态方程还不够,而要用

能量关系,摩尔热容、做功的寻求是必不可少的。

过程一:

K打开前,过程绝热,据热力学第一定

律,AE=W

又由E=CvT知AE=Cv(T1-

To)

因此,Cv=一W一①

(TiT。

而且在末态,Pi=-RT1②

Vi

过程二:

K打开后,过程仍然绝热,而且等压。

所以,

W=P1(V1-V1'),其中V1'为A容器最终的稳定容积。

R学员思考1此处求功时AV只取A容器中气体体积改变而不取整个气体的体积改变,为什

么?

一一因为B容器中气体为自由膨胀.的缘故・••

为求,引进盖・吕萨克定律V1=

TiT2

从这两式可得W=P1V12T1T③

Ti

而此过程的AE'=C/AT=Cv(T2-Ti)④

(注意:

这里是寻求内能增量而非热量,所以,虽然是等压过程,却仍然用Cv而非Cp)

最后,结合①②③④式对后过程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

【答案】T2=2R(T1T0)WTi。

R(TiTo)W

四、相变

相:

热学系统中物理性质均匀的部分。

系统按化学成分的多少和相的种类多少可以成为一元二相系(如冰水混合物)和二元单相系(如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

相变分气液相变、固液相变和固气相变三大类,每一类中又有一些具体的分支。

相变的共同热学特征是:

相变伴随相变潜热。

1、气液相变,分气化和液化。

气化又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涉及的知识点有饱和气压、沸点、汽

化热、临界温度等。

a、蒸发。

蒸发是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平和的气化现象(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影响蒸发的因

素主要有①液体的表面积、②液体的温度、③通风条件。

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不难理解,蒸发和液化必然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