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1887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docx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要]太极拳是一门武术,一种养生方法,一种修养术,,一种艺术,是中国传

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太极拳统文化的活化石,同时也是一部身体文化的书籍。

之首,为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中国各个门派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广大奠定了基础。

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陈式太极拳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主要讨论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陈家沟,传承,发展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在古代和现代,在各个时期之间,总有互相贯通的灵魂性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是负载了人类精华的智慧成果,它的价值不随时间

[1]和空间的变化而消退。

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发自内心的自然需求,太极拳就是这些灵魂性的东西之一。

陈式太极拳是陈王廷整理并继承了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等民间武术的优良传统,吸取了导引、吐纳、五禽戏及少林武术之所长,研

[2]究各家拳法之特点,根据太极图学说原理,参照内经,推陈出新,创编而成的。

1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由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最初有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后又增新架路二套。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

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但是经过各代拳师精心编排后,两种套路的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是不同的。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捧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列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而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列肘靠”为主,以“捧捋挤按”为辅。

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要求:

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2陈式太极拳起源及发展历程

2.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及其传承

1/8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首先要谈一下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

陈家沟原名尚武乡、常阳村,后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就更名为陈家沟。

陈王廷的父亲陈卜是陈家沟的开基祖,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迁至山西洪洞县。

于明洪武七年迁至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后又因当地地势低洼,常年受涝,迁至温县常阳村(当时河南地广人稀,可以择地而居)。

迁至此地后,陈氏家族勤劳耕作,兴家立业,同时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过去,在陈家沟练习太极拳简直是家常便饭,村中常年设有很多个教拳场子,由精通太极拳的老人义务担当教师,街上摆着枪、刀、剑、棍和腊木杆子等器械,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无论是黎明傍晚还是更深夜静,都有人在练拳舞剑,年轻人练习时自然会有长者出面指点。

在这里,有一句民间谚语“喝喝陈沟水,就会抬抬腿”,可见陈家沟练武风气之盛。

在清初,陈式太极拳只是在陈家沟及其附近的村落中流传,鲜为人知,起初,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当地人便俗称之为“陈沟拳”。

直到杨禄禅、武禹襄于道光咸丰年间将太极拳广为传播后,太极拳才风靡全国。

自陈王廷在16世纪创始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先后创造了刀、枪、棍、锏等器械套路。

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幻、刚柔相济的先河。

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更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之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将陈家沟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露禅,在太极史上开展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十四世陈有本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

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广大海内。

赵堡镇的陈氏十五世陈清萍,他在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

后来被称为赵堡架。

陈式太极拳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后,又直接和间接产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是人的公认。

2.2陈式太极拳的传承谱系

陈式太极拳的师承辈分和其家族辈分基本上呈平行的关系,第一代是第九世,往下依此类推。

第九世陈王廷,第十世陈所乐、陈汝信,第十一世陈恂如、陈申如、陈正如,第十二世陈敬柏、陈巧妞、陈继夏,第十三世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公兆、陈耀兆,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

2/8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从陈有本之后开始分大架和小架。

第十四世中陈耕耘练大架,陈清萍、陈仲甡,陈季甡练小架。

第十六世中陈五常、陈五典、陈延熙和陈延年练大架,陈垚,陈焱,陈鑫、陈淼、陈森练小架。

第十七世中陈发科、陈连科、陈登科、陈田科、陈省三练大架,陈克忠、陈克弟、陈子明、陈椿元、陈宝璩练小架。

第十八世陈照丕、陈照海、陈照旭、陈照奎、陈照池练大架,陈金鳌、陈绍栋、陈伯祥练小架,陈鸿烈、陈伯先则大架小架都练。

第十九世陈小旺、

[3]陈正雷练大架,陈立宪练小架,陈立清大架小架都练。

3陈式太极拳价值

3.1健身价值

太极拳创立之初就是为了强身健体,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已经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陈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

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和健身的作用[4]。

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从各大公园中,早晨锻炼的群体中有很多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就可见一斑。

太极拳运动属于中低强度,具备了有氧性、非竞争性、韵律性及全身性等特色,对老年人而言是一项非常适合而且安全的运动。

太极拳

[5]可以改善下肢肌耐力、灵敏度及平衡性,可以有效防止老年人跌倒。

但是太极拳并非像很多人所想的只是老年运动。

根据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不同的动作特点,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套路。

第一路动作缓慢,拳架分高、中、低,运动量可以调节,因此适宜身体好的人来增强体质,也适合体弱或某些慢性病患者疗病保健。

第二路动作比较复杂,要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爆发力强,适于青壮年或体力比较好的人练习。

所以在陈式太极拳中人们可以各取所需。

3.2文化价值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被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规范中成长,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陈式太极拳在创立时吸收了《易》文化、儒、道、佛思想的精华,将古代哲学、养生学、医学、运动学、力学、军事学、心理学、美学的科学理论融入武术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发明,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

3/8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宇宙、对人体运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同时也注入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精髓。

太极拳具有“性”、“命”双修的独特功能。

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摧形的反复习练过程,培植中气,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既是武学,也是人学,它是关于人的健康、自强、和平、发展的学问[6]。

例如太极拳中正的要求,并不只是空间几何上的正,否则就成量尺子的感觉了。

正就是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的感觉。

但对正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把上体硬性树的笔直,从脚到手不流畅,使劲在腰间断掉了。

太极拳中的正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如果仅是空间上的正,但意不正,劲没正,就全歪了。

这其中蕴含着运动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3德育价值

陈式太极拳所要求的端、敬、公、正、仁、义、浩、勇、忠、信、诚、德等武德修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们提高思想素质,加强道德修养,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其中的哲学、伦理、健身、养生等方面的文化思想与当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相契合,这些思想在树立人民的健康意识、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公平的竞争意识和形成大众文化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陈式太极拳的德育价值也体现在其发展史中,尤其是在一些太极名师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陈发科是陈长兴的曾孙,也是近代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为人谦虚。

与人谈论功夫时,他总爱说“我不中”;与人比试武功时,他从不伤对方身体,时间长了,武林中人干脆叫他“陈不中”了。

同时这些太极拳师勤学苦练,尊师重道,最终功夫越来越精湛,武德也令人钦佩,这是励志的故事,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3.4经济价值

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后来人,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其价值大小,除了其本身的价值之外,更关键的是如何全面准确认识其个方面的价值保护,如何开发。

将古老的遗产与现代人的需要结合起来,即传统文化时尚化。

这是在当今社会历史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

4/8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太极拳的经济价值已经通过太极拳培训学校、太极服出售、太极文化发展公司、太极拳演出、太极拳纪念品的销售以及陈家沟等太极拳景点的开放体现了出来。

但是,与少林功夫相比,太极拳的经济价值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其影响力仍有待发掘。

4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

陈式太极拳从其创立之初到现在,历经四百年左右,已从最初的仅在陈家沟及其附近的村子流传到后来的风靡全国。

时至今日,陈式太极拳以作为中国的国粹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在看到陈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之时,我们也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1从陈式太极拳的传播方式来看,它继承了优良的太极传统,善于运用当代高效率的传播方式。

陈式太极拳自改革开放以后广泛传播后,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内,陈式太极拳在师徒制的基础上,通过开办武校、武术表演、电影电视、电子音像、图书制品、互联网等多种现代传媒方式,将陈式太极拳发扬光大。

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支持,中国河南焦作温县太极年会自1992年开办以来,对于陈式太极拳的推广、陈式太极拳套路和拳理的研究与切磋、太极人员选拔、太极拳的普及拳师级别考核和认证等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发挥了陈式太极拳的经济价值,践行了“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政策。

陈式太极拳另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学校,专门的太极拳培训学校就不说了,单就河南省内高校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以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陈式太极拳的课程。

全国范围内,很多高校将陈式太极拳作为选修课,陈式太极拳也正在走向中学的课堂。

从国际方面来看,很多孔子学院都开设了陈式太极拳体验课,例如2009年11月7日,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在里斯本大学理学院广场成功举办陈式太极拳体验课。

4.2从陈式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运作上来看,目前已颇具成果,但是就其价值的发挥程度来看,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陈式太极拳学校来看,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太极拳培训学校为最,长年由名师执教,并开设有远程网络课程。

学校网站上还开设有太极商城,专营太极拳相关书籍、视频资料、影视、太极器械等。

河南省以及其他省市大都有太极拳培训学校,上海、大连、石家庄、北京、广州、长沙、成都等一线城市,南通、登封、鞍山、东莞、扬州、泰安等二线城市和香港、澳门、台湾三地都开设有专门的培训学校,有的城市还不止一家。

这些学校从开设的课程来看有初级

5/8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班、中级班、教练员培训班、健身班、专修班、假期班、私人课等,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开设适合他们的课程。

这些学校在招生宣传、硬件设施、软件保障以及网站建设等各方面等运作得都非常成熟。

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太极拳的连锁经营公司,比如南方太极养生馆、上海德康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武当内家武道馆、运动资源网等机构,它们在招生地域上是不受限制的,学员可以在当地接受培训。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太极拳就已经走出国门,如今各类太极拳培训机构也已遍布世界各地,以日本为最,在美国、法国、英国、韩国等国家都有太极拳学校。

如今太极拳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从太极文化相关运营公司来看,以第十九世陈正雷创建的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为最。

该公司现经营陈正雷的全部著作、VCD、DVD教学片和由陈正雷大师监制的各种器械、服装、练功鞋、纪念品等以及其他太极名家的作品。

在陈式太极拳的推广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4.3从陈式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相比来看,陈式太极拳虽是其他流派太极拳之源,但是其普及状况却远没有杨式太极拳理想。

据河南习武人群文化认同调查发现:

在一般晨练习武群体中,对杨氏太极拳的认同度比较高,达83.3%的晨练习武者把杨氏太极拳作为河南流行的武术拳种。

对于纯粹以健身为目的的锻炼者来说,首选的都是杨氏太极拳。

主要原因就是杨氏太极拳在健身方面起步较早,而且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及动作比较简单,适合初学者练习。

5对于陈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些建议

5.1陈式太极拳的传承方式有待创新。

陈氏太极拳之所以没有像杨式太极拳那样得到广泛传播,除了自身套路及健身起步较晚的原因之外,还与其传承方式有直接关系。

除了众多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练习者是以参加各类太极拳培训学校的形式之外,现在陈式太极拳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承制。

中州籍作者有关陈式太极拳的著述后面大都附有入门弟子名单的现象。

温县的一些太极拳学校的醒目位置有入门弟子名单的展示。

师徒制的传承方式无疑对太极拳传承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起到了很大的保证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

比如会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横向发展,不利于太极拳的创新。

虽然现在也有大量的太极拳健身公司和太极拳学校,但是由于传统的“师徒制”传承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了这些现代高效传承方式效率的发挥,从而阻碍了陈式太极拳大规模和快速地传播。

5.2将陈式太极拳与临近相关资源整合开发,产生集聚效应。

陈家沟处于豫北平原西部,村南有隔黄河相望的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文化等遗址村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沁阳市“二仙庙”、20公里处有博爱县千载寺、西南100公里处有少

6/8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林寺。

陈家沟所属焦作市也是著名旅游城市,云台山景区已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焦作四大怀药也是驰名千里。

可以将陈家沟附近这些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打造一个太极养生文化地。

因为太极文化本身就是综合了中医的经脉学创制而成,可将这一中医理论与四大怀药相结合,开发出相关医药产品。

随着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医药将会因为其纯天然、副作用小、温和调理等特点风靡全球。

从09年卓越网的十大热销书籍中,《黄帝内经》就名列其中这一点就可见一斑。

当资源产生集聚效应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增强。

5.3陈式太极拳的简化工作势在必行。

虽然已经编排了一些简化陈式太极拳,如陈全忠的36式、陈小旺的38式,但这些简化太极拳拳路过于复杂,一般练习者或入门者练习较困难。

其影响与杨式简化太极的影响相差甚远,基本上只是在当地少数人中练习,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发展,国家体育局的有关方面没有认可,在发行光盘、书刊以及在全民推广方面都受到阻止。

陈式太极拳普及率远远低于其他拳种。

需要组织全国陈式太极拳的大师、专家,成立全国统一的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或协会,潜心研究陈式太极拳的拳理、动作组成和运动方向和发展,改变、创新陈式太极拳,去其糟粕,留其精髓,编排出便于推广和练习的普及型陈式太极拳。

总之,陈式太极拳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5.4太极拳表演及比赛的评比标准有待规范化和统一化。

现在,各类武术演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不乏有已成品牌的表演项目。

但是,也有很多太极拳比赛仍以竞赛套路为主,参赛人员名次的确定主要根据其拳架演练的情况来定,没有进行理论考核和功力测试。

有的裁判员自己还未练好太极拳,就给运动员评分,其结果便可想而知。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某些竞赛活动还规定:

凡参加比赛者至少可得三等奖。

以至一些一等奖得主和“冠军”只有花架子而没有实在的功力可言,往往不敢或经不起功力测试。

更有甚者,连太极拳最基本的拳理和原则还不怎么理解,但他(她)们照样可被誉为“太极明星”。

因此,许多人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片面去追求拳架的形似,不求甚解、忽视实践应用及功力训练等,结果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健身操。

这对于陈氏太极拳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当前,很多国人把陈式太极拳称为“老人拳”,认为它只适合于上了年纪的人练习;很多外国人则将陈式太极拳称为“影子拳”,看得见但摸不着,极为高深。

这两种看法走有一定的误区。

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让陈式太极拳这一国粹以其本来面目展示在世人面前,并通过创造性的开发利用,将其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7/8

陈式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建议

[1]余功保.太极拳发展才是硬道理[J].精武.2005.12.[2]张泰乾.太极拳运动知识之一——太极拳发展史与流派[J].中老年保

健.1995.4.

[3]温县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主编.陈式太极拳(卷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7-52.

[4]白玉林,赵瑞丽,苏彦华,王艳红.浅析陈式太极拳的健身作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6.

[5]蓝孝勤.台湾地区陈式太极拳组织及其推广现状之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9.

[6]中国太极拳文化网

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