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166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命题规律】2013年考查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2014年考查了万隆会议,2015年考查了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其命题形式全部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还没有涉及材料解析题。

【命题趋势】在本讲的复习备考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考查内容上说,结合不同时期在外交政策上所作的几次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体会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国家利益的关系,着重说明外交政策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政治格局的内在关联。

(2)从试题考查广度上来说,结合时政热点,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的表现与特点,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

(3)分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关系。

 

【考点过关】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基础梳理】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背景

(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激烈斗争。

(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妄图扼杀新中国

方针

奉行        的    外交方针 

内容

(1)“    ”: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        ”: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      ”:

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维持国家独立和主权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同苏联等

国家建交

(1)背景:

新中国成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2)成就:

1950年,中苏签订《           》。

(3)意义: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1)目的: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概况: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参加了日

内瓦会议

(1)目的: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    问题。

(2)概况:

1954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3)成果: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

第一次以      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对印度支那的和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参加亚非

万隆会议

(1)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形势高涨。

(2)概况:

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

(3)议题:

保卫和平、争取    ,发展    。

(4)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5)方针: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    ”方针。

(6)意义:

形成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要点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从背景看,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从内容看,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3.从结果看,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的作用。

【典题演示1】 (2015·南通一模)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这一讲话(  )

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解答指导】

审题干

有效信息:

“亚非国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辨选项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亚洲的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这里是亚非国家国际会议,A项错误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该会议是五大国而不是亚非国家主导的,B项错误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符合材料所给的信息,C项正确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不是亚非国家,D项错误

定答案

[思维提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特点及意义

(1)关系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②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③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

只有遵循前四项原则,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2)特点

①包容性:

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②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意义

①从实质上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从影响上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从作用上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就能维护世界和平,获得共同发展,促进人类进步。

[特别提醒]

1.“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政府。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东西是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及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

3.“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也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5.“求同存异”的含义:

“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考点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基础梳理】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     非法占据 

条件

(1)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根本)。

(2)长期的越南战争,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3)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联合国中的重要力量,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概况

1971年10月联合国  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意义

(1)长期以来美国实行    的政策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中国在     中发挥更大作用。

(3)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

关系

正常化

原因

从美国角度看:

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与苏联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从中国角度看: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于中国北方边境;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需要;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过程

(1)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        》,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两国关系走上了     。

(3)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

“断交、废约、撤军”。

(4)   年,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意义

中美关系缓和,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也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中日

建交

背景

(1)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

(2)中日民间经济等交流带动政府交往

过程

1972年,    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意义

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要点突破】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

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原因:

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和冲突;②二战后,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全球霸权政策。

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原因:

①从美国方面来看:

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②从中国方面来看:

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主要原因:

①中美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②中美之间也存在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典题演示2】 (2015·南京、盐城一模)下列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两段讲话,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美国对华由敌视到寻求合作

B.国际形势推动美国对华政策转变

C.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国的外交僵局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