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1487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

《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减法教学反思3.docx

加减法教学反思3

加减法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6、7的加法和减法,要求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上课伊始,我首先复习了5以内的加法口算题,复习6、7的组成,为本课6、7的加法做铺垫。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学加法和减法时,让学生合作摆小棒,通过摆的小棒来说明图意,并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

因为学生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同。

并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出结果。

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注意组织好教学,因为一年级小学生在现阶段对相对性的概念还没与建立,对左、右的概念也是刚刚接触,所以让学生从左至右来看图列式有一定难度。

这点在教学效果上也体现了出来,教学切不可急于求成。

同时,在摆小棒的环节,更应该注重组织好教学,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生参与气氛不浓,这都是我引以为戒的地方。

从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情况看,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设想,主要是我教学时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课的设计上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还不够,各环节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让学生动而不乱,使课堂活而有序,同时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了解学生,使课堂教学少留遗憾,多些精彩,也期待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加减法教学反思2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加减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以计算器计算,加减法计算的一些基本算理问题,教学中的主要感受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

计算部分除进行了大面积计算外,结合了大树的口算和估算,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并实出了加减法3个主要内容:

一是联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二是联系实际问题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三是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算式间各部分的关系,并会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方面:

在加法运算律中,实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探索和总结,二是突出了加法运算律在计算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数与数特殊性质的简便计算,一方面可以扩宽学生简便计算的思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简便计算机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减法教学反思3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

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

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法教学反思加减法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4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其实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教学,一方面自然是让学生能进行的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机会,并锻炼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内容比较简单,但出现在三年级上册,所以在教学时应当从直观入手,通过学生对能具体感知的事和物的分析,来抽象出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寻找身边的分数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三个同学吃蛋糕作为教学题材,重组了教材,(因为课本上提供的学生分吃西瓜的情景图,学生只能提出三道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只是说一句话,再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了四道分数加法和四道分数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后,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先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两道同一类型的题进行探究,然后给出探究提示,学生按照探究提示,结合完成的前置性作业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最后上台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在小组的组织下,同学们互相补充,最后通过几道同一类型踢得探究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不是通过计算单纯的一道题就来总结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

在这里,教学效果很好,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突出,学习的氛围很浓。

3、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组合。

在学生充分探究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黑板上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了用摆直观图形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分数分解成几个几分之一在进行计算的方法,以及通过比较、综合、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的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因此当学生得出这几种计算方法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们认为用哪种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比较简便?

”有的学生说用图示法简单,有的学生说把分数分解几个几分之一计算简便,也有的学生说直接运用法则算简便,这时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想:

如果把蛋糕平均分成了10份、20份或50份你还能用图示法很快表示出来吗?

同样的道理当分数的分子分母较大时,再把分数分解成几个几分之一你认为还简单吗?

通过比较使学生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

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4、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明显

5、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复习环节中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新授课时通过过生日分吃蛋糕的具体情境为主线,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几道生活题,这样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节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

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加减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课前复习口算为课堂预热,首先出示主题图,小红一家晚饭吃饼,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描述,培养学生认真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接着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思考这样列式的依据,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迁移至分数加减法,完善知识结构。

新知部分学生四人一组,每人任选一题利用圆形纸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加减法的探究同步进行,短时高效,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折纸的方法进行研究,部分学生通过从分数的意义角度说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方法较统一。

学生上前操作较流畅,能够清晰地描述操作过程,并根据操作得出结论,且能清楚表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的依据,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练习环节通过一个小游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小高潮,学生首先要判断自己手中的分数卡片与老师手中的分数卡片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再进行列式计算,这一环节基本不涉及约分的情况,个别同学手中的卡片无法与老师手中的卡片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因此在整个游戏环节中无法参与,这时我提问他,你为什么一直都不举手呢?

学生回答说,因为老师的卡片中的分数没有与自己手中的卡片分数单位相同的,因此无法直接相加减。

学生的回答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时间关系部分练习没有完成,但整节课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并能准确的表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从而能够自己找出如“1-”这样较特殊算式的计算方法,即统一分数单位,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总结并掌握了算法。

由于学生算理掌握得较牢固,因而几乎没有出现形如“+=”的典型错例,因此,虽然本节课有部分练习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成,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比较牢固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在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后提问的环节,由学生提出“爸爸妈妈吃的饼一共占一张饼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我在教学环节中没有与“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对比讲解,应将这两个问题对比着让学生思考,有何不同?

突出一个表示的是爸爸妈妈吃的饼的数量与一张饼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个表示的是实际的量,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数表示的不同意义。

加减法教学反思6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掌握好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运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节课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分数加减法运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成功之处:

1.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完全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也相同,加法都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不同,但是实质上是相同的,其特点:

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才能进行计算。

在教学例题1时,通过小精灵的提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实际上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索的方向:

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发现:

分数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2.注重转化思想的培养。

小学阶段,教师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和灵魂。

在本节课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尤为重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就是把新问题如何转化为旧问题来解决,重点让学生经历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也就是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问题。

强化这一思想会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受益终身。

不足之处:

在计算中一是发现个别学生通分使用的是公倍数,而不是最小公倍数;二是计算的结果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特别是3的倍数的分数很多学生没有看出来,导致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重视通分的方法,重点对3的倍数的分数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加减法教学反思7

这段时间教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其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难点,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掌握算法。

于是乎,把这几个孩子请到办公室开小灶,费了早上的美术课,下午的书法练习时间和音乐课,终于把最难教的梁秦、欣妮、富江和凯瑜教会了。

心里那个高兴的劲就别提了,嘴里直嚷:

“哇,我终于把他们教会,总算没百费心机!

”可肖玲只是坐在旁边但笑不语,我知道她在担心什么,其实我也知道他们也许明天就会忘了,因为以前也是如此,教会之后没过几天又基本上还给我了,对他们真是无话可说,可我心里还是希望他们能把我教的都记住。

这么辛苦辅导了,看到他们会做了,觉得很有成就感,自己在那沾沾自喜。

果然,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过了个周末回来,一检查作业:

完了,白教了!

我以为是周末没老师督促,做得较马虎,好!

做课堂作业看看怎么样:

我还是接受现实吧!

真的基本上又把上周教的还给我了!

彻底被雷倒!

大家帮我支支招吧,像这样的孩子可怎么办啊?

我无语了,无奈之极。

加减法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及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淘气搬新家要买电器的图片,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很想了解商品的价格战。

通过“猜价钱”这一活动,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计算的必要性。

例如,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老师家新添了彩电和冰箱,请你们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这样的情境引入例9。

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例10时,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出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3。

计算中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和优化。

在解决整百、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的时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有的5+8=13,500+800=1300;有的用竖式;有的3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就是1300;还有的用计数器来帮忙等。

教师给以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并强调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教学重难点。

不足:

1、时间安排把握不够好,节奏不紧凑,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完成。

2、语言有点平淡不够生动形象,不够激情昂扬,提问引导的启发性有待加强。

加减法教学反思9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

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

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

最后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是描述0的形状,然后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主动获取知识。

在以前学习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习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习减法内容。

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加减法都有涉及。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

”“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

”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

列式计算。

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3.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0的含义的拓展不够。

这节课学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却忽略了其他的含义。

比如:

0还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还表示分界线等等。

可以让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说一说这些0表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深度的发展,对0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0的加减法计算,应注重让学生多说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同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加0或者减0都等于它自己。

或者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用老师的教具小棒

亲自演示这些0的加减法的规律。

这样更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动获取学习的方法。

(3).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

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

”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

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

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4).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

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

加减法教学反思10

我上了一节数学展示课——6和7的加减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仔细读过教参后,会发现在计算的同时,要让孩子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初步感受,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互换位置,其结果不变,另外还要学生从会列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学生的闪光点

这次课,我觉得刘欣荣同学,让我眼前一亮,平时上课他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他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二、需改进之处

1。

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

①直接数②运用组成与分解③加减法的含义,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

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

习惯培养方面

①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

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②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③有序表达和说完整话,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加减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和7的加减法。

在教学设计时以蓝猫带领小朋友去数学乐园的情境引入,在攀登智慧塔的一关关的闯关练习中,学习6和7的加减法。

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本节课还有一些要改进的地方:

1、对于5+1和1+5的同一幅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根据一样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算式。

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时候教师应该在学生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事实就是一种摆法而已,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掌握,清楚的明白一图两式的由来。

2、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为了做好铺垫,应该在复习6和7的组成时,不仅让学生复习分成,还要复习组成,并引导学生联想,看到一组还能想到哪组,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看到1+5=6的时候马上可以想到5+1=6。

还可以让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哪些像这样得数是6的“好朋友算式”。

3、对于本节课的计算,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会的,那么老师就应该选择“你的想法、你是怎么算的”,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过程,从而导入借助6和7的组成计算加减法,否则学生很容易停留在自己已经会了计算结果上,而不去考虑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在学生表述他用实物来算的时候,应及时引导升华为,因为1和5组成6,所以1+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