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1485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

《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县十一五纲要.docx

景县十一五纲要

衡水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景县县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制定《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1、现实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

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县、林畜大县、文化名县”三大目标,大力实施“以工强县、特色立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为“十一五”时期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5.7亿元,比2000年增加29.3亿元,年均增长16.1%。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145元,比2000年增加5752元,年均增长15.6%。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47∶28调整到22∶51∶27,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速度不断加快、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跨入全市先进行列。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5亿元,比2000年增加7.5亿元,年均增长20.1%;实现利税6.1亿元,比2000年增加3.9亿元,年均增长22.6%,全县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27家,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

200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亿元,比2000年增加31.3亿元,年均增长29.7%。

“十五”期间,项目投入累计达到40亿元,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进展较快。

县工业园区一、二期入驻企业21家,总投资24亿元,三期入园项目已经落实。

同时,加快龙华、广川两个镇工业基地建设,入驻企业达44家,总投资3.7亿元。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

2005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44.3万亩,林木保有量达到450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25%,比2000年的12%提高13个百分点。

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6.78亿元,是2000年的1.92倍。

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0.5亿斤,是2000年的1.2倍,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皮棉总产达到2783万斤,是2000年的1.19倍。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近几年连续实施“1335”、“五个一”、“122”等项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6平方公里扩展到9.3平方公里,人口由3万人增加到6万多人。

以龙华、广川等建制镇为重点,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

全县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9%提高到现在的32.4%。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投资近5亿元,新建和维修公路总里程800多公里,全县80%以上的村通了油面路,通车里程达1200多公里,是2000年的3倍,路网密度达到1.04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市第一。

投资近2亿元,完成了农网一、二期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目前全县拥有35KV变电站16座,110KV变电站3座,220KV变电站1座,形成了安全稳定的供电网络。

不断加强通讯设施建设,通讯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先后对县办重点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局办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平稳过渡。

其它各项改革也都取得明显成效。

紧紧抓住外资内移、南资北上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利用外资2913万美元,引进内资17.5亿元。

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外贸出口保持一定规模。

  财税金融工作迈上新台阶。

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45亿元(不含基金收入),是200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4.14%提高到4.71%。

2005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1.2亿元,比2000年的14.83亿元增长4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0.6亿元,比2000年的29.11亿元增长73.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3元,比2000年的2468元增加1425元,是2000年的1.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37元,比2000年的4949元增加2388元,是2000年的1.48倍。

市场繁荣活跃,物价保持稳定,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亿元,是2000年的2.59倍,年均增长21%。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十五”期间,先后投资2亿多元,对部分中小学校进行改扩建。

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救治中心两大工程,对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并完成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组建任务。

科技推广步伐加快,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投资300多万元完成了16个乡镇驻地和部分村庄的有线电视安装任务。

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弱势群体救助活动,城镇低保扎实推进,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改善。

大力实施“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242个村、3.1万户、12.5万人的饮水困难,实现了三年人饮解困目标。

劳务输出和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审计、统计、档案、民族宗教等项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2、有利条件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正处于不可多得的黄金发展期,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为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条件。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上升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特别是随着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减缓,钢材、煤炭等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为我们加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从全省及周边发展态势看,我省“一线两厢”战略的实施,环渤海经济圈的加速崛起,以及外资内移、南资北上,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我县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我们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

经济总量较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经济外向度较低,城市化水平不高,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各项事业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协调。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以工强县、开放兴县、特色立县三大主体战略,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创新能力,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必须始终把握以下指导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完善有利发展、促进发展的机制和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致力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必须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努力推进城乡规划协调、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三化互动、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以为人本。

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树立积极的稳定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通过社会稳定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2、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到2010年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到2010年达到5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社会全面进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和谐景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大力实施以工强县战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大力培育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橡塑制品、机械制造、金属结构制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景州)橡胶管业制造基地。

橡塑制品业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

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利税17亿元;机械制造业要抓住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搞技改,上装备,严管理,创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集中度。

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利税10亿元;金属结构制品业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发展空间。

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45亿元,利税7亿元。

同时,加快各类商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竞争行为,共同开拓市场,把三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2、加快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基地建设。

突出抓好县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龙华、广川以及留智庙、杜桥、温城、梁集等乡镇工业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板块。

坚持把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使工业园区和基地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载体、工业腾飞的平台、城镇建设的亮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到2010年,县工业园区由现在的3.2平方公里发展到6.6平方公里,总投资达到50亿元。

  3、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对重点骨干企业,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突破发展制约,加快发展步伐。

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重点培育景化、百工、恒兴、嘉海、德纳、景渤、欧亚、景津、河北通讯、三信、海伟、思尔可、蓝天、华德、景鹏、鑫达等骨干企业。

到2010年,纳税超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3家,纳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5-7家,纳税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15家。

  4、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景化公司循环经济综合改造、海伟公司电容膜、以思尔可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和以河北欧亚特种胶管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橡胶管业制造基地等一批战略支撑项目。

每年要确保有3?

5个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库。

  5、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积极组织实施“产学研”工程,加快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有更多的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力争有更多的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以优势骨干企业为载体,争创优势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塑造企业品牌,重点打造“素雪”、“百工”、“唐龙”、“景津”、“欧亚”、“保能”、“景雪”、“景馨”等产品品牌。

到2010年,力争创省级以上名牌10个。

  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努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培养新型农民;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和“空心村”治理,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到2010年,力争50%的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民主管理新体制建设。

  2、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坚持稳定粮棉,壮大林业,做强畜牧,努力建立现代化农村产业新体系。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棉花产业要把握市场、依靠科技、龙头带动、品牌经营,打造冀东南最大的棉花加工基地和经营集散地;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林下经济,推进林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8%;把畜牧业做为主导产业,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逐步建成畜牧强县。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抓龙头、带基地、搞服务”的工作方针,依托粮、棉、林、畜四大产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坚持走林纸、林板一体化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子,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津龙集团、银华集团、环达纸业等农畜产品加工型企业,促其做大做强。

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营组织,走“支部+协会+农户”的路子,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努力构建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到201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左右。

  4、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施品牌农业,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市场;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产购销一体化服务;建立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防止重大动植物疫情,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建立方田林网体系,搞好农业开发和土地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打造衡水东部区域中心城市

  1、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衡水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前瞻、科学、协调、个性”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定位,适度超前,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搞好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以及县城控制性详规和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规,搞好建制镇的小城镇发展规划。

同时,维护规划的刚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和建筑市场管理,维护城镇建设秩序。

  2、突出抓好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

按照“产业带动、膨胀规模、完善功能、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思路,既注重县城的外延扩张,又注重内涵的挖潜,把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有机结合,努力改善县城形象。

实施“西进、东拓、北优、南扩”战略,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8平方公里。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市交通、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仲舒路南延、西城墙路拓宽、景华大街西延、欧亚路北延、环城路建设以及县城给排水、消防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供气供热、惠民渠综合治理、小区改造等项工程,并抓好景州塔广场二期、工业园区休闲广场、文体中心、老年公寓、中医院、福利院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积极搞好县城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扩大绿地面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努力创建省级卫生城、文明城、环保城,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平方米左右,绿化覆盖率达到30%。

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龙华、广川要争创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杜桥、洚河流、王谦寺、王瞳、留智庙、北留智、梁集等乡镇要因地制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形成中心突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环境优美、规模适中、结构协调的新型小城镇体系。

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

  3、进一步提升城镇经营管理水平。

创新城市经营机制,加快城镇规划区内土地管理,建立城镇用地储备制度,运用市场手段盘活闲置土地,通过转让市政经营权、街道冠名权和广告权,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放开市政设施经营权,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公共服务设施。

建立完善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治理力度,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状况。

进一步提高城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居民的城市意识,使城镇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4、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

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改造和提升以商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

培育壮大餐饮娱乐、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积极发展各类特色专业市场,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整、功能齐备、网络畅通的商贸流通中心。

加大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发挥金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改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5、大力实施“民进城”战略。

进一步破除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体制障碍,加快户籍管理、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对进城务工人员一视同仁,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迅速膨胀城镇规模。

到2010年,县城人口达到12万人。

  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1、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行政能力,切实做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认真搞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坚持“依据政策、规范操作、明晰产权、激活主体、因企制宜、平稳过渡”的方针,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股退出步伐,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强力推进对外开放。

要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思想,抓住外资内移、南资北上、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机遇,放开思想、放开政策、放开干部、放开招商方式,奏响开放主旋律,打造开放新优势。

要切实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突出专业队伍招商和企业主体招商,注重一对一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和产业招商,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高招商实效。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定奖惩,严考核,调动各级特别是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继续实施“部门提速、绿色通道、阳光作业”三大工程,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狠刹“三乱”歪风,努力营造全民抓开放的浓厚氛围。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利用外资力争达到5000万美元,引进内资力争达到30亿元。

  3、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实施出口拉动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和企业,大力开发和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鼓励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培育壮大出口群体。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创汇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经贸合作,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十一五”期间,外贸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0%左右。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升县、乡、村三级公路等级,构建完整的公路网络。

“十一五”期间,完成富德路和景龙路改造工程,完成连河公路(连镇至河渠)、阜郑公路景县段(阜城至郑口)、德朱公路(北留智德坡至王千寺朱庄)、东后公路(北留智东窑至孙镇与阜城交界处)、景南公路(县城至庙镇南大屯)等项工程建设,并抓好乡村公路的改造升级,形成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管护到位的网状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2、加强电力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增强供电能力,在改造现有电站的基础上,投资5000万元,建设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5座,电力供求实现基本平衡并力争适度超前,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体系。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结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抓好引江基金征缴和我县配套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危桥改造任务和人饮安全工程。

大力推广咸淡混浇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确保全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强信息设施建设。

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三大网络的融合和资源共享。

大力发展宽带网络,促进光纤入户。

加快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到2010年,全县849个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

健全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公众信息系统、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社区信息系统五大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景县

  1、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成果,普及高中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扶持规范民办教育,努力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强县。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公众的科学素养,争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

推进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完善社会保障,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关心保障城乡失业者、残疾人员和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不断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完善污染监控、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公众参与四大体系,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加强“文化名县”建设,深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抓好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

抓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以文明生态村、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家庭、文明和谐单位为载体的“五创”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劳动、敬业奉献、团结向上的社会氛围。

  4、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依法治县,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村务、政务、厂务、校务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