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说明文阅读I卷
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
专题11说明文阅读(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9分)
1.(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能用核磁共振检查身体
肖能超
①核磁共振是基于量子物理和微波技术的一种检测方法,可以精确地测出物体内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从而实时地绘制出物体内部图像,在医学和工业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核磁共振仪器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不产生电离辐射。
在有些地方,医生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常称其为“磁共振成像”。
②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
人体的70%是由水组成的。
原子核带正电,具有自旋,会形成电流,从而产生磁场,因此每一个原子核都49个小磁铁。
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原子核与外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处于不同自旋状态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能量;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5外加电磁波的能量等于不同状态的原子核的能量差时,原子核与外加的电磁波发生共振,从低能状态“跳跃”3,1高能状态;去掉外加的电磁波,处于高能状态的原子核又会把一部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被检测出来。
③分析这个信号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中的衰减情况,就能反推出运动的原子核分布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可以重建出物质内部精确的三维立体结构和运动情况。
这等于说:
我们能够直接从外面拍摄物体内部结构和变化情况,就像长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人体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和碳氢化合物,氢核的核磁共振灵活度高、信号强,所以通常选氢核来对人体进行成像。
人体中各种组织间含水比例不同,信号强度有差异,从而把各种结构分开,把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开,非常便利。
④核磁共振成像不仅成像清晰精细,还是目前少有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
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⑤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亦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有很多重要应用.比如研究人类大脑。
1990年日裔美籍科学家小川诚二发现,血液氧气含量不同时,产生的核磁共振图像有细微变化,利用这些变化可以显示大脑各区域内静脉毛细血管内的血液状态的变化。
由于大脑活动区域的神经元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迅速补充含氧血液,这一区域的核磁共振信号远高于大脑中思维活动不活跃的区域。
根据这一发现,核磁共振成像能描绘活体大脑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实时观察大脑活动。
可以对被研究人员持续进行同一类型的刺激,比如观看图片或听音乐,对比另一组受到不同刺激或者进行休息的被试人员,通过对比来分析出特定刺激影响了大脑的哪部分区域,这样就能观察脑和思维的关系。
这是一种无损、动态、高速大脑活动探测器。
⑥有理由相信,核磁共振成像仪不仅能透视人体内部结构,未来还可能成为人类思维的阅读器。
(选自2017年8月31日“科普中国网”)
(1)下列关于“核磁共振”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核磁共振可以精确地测出物体内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B.核磁共振仪器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不产生电离辐射。
C.核磁共振成像是少有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
D.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研究人类大脑方面有独特优势。
(2)对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核磁共振是基于量子物理和微波技术的一种检测方法,可以精确地测出物体内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从而实时地绘制出物体内部图像,在医学和工业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作诠释)
B.这等于说:
我们能够直接从外面拍摄物体内部结构和变化情况,就像长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打比方)
C.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列数字)
D.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亦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有很多重要应用,比如研究人类大脑。
(举例子)
(3)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用疑问的形式指出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吸引力。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写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好处。
C.文章第④段划线的“至少”是一个程度副词,表示“最少”的意思,说明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病例上的未广泛运用。
D.本文运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广泛应用及发展前景。
2.(12分)(2019·海港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中国人弄丢了器物精神
①杭州的菊英面馆开在中河南路,靠近雄镇楼,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里“片儿川”,而是每年7月至9月,会放两个月的暑假,这在整个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
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应该是老板的态度。
②菊英面馆的老板真的是有“态度”的,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抹一把。
③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
什么是“器物精神”呢,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于对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
④菜场里有十几个肉排,其中有一摊位与众不同,体现在刀具上,别人的摊版刀具粘着肉沫子,或是血淋淋的,他的呢,一块纯白的毛巾,时常擦找,每一把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整齐摆放。
它的案台也干干净净,一丁点木渣也没有,他倒不像是在卖肉,像是在西餐厅。
有人买肉,一刀下去,手势一拉,一块肉就割下,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⑤这也是器物精神。
⑥中国其实是一个具有“器物精神”的民族,在明以前的中国古代,无论是中国人的科技发明水平,还是生活水准,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当然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远远地高于西方人。
最能体现中国器物精神的就是选器和丝绸,选器的功能本来就是盛饭盛菜,用个陶钵和竹筒也能达到,但中国人把它艺术化了,选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叹为观止,它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美。
丝绸也同样,把衣料这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化了。
⑦而反观当下的“器物精神”,我认为是缺乏的,换言之,今天我们的精神需求是低的或者说是不入流的,大家都奔着利而去,大家从小到大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很多人没有精神追求。
所以一个生意极好的面馆一年要放两个月的假,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天天耗费时间擦洗店面的里里外外也是不可思议的。
⑧再看我们使用的一些生活器具,严格地说,都是垃圾产品,并且让人非常奇怪,反而是垃圾产品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市场。
⑨也有人把“器物精神”等同于“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只是它的第一个层次,更高的层次就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你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为了实用,而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然后乐此不疲。
就像那位卖肉的师傅,这样让人低看一眼的行业,里面也可以有人生态度。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篇写“菊英面馆”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
“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
“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幺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高贵而尊严,似乎无所不知。
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
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即使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
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
“能。
”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
“啊!
”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起敬,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
是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出,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
有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扭曲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
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竟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
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
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
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6月,当我赶到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结束了,谁能预测自己考试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竟然会奔波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
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未那么心领神会过。
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他使我第一次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是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也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的。
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教室里结束的。
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
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
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
应该不很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不是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更有价值吗?
(有删改)
(1)文章共写了我记忆中的四个人,请补充女老师和米店胖女人让我觉得难忘的原因。
女老师:
①________。
米店胖女人:
②________。
衣衫褴褛的中年人:
他的无助、路人的冷漠、我的自责。
代数老师:
对学生自责,真心为学生好,体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2)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啊!
”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
(3)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4)文中那位小学老师真的不会写一个常见的“挖”字吗?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情节的理解。
4.(15分)(2019七下·长春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晒书
贺宽叶
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
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
“我给你晒晒书。
”
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
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
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
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
母亲笑道:
“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
“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
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
“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
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年6月2日。
”母亲慨然叹道:
“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
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
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
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
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
“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
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
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
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
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________——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3)选文第二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目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何作用?
5.(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
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
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
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
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
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
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
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
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
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
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
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
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
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
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是我国图书馆的雏形。
B.汉代已有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二官舍,石渠、天录等均为汉代皇家图书馆的别称。
C.民间藏书丰富之极的私人图书馆能够在唐代出现,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
D.清代翰林院、文渊阁、文澜阁、国子监等机构的长官都兼负有收藏管理图书之责。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的书院虽有藏书,但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与以藏书为主的图书馆完全不同。
B.为防火防潮,汉代时人们把藏书之所建成石头的,且收藏图书的书柜也多以铜色包边。
C.东汉时设置了专管图书秘籍的秘书监,这一官职由各机构的长官兼任,并历代沿用。
D.唐代官府藏书大量增加,在书籍整理方面,时任秘书监的魏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图书馆,而老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
B.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文章先由书院与图书馆的区别说起,然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C.平实、准确是本文的语言特点,第五段“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句中的“相当于”就体现出这一特点。
D.这篇事物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谈了我国“图书馆”名称的由来,使我们对我国古代图书馆有了了解。
6.(25分)(2019八上·伊川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后,让我牵你的手
文茵
①从老家回来的时候,华灯初上,霓虹正闪烁。
老爸打来电话,问:
“你给我带的粉面怎么吃的?
”我想了想:
“没有啊?
”“在一个扁袋子里,撕开后有许多粉。
”我又想了想:
“是不是一个红色的,上面有很多看不懂的字,有滑滑的纸,撕下来很黏?
”“是的。
”我大笑:
“爸,那不是吃的,是贴的,你不是说腰扭了嘛,是给你的暖宝贴。
”后来我把这件事说给老公听,他也笑了,我却想哭了。
②记忆中的父亲有两张面孔,一张是儿时陪我们玩的慈祥的大顽童。
他带我们捉迷藏,有一次藏在一个大箱子里,被我们找到后,他满身满脸都是蜘蛛网。
另一张是说一不二的暴君。
我们的父女关系一度势同水火,因为和奶奶顶了一句嘴,便被怒火中烧的他硬逼着跪了许久,倔强的我不愿向他低头,最后膝盖疼得都无法正常站立。
③时代的壕沟越来越深,从两军对垒,从我无声的对抗到他无奈的妥协,历经了许多许多。
他开始沉默,我“训”他的时候不再多说话,开始有些讨好的神色。
④我经常给他买衣服,他每次都说不要,但买来后,总是喜滋滋地穿出去溜达,老妈说:
“又出去跟棋友们炫耀去了。
”老妈到苏州后,我回家看他,饭桌上只有两个小碗,都是咸菜。
我生气地说:
“怎么不好好吃饭?
”他一脸讨好地说:
“早晨是出去吃的,下午随便吃点儿就行了。
”我只好每个周末回去多做一些菜放在那儿。
他打电话告诉老妈:
“好好在儿子家带孙子,我在家被大闺女照顾得可好了。
”
⑤有一次,他说,他和二大爷正在铺路,以后回家车子就可以一直开到门口了。
那条长100米的路他铺了一个多月,以前的两人并排走都困难的小路,被铺成了汽车可以行走的大路,他每天早晨5点多就开始去推建筑工地的废旧砖土,一共推了300多车,喜滋滋地说:
“你看,现在多好走。
”自从退休,他几乎没闲着过,在家里建了一个鱼塘,养了一些鱼,每次回去他会捞几条菜,还养了许多乌龟,为乌龟做了一个跳水的平台,用水泥做了乌龟们跳水后往上爬的台阶,这些是他外孙的最爱。
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那么理所当然,好像就该那么做。
晚上看到一个公益广告,年迈的父亲生病了,什么事情都忘记了。
儿子带他出去吃饭,父亲当着一桌子的人拿了两个热腾腾的饺子放进口袋中,说:
“这是我儿子最爱吃的。
”屏幕上有句话:
我即使忘记了全世界,但我从未忘记爱你。
刹那,眼泪不可抑制地涌上来。
⑦曾经坚强、强硬的父亲,一步步走向脆弱,走向柔软,甚至走向衰弱。
时光让他不再年轻,但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女儿的疼爱,做一切所能想到的。
每次看到他累的样子,依然忍不住要冲他发脾气:
“就不能歇歇?
”其实我心中想说的是:
“爸,小时候是你牵我的手,以后,让我牵你的手吧。
”
(选自《情感读本·生命篇》2015年第1期)
(1)文章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2)我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第⑤段记叙了什么事?
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4)文章第⑥段记叙那个公益广告的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说“爸,小时候是你牵我的手,以后,让我牵你的手吧。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请谈谈你的感想。
7.(22分)(2019八下·长春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牛奶的颜色发白,是因为抗生素吗
①有网友问:
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国内牛奶的颜色是雪白雪白的,而进口牛奶的颜色是泛黄的。
国内奶牛是打了抗生素才这样的吗?
②这是个很好的科普话题,能说到不少科学知识。
③首先说说为什么牛奶整体上都是白的。
④牛奶里有87%以上的水,还有3%-4%的脂肪,可是为什么牛奶中的脂肪就不会分层上浮,也不会看出黄色呢?
这是乳化作用的缘故。
乳化作用的关键,是要有一种“表面活性剂”,它的分子中,有一部分特别喜欢水,另一部分特别喜欢油。
它就像和事佬一样,一只手拉住水,另一只手拉着油脂,让它们不能分家单过。
这样,水和油就能完美融为一体。
比如蛋黄酱、千岛酱,其中既含水,也含脂肪,却显得非常均匀和谐,其实都是乳化作用的缘故。
牛奶的脂肪如果分离出来,就是黄油了。
它的黄色来自胡萝卜素。
但是,一旦乳化之后,这种黄色就不容易看出来了,而微小脂肪球的光学散射作用使它呈现乳白色。
乳白色不是一种色素造成的,而是一种光学现象哦。
即便是农药,不是牛奶,只要乳化好了,都可以呈现出乳白色的。
⑤当然,牛奶的颜色其实和季节、饲料都有关系。
牛吃的类胡萝卜素比较多,比如饲料中有很多胡萝卜和绿叶菜,牛奶的黄色就会明显一些。
在牧场啃草的牛更明显,因为夏天吃青草比较多,所以牛奶在夏季颜色略黄一些,冬季就颜色淡一些。
⑥进口牛奶为了漂洋过海长途运输,就需要很长的保质期。
延长保质期的方法并不是添加防腐剂,而是大力度的高温灭菌处理,把活着的微生物和最